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1995年,由岩井俊二执导的青春题材电影《情书》在日本上映。

《情书》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渡边博子与藤井树是一对恋人,就在俩人结婚前夕,藤井树因为一次登山事故意外丧生。藤井树的离世让渡边博子陷入了长久的悲痛中。两年后,渡边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纪念册里看到了藤井树的名字,陷入思念不可自拔的渡边博子悄悄地抄下了地址,寄去了一封信,并出乎意料的收到了回信。

原来,给渡边博子回信的是一个女孩,也叫藤井树,与男藤井树是同班同学,在与女藤井树的通信中,渡边博子意外的发现了一段尘封已久的真爱记忆。

作为日本著名导演,岩井俊二拍摄了不少电影,比如《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花与爱丽丝之杀人事件》、《你好,之华》等,这些青春题材的电影对亚洲一代的文艺青年的审美趣味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1995年上映的《情书》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上映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好的电影时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25年过去了,这部影片依旧在豆瓣电影评选出的最受欢迎的250部电影排行榜里。

作为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情书》究竟因为什么原因能够风靡25年?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前言

在精神分析领域,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镜像阶段”理论,提出者是著名心理学家拉康。

所谓“镜像阶段”理论其实指的就是人在婴儿时期,主要是指6-18个月这个阶段,从不认识自己到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

换句话说就是婴儿在6个月大的时候,其实是认不出镜子里的自己的,对这个时期的婴儿来说,镜子里的自我其实是一个他者,这是镜像理论的第一阶段;当婴儿开始学习语言后再照镜子,能认出镜子里其实是自己的时候,就到了镜像理论的第二阶段;当婴儿能在镜子中认出自己,明白镜像里的自己不过是虚幻的时候就是镜像理论的第三阶段。

镜像阶段理论虽然主要用于精神分析领域,但法国电影理论让-路易·博得里发现,镜像阶段理论在电影中也同样使用,尤其是《情书》,其结构十分符合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

本文试图以精神分析领域的“镜像阶段”理论为切口,以“镜像阶段”的三个阶段1.自我身份的迷失;2.通过他者发现自我;3.找回自我,终获圆满这三个角度度来说明一下这部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一、镜像理论的第一阶段:自我身份的迷失

影片的开端,是藤井树的两周年祭。

这并不是一个隆重的祭奠式,参加的只有藤井树的父母和少数几个朋友。与两年前伤心的场面相比,两周年祭大家的心情显然平复了许多,不仅朋友们希望祭奠式能快点结束好去做别的事,就连藤井树的母亲都在装病希望能早点逃离现场。

唯一不同的就是渡边博子,两年了,她依旧深深的爱着藤井树。

祭奠式结束之后,渡边博子应邀一同来到了藤井树的家,在他的房间,藤井树的母亲拿了一本藤井树中学时期的纪念册给她看,原本只是看照片的渡边博子,忽然在最后一页看到了藤井树的名字,名字后还留下了地址。

刹那间,渡边博子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她想给这个并不存在的地址寄一封信。于是她趁藤井树的母亲出去拿东西的间隙,匆匆忙忙将这个地址抄在了胳膊上。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写信的对象一般都是给真实存在的人,而渡边博子却要写信给一个已经死去的人,原因就是不愿意接受藤井树已经死去这个事实,所以她需要做一件事,来释放她内心的思念和压力。

“我是因为寄不到才寄的,那是寄给天国的信。”渡边博子对藤井树生前好友秋叶这样说道。

在刚收到女藤井树回信的时候,渡边博子沉浸在喜悦里不可自拔,完全不听秋叶提出的也许这就是一个恶作剧的劝告,还决定通信地去与女藤井树见一面,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渡边博子的自我是迷失的。

按照镜像理论,婴儿是通过照镜子才发现自我的,而在《情书》这部电影里,充当中介的就是渡边博子写给女藤井树的信。这一封封信,不仅将两个原本不互相识的人串联起来,也成为了她找回自我的关键。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二、镜像理论的第二阶段:通过他者发现自我

在与女藤井树的通信中,渡边博子产生了想去见见女藤井树的想法,于是她给女藤井树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下个月我要到小樽去。你有时间吗?……到附近我再给你打电话。”

不巧的是,渡边博子来的时候,感冒了许久的女藤井树被家人以看房为名强行带到医院做检查了,所以渡边博子只见到了女藤井树的爷爷。

没有见到女藤井树,渡边博子写了一封信,照了几张照片就准备回神户,途中,渡边博子遇到了小樽的邮递员,看着和女藤井树长得一模一样的渡边博子,邮递员一时间竟然认错了人,就连出租车司机都说她们长得很像,还问她们是不是姐妹。

真正让渡边博子起了疑心的是在她办完了退房手续之后,当时,博子本来正站在路边望着十字路口边的一个邮筒出神,就在她想着,她寄的信是不是就投在这个邮筒的时候,一个女孩意外出现了。

“像这个字眼根本不足以形容,那个女孩实在太像博子了,简直是另一个博子。”——《情书》

几乎就是下意识的,渡边博子认为这个女孩就是女藤井树。为了印证这个直觉,博子喊了一句“藤井”。说完,博子将自己藏了起来。

女孩回了一下头,没有发现博子,于是骑上车继续走了。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为了寻找谜底,刚一回到神户,渡边博子就急匆匆来到藤井树家,她找到了那本相册,指着女藤井树的照片向藤井树的妈妈安代问到:

“这个照片和我很像吗?”

“这么说,是有点像,还说是他的初恋情人。”

“像又怎样”

“如果很像的话,我就不能原谅,如果这个就是他选择我的原因,妈妈,我该怎么办呢?”

藤井树妈妈的一番话让渡边博子陷入思索之中,她发觉自己与藤井树的相处中,值得回忆的片段如此之少,就连当初求婚,也是渡边博子看久久说不出话的藤井树太可怜了,自己说出了“请跟我结婚吧!”

现在回想起来,男藤井树之所以说不出求婚的话,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放不下曾经的初恋,所以表现得格外纠结。

此时,渡边博子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直爱着的人居然爱着的是别人,就这样,以信为中介,渡边博子终于从虚幻的爱情中清醒了过来。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三、镜像理论的第三阶段:找回自我,终获圆满

经过一番思索,渡边博子决定继续给女藤井树写信,希望女藤井树能告诉她更多的一些他们同学时期的发生的故事。

渡边博子只是想知道,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对她感觉如何

这一天,收到女藤井树来信的博子来到了秋叶的工作室,看着一直暗恋秋叶的铃美,博子突然想着他们之间的爱情仿佛都不圆满,铃美爱着秋叶,秋叶又暗恋着她,而她喜欢的是男藤井树,男藤井树喜欢的却又是女藤井树。

如果说在刚得知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的时候,博子觉得自己很不幸,那么此时此刻,博子放下了。放下的这一刻,博子终于找回了自我,从而获得了人生的圆满。

除了终于找回自我的渡边博子,还有一个人获得了人生的完满,这个人就是与渡边博子通信的女藤井树。

中学时期,男藤井树与女藤井树发生了许多值得回忆的故事,但有一部分却被女藤井树屏忆了。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屏忆这个词来自弗洛伊德,指的是被遗忘的童年记忆。但这里的遗忘,并不是彻底遗忘,而是记着一些细节和场景,比如,女藤井树记着的是刚成为同学的尴尬以及同学们反复的嘲弄,但重要的事件却被遗忘了,那就是男藤井树为了吸引女藤井树注意所做的诸多努力。所以对于女藤井树来说,青春并不是一个美好的字眼。

这段记忆被屏忆起来的原因是女藤井树父亲的死亡。

那一年,快要初中毕业的女藤井树的父亲病了,最初只是咳嗽,后来转成肺炎,送到医院不久就病逝了。

因为感冒而病逝,成了女藤井树心灵上不可磨灭的创伤。父亲去世后,母亲也病了很长时间,为了照顾母亲,女藤井树请了好长一段时间的病假,而男藤井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选择向女藤井树表白,无暇顾及其他的女藤井树不仅没有多想,反而因为伤痛,将这段记忆尘封了起来,直到渡边博子的来信,这段记忆才再次浮现了出来。

《情书》|一个没有爱情的青春寓言

在电影的结尾,女藤井树的感冒终于转成肺炎进了医院,当她在医院醒来的时候,她看见床边愧疚的祖父和母亲,心中忽然释然了,即使没有父亲,她依然有世界上最美好的亲情。

渡边博子在写给女藤井树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到了男藤井树爱着她这件事,在影片的最后,一群穿着校服的小姑娘笑着来到她家送给她一本书,就是那本画着她的头像的《追忆似水年华》。

这就是曾经爱情的证明。那一刻,女藤井树也获得了完满,这份纯真的初恋将会成为她最珍贵的记忆,她也会把它永久的珍藏下去。

故事到这就结束了,看完我们发现,这个披着爱情外衣的青春电影,其实并没有一段完美的情缘。但这正好体现了青春电影的核心,那就是对青春的痛苦的表达,以及对于人性的细微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