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裡,“揮淚對宮娥”,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清朝發佈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_

_

1911年10月10日(農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

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宣佈獨立。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感到公開武裝干涉中國革命已無濟於事,就在“中立”的幌子下,抓緊物色新的奴才,極力扶持袁世凱。

此時懷有野心的袁世凱則企圖依靠帝國主義的支持,向革命派施加壓力,以使革命派向他妥協。

經過英國公使朱爾典和袁世凱的一番密謀後,由英國駐漢口領事出面,向湖北軍政府提出南北停戰議和的建議。以停戰、清帝退位、袁世凱為總統三項為議和條件,在孫中山回國之前,議和談判就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開始了。

孫中山反對南北議和,於1912年1月11日宣佈自任北伐軍總指揮,制定了六路北伐計劃。

當時英、美、德、日各國軍艦駛進長江,蠢蠢欲動,造成即將“武裝干涉”的局勢。使得革命黨的許多領導人非常害怕,這時,臨時政府剛剛成立,革命還在進行,經濟也很困難。

帝國主義又在財政上施加壓力,封鎖了南方革命軍佔領下各岸口的海關稅款,不讓臨時政府動用,混進臨時政府裡的立憲派、舊官僚,與帝國主義暗中勾結,藉口怕引起外國干涉,反對孫中山出兵抗擊袁世凱。在內外交迫的形勢下,革命黨人只得向袁世凱作出讓步。

1月22日,孫中山表示:如果清朝皇帝退位,袁世凱宣佈絕對贊成共和,自己可以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讓袁世凱來當大總統。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心裡安定了,便指使他在北洋軍中的心腹段祺瑞等,聯名發出通電,“立即採取共和政體”,逼迫清朝皇帝退位。

並許給皇室以特殊“優待”。

制定的《優待條例》規定:

(1)清帝稱號不變;

(2)每年由國民政府給予四百萬元;

(3)清帝仍居清宮,以後移居頤和園;

(4)原有私產由民國保護等等。

2月6日,參議院通過了《優待條例》。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帶著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裡,“揮淚對宮娥”,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禮儀。

由清朝末年的狀元張謇起草的宣統皇帝退位詔書,成為清朝和中國封建王朝頒佈的最後一道合法的詔書,寫的很好,內涵豐富,十分得體: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

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

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

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

南中各省,既倡義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

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

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

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

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

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欽此。”

至此,統治中國長達268年的清王朝被推翻。也代表中國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史之今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