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莲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1000万年前,莲属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在我国的柴达木盆地就发掘了1000万年前的荷叶化石。

中国自古就有爱莲、喜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如在浙江河姆渡遗址曾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荷花粉化石,在河南仰韶遗址也发现有距今5000年的两粒炭化莲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莲花被不断地赋予各种涵义,这就逐渐形成了以莲花为主题的“莲文化”。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而莲花图案作为中国传统图案中经典图案的一种,在原始时期时也就已经有了。只不过,这时的莲花图案造型还只是处于单纯的对自然形态的描摹阶段,如在出土的庙底沟型彩陶器及河姆渡遗址中的器物上均有类似图案出现。

一、莲花图案纹饰的起源

在原始时期,“情”和“理”还处于混沌期,人们认为神灵或祖先掌握着生命密码,于是祭祀和礼赞神灵就成为了生活中的大事。

生活中理性的认识,使人们不自觉地用熟知的动植物再现大自然,由于莲花源于水的特性,使得傍水而居的先人们熟悉它,莲花也因此成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界之物,如在先秦的《拾遗记》中描述的远古神话中就有莲花的身影。

因此具有中和之美的莲花图案就成为了远古先民们用来净化神秘心灵的生命符号,体现了一种庄严肃穆和神秘的情感,当然,也显现出了先人们对花的生命的礼赞。

到了半坡时期,由于彩陶中出现了利用黑白对比形成图案进行装饰的方法,即把一些简单的图,用几何或者弧线对等划分,再用色彩平涂对等部分,这就导致类似花瓣形装饰纹样的出现,作为莲花图案最初的雏形,这种花纹非常粗放和朴素,如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彩陶中,在壶的腹部就装饰有环抱的二方连续花瓣纹,有五瓣,并且每朵花瓣为两朵花所共用,花心朝内。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河南陕县 仰韶文化 花瓣彩陶

基于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使得“莲花”作为神的象征出现在了早期的陶器造型中,又如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用莲蓬作为设计原型的白陶鬶:煮水时,水汽由莲子形筛眼不断上升,由此代表了一种生生不息,对阳性生命符号的象征,也代表了对生命之花的崇拜。

综上可知,在中国原始社会最初的莲花图案,是源于先人对莲花作为食物和生存的崇拜,是先民祭祀的产物,可以说,神秘的非理性时代以及情理交融的平衡美,是莲花图案产生的重要条件。

二、莲花纹的发展

在我国,莲花图案的正式应用始于西周,莲花图案多装饰在青铜器上,多呈现出四、六、八、十瓣均匀排列。十大国宝青铜器之一的西周晚期的曾仲游父壶:壶盖上有波带“十瓣莲”状的捉手,莲花瓣朝上,雕刻精致,花瓣上刻有细小线纹。这时的莲花图案形态简洁,花瓣朝上且趋向几何,无自然形态,庄重严肃,是政权和神权的象征。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西周晚期 青铜器 曾仲游父壶

春秋战国时期,莲花图案多与器物、动物结合,以单瓣、重瓣以及多个花瓣的形式出现,如春秋中期的莲瓣盖龙纹壶,壶盖顶部有波带“八瓣莲花纹”捉手均匀分布环绕在壶盖上部,每瓣莲花瓣都镂刻有精美的龙纹图案,莲花图案造型比之前自然生动。

中期时更加奔放自然,到了春秋晚期时,莲花图案贴近写实形态,简洁大方,最重要的特色是与其他纹饰开始了结合,

如春秋晚期立鹤方壶:盖上的两层莲瓣,瓣尖外张,莲内站有一只优美的立鹤造型,莲花瓣腹部形态饱满,接近自然形态,脱离了商周的庄严肃穆,加强了莲花纹姿态的力感和动势。盛开形态的莲花图案,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繁盛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总的来说,在先秦时期,莲花图案主要装饰于器物或建筑的顶部,以此表示天穹象征关系。莲瓣图案也由最初的抽象图形逐渐向几何写实性过渡。在组合上,莲纹常与其他动物图案结合,体现了其包容性和“二即一”的尚和思想。这里的“和”不是停留在分割的状态,而是物象“和为一体”去吸纳更大世界的意思,实现了莲花图案由“神人以和”向人世间的“和”演变。

到了秦汉时期,莲花图案的造型变为只抓大形态,不在乎小的细节的写实风格,造型最突出的是夸张的莲花新体、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但写实造型扔没有走出原始时期写意的范畴。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莲花与鱼的纹样组合,如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彩绘三鱼纹漆耳环杯:耳杯内底饰有四瓣莲花图案,周围刻有三条游动的鱼,应和了古宇宙论中“周接四海之表”的思想。鱼代表水,水产生莲花,表现了人和宇宙和谐统一的关系。较抽象的莲花图案多装饰在器物、建筑上,如陕西咸阳秦都一号宫殿遗址中出土的秦时期的莲花瓦当:中间代表莲蓬,莲花为八瓣,四大四小,造型抽象。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随着秦汉大统一思想的瓦解和佛教的兴盛,象征权利的动物纹样被植物纹样替代,中国开启了艺术礼赞生命的植物纹样大门。而莲花图案作为佛相和佛性的庄严象征而广为传播。莲花图案成为了六朝时以“生”为动力的“艺术礼赞生命”的新的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莲花图案受到印度等外来莲花图案风格的影响,莲花图案较之以前,莲瓣数目增多,莲花图案刻画有明显写实特色,瓣形渐渐饱满,被广泛装饰到了陶瓷、建筑、刺绣、石刻等方面,成为了时代主流装饰图案。如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莲花瓣层次丰富,趋于写实。又如南朝的青釉刻花莲瓣纹罐:在罐颈口装饰双层尖瓣朝下的莲花图案,线条优美,较写实,莲瓣的刻画体现了超自然的设计秉性。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

特别是北魏后期,莲花图案继续分化,魏晋的飘逸和柔性之美融入到对分式中,莲花图案越来越饱满,瓣根变宽,由D字演变为倒立的拱形和对分式的倒立拱形,这种莲花图案形式不仅折射出了中国特有崇尚完整求偶的“对称”审美哲学,而且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积累沉淀和升华的思想。

进入文化融合的隋唐时期,莲花图案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开始增多,花形饱满、华丽、活泼、富有生活情趣,具有了更多的实际应用价值,人们将对莲荷的仿生用在了设计中,越到后期,莲花图案越具有写实性,清秀隽逸之风。

此外,莲花图案在染织和建筑等方面也体现了世俗化的应用。隋代开始出现吉祥观念的图案组和形式,如寓意“连连有鱼”的莲、鱼组合,寓意“连连富贵”的莲与牡丹组合,莲花图案还鱼飞鸟、龙、鹿等代表吉祥的动物纹样结合使用,唐代时还出现了意喻男女情爱长久之意的“并蒂莲”,体现了中国民俗中的吉祥期盼。

莲花图案在唐代的应用达到巅峰,由于唐朝主动吸收域外文化,本土与域外文化的互相交流,充实完善了自身的文化体系,莲花图案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产生了很多丰富的新样式,其形态丰富、华丽丰满,造型严谨、风格多样。如

盛唐时期创立的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属蔷薇的一种,花大而华丽,作为一种变体莲花纹,是以印度佛教中的莲花造型为母体,融合中原的富贵牡丹造型以及波斯传入的海石榴花纹样特点,使之具有程式化和样式化,其端庄、圆润、饱满的形态其实就是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包容的写照,逐渐形成了象征中国民族风格的吉祥图形。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宝相花

总之,这一时期的莲花图案形态明显饱满,配以多彩的辅助装饰图案,经历由简到繁、由生涩至成熟、由对外来因素的借鉴融合形成属于自我民族传统的图案。

宋元时期,莲花图案由隋唐时期的富丽、饱满程式化变为秀气、精练、繁复世俗化。这一时期,莲花图案形式丰富,绘饰水平日趋成熟、精练、追求写实国画意趣。如宋耀州窑刻花莲鸭盘:莲花图案简练生动的线条,刻画出了活泼,具有国画风格的造型形式。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宋耀州窑刻花莲鸭盘

北宋后期,莲花图案作为吉祥的象征成为大趋势,涵义更加世俗化。到了元代,莲花图案已不再是主流的装饰图案,但却不能抵挡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程度的广泛世俗化。如隆化鸽子洞出土的彩绣婴戏莲纹腰带,写实的莲花和玩耍的孩童图案共同构成了妙趣横生,寓意吉祥的画面感。

进入明清时期,经济的再次繁荣促使人们注重追求物质享受,莲花图案出现在各个阶层的生活中,图案形式也更加繁多,色彩艳丽,在原有基础上更加繁琐精细。

随着与域外文化交流的加强,“洛可可”装饰风格也被借鉴在莲花图案的装饰风格上,如清代松石绿地粉彩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上的莲花图案,就具有典型的洛可可风格,娇媚纤弱、精巧华丽、琐细纷繁。

从最初作为食物,到生存崇拜,再到吉祥图案,浅谈中国的莲文化

清嘉庆 松石绿地粉彩莲托八吉祥纹贲巴瓶


除了比较精美的莲花图案外,一些民窑为节约时间,大批量生产陶瓷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所以装饰在瓷器上的莲花图案不是特别的精美,而是表现为简洁概括的形式,富有浓厚的生活化气息,如明代的法华釉莲花纹陶钵。

可见,这一时期的莲花图案以世俗化的内质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常与花、鸟、龙凤、鱼等吉祥图案组和,有着丰富的吉祥寓意,传承至今。

三、总结

总之,贯穿于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整个过程的莲花图案,在它的传承演变过程中,每个时期的莲花图案都体现了不同的审美特征,被不断地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心理,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莲文化”。

可以说,莲花图案的传承演变不仅是对过往的总结取舍,也是中外文化互相交融和自身文化发展成果的体现,更是中国民族文化沉淀中的艺术升华,折射出了具有包容万物精髓的中国文化的气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