84歲的鐘南山院士,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針,在抗擊新型肺炎疫情中再次掛帥出征。
他的身份也不僅僅只有醫生,他還是
中國工程院院士,愛丁堡大學榮譽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理學博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與這麼多名譽頭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對物質生活的無慾無求。
他說“我們家從來不談錢,只談學術”,在娛樂圈明星動輒上億身家,豪車豪宅天價片酬的時候,鍾南山院士的家——或許可用“清貧”來形容。
一所老舊的小區內,房子僅僅80平,陳舊的傢俱,掉漆皮的窗門。
門框上待了17年的釘子,這是當年非典時期,鍾南山每天把吊瓶掛在上面輸液,在家進行自我隔離的見證。
誰能想到,這是鍾南山院士的家?
這位敢醫敢言的老者,也曾經是說謊、逃課、打架的“頑皮少年”。他一路的成長曆程,也能為我們教育孩子,提供不少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鑑。
1
明理的父母,充實的愛
給了孩子最有安全感的家
父親鍾世藩,是著名兒科專家。
母親廖月琴,是廣東省腫瘤醫院的創始人之一。
鍾南山走向從醫之路,就是受父母影響。
小時候,他親眼目睹病人經救治痊癒後的喜悅。
所以鍾南山自小就認為治病救人,
是一件開心並且很有意義的事情,
“做醫生”的願望也開始生根發芽。
鍾南山的父親叫鍾世藩
早在1930年就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
是一名備受尊敬的兒科醫生
鍾南山的母親廖月琴
也出身名門
多才多藝見識廣博
鍾南山的父親母親
鍾南山是夫妻倆的第一個孩子
不過夫妻倆愛孩子的方式很不同
母親是典型的慈母
總是微笑著,耐心地聽孩子們說話
從來不因為他們是孩子
而且輕視他們的意見
她也從來不粗暴的批評孩子
給了鍾南山像大人一樣的尊重
青年時代的鐘南山與父母、妹妹
而父親的愛,是相對較嚴厲的
他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禮儀教養
鍾南山回憶說
有一回他反覆在桌上用筷子挑揀菜餚
父親就用自己手裡的筷子
打掉了鍾南山的筷子
低聲訓斥:“你想一想,別人還吃不吃?”
這句話讓鍾南山很羞愧
以後再也不敢在飯桌上放肆挑揀
只有既給孩子充分的愛和溫暖
又給孩子足夠的規則意識
讓孩子講道理、懂剋制的教育
才能稱之為合格的教育
2
面對說謊、逃課的孩子
永遠有比打罵有效的方法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可能都會跟父母說謊
鍾南山本身也是個淘氣頑皮的孩子
自然也不會例外
在他上小學的時候
就經常逃課出去玩
出去玩餓了
就用本應交給學校的伙食費
自己買東西吃
直到有一天母親問起來
“你交伙食費剩下的錢呢?”
鍾南山才慌了
他只好跟媽媽說謊:
“我不知道,您可以去學校問老師。”
這樣的回答
自然引起了母親的懷疑
母親覺得這件事必須弄明白
就真的帶著鍾南山到學校
鍾南山只得磨磨蹭蹭跟著母親
到學校門口
更是緊張得臉色發白
只好承認是自己買東西花掉了
而母親則扔下不願意進校門的鐘南山
自己親自找老師瞭解情況
回到家裡
母親對他並沒有過多責怪
只是對他說
“你這麼做是不誠實的”
而一向嚴厲的父親
也只是對鍾南山說:
“南山,你自己想一想,
像這樣的事情應該怎麼辦?”
鍾南山自己回憶
當時父母的話比打罵他一頓
更讓他難受
他也一夜無眠
體會到了謊話被拆穿後
那種難堪和羞恥的感覺
逃學和說謊的錯誤
自然也就沒有再犯過
孩子會自己反思
從中吸取教訓
同時以後再遇到棘手的問題
又不會因為懼怕父母的責罰
而鋌而走險繼續隱瞞
父母的教育目的
也就達到了
3
面對成績差的孩子
父母最該給他的是動力
鍾南山雖然聰慧
但也有不少當“差生”的時候
小學四年級時
全家從貴陽到了廣州
三年級之前的經常的貪玩逃課
加上又不懂粵語
使得鍾南山成績很差
學校只好讓他留級
好在鍾南山的父母
和學校的老師們都願意鼓勵他
母親甚至對他說
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
就獎勵他一臺自行車
本來就勤奮的他
就更用功了
成績提升非常快
最後自然順利考入中學
不過當時正是解放初期
全家人的日子
都過得非常緊張
溫飽都成問題
買自行車自然更是難上加難
懂事的他不敢跟母親提起
但母親卻說到做到
真的送了自行車給他
這件事對鍾南山觸動很大
他記住了答應別人的事情
就一定要做到
同時也記住了
凡事無論再難
只要肯努力
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4
面對迷茫的孩子
父母需要成為指路的明燈
鍾南山的人生
有過幾次比較大的抉擇
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下做出的
第一次是在鍾南山高中的時候
他不僅文化課成績名列前茅
運動成績也相當優秀
尤其是田徑項目
代表廣東省在全國運動會上
拿到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鍾南山在田徑項目的天賦
引起了中央體育學院的關注
體育學院來信
邀請他去國家隊訓練
是繼續衝刺高考
還是加入國家隊
是鍾南山必須馬上做的選擇
當時鍾南山很猶豫
鍾南山的父親則認為
運動員的運動生涯有限
但當醫生可以一輩子治病救人
憑藉對兒子的瞭解
他知道兒子一定能成為一個好醫生
所以建議兒子高考然後學醫
鍾南山聽取了父親的建議
順利考入北京醫學院
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醫學部
十八歲考入大學
成績優秀,意氣風發
在他大學畢業後不久
就被下放到了偏遠的山區
一干,就是整整11年
直到1971年,鍾南山才回到廣州
繼續從醫
這時候鍾南山的母親早已離世
父親也已經成為古稀老人
、有一次父親問鍾南山:“你多大了?”
他說“35歲了”。
父親搖了搖頭,嘆了口氣,
這樣的回應重重地落在了鍾南山心裡。
他明白父親的意思:
和同齡優秀醫生相比,相距太遠。
從那以後,他不再浪費時間,
刻苦鑽研,每天學習到深夜。
8個月後,他寫下四大本醫療筆記,
體重掉了整整12斤,
在醫學專業能力上迅速提升。
這次談話,
成為了鍾南山的另一個轉折
他開始立志要把失去的時間追回來
決心要成為一個出色的醫生
43歲,鍾南山留學時遇到語言問題。
為了幫助鍾南山提高英語水平,
父親幫他定了一個任務,
用英文進行書信來往。
第一次收到回信的時候,
信厚得讓他意外,拆開來看,
發現不止有回信,
還有父親對他來信一句句的修改。
這種震撼,讓他堅持一直用英文書寫,
英文水平也不斷提升。
5
鍾南山不負眾望,
他一生敢言敢醫敢承擔,
真正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和精神。
對於自己的後代,
他同樣踐行家族教育觀:
“鍾家優良傳統,
第一就是要永遠有執著的追求,
第二個要嚴謹實在。”
正是如此,
這個家族才能批量生產“精英”。
兒子鍾惟德成為一名泌尿科教授,
2002年被評為“廣州市十大傑出青年”;
女兒鍾惟月曾是優秀游泳運動員,
獲得過世界短池冠軍,
還在南加州大學就讀會計專業,
以優異的成績完成學業。
鍾南山談起父親時這樣說:
父親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鍾惟德談起父親鍾南山時也這樣說:
“父親對我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
無論鍾南山院士自身的成長經歷,
還是他對子女的教育問題上,
我們可以看到:
父母自身德立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放在今天,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好學上進,
那麼你就不應該整天抱著手機不撒手;
如果你希望孩子看問題積極樂觀,
那麼你應該告別生活中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的孩子想要學習某項技能,
你應該儘可能地支持他的興趣愛好,
而且儘自己能力幫助他。
真正的好家庭,
在於代代沿襲的精神財富,
在世上留下了些什麼堅持。
這才是真正的名門望族。
閱讀更多 尉遲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