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如果說結構水暖電各部門與建築師是人民內部矛盾的話,那規劃師與建築師就是——當然,敵我矛盾也算不上——規劃師基本上就是"我就喜歡你看不慣我,又幹不掉我的樣子"。

而且,在報規這個問題上,建築界提前實現了共產主義。甭管你是大師小師,是建築明星還是畫圖民工——不行就是不行,過不了就是過不了——就算財大氣粗如甲方爸爸,也只能把嘴邊上的"媽的"變成"好的"。

說起報規的苦難歷程,估計每個建築師都能寫出一部血淚史。但拆房部隊今天卻不是來訴苦的——訴苦要有用的話,還要警察干什麼?——抄起大錘,讓我們在規劃條件的苛刻夾縫中殺出一條血路!


EurpoaCity的電影文化中心

UNStudio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這方案看著是不是還挺放飛自我的?

別急,我們先來看看上位規劃。


來自總體規劃的壓力


要說這個上位規劃,估計大家也都不陌生——就是B.I.G在2013年贏得的歐洲城(Europa City)的國際競標。這塊地位於法國的Triangle de Gonesse,規劃是建一個800000平方米的集文化、娛樂和零售於一體的文化休閒小鎮。

但是,不知是B.I.G的腦洞開的有點大,還是不滿足於僅僅是賺那點兒規劃設計費,反正結果就是B.I.G把一個80萬平米的小鎮規劃生生給搞成了一個80萬平米的超級綜合體設計。

你想想,80萬平米的綜合體啊,能收多少設計費啊~

真是做夢也會笑醒的。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更魔幻的是,這個超級綜合體的腦洞竟然中標啦!

數錢的夢想要成真啦!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當然,再魔幻的現實也是現實。

正當B.I.G覺得一切順利,準備擼起袖子深化方案時,"方案調整"的意見還是如期而至了。簡單來說就是,"起伏山脈"的構思還是要有滴,但超級綜合體是不可能滴~老老實實的做小鎮規劃吧~

調整後的方案長這樣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所以一人獨享80萬平米設計費的夢想也就破滅了。調整後的規劃中散佈著8座重點建築,分別由8家事務所來完成。B.I.G只負責設計火車站入口的展廳。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UNStudio負責設計的電影文化中心也是其中一座。但比較鬱悶的是,當UN接手這個項目時,左右兩邊的建築都已經定稿了——也就是說,UN不但要面對已有的規劃要求,還要呼應兩側已有的重點建築。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西側是由ClémentBlanchet Architecture事務所完成的馬戲團。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東側緊鄰意大利建築公司Atelier(s)Alfonso Femia設計的山型酒店。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看看這兩貨,明擺著的爭奇鬥豔,都不是省油的燈。然後規劃還有要求是各個建築的陰影儘量不影響其他建築的採光——不就是想讓我來讓步嗎?直說好了。

咱好歹也算是個腕兒,怎麼就混的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了呢?

嗯,輕微想死。


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條件,那就讓這些條件來做方案好了。

這可不是在說氣話。


條件1:周邊建築條件來限制平面輪廓


首先根據所給地形撐出體量,以保證建築有正常的容積囊括所需功能。

然後,根據周邊建築退讓距離。西側的馬戲團形態較為突出,為保證有足夠的觀賞距離,電影文化中心要相對於馬戲團退讓70m的距離。同理,退讓東側的山型酒店14m的距離。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條件2:氣候條件打磨形體關係


整個歐洲城位於法國巴黎近郊,常年的主導風向為西南風和東北風。面對來自兩個方向的風向,建築的形體做了相應的應對。夏季(西南風),為了保證建築在室內有良好的通風效果,建築的迎風面被設計成了諸多百葉,而側向,根據風的走勢,將建築形體處理成了流線型。冬季(東北風),為了遮擋寒冷的空氣,建築的北側處理出一個窩風口。至此,建築在平面上呈現出一個"Y"字形。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條件3:交通條件確定建築形象


人流交通也有兩個方向,東北向和西南向。在突破了規劃層面的重重限制之後,建築師終於有了發揮的餘地。UN希望來自兩個方向的人流都有兩條路徑與建築發生關係,一條是可以進入建築,另一條則是可以走到建築的屋頂上——俯瞰整個歐洲城,甚至可以遠眺巴黎市中心。因此就需要將建築東北和西南兩個立面做撕裂處理,從而分出進入建築上屋面的兩條路徑。

具體的操作手法是,將"Y"字形的體量分成兩部分,然後分別對這兩部分做相對拉昇和降低的動作。這樣,被拉昇的部分便可以和地面形成入口灰空間,被降低的部分則成為了可以上到屋頂的臺階。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其實,條件1和條件2這兩步都很好理解,無非就是對場地周邊情況的尊重。然而真正使建築形體產生質的飛躍的,是建築師對人流交通的創造性詮釋。在這個案例當中,我們從鳥瞰圖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最初的概念原型就是兩部交叉起來的樓梯。

那麼,為什麼UNStudio會選擇樓梯來組織建築形式呢?

下面,我們就從功能層面再做進一步的分析。


隱藏條件:功能疊合


Ben van Berkel在對該方案的介紹中說:

"電影院是隱蔽建築的完美例子。電影院是一種這樣的建築物,一旦你走進它,它就會變得不可見。你花了兩個小時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裡,沉浸在另一個想象的時空之中……然後你離開。這是一種十分有限的用戶體驗,因此我們希望創造一種與眾不同的電影體驗。"


因此,在這棟建築當中,不只有電影院,還有節目策劃、媒體制作、電影工作室等等外延功能。人們不僅是來簡單看個電影,還能體驗整個電影製作的過程。而這些功能都被安排在了放映廳座位升起的下方空間,提高了整體空間的利用率。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以樓梯來生成建築空間相比於牆體和水平樓板這種單純分割空間的手法來說,自帶空間過渡的屬性,即樓梯本身就是空間與空間的連接空間。一堵牆或者一塊樓板可以將一個空間分成兩個,而一座樓梯卻可以將一個空間分成三個。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最後對外殼進行處理


整個外立面採用耐候金屬板作為主要材料,目的是為了突出建築的雕塑性。立面上的開窗方式並非正常開窗,而是採用了和立面形體相適應的百葉。既可以滿足採光和通風的要求,同時又可以在夜間從建築內部順著百葉投射出迷離的光纖。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看一遍完整的過程:


每次報規,輕微想死


說實話,哪個建築師沒有在深夜崩潰過?

不但報規讓人輕微想死,進入施工階段,可能每天都讓人想撞死在施工現場的結構柱上。


但其實我們心裡都明白,創意可以沒有門檻的,而創作是有門檻的。

創意是一個感性的過程,而最終不得不在理性的環境裡來體現價值的才是創作。前者決定了建築價值的上限,後者決定了建築價值的下限。


輕微想死,不如向死而生。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著作權所有


非標準建築工作室

id:non-standardstud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