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太监寇连材为何会被慈禧太后处死?他到底做了什么事?

晕海的感觉


晚清时期,有名的太监有很多,像李莲英、安德海、张兰德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位义烈太监寇连材,他可能名气并不大,但他却是位变法的志士,忧国忧民的英雄,是值得人敬佩的太监。

戊戌变法期间,爱国志士奔走呼喊,全国出现变法热潮。紫禁城虽然有重重宫门,但变法的热风仍然吹到了太监们的身上,响应最为积极的就是慈禧的梳头太监寇连材。寇连材也因支持变法,最终丢掉了性命。

寇连材,原名寇成元,北京昌平人。父亲寇士通略懂文墨,豪爽仗义。在父亲的熏陶影响之下,寇连材逐渐养成耿直倔强的性格。他练过武术,也读过几年书,尤其喜欢维新志士的文章,痛恨僵化的八股文。

寇连材在少年时就结了婚,育有两子一女。因父亲与财主打官司时含冤而死,寇连材一气之下净身进宫。当时的寇连材已经二十三岁,但他为人机警,说话非常伶俐,很快得到了慈禧的信任,受到了重用。

寇连材开始在梳头房伺候慈禧,慈禧甚至让他管自己房里的会计,又让他秘密监视光绪皇帝。寇连材在与光绪的接触中,发现光绪只是慈禧控制的一个傀儡。但光绪却是一个有志维新的皇帝,这让寇很是钦佩。

寇连材从小就有很强的正义感,于是他决心为光绪打抱不平,要慈禧归政,要坚持变法图强。他多次在慈禧面前进谏直言,慈禧气急败坏的将他赶出储秀宫。1896年2月,寇连材赶写了有名的《上太后书》。

他提出不可幽禁光绪皇帝、慈禧归政、停建颐和园、把财力用于富国强兵、请勿再阻挠变法维新、不要袒护贪官污吏等十二条建议。写完后,寇连材安排好后事,并挥泪告别母亲及妻儿,然后进宫上书。

慈禧知道后,勃然大怒,要寇连材交待出幕后的主使,又说要按本朝律法将其斩首。寇连材义正辞严的说:“家规国法早已破坏,大好河山也不成样子,为了国家,我不怕抛头颅洒热血。”

1896年2月17日,寇连材被押赴菜市口刑场。临刑之前,寇连材从容镇静的整理好自己的衣冠,朝远方的父母叩完头,坦然地说:“如此足千古了!”围观的群众无不为之感动,就义时寇连材二十八岁。

光绪皇帝听到噩耗,痛哭流涕。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有的太监被流放或受杖责,有的被迫害致死。如内殿太监杨瑞珍、李长文、张得明和珍妃处的太监戴恩如等三十多人被处以死刑。

处死的方式是“气毙”,以七层白棉纸沾水后,封闭太监的口鼻,然后用杖刑打死。此外,又有内殿小太监范长春、司房太监张源荣、王吉祥、徐源寿、珍妃处太监孙海成被重责二百板永远枷号。

珍妃处太监张田祥、卢田庆、李玉盛、张长瑞被板责一百,枷号两年。关防营总管太监发配充军。慈禧梳头房太监王四、光绪身边的太监闻古廷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他们与寇连材一样支持维新变法。

寇连材等人的义烈行为让人钦佩,国家到了如此地步,连太监们都开始忧国忧民,而晚清的当权者却对此视而不见。寇连材遇难后,有很多大臣为之惋惜,梁启超专门为寇连材立传,将其称赞为烈士。


野史也是史


寇连材,本来是个小人物,却干出了些大事,再加上后来的文学加工,就成了后来人口中的“烈宦”。

寇连材原是北京昌平南七家庄人,是家里的独子,原名寇成元,15岁的时候还在家里的安排下结了门婚事。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到了光绪十六年,家里因为和地主老财因为地界的纠纷打输了官司,导致家破人亡。无奈之下,寇成元为了谋口饭吃只能扔下妻子孩子,自阉入宫,并改名寇连材。

入宫之后的寇连材在奏事处当差,是最低级的使令太监,后来可能也是因为干得出色,升了,被调到慈禧身边,专门为慈禧梳头,书中记载“侍西后久,颇得力”,小伙子干得还不错。而且给慈禧梳头可是个好差事,多方巴结,据《凌霄一士随笔》记载:“此差颇优,每年有二三千金进项。”

至于为何寇连材为何被杀,其实没有确切的答案。也是,就仅仅是宫中的一个太监而已,死了就死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当时有人问起身居要职的翁同龢事件始末,翁同龢也只是说道:“闻昨日有内监寇万材(连材)戮于市。或曰盗库,或曰上封事。未得其详。”不清楚,应该不是什么大事。

但是,寇连材死的太是时候了,正是维新派请求变法的关键时期。

寇连材被斩首的时候,政府给出的理由是祖制“太监不得干政”,结果寇连材违反了,上书干政,所以斩首示众。但是当时完全没人看过他的上书内容,有没几个人跟寇连材熟悉,毕竟是深宫中的太监,没几个人知道,所以大家就好奇开始猜。寇连材被杀的次日,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

可以看到恽毓鼎也不清楚这件事,不过恰好其西城内外找人聊天正好听说的。不过他听说的内容有多少可信度呢,还真不好说。

寇连材被斩首的第二天,京城又出事了,主张维新变法的内阁侍读学士文廷式被革职滚蛋回家。这时候正是维新派群情激动的准备救国救民的时候,无疑是对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这是明显的要打压维新派的信号,但是这盆水没有泼灭这股火,反而激化了维新派与保守派的矛盾。

恰好寇连材斩首与文学士革职凑到一块了,自然而然的就被联想在了一起。称颂寇连材的背后,隐伏着激烈的派系矛盾与利益纠葛。寇连材的死恰恰为他们开启了一条倾泻愤恨的渠道。

新闻报道,文人传诵,戏剧演义,成就了“烈宦”寇连材。


参考:

马文忠《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王学斌《“寇连材事件”:被捂出来的谣言》


一盘拉条子


寇连材究竟作了什么事情,会导致杀身之祸呢?实际上,在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种大气凛然,一种自私营利。

【一】首先我们看大气凛然的说法。

寇连材因为家中变故,父亲去世,无力抚养老婆孩子,逼不得已进入北京,在熟人的帮助下阉割进入宫中,专门负责为慈禧梳头,深得慈禧的赏识,所以给他的待遇也是很雄厚。但是正值光绪要实行维新变法,于是慈禧将寇连材派到光绪身边,名为侍候光绪,实则是监视皇帝,慈禧要求其将光绪的一举一动都要向她通报。但是,寇连材进入宫中后,对慈禧的专横霸道,不顾人民生死的态度非常曾恒,在慈禧派他到光绪身边后,他不仅没有向慈禧汇报光绪的动态,反而将慈禧很多所作所为向光绪帝进行了汇报,后来慈禧看到寇连材在光绪那探听不到什么消息,于是将其召回在自己的身边。


知死而不顾,冒死纳谏。在回到慈禧身边后,面对慈禧对国事的麻木,以及不顾外敌入侵,反对维新变法,仍然过着奢侈享受的生活,他在内心做出了一个决定,要冒死上书纳谏。他知道最终的结果是自己必死,所以,在上书之前,特意回家进行了探望,交代了后世,回到宫中将自己的积蓄分给身边的其他太监后,开始了他上书纳谏。

1896年2月15日,他将早已写好的奏折交给慈禧太后,奏折共10条内容:

1. 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

2. 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

3. 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

4. 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

5. 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

6. 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等。

这些内容,字字饱蘸血泪,条条切中时弊,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都是当时许多人绝不敢说的话。而寇连材居然将这些内容写进了奏折,并且直接递给了慈禧。这奏折里条条都是针对慈禧,而且条条说的都是事实,以慈禧的那胸怀,她怎么可能忍受得了。

一开始慈禧怀疑寇连材是受别人指使写的,寇连材光明磊落地说是自己写的,与别人无关,当场将奏折内容一字不落的背了一遍。慈禧没想到,自己身边的太监竟然会写出这样的奏折指责自己,不禁怒火中烧,最终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再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将寇连材送交刑部,立即正法。

【二】其次是自私营利的说法。

翻看史料,一名当时的老太监回忆,给出了迥异于主流的说法,寇连材素来与慈禧太后的掌案太监王俊如来往甚密。王俊如被珍妃卖官牵连,发往奉天充军。寇连材异想天开,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想上一个奏章,自以为如果太后采纳了,可为升官之道,如太后不喜欢,仅是充军奉天,还可以与王俊如相聚,也是发财的一种途径。因为清朝太监充军外地,人还未到,当地就先有人代办沿路车马饮食费用,到了军所,将军以下的官长无不高看,因是近侍太监,谁也不敢得罪。但寇连材上了奏章后,不仅没有博得慈禧的喜欢,反而获一死罪……奏章并不出奇,交司房存库了。

两种说法,截然不同,一个忠义大义凛然,为国为民,一个自私自利,自作聪明,历史上究竟是哪一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还需要大家的各抒己见。



清朝太监寇连材,是被慈禧下令处死的,要了解其中的原因,那就必须从慈禧说起。

原本清朝从乾隆中晚期开始,就开始走上了下坡的道路。到了咸丰年间,更是到了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地步。

此时的慈禧呢?她所想到的不是让即将衰落的清朝重振国威,而是只考虑自己的权势、地位和享乐,甚至是她死后的荣华富贵。

慈禧为了自己享乐,和把持朝政,不惜借机罢黜了力主改革弊政,反对重修圆明园的奕䜣。没了奕䜣等改革派大臣,刚刚到来的“同治中兴”也戛然而止。慈禧开始肆无忌惮的大力兴建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耗费银两达数千万之巨。甚至在经费不足时,不惜挪用海军军费。

慈禧日常生活中,听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娱乐。据说,慈禧听一场戏的花费就达十余万两白银。而慈禧的一顿饭,更是要上100多道菜,其中多数都是摆设。一些资料显示,慈禧每日的花销可达4万两白银之巨。

慈禧不但贪图生前的享乐,还花费了数百万两白银,给她自己建造了超豪华的陵墓,供她死后享用。而她死后的陪葬品,总价值更是接近了亿两白银。

慈禧为了保住自己的富贵,更是不惜跟列强签订了数个不平等条约,赔款、割地,都在所不惜。在慈禧看来,反正最后钱也不是她出,大不了多搜刮点民脂民膏。慈禧甚至向其他国家借贷,用以偿还不平等条约中的赔款。

国家危难之时,慈禧的个人生活却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照样是吃喝现乐。慈禧心中所想的,只有她的快乐生活。只要大清不亡就可以了,至于列强要求什么,那就答应什么,反正都是由老百姓承担。至于老百姓的死活,才不是慈禧要考虑的。

正因为此,慈禧身边的太监寇连材,才数次向慈禧进谏,规劝慈禧,最终惹怒了慈禧,被慈禧下令处死。

寇连材生于1868年,北京昌平人,自由在农村长大。最初寇家有几十亩田地,家境还不错,寇连材就有机会读了几年私塾。15岁时,寇连材结婚,并生有两男一女。

1891年,寇连材23岁时,他的父亲寇士通因事与邻村的大地主赵灿打了一场官司。赵灿因为儿子、女婿都在衙门做事,寇家不但输了官司,家里的几十亩地还被赵家讹去了。因为这场官司,寇家倾家荡产,寇连材的父亲也卧病不起,含恨而死。

寇连材因为父亲之死,彻底看清了清朝吏治的黑暗,因此比较愤恨旧制,更倾向于改革。寇连材为了养活妻儿,选择了阉割入宫,并机缘巧合的被慈禧看中,做了慈禧的梳头太监。后来,深受慈禧器重的寇连材又帮慈禧管理过会计房,再改司房太监。

寇连材帮慈禧管过账,又管过慈禧宫内的太监、宫女调度和日常用品,所以,对慈禧的骄奢淫逸是了如执掌。寇连材因此而愤愤不平。特别是甲午战败后,慈禧先后同列强签订了无数的卖国条约,可是大肆挥霍的行为却丝毫不减,这让寇连材是更加的痛心疾首。

寇连材曾“屡次几(通讥)谏”慈禧。而慈禧认为寇连材“少而贱”,年轻且身份卑微,有点狂妄而已,仅是严厉训斥,暂时将寇连材贬去打杂,并未起杀心。但是,寇连材并未因此而放弃。

1896年的一天早上,慈禧还未起床,寇连材就跪在慈禧床前痛哭。慈禧问什么原因,寇连材哭道:“国危至此,老佛爷即不为祖宗天下计,独不自为计乎?何忍更纵游乐生内变也!”国家已经危难如此,即使不为江山社稷着想,也要为自己着想呀,怎么还能贪图玩乐呢,这样子下去恐怕会发生变乱呀。

慈禧还是认为寇连材狂妄症发作,将寇连材呵斥了出去。

寇连材不肯就此停止对慈禧的劝谏。他请了五天假,回家交代了后事,并将一本私人笔记托付给了弟弟。回到宫中后,将个人的财物也散发给了其他太监,然后给慈禧上了一份奏折。奏折内容有十条,主要意思就是让慈禧还政光绪,不再修圆明园,将修颐和园时动用的海军军费拨还,哪怕是赔钱也不要割让台湾等等。

慈禧哪肯放弃到手的权势和荣华富贵,自然是暴跳如雷,下令将寇连材抓起来审问。在确认奏折是寇连材自己所写之后,以“内监言事者斩”的罪名,让刑部处死了寇连材。

寇连材留下的日记中,记录了光绪在宫中的痛苦生活。光绪认慈禧为母,但慈禧却千般虐待光绪,鞭笞,罚长跪,而严加斥责,更是家常便饭。因此,光绪非常的畏惧慈禧,也从内心深处痛恨慈禧。

这也是慈禧在死前,必须毒死光绪的原因之一吧。要不然,慈禧一死,光绪必然开始清算慈禧。慈禧是坏事做太多了,内心埋藏下了深深地恐惧。

慈禧处死了寇连材,成就了寇连材“烈宦”的清名。而慈禧,却是越来越妖了,是怎么洗都洗不白了。


奕天读历史


太监自古以来都是服务于皇家,也就是皇家的奴才,他们离权力最近,近在咫尺,有的太监因此恃宠而骄,专横跋扈,甚至窃取朝政祸国殃民,像唐朝的李辅国、宋朝的童贯、明朝的刘瑾、魏忠贤等等都是臭名昭著的大太监,他们都是祸国乱政的代表,而清朝晚期却有一个太监,最具有正义感,他斗胆力劝慈禧归政,他是仅有的第一人,没人敢第二个,这位太监就是寇连材。


寇连材是直隶昌平人,小时候家境尚可,有几十亩田地,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习武识字,粗通文墨,15岁就结了婚,生下两男一女,在他23岁的时候家庭遭遇了一场变故,父亲寇士通与财主赵灿因地界纠纷而输了官司,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田地,悲愤之下竟然寻了短见。

父亲死后,家中生活实在无以为继,迫于生计,于是他只身来到北京,不得已经一个太监的介绍,被阉后进宫做了太监。

寇连材为人机警,能说回道,长相也好,被李莲英挑选进入由太监组成的戏班子,专门为慈禧太后唱戏,他平时少言寡语,憨厚中藴含着机灵睿智,在太监当中鹤立鸡群,深受慈禧的喜爱,甚至连光绪皇帝以及周围的宫女都非常喜欢他。

慈禧就把寇连材留在自己的洗头房,并指派李莲英收他为徒,把所有的梳头技艺都传给他,由于寇连材聪明好学,做事又精细谨慎,颇得慈禧的喜爱与信任,慈禧对于那些服务不好的太监非打即骂,十分粗俗,但对寇连材从未打骂过,可见慈禧对他的宠爱程度。


慈禧喜爱信任寇连材,就要对他加以利用,就派寇连材去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然后回来报告给自己,但深明大义、一生正气的寇连材,反倒被光绪帝的忧国忧民之情感染了,他开始同情光绪,而反感慈禧独揽大权、卖国求荣的行为,就这样寇连材成了光绪帝的心腹,经常把慈禧的一举一动告诉给光绪。


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大败,慈禧太后卑躬屈膝,为了自己权力的一己之私,置全国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不惜向小日本割地赔款,这一切都深深的刺痛了寇连材的心。

后来寇连材又奉命回到了慈禧身边当差,他斗胆违例书写《上太后书》,呈与慈禧,共有十条内容,其中包括: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建圆明园、幽禁光绪皇帝;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也不可割地;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等。

寇连材的奏折字字句句发自肺腑,充满忧国忧民之情,也都是当时许多人想说但不敢说的话,慈禧看了这些之后暴跳如雷,一口老血差点喷了出来,她是爱权如命的人,你要她交权那不是要了她的老命,没有了权力,她还不成了行尸走肉这真是太岁头上动土。


慈禧声色俱厉地质问寇连材是受谁人指使,寇连材说是自己写的,慈禧不信,让他背诵出来,寇连材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慈禧这才信了。

慈禧恼羞成怒,搬出家规威胁说“本朝成例,'内监延国事者斩',你知不知?”,寇连材说“家规早已被你破坏得不成样子了,国家的大好河山被你破坏得更不成样子了,如今为变法而死,我值了。”

最后慈禧以宦官干政的罪名命内务府把寇连材关押起来,半个月后移交刑部处斩。


关系二十二年(1896年) 二月,寇连材被押往菜市口处斩,年仅28岁,临刑时,寇连材镇定自若,死而无憾,在场围观的群众都被他忧国忧民、舍身取义的壮举所感动。

光绪皇帝听到噩耗,痛苦流涕,几日不思饮食,梁启超更是盛赞寇连材为“烈宦”。







遗产君


我佩服这个老哥,他是真的爱国。是太监里为数不多的我喜欢的人!

其实主要还是参政了。

清朝有感于明朝被太监祸害的太厉害,出了太多混乱朝政的太监。所以清朝有明令禁止太监参与政治,严肃的时候别说参政,连议论都不行。好家伙,寇连材不仅参政议政,居然还给慈禧写了一奏折。你说你不死谁死?


寇连材这个人还是很不错的。读过书,很受慈禧的喜爱。所以慈禧才会派他去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但是寇连材这个人不仅有一些才能,他还十分有正义感。他感觉慈禧架空光绪帝,独揽朝政是不对的。对此很不满,于是常常很气愤,对光绪帝也是尽力的帮助。作为慈禧安排在光绪身边的眼线,他不仅不把光绪的举动报告给慈禧,还把慈禧的一些举动告诉光绪帝。你说你不死谁死?慈禧派你来是干啥来了?

我其实真的很佩服这位仁兄。对于他的死我感到悲哀。他是很爱国的,他实在是看不下去慈禧自顾自个儿享乐,不顾国家的发展和忧虑存亡。


事情是这样子的,他首先是在慈禧睡觉的时候趴在慈禧床边哭:哭国之为难,哭慈禧不顾国家安危。慈禧将他赶出去之后,他先是回了趟家,告别家人,回来后把自己的钱都都分给了小太监们。他这才写了谏言书。一共十条内容:请太后不要揽政权,归政于光绪;不要修圆明园,幽禁光绪;要顾及京师特大水灾,立即停止擅自动用的海军军费去修建颐和园;赎回被日本占领的台湾,宁可赔款,不可割地;不宜去掉忠直之臣而专用阿谀奉承之人;皇帝没有后嗣,请择天下之贤者立为皇太子等。这些内容,字字饱蘸血泪,条条切中时弊,充满忧国忧民之情,都是当时许多人决不敢说的话。寇连材居然写进奏折,直接送给慈禧,可见他抱定了一死的决心。


慈禧一开始还不信是他自己写的,让他背诵内容。结果一字不差。信了,然后杀了他。

让我们和历史一起缅怀他!

我们都是历史的一颗尘埃,只是有的尘埃能发光发热燃烧自己,我希望大家能改变一些对太监的看法,他们中也有好人。

我是小梁,历史一尘埃本人。喜欢的话关注我吧。


稷下学社


太监是皇帝的奴仆,但因其照顾皇帝起居,整天围绕着权力中心转圈,很容易演变成干预朝政。清朝吸取前朝的教训,对太监严厉管束,坚决杜绝他们触碰权力。

1655年,顺治帝命工部铸立铁牌,强调:“(太监)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分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劣者,即行凌迟处死,定不姑贷”。

晚清皇宫内当差的太监。

这道铁牌成为清朝皇室的家法,应该说执行得不错,太监基本上都不敢过问政治(通常文化水平很低,也没有能力过问)。

但是,在晚清时期,有一个太监干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引起了朝廷的震动。他就是寇连材。

寇连材是直隶昌平人,幼年时家境小康,有几十亩地,练过武术,也上过几年私塾,粗通文墨。15岁结婚,婚后育有二男一女。

1890年,他23岁时,其父寇士通与财主赵灿因地界纠纷而输了官司,寇士通身亡,家道由此迅速败落。年轻的寇连材遭此变故,心情苦闷,到京城寻找出路。不知何故,他毅然抛妻弃子,自阉入宫,做了太监。

慈禧太后身边围绕着大批太监。

寇连材在慈禧太后身边做了梳头太监,比较受信任。他入宫之日,正是清朝内忧外患日益加剧之时。可能因为他心怀正义感,又有点文化,整天对局势忧心忡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大败而归。日本步步紧逼,国家丧师失地,寇连材更加愤懑忧伤,甚至在慈禧太后面前表现了出来。慈禧对他呵斥一顿,并未加罪。

揽镜自照的慈禧。

寇连材没有罢休。1896年初的一天,他请了5天假,在这5天里他干了两件事:一是跟家人见了一面,二是写了一封《上太后书》。销假后,他就把这封条陈进呈给了慈禧。

条陈里面写了什么内容?内阁侍读学士恽毓鼎在日记中写道:“凡十事: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三条不得其详)。”

晚清太监。

恽毓鼎获知的这些内容,可能得自传闻。据历史学家戚其章考证,寇连材上书的内容如下:

一、以纸(币)贯通天下,以兴利弊,能安天下,军民一心。

一、国家用人,宜以利为先(指提高人才待遇)。

一、练军宜每庄(原文缺失,下同)。

一、宜多修工,即养天下民之法。

一、天下各处宜设立官学教人院,不拘男女,均十岁入学。

一、虑修铁路、洋药即是中国之大患,均宜裁撤。

一、天下各犯宜赦,亦宜各赏给命牌一件。

一、天下各处官员,均宜三年一任,不宜连任。

一、天下风俗、银平、斗秤、尺寸、地亩清目,各处均不相同,均宜一法制之。

一、我国现今无嗣,就此可选天下文武兼全、才学广大者过继,不可按亲友过继。

慈禧身边的太监。

就当时的社会认识而言,寇连材的上书并无过人之处,可行性也不高,像停修铁路、废止西药的建议愚蠢透顶,不能不说是馊主意。

不管这份建议书有没有道理,慈禧太后看了已经是怒不可遏了,在她看来,你寇连材是教我怎么治理国家么?这不是干政是什么?太监就不要扯什么爱国情怀。“太后震怒,谓祖制宦官不许干预国政,立予斩决。”

1896年3月29日,寇连材在菜市口被斩首。临刑前,他表现从容,称得上是刚烈汉子!“至市,索袍褂着就,向东拜别祖茔及老母,云:‘我虽系内监,然所陈诸事皆忠君爱国之心,即骈首市曹,亦可见祖宗于地下。’恬然就戮。”

参考资料:戚其章《梁启超考疑》,马忠文《寇连材之死与“烈宦”的诞生》,春才、精武《寇连材其人其事》


趣看历史


清朝的太监寇连材本来是慈禧太后极为信任的太监。可是,最终因为做了“干预朝政”的事情,被慈禧太后拉出去处斩。寇连材在被处斩的时候,很有正义之士,都为此痛哭流涕。这是怎么回事呢?

(寇连材剧照)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都规定太监不准干预朝政。如果太监干预朝政,被称为“宦官干政”,都会遭到指责和唾弃。然而,作为太监的寇连材干预朝政,被慈禧处斩,为什么却获得朝野的同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寇连材是慈禧太后极为信任的太监。

寇连材进宫以后,是慈禧太后派到光绪皇帝身边的卧底。慈禧太后希望寇连材能够监视光绪皇帝的一举一动,把光绪皇帝的1情况都告诉自己。

既然寇连材是慈禧派到光绪皇帝身边的卧底,他自然是慈禧太后认为极忠诚可靠的人。

寇连材到光绪身边后,起初也是很忠实地按照慈禧的要求,把光绪的举动原原本本地报告慈禧。但是后来,他看到光绪那样忧国忧民,那样勤奋工作,而慈禧却只知道吃喝玩乐,满足个人贪欲,完全不顾国家前途和命运。两相对比,寇连材反而同情光绪了。因此渐渐地,他不但不愿意把光绪的一举一动报告给慈禧,反而把慈禧的一举一动报告给光绪,成为“反卧底”了。

同时,寇连材也和光绪一样,对国家的危机困顿深深忧虑。他看出清朝已经陷入了亡国灭族的危险之中,希望国家能够富强起来。于是,几次对慈禧太后进行劝谏。希望慈禧太后能以国事为重,减少玩乐。不过,每一次都遭到了慈禧太后的呵斥。

(慈禧剧照)

很快,中日甲午战争就打响了。之前清朝只是和英国、法国、俄国这些国家打,和西洋人打。打不赢,似乎也情有可原。可是现在是和东洋人打,而且这个东洋人,还曾经是古代王朝的藩属国,可依然还是打不赢。这样的挫败感,对寇连材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和日本再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不但赔款,还要割地。这样有辱国格的事情,慈禧太后竟然接受了。寇连材忧心如焚,愤怒不已,于是,在1896年2月的一天早上,慈禧还没有起床,寇连材就跪在慈禧的床前,大声痛哭。慈禧被寇连材哭醒了,暴跳如雷。寇连材一不做二不休,趁这个机会,劝说慈禧要以国家大局为重,勤于政事,不要贪玩,而是要奋发图强。只有这样,将来才能面对列祖列宗。

寇连材一番肺腑之言,当然不会唤起慈禧的的幡然醒悟,她只是觉得这个小太监有些神经质,最终只是一番臭骂把他赶了出去。

慈禧太后这样处理,实际上也表现了她非常复杂的心态。她自己其实也感觉到了自己的不对,但无论如何,她却不愿意改变。因为她自身并没有改变现状的能力。如果想改变,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权力交给光绪,让光绪出来主政。但是,让她把权力交给光绪,她无论如何又都是不能接受的。

正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交织下,虽然寇连材多次劝说,让她很不高兴。但是她并没有处罚寇连材,只是把他臭骂出去就算了。

(光绪剧照)

当寇连材多次口头劝谏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他决定正式的书面劝谏。他知道,他做的这件事,也许不但不起作用,反而还会犯杀头之罪。但是,就算不起作用,就算会死,也总得有人来做。

于是寇连材先是回了一趟老家,和家人一一告别。接着,回宫后,又把所有的积蓄散给宫里的小太监们。接着,他才认认真真地写了奏折。

这份奏折,一共有十条内容,包括还政给光绪;不要修圆明园;不要擅自动用海军军费;把割出去的土地买回来,宁愿赔款也不要割地;不用阿谀奉承的人;选择成年英明的皇室成员,并立为皇太子,等等。

很明显,这些奏折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请慈禧还政给光绪。因为只要慈禧把权力还给光绪,后面的一切都是很容易实现的。而恰好也是这一条,突破了慈禧的底线,是慈禧绝对不能容忍的。

因此,慈禧以“阉人干预朝政”为由,把寇连材押到菜市场处决。

寇连材只是一个小太监,但是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信条,实在让人感叹敬佩。


张生全精彩历史


寇连材被慈禧太后斩首,主要原因就是他参与朝政,给慈禧太后呈上了一份奏折,因此惹恼了慈禧太后。因为大清祖训戒律严格规定,宫内太监不准参与政事,如有言政事者立即斩首示众。


寇连材,原名寇成元,直隶昌平州南七家庄人。从小寇连材读过几年私塾,怀有一颗报国之心,后来因其父亲被一地主老财活活气死,因为自己出身贫穷,无法替父亲报仇,与地主抗衡。后来,寇连材面对家仇国恨,决心励志报效国家,因自己才疏学浅,又苦于无门,于是寇连材就想了一个可以进入皇宫的办法,那就是阉了自己,去做太监。

就这样寇连材“自宫”后,好不容易求人将自己送进了皇宫,进宫后不久,寇连材因长的眉清目秀,一表人才,不仅能说会道,而且还能写会算,所以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欢。于是寇连材就留在了慈禧身边,做了一个贴身太监。

后来寇连材表现优秀,人又特别精明,慈禧对他特别宠爱,而且寇连材特别忠心,又什么说什么,从来不会口是心非。慈禧太后觉得寇连材是个可以信任的太监,于是就安排他到皇宫的奏事出处当差,明则是去伺候皇上,实际上就是慈禧派去监视光绪皇帝的耳目。

寇连材这一去不要紧,居然被光绪帝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感动,同时也对光绪帝的处境很是同情。光绪帝提出的维新变法,寇连材觉也特别支持。慈禧万万没想到她派去的奸细居然背叛了自己,不仅没有得到光绪帝消息,反而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被寇连材告诉给了光绪帝。你说慈禧能不生气吗。


后来帝国主义开始瓜分大清的狂潮愈演愈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光绪帝与康有为等一些有志之士,开始要求变法图强,因此,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不满。因此光绪帝被慈禧囚禁在了瀛台,长达十年之久。光绪帝最宠爱的珍妃也因为支持光绪帝,而被慈禧太后派人扔进了井里溺水而亡。

壮志未酬的太监之身寇连材,自然也没有逃过慈禧太后的魔掌。在大清江山摇摇欲坠的时候,寇连材不顾个人生死,以大清安危为重,冒死像慈禧太后递了一份奏折,寇连材的奏折大意就是:希望慈禧太后不要在揽权干政,应归政皇上;国难当头,应马上停修圆明园,停修铁路;严惩卖国贼李鸿章;从整军队,与日本决一死战;大概就是这些意思。

虽然寇连材只是个太监,可是句句发自肺腑,其忠心天地可鉴,日月可照。可是,慈禧太后阅后是暴跳如雷,连上火就上来了。大声怒卖寇连材,并且立即传令将寇连材扣押,并对他进行了严加审问。慈禧太后生性多疑,她认为寇连材这个奴才绝不会有如此作为,他身后一定有人在支持。

可是无论慈禧怎么派人威胁,利诱,严刑拷打,寇连材却宁死不屈,不仅一口咬定就是自己所谓,跟别人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还把给慈禧的奏折从头到尾一字不拉的念了一遍,这回可把慈禧太后气坏了,肺都要气炸了,命人将寇连材押赴刑部囚禁。不审了,审也没用。

第二天,寇连材被带到菜市口执行了死刑。就这样,太监出身的寇连材为了拯救国家与水火,从容赴死,当时年仅28岁。寇连材也成了大清太监中唯一敢于慈禧太后叫板的宦官。


任驰赢天下


说到寇连材,确实是让人们为他感到万分惋惜,十八岁,在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年纪,放弃了未来无限的可能却选择了从容赴死,直言不讳,这是一个拥有满腔热血的中华好男儿的选择!

寇连材,北京市北郊昌平一带人,因家境贫寒,才十五岁就选择进宫做了太监。寇连材在宫里的工作就是在梳买房给慈禧梳头,人家确实也有两把刷子,又聪明能干,所以深得慈禧的喜爱,年纪轻轻就荣升为会计房太监。

虽然寇连材是被慈禧一手提拔上来的,但却为人正直,由于在慈禧身边做事,对慈禧的很多事情都是耳闻目睹,深有感触。寇连材出于自身的正义感和对国家的热忱之爱,多次对慈禧进言,希望慈禧能够以国家为重,可慈禧却只是当他是个小孩子,不懂事,虽然呵斥了他,却并没有治罪。不久,慈禧又提升寇连材做了奏事房太监,目的是让他去监视光绪皇帝。

虽然寇连材深受慈禧的喜爱,但却并没有因此而迎合慈禧,特别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寇连材目睹了慈禧虐待光绪,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供自己享受后,更为不满,深为国家忧虑。

在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八九六年,寇连材刚满十八岁,为了能够让慈禧改正,在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跟准备后,在二月初十夜里,当时慈禧放下蚊帐刚准备休息,寇连材就一下子跪倒在慈禧床前痛哭不已,突然来这么一下,把慈禧也是整懵(meng)了,掀开蚊帐叱问寇连材,这时寇连材才回答,又是为了江山社稷,慈禧一听,依旧以为这小孩子又犯了傻,又将其斥退。

奈何寇连材为了规劝慈禧早已下定了决心,不成功,誓不罢休,之后寇连材请了五天假,回家交代了一下后事。

在二月十五日,寇连材学着王公大臣的样子也上了一份奏折,总的来说,就是归政光绪帝,停止铺张浪费,远小人,亲贤臣之类的内容等等一共十条,内容朴实,都是人们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慈禧看了奏折后顿时火冒三丈,于是叫来寇连材询问,奏折果真是出自寇连材之手。本来慈禧很喜欢寇连材,念他年幼无知,只是想吓唬一下他,但寇连材早已将生日置之度外,无所畏惧,慈禧一看他骨头这么硬,即命人将寇连材送往刑部,照例处斩。

二月十七日,被绑着送往菜市口刑场,他大义凛然,将随身财物送给了前来送行的同事跟行刑的刽子手,之后,微笑着道:“费心从速!”神色不变,从容赴死。在场的人无一不为他伤心流泪,泣声连成一片,这一年他才十八岁!

寇连材是清末内监中唯一关心国家大事的,敢于冒死进谏的忠臣。

寇连材,一个中国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太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