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有1萬兩白銀屬於什麼水平?

黑柴


在清朝有一萬兩白銀算什麼水平?得看和誰比。

對於普通百姓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一萬兩白銀是諸多百姓一輩子也賺不來的。比如乾隆六年,山西的百姓工資僅為10文錢一天,乾隆七年,山西的月工資為4錢銀子,一兩等於十錢。乾隆四年,一兩銀子可以兌換800文錢,乾隆五年,一兩銀子在江蘇可以兌換700文錢,乾隆五十六年,每兩銀子值錢1550文,乾隆五十三年,江蘇的僱農每月只有300文錢。所以無論白銀兌換銅錢的比例如何,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之時,哪怕通貨膨脹之時,對於當時的普通老百姓來說,一萬兩白銀算是很大鉅款了,是他們很多人一輩子都賺不來的錢。



對於達官貴人

但是對於另一波人來說,一萬兩銀子算不了什麼。像是對皇室來說,太后每年有金20兩、銀2000兩的俸祿,皇后是1000兩,以下再遞減。但是太后每年的壽宴,恭進銀就有1萬兩,還不包括其他珠寶這些。皇子皇女滿月,皇后可以得賞1000兩,貴妃500兩等。看這些雖然一萬兩在其中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了,但是慈禧當年的壽宴就花了一筆不小的鉅款,一萬兩和其壽宴花錢相比只是九牛一毛。清朝的宗室,親王每年的俸祿是一萬兩,世子6000兩,然後按級別一直遞減,這隻朝廷每年給他們發的歲銀,不是他們的產業收入,這些宗室的田產一年的收入也是不少。故一萬兩,在這些宗室眼中,也算不了啥,除非是那種級別很低,產業很少的宗室。

清朝的官員,俸祿按照明朝的標準拿,確實不高。但是康熙年間就有吃火耗的現象,火耗也是一大筆收入,而且還有所謂的“規禮”,即在年節、生辰、升遷等時候收禮。雍正初年,一個巡撫衙門每年收規禮少得有十多萬兩,多得有幾十萬兩。火耗歸公後,就有了所謂的養廉銀,也就是所謂的雙俸制。養廉銀的多少按照官員級別大小來決定,每年的標準也不一樣,像是雲南巡撫。最開始有1.7萬兩的養廉銀,然後減為1.2萬兩,又減為1.055萬兩。雍正十二年,各地總督的養廉銀在1.5-3萬兩之間,巡撫1-1.5萬兩之間。乾隆即位後,佐雜官員的的養廉銀甚至提高到了上千兩。雖然拿了養廉銀,但是並沒有讓清朝這些官員成為廉人,反而貪得更多。所以這一萬兩,對於這些人來說,即使對當時一些貪汙的基層官吏,也不算什麼鉅款。




所以在清朝一萬兩算是什麼水平?比下是綽綽有餘,但是比上,就只是九牛一毛。在達官貴人那個階層中,比下可能有點比頭,在中等以上中,最多也就是人家一年,甚至不到幾個月的收入而已。


淡看天上月


他們說的都長篇大論了,其實很簡單,我小時候問過我爺爺這個問題,我爺爺解放前是開紡織廠的,算是有點財力!他說解放前在我們縣城擺一桌最好的酒席都用不了一塊銀元,一般銀元含銀七分!甚至很多老百姓一輩子也沒見過“銀錢”,平時花錢就花銅錢,民國是銅板!如果按照購買力來算,民國的一塊大洋怎麼也相當於現在1000塊錢左右!一萬兩不論是清初還是清末都是鉅款!電視劇《大染坊》裡演的就很真實,拉洋車的一天毛賺了一毛二樂的跟個傻子似的!窮人為了一塊大洋都能賣兒賣女了!


一箇中年人的戰鬥


看看鐵帽子王的俸祿,那才叫豪


執著的駱駝


差不多是人民幣500萬到600萬之間


填空呢


10000000個饅頭


做人可要乘十


比上不足,比下萬民百姓強之百千倍。


用戶8617647833951


在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有一些情節,一個大俠如果去酒店吃飯的話,標配就是讓小二切二斤熟牛肉再加上一斤女兒紅,結賬的時候一般都是隨手丟十兩銀子讓老闆不用找了,看起來非常的大方。

隨便找一個富家少爺去賭場賭一場,可能都是輸個幾千兩銀子,甚至鬥個蛐蛐都能夠賭上幾百兩銀子。感覺古代的一兩銀子還沒有現在的一塊錢值錢。

那麼如果在清朝時期擁有一萬輛銀子屬於什麼樣的水平呢?

在清朝時期擁有1萬兩銀子是什麼概念呢?由於清朝各個時期的貨物價值和通貨膨脹的係數不同,咱們主要以清朝末年的狀態作為一個基本的參考。

清朝末年的時候由於鴉片戰爭還有各國的侵略,造成清政府的財政特別的緊張,為了給列強賠款,不得不拼命的搜刮民脂民膏,造成中國民間百姓特別的貧困。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當時整個清政府一年的財政收入大概也就是1億銀子。也就相當於1萬個1萬兩,所以擁有10000量銀子也就相當於擁有當時整個國家政府收入的萬分之一。

這樣的人物雖然不會像國家首富一樣牛,但是最起碼也是一個市裡面的首富。

那麼在清朝時期1萬兩銀子能夠買多少東西呢?

首先我們先根據居住生存成本來划算。清朝末年的時候,在北京買一套4間房,大概是70兩銀子,若是買一個帶有耳房的小院,大概需要200兩銀子。

倘若修繕的非常豪華的話,大概需要250兩~300兩銀子。而按照現在北京的房價來算,經裝修的房子稍微有點兒繁華性的就要10萬一平方起步。

帶著兩邊偏房的房屋下來大概有150多平方。所以300兩銀子大概也就相當於是1500萬,1萬兩銀子也就摺合現在5000萬左右。

即便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我擁有5000萬資產的人也是非常厲害的。

從婚喪嫁娶上來看,1萬兩銀子挺恐怖的。當年清朝末年的一個太監用五兩銀子做聘禮,就可以從村裡面娶走一個16歲的小姑娘做老婆。

而現在在農村要是下聘禮的話,最起碼要10萬塊錢。而且還要買房買車發紅包,各種置換下來,最起碼要50萬塊錢。並且還必須是小夥子長得帥,若是對方有點問題的話,可能這個彩禮要的會更高。

按這個最基礎的摺合來畫那麼一兩銀子大概就相當於是10萬塊錢,那麼1萬兩銀子就相當於是一個多億了。

若是從基本的溫飽食物來算的話,當年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一個肉包子大概是一文錢,一兩銀子等於1000文。而現在一個肉包子則是需要兩塊錢左右,1萬兩銀子則是相當於2000萬的食物購買費用。

而且當年肉包子可算是一個比較高端的食材了,並非像現在這麼普及,所以應該算得上是一個高端食物。

再加上當時的糧食產量也比較低,所以通過食品購買力來摺合的話,其實是存在著很大縮水的。

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國家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富裕,電視劇中所演的大多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信息效果所渲染的情況。

老百姓是非常貧窮的,當時受到對外賠款的影響,在河南這些比較普通的村子裡面,一個村子都未必能兜出來5兩銀錢,而按照清朝當時的經濟狀況來看,國家內有1萬兩銀子的人其實是有限的。


夏目歷史君


其實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也不難,我們可以查閱一些資料,來了解在當時的社會上白銀的購買力情況,就可以推算出1萬兩白銀在今天到底值多少錢。


清朝從建立到最後的滅亡,歷經了276年。也算是一個時間比較長的朝代,那麼不同時期他的白銀購買力也可能不一樣。我們就從清朝最為繁榮的康雍乾時期來分析,看看那個時期的白銀在今天到底有多值錢,我們就以日常食用的大米為參照物,來分析當時白銀的價格。

據《清會典》記載,當時優質大米的價格1升是10文錢左右,那個時的1升等於1.5斤,1兩白銀等於1000文錢。這樣以來我們就可以算出1兩白銀在當時可以購買150斤左右的優質大米。

那麼我們在來看看今天市面上優質大米的價格,本人是在廣州,平時購買的大米每斤大概在3塊5到4塊之間。為了便於計算我們就達4元每斤。那麼1.5斤大米也是6塊錢。150斤大米也就是600塊錢。


這樣一算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當時的1兩白銀大概相當於今天的600元左右,那麼1萬兩白銀是多少?只需要在後面加4個0就行了。答案就是1萬兩白銀等於今天600萬人民幣。


小程看歷史


有一萬兩白銀的當然是有錢人,不管是清代還是更早。白銀不是紙幣,它本身是有價值的。


李衛平210150960


一萬兩白銀所處的時代很重要

當時一個一品官員的年俸祿也不過180兩白銀,一萬兩白銀可以說是地主級別了,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兩百元,但要看是處在清朝中期還是清朝後期。

清朝中期

如果家裡有個一萬兩白銀在沒有什麼抽大煙喝花酒賭博的愛好的情況下,做個小生意盤幾家店,娶個嬌妻買個大宅院能過得很好。


在古代,民以食為天,古人衡量銀子價值的觀念和現代人有所不同。在古代主要以糧食的價格來判定銀子的價值。

在清初的時候,各個國家都還是戰爭狀態,各地的物價相對要高一些。當時一石大米要三兩銀子。收成好一點的時候價錢自然會降低,隨著國家的安定,物價也逐漸穩定起來,一石大米的價格也就八九錢最高不超過一兩銀子。


清朝後期

不過如果是生活在清朝後期的話,有錢的和沒錢的生活的都不會太安穩,戰亂不平,錢也不會太值錢。

要知道在古代科技不是很發達的情況下,農作物的收成主要是看節氣和當年的天公是否作美。

一旦發生災荒,米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老百姓就算是想賣點東西換糧食也是有價無市,只能聚眾去搶劫地主家,這時候有錢的地主反而會成為百姓眼中的肥肉。



到了清朝中後期,朝廷的經濟開始衰敗,再加上白銀大量向國外流出,物價就直線上漲,到了19世紀的時候,一旦大米已經漲到了二兩白銀。後來到了甲午戰爭時期,米的價格更是到達了一石五兩八錢銀子。

如果是放到這一時期去說的話,那麼1萬兩銀子就要縮水很多了,雖不能說是富裕,但也相當於是總督級別官員一年的收入,也算是不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