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2 孤獨·夢幻·神話,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賞析


豆瓣9.2 孤獨·夢幻·神話,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賞析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作者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小說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

多米尼亞在《此刻》雜誌發表文章說:“只要人類存在,人們總會談起加西亞·馬爾克斯”。瑞典皇家學院一九八二年在宣佈馬爾克斯《百年孤獨 》獲取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時指出:“在加西亞·馬爾克斯創造的這個天地裡,可能是死神的最重要的幕後導演。但是,這位作家通過作品所流露的傷感情緒,在令人毛骨悚然並且感到生動與真實的同時,卻表現出一種生命力

”。智利詩人聶魯達曾稱讚馬爾克斯是:“塞萬提斯之後最偉大的語言大師”。

《百年孤獨》是部奇書。作品的孤獨精神是拉美愚昧落後、與世隔絕的社會境況和精神狀態的象徵,它意味著停滯與倒退、放棄與消亡。本文從孤獨的主題表現形式入手,對《百年孤獨》中“孤獨”的呈現方式進行細緻的剖析與解讀,通過分析魔幻現實主義在《百年孤獨》中的運用,解析《百年孤獨》作為魔幻現實主義代表力作的獨特魅力,探討“孤獨”的深層含義及其對歷史與現實的借鑑意義。

孤獨的主題

《百年孤獨》在藝術結構上的一大特色是循環往復性,具體表現在時間上的輪迴人名的重複封閉的空間以及行為性格故事情節的重複延續等方面,體現了一種整體孤獨感。小說通過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發展演變,寫出了孤獨是他們的生活常態,同時

展現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在孤獨中求生存,又在孤獨中死去的怪圈

“重複性孤獨”的體現:

1、人名的重複

在這部史詩般的故事中,布恩迪亞家族共有7代人,男的都叫奧雷連諾或阿卡迪奧,女的都叫阿瑪蘭達或雷梅苔絲。所有叫奧雷良諾的都性格孤僻,但頭腦敏銳,富於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爾卡蒂奧的都性格衝動,富於事業心,但命中註定帶有悲劇色彩。

家族中共有22個奧雷良諾,5個霍塞·阿卡迪奧,3 個雷梅苔絲,2個阿瑪蘭塔。名字的重複延續必然導致性格的相似與雷同。他們過著與世隔絕的、封閉的動物般的生活,每個人都生活在自我的狹小天地裡。人與人之間缺乏愛、交流和互動。人名的重複實則是性格的發展和延續,是整個家族孤獨的循環

2、時間的輪迴

小說第一句話就顯示了一種循環往返的時間觀念:“很多年之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回想起, 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很多年之後,某人在做某事時將會回想起……”故事從現在的時態展開,指向將來時態的終局,又由將來時態的終局回到過去時態的開始。

敘述者站在一個不確定的時間點上,仰望將來,回溯過去,取消了過去、現在、未來之間的距離,將現實與魔幻糅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獨特的魔幻氣氛。這種首尾相連的循環、輪迴的時間觀念,一開始就奠定了小說全書的時間觀念,構成了全書的敘事風格。

時間性孤獨”在小說的很多地方都有表現。如奧雷良諾上校面對軍隊與戰爭場景時“他總能見到那些少年用和他一模一樣的眼睛望著他,用和他一模一樣的聲音同他說話,向他致意時的警惕神色和他回應時的神色一般無二,並且都自稱是他的兒子……”他厭倦了戰事無常,身陷這場永無休止的戰爭的惡性循環中,總是在原地打轉。

在這一百年當中,時間似乎是停滯不前的, 起點就是終點。在循環往復的時間籠罩下,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一切努力不過是在做繞圈運動。長日將盡,殘夢漸醒,而唯有時間持續地向前流動著,載著綿延不絕的孤獨,兀自生存。

3、封閉的空間

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居住地—馬貢多是一個極為偏僻、封閉的地方。它的“東面是一道難於通過的山脈”,“南面是許多終年覆蓋著一層浮生植物的泥塘和廣闊的大沼澤”,西部“連著一片一望無際的水域”,北面是“灰色的、泛著泡沫的、骯髒的大海”。這種偏僻、封閉的地理環境,一方面使外界文明很難進入馬貢多,另一方面也使布恩地亞家族很少有人能夠走出馬貢多與外界發生聯繫。

外在的空間是這樣,內在的空間也同時展現了封閉和自我性:“

他夢見自己從床上起來,打開房門,走進另一間一模一樣的房間,裡面有同樣鑄鐵床頭的床,同樣的藤椅和後牆上同樣的救難聖母像。從這一間又進入另一間一模一樣的,如此循環,無窮無盡。”刻畫了一個單一的、孤立空間中的孤獨人物。人物在封閉的空間中回溯輾轉,兜兜轉轉後,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就像人物在這個寂寞的空間構成的河流之上,乘著一葉扁舟,駛向望不見盡頭的彼岸。彼岸是否會有救贖與解答?沒有人知道。作者對這樣一個孤獨空間的塑造和輪迴,其根本目的是揭露這樣一種“空間性孤獨”的存在,併為這種孤獨尋找一個出口。

4、人物性格

小說還直接通過對人這個孤獨的精神狀態的生產者來描述、呈現並創造孤獨。由人物行為表現孤獨的這種方式,相比較於時間、空間而言,與“孤獨”這一精神狀態的聯繫更親近、更密切。

在《百年孤獨》之中,奧雷良諾上校可以說是對於“孤獨”這一主題表現得最為透徹淋漓的人物。晚年的他“

待在作坊裡足不出戶,小金魚生意是聯結他與外界的唯一紐帶……用小金魚換來金幣,隨即把金幣變成小金魚,如此反覆……不變的坐姿令他脊柱變形,精確到毫米的工藝使他視力受損,但不容絲毫分心的專注讓他獲得了心靈的平靜。”

這是《百年孤獨》藉助人物行為的重複性,描摹“孤獨”最為貼切深刻的一部分。生動呆板的人物形象,為我們呈現出一種欲哭無淚,而孤獨者自身卻“甘之若飴”的孤獨狀態

5、故事情節

驚人一致的孤獨代代相傳,支配著家族成員的行動。例如,吉卜賽人利用馬孔多鎮村民的無知,把磁鐵、放大鏡、望遠鏡等新鮮玩意當做魔法,用來騙取錢財;奧雷良諾不停地製作著小金魚;阿瑪蘭塔日縫夜拆裹屍布;雷貝卡在丈夫死後與世隔絕,又開始以吃土為生;更出乎人意料的是,烏蘇娜的嬸嬸因為近親結婚,生下一個長著豬尾巴的小孩;而在小說結尾,相似的事件又發生在阿瑪蘭塔·烏蘇娜身上等等, 諸如此類的相似和循環往復,在小說中俯拾皆是。

儘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不會弄錯的孤獨神情。”從人名、時間、空間以及人物性格、故事情節等多個角度呈現出來的孤獨的複雜性來看,馬爾克斯想要塑造的“孤獨”不是矯揉造作的無病呻吟,也不是漫長歲月中一個家族的“個體的”孤獨。

他真正想要表現的是“孤獨“這個永恆的命題,在龐大的時代背景之下的呈現方式。展示了“孤獨”如何貫穿了整個人類的發展歷程,提出了“孤獨”在一個民族命運中如何依存、人類如何擺脫”孤獨“、遠離”孤獨“,才能更好地前行和生存下去的問題,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和深度思考。

《百年孤獨》的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州興起的一種文學流派,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這些作品大多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丁美州的現實生活,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述和描寫中,使拉丁美州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面。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從而創造出一種魔幻和現實融為一體、”魔幻“而不失其真實的獨特風格。因此,人們把這種手法稱之為”魔幻現實主義“。

簡單的說,就是來自現實的基本題材被作家改變了本來面目後,就如同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同時,作家又大量引入各種超自然的怪誕力量,由此就創造了一種撲朔迷離的新現實,即所謂的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和現實:

1、 魔幻中的現實

  • 神奇故事和傳說的再現

《百年孤獨》的某些靈感來自於《創世紀》,作者大量模擬了《聖經》故事 和《天方夜譚》中的神奇故事。例如霍賽·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和他的妻子就代表了聖經中的亞當和夏娃,而對於愛情的渴求就如他們偷嚐了禁果而被逐出了伊甸園。

小說寫阿卡迪奧第二從屍體火車上逃回時,遇到的那場連下四年零十一個月零兩天的大雨,這種描寫又會讓人想起《創世紀》中的諾亞方舟和洪水浩劫的故事。阿卡迪奧和表妹烏蘇拉怕犯禁忌生豬尾兒而不同床。阿卡迪奧由於殺死了嘲笑者而導致他們背井離鄉,另找安居之地,如同《出埃及記》。而“俏姑娘”

雷眉德斯抓著床單昇天”的描寫更是受到《天方夜譚》中的飛毯故事的啟發。其它的描述,如鍋裡自己沸騰的水,自己搖動的搖籃,自己跳動的物體等等,也與《天方夜譚》中的細節十分相似。

神話故事的傳說和再現使小說的故事顯得更光怪陸離,因而魔幻色彩更濃重

  • 貫穿始終的預言

在小說開頭,老吉普賽人梅爾加德斯就已經預言了結尾,似乎不同的事件全都在同一時刻發生。 如卡梅麗塔·蒙提埃爾在預示將來的紙牌上看到了奧雷良諾·霍賽已經被死神盯上,不久之後步槍的子彈打進了他的後背,穿出來打爛了他的胸前,紙牌的預兆應驗。

又如奧雷良諾上校在一百年前就已預言馬貢多和布恩迪亞家族的命運:這個家族的第一個人將會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人將會被螞蟻吃掉,馬貢多將會被一場颶風捲走。 他的預言最終得到了應驗。

小說中寫道:“

這時他看見了孩子,那孩子只剩下一張腫脹乾癟的皮,全世界的螞蟻一起出動,正沿著花園的石子路努力把它拖回巢去。”

  • 象徵的運用

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製作了數以千計的小金魚, 這些小金魚的意義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化。 起初,它們代表著上校的藝術品質,繼而代表著所有叫奧雷良諾名字的任務的藝術品質。 隨之不久,小金魚又被賦予了更高層面的意義:標記著奧雷良諾影響整個世界的方式。

梅梅從她的美國朋友那裡收到了一本大英百科全書,這首先在小說中首先象徵著美國種植園主正在吞噬馬貢多小鎮。 當梅梅,這個馬貢多創建者的後代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標誌著外國殖民者對馬貢多的文化侵蝕開始公開化。

2 、現實中的魔幻

  • 虛妄怪誕的描寫

作品裡出現了許多在現實生活中所看來荒誕不經的現象: 如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還在母親腹中時就會哭了, 出生時雙眼圓睜,割臍帶時還動來動去;他在軍營開槍自殺時,遠在馬貢多的烏蘇婭正在詫異牛奶怎麼煮了那麼久還沒開,把爐上的的奶壺蓋揭開一看,裡面滿是蠕動的蛆蟲。

她立馬感應到並驚叫說:“他們把奧雷良諾殺死了! ”

在霍塞·阿卡迪奧因作惡多端遭人暗殺時,小說這樣寫道:“霍賽·阿卡迪奧剛關上門,‘砰’的一聲槍響震動了整棟房子。一股鮮血從門下流出,流出客廳,流出家門淌到街上,在高低不平的人行道上一直向前流,留下臺階,漫上石欄,沿著土耳其人大街流去,先向左,再向右拐了個彎兒,接著朝著布恩迪亞家拐了一個直角,從關閉的門下流進去,為了不弄髒地毯,就挨著牆角,穿過會客廳,又穿過一間房,劃了一個大弧線繞過了飯桌,急急穿過海棠花長廊,從正在給奧雷良諾·霍塞上算術課的阿瑪蘭塔的椅子下偷偷流過,滲進穀倉,最後流到廚房裡,那兒烏蘇拉正預備打36只雞蛋做麵包

。”這種情景在現實中不可思議。彷彿這股血充滿著靈性,又具有一種神奇的意味,源源不斷,充滿方向感,使情節帶有濃濃的魔幻味道,充滿著魔幻色彩。

  • 誇張的描述

這種手法是以真實的時間與現象為基礎, 藉助想象與幻想, 抓住事物的特點加以誇大或渲染,造成一種離奇感,從而加強藝術效果。 阿瑪蘭塔因拒絕皮埃特羅而導致其自殺,她非常內疚並在某天下午走進廚房,把手放在爐子的火炭上一直燒得再也感覺不到疼痛,只能聞到自己皮肉的焦臭味,這是執拗的人解決內疚的辦法。

霍賽·阿卡迪奧講到他的冒險經歷時,講到一次他遭遇到海難,在海上漂流的兩個星期中,靠吃一箇中暑死去的夥伴的屍體活了下來。那被海水浸透又在烈日下烤熟的屍肉吃起來有股甜絲絲的味道。 誇張效果顯而易見。

馬爾克斯用魔幻與現實高度結合的手法,向讀者呈現出了拉丁美洲獨有的歷史變遷與文化融合,展示了當時拉丁美洲的社會獨特背景以及社會內涵。作者運用在魔幻之中融入現實和在現實之中創造魔幻等方法,充分將整部小說中的兩個部分有機結合。呈現出史詩特徵與奇幻色彩兼備的一種文學風格和藝術特色。這是一部在虛構和幻想掩飾下,反應特定社會和歷史現實的小說,又是一部關於現實的愛和產生於異化與隔絕的悲哀小說,因此這部小說被稱作是魔幻現實主義的代表作,在西方文壇引起了“一場文學地震”

孤獨即死亡

  1. 孤獨即是死亡

《百年孤獨》為我們展現了各種形態的“孤獨” 和形形色色的“死亡”,與其說是死亡造成了孤獨,不如說是孤獨導致了死亡。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代人都有孤僻的樣子,孤獨的性格,外在孤獨的表現正是內在死亡的流露。

這個家族不可改變的性格是孤僻,不可改變的命運是死亡,時時圍繞的情感是孤獨。孤獨與死亡是緊密相連的,“孤獨即死亡”。孤獨的過程就是死亡的過程。

《百年孤獨》中,除了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四代是自然死亡以外,整個布恩蒂亞家族的絕大部分人幾乎全部死於意外,老死或自然死亡的例子則微乎其微。這充分說明死亡是可怕的,是不可預測的,是沒有解藥且無可避免的。生死存亡是人類生活的主題,也必然會成為文學作品永恆的主旋律。《百年孤獨》給我們展示了一 個家族或部落的整體消逝。從中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死亡在這個家族中不斷上演,從家族第一代人精神錯亂被綁在樹上死亡,到這個家族最後一代被螞蟻吃掉。死亡的氣息貫穿全書,在對死亡的敘述中透露出對死亡的哲思,也表現了作者對在美學、哲學上的思考。

2、拯救孤獨

馬爾克斯說:“孤寂是團結、合作的反義詞。”意喻只有團結才能走向勝利,只要有愛,希望就無處不在。縱觀全篇,我們會發現《百年孤獨》中關於“孤獨”和“死亡”的描寫並不是以暴露“醜”為目的,而是為了“引起療救的注意”。可見,作者寫“孤獨”是為了寫“團結”寫“死亡”是對“生”的呼籲

在布恩迪亞七代人的家族發展史中,雖然人數眾多,彼此關聯,但是人人自閉,冷漠地面對世界。因為彼此心靈不通,只能守著孤獨,“享受”孤獨。雖然孤獨可以讓人平靜與思考,但是孤獨帶來的封閉與無知卻是致命的。

“孤獨”不僅是《百年孤獨》的主題,同時也是拉美文學共同的主題。擺脫了殖民統治以後 , 拉美人民並沒有走向真正的獨立 ,長期以來,他們經歷了外來文化的洗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在爭取獨立的鬥爭中付出了血的代價。

怎樣才能擺脫孤獨,打破屏蔽,打開心靈的通道呢?答案是愛與奉獻。拉美人民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前行,融入新紀元人類的世界文明進程中,才能最終擺脫“孤獨”,擺脫被奴役和被摧毀的境地。

小說寫道:“世界,一切都剛開始,很多東西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指著說”。馬爾克斯在小說中以虛構的世界隱喻現實,不僅探討了哥倫比亞的孤獨、閉塞,同時指出這是拉美地區的民族通病。

對於一個人來說,即使孤獨,也可在世上行屍走肉般地存活;但是對於一個家族來說,其結果必然是毀滅。如馬爾克斯所預言的那樣,“馬孔多的布恩迪亞家族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暗喻從家族的毀滅中孕育民族的新生。

人類要生存,國家民族要進步和發展,就必須戰勝 “孤獨”,團結協作,廣泛交流 ,增進了解,共同提高。在這方面,《百年孤獨》以新的視角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奇妙而獨特的參照範本

正如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結尾處寫道:“這手稿上所寫的事情過去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重複,因為命中註定要一百年孤獨的世家絕不會有出現在世上的第二次機會。孤獨,雖然使個體得以苟延殘喘,但對整個人類命運來說,孤獨註定帶來覆滅。”

結語:《百年孤獨》在某種程度上是加西亞·馬爾克斯試圖通過虛構的故事來再現其個人的真實經歷,但是它的重要性在於他以這種再現方式折射了更加廣闊範圍內的社會現實。馬爾克斯以生動細膩的筆觸刻畫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勾勒出布恩迪亞家族的孤獨心態。這篇鴻篇鉅著不僅反映了拉美的社會現實,而且在更深層次上折射了有關人性問題,使得公眾得以思考造成拉丁美洲“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求擺脫命運捉弄的途徑。《百年孤獨》之所以震撼了文學界,是因為它深深紮根於拉美地區的民族土壤中,並靈活的運用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創 造出一個雖魔幻而又真實的獨特世界。

豆瓣9.2 孤獨·夢幻·神話,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賞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