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泥“十朱九皱”“无朱不皱”的说法,能说说自己的看法吗?

花旗蔘


朱泥是争议较多的一款泥料,经常会有朋友私信留言问我:“无朱不皱,无皱不朱”的说法是否正确?

朱泥壶成品率相对其他泥料的壶要低,因而有‘无朱不皱’、‘无皱不朱’的说法。以下几点仍需客观分析:

①首先,要清楚:无朱不皱的说法,并不是完全绝对的。有很多朱泥壶是不起皱的,从一些历史作品看,有皱纹的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②在部分权威书籍中写到:部分黄龙山朱泥,矿料颗粒比含量较大,干燥及烧成收缩较小,不易起皱,可以制作较大型作品。

③朱泥原矿能溶于水,有些矿料在加工时,直接把泥浆过滤后晾干成泥,矿料中有部分被直接滤出或溶解掉,造成原料颗粒比减少,也会产生起皱现象。这也是为增加朱泥成品率,会加一些熟砂的重要原因。

④值得一提的是:朱泥成品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其颗粒比含量小,并且干燥及烧成收缩率比较大,因此容易产生很多意外的毛病,如:皱纹、变形、开裂等。

关于朱泥“无朱不皱”的说法,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看待?更多紫砂壶相关的问题,欢迎关注【庄庄紫砂】。


庄庄紫砂a


其实在说到原矿朱泥,很多的壶友朋友们,谈论的最多的都是,朱泥需要这样那样的“褶皱”。其实这里面是存在一个误区的。就是说并非所有的朱泥都是有“褶皱”的,壶友朋友们,千万不要被类似“无朱不皱”这样的伪命题所困住。

那么类似“十朱九皱”这样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早期的原矿朱泥壶和现在的朱泥壶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并不是说早期的泥料要优于现在的泥料,其实不管早期的原矿朱泥还是现在的原矿朱泥,其根本属性都是相同的。那不一样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工艺、对于泥性的掌握,以及烧制环境。早期的朱泥壶,由于工艺和烧制环境的不理想,且对于泥性难以掌握,导致早期的朱泥壶,出现收缩率大,成品率非常低的现象,不仅没有大品,小品都是十分难得。朱泥壶,由于泥性难以掌握且朱泥收缩率又高,导致壶体会有类似“褶皱”的纹路出现,这就是流传以久的类似“十朱九皱”的说法,也成为了人们判定是否为“朱泥壶”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以现在的朱泥工艺和烧制环境而言,像类似“十朱九皱”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朱泥矿料和现在的工艺以及烧制环境。

我们先来看一下朱泥矿料,是如何影响“褶皱”产生的。说到原矿朱泥大家都知道,朱泥偏泥性,收缩率高,所以导致朱泥产生褶皱,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朱泥偏泥性、收缩率高,从而朱泥壶,产生褶皱,其实只说对一半。壶友朋友需要注意重点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朱泥都是偏泥性的,有一部分朱泥矿是偏岩性的。所以说,有一部分原矿朱泥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其实是很少有褶皱的。加之现在的工艺和烧制环境,是要优于早期的工艺和烧制环境的,因为紫砂工艺和窑烧制度,以及人们对于泥性的掌握,在经过长时间的一个沉淀、进化和改良等等,已经可以说是十分的完善了。所以说对于原矿朱泥壶的制作和烧制,已经可以说是相对性的熟练和熟悉的运用了,为什么对于朱泥而言,只能说相对性的熟练和熟悉了呢?因为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人力所不能及的,无法做到百分百的肯定。综合上诉观点:在这种环境下做出来的朱泥壶,根据泥料特性的不同,以及结合现在的炼制工艺、对于泥性的掌握和窑烧环境的稳定性,朱泥壶“褶皱”的形成程度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朱泥褶皱的产生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产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所谓的朱泥褶皱

上文提及类似“十朱九皱”的说法是不成了的,原因有二。我们继续来看第二点,上文我们讲解了,原矿朱泥“褶皱”产生的一些因素。那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非原矿朱泥的“褶皱”是怎么形成的。什么是非原矿朱泥呢?非原矿朱泥一共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添加化料制作而成的所谓朱泥,其褶皱感也是通过作假制作而成,关于化料,这里就不做讲解了,感兴趣的朋友请翻阅一下我之前的文章,都有详细讲解。这里我们重点讲解一下第二种:冲浆朱泥。什么是冲浆朱泥呢?冲浆朱泥就是:选用外山泥料,制作成泥片,然后经过低温烧制之后,再研磨成细粉,然后再冲入百目以上的泥浆,这样的泥料就是“冲浆朱泥”。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重点需要壶友朋友们注意,那就是:冲浆朱泥,是经过低温烧制以后,研磨成粉。也就是说这种朱泥的粉末,是已经入窑烧制过的,烧过的泥料,制作成壶之后是没有收缩的。那么这些烧过的粉末,冲入百目以上的泥浆,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为了增加“所谓的褶皱”,这种熟料加入泥浆制作而成的朱泥料子,制作成壶以后,放到窑里去烧,出现的效果就是:熟料本身没有收缩,依靠泥浆收缩,形成所谓的“褶皱感”。冒充原矿朱泥,假冒收缩率高的现象,进行售卖。这种泥料制作而成的紫砂壶,毫无透气性和利茶性可言,其实已经偏离了紫砂的本质,更不能够称之为紫砂壶。所以说类似“十朱九皱”的说法,其实就现在而言,已经不能成立了。

这里再说一下真正的朱泥“褶皱”,其实采用真正的原矿朱泥制作而成的紫砂壶,即使有“褶皱”产生,也是那种类似那种缓慢的水淌纹,像轻风拂过细沙滩,所留下的那种痕迹。而并非那种遍布壶体的纹路,夸张的褶皱之象。关于“十朱九皱”这个话题,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原创手打,只为传播紫砂正能量,愿与志同道合之友共享,“杠精”请绕行)坚持原矿,专注手工;更多紫砂资讯,持续更新中。喜欢原矿全手工紫砂作品的朋友,请点赞加关注,感谢您的支持。



紫砂壶韵


皱的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朱泥壶,不皱的也有可能是正宗朱泥壶,皱的夸张几乎百分之百是假朱泥壶,而“无朱不皱”这句话则是错的。尽管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但不能用“无朱不皱”去概括。

“朱泥”的主要特性:

结晶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锵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制前是橘黄色,烧成后红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浮。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收缩率高,成型难,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从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由于朱泥泥性软嫩,从成型到烧成,收缩率大,大致是在18%至30%的范围。在如此大的收缩率下,细微的褶皱变会被放大,但是这褶皱也有规律可循:从身桶上肩部这个位置,到壶口位置,原本是一块泥片围起来,上下一般粗。

而制作成壶后,壶口相对肩部小很多,只有在肩部这个位置才会隐约出现收缩纹。(可以想象一个装满水的塑料袋,褶皱是如何出现的)。

并且皱纹与朱泥的产地是有直接的关系,一般多为小煤窑的朱泥壶会有皱,因为小煤窑朱泥的收缩比大!

网上很多所谓的皱皮、梨皮,并不是泥料本身的特性,多为通过调砂、卫生纸拓印等实现。

附上店里两种不同朱泥






云手紫砂


常言道 无皱不朱 其实不是绝对的 只是适用于绝大部分朱泥

朱泥是紫砂红泥中的精品 含铁量极高 因此结晶度比紫砂红泥高很多 收缩率极大 制做紫砂壶的难度较高 但成品出来之后 水色光润诱人 易于泡养 因此深得壶人的喜爱

朱泥之所以会出现褶皱 是因为泥性软嫩 在烧制过程中收缩比例大 因此常出现纵向的皱纹 皱是泥料嫩的表现 但泥料不仅仅只有嫩料 还有老料子 一些老朱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 却不会出现较为夸张的皱皮现象 只是这些泥料日益减少 不为多见罢了

顺带一提 最好的朱泥当属赵庄小煤窑一代 并非黄龙山原矿区

些许拙见 希望能帮到你





宜兴初心紫砂






汲老


首先,无朱不皱,十朱九皱,是不准确的。

朱泥,目前常见为黄龙山朱泥,小煤窑朱泥,大红袍朱泥。只有小煤窑朱泥才是皱皮朱泥。其它的都很光滑。

看到皱皮,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小煤窑朱泥。因为皱皮可以通过很多手段做出来,最常见的就是卫生纸法。

朱泥,之所以会皱,是因为收缩比例特大导致。反之,现在很多朱泥制作壶时,已经经过低温煅烧,也就是常见的熟朱泥。这样炼制的朱泥,即使是小煤窑朱泥的皱皮也会大大减少,更别说其它品种的料了。

朱泥烧制后,瓷化程度高,泥料透气性低,表面油脂感强,色泽艳丽。但如果只以皱皮来判断朱泥好坏,是不准确的。


逸品坊紫砂匠人鲍雪琴


真:的无朱不皴


半亩堂主何正


这东西应该是“朱泥”吧,有点你说的“皱”。







大头诚2


紫砂壶被不良商家玩坏了,都说十朱九皱,是指朱泥因收缩比大而使壶起皱,这个道理成立吗?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朱泥壶的壶身起皱但壶流和壶把是不起皱的,这就奇怪了难道壶流和壶把收缩比与壶身不一样么?有些人又说是因为壶流和把是搓捏而成没有经过拍打和蓖子,那么朱泥方壶就不应该起皱了?这些说法都是矛盾的而且不能让人信服的。那么正解是什么呢?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资料93744937


由于朱泥高含铁,少砂质的特性,大多数成壶后都会出现所谓的皱,但事物不能绝对,过去也有朱泥壶不皱的,现在有的工艺师的朱泥壶也不皱,也许是经过相关工艺了吧。顺便说一句,市面上有用特殊方法,搞出所谓的“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