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每年從中國收養2萬多名孤兒,其中九成是女孩,收養費上萬美元,這是真有愛心嗎?

北美GO


前面已經回答得很全面了。從實際接觸的角度出發,談談我所認識的一些美國收養家庭的情況。

一、概況與結論

題主所說的“孤兒”可能不是完全準確,在這兩萬多被收養的中國孩子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棄嬰,或許是因為有殘疾,或許是因為重男輕女,或許是因為單親或未婚母親等。

我居住在美國賓州中部的一個小鎮,人口約55萬,是傳統的美國白人地區,風景優美、民風保守、基督信仰文化濃郁。華人、黑人與西班牙人的比例都極低。從本地的收養協會(非贏利機構)獲知,竟然有近百名中國兒童被本鎮的家庭所收養,這個比例可不低。

從我的接觸來說,這些美國家庭的收養均完全出於愛心,與什麼政府補助、防老等因素無關。而且,被收養的孩子都得到很好的照顧、素質教育與品格的培養,看到他們無憂無慮、開心歡笑的樣子,真心為他們高興。

二、為什麼收養?

原來沒有注意過美國家庭的收養情況。因為居住地華人少,偶爾碰見個華人都會很興奮。居住時間長了,就經常在公園、超市、學校、教會遇見那種美國父母帶著看起來象中國小孩子的,聊過後才知是從中國收養的。從此就特意留意,認識了不少領養家庭,與其中的一些人也成為了朋友。

TOM一家自已有四個小孩,一男三女,目前是九至十七歲,健康。先生在建築公司上班,太太在一家公司做兼職會計,經常可以在家上班,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他們在2014年從山東的福利院收養了一個雙腳殘疾、出行需要輪椅、上下樓梯需要人攙扶的九歲女孩。象這種情況在中國很少收養,他們為什麼要收養中國小孩,而且還是殘疾的呢?他們是特意選了當時福利院所謂狀態最不好的女孩來收養,因為覺得每個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與呵護的,如果他們不收養,這個女孩被選中的機率比其他人低很多,他們願意在這個女孩身上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愛心。也許是父母的言傳身教與從小教育,弟兄姐妹對這個被領養小孩也很好。

Jones一家有兩個小孩,收養了雲南的一個六歲的健康男孩子,因為被收養父母信息是保密的,所以不知道是棄嬰還是孤兒。他們收養是因為有一次收到當地收養協會的郵件,上面羅列了一些美國本土待領養的兒童信息,有了想收養的念頭。後來去雲南旅遊,參觀了當地的福利院,覺得對其中一個男孩挺有眼緣的,經過近兩年的時間終於辦理成功。相較其它收養家庭的特殊之處,是他們每週日都開一個小時車去當地的一個華人教會,下午參加教會的中文班學習,平時報了一個網絡的中文課程班,讓他學習中文,是希望將來有一天如果他想回中國或者想尋找自己的父母,語言不會成為障礙。

美國沒有計劃生育,政府鼓勵多生優育,很少有家庭是因為自己沒有子女或因想要個男孩或女孩或需要養老而收養(美國孩子從法律上沒有贍養父母的義務,子女的是子女的,父母的是父母的,養老由政府體系解決),主要是出於愛心,讓這些不幸的孩子能有個幸福的童年與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有不少象TOM一樣非常願意去收養有殘疾的。

三、收養能獲得什麼?需要付出什麼?

能獲得什麼,因人而異。最重要的獲得是付出愛心的充實感、滿足感,孩子健康成長的成就感外,不會從中獲得的是經濟性的收益。家中多一個孩子,可以多獲得一份政府的退稅(注意是退稅,不是補助或資助,是先交給政府,然後第二年初報稅後再從政府那裡退回來),對於一般家庭來說,這份退稅遠不足以補償多一個孩子的支出。因為收養是有一定的經濟條件要求的,中國政府與當地收養協會都會核查,根據家庭成員的構成來核定。就是說,如果家中孩子多,那麼全年的收入要求也會更高。所以能收養的家庭均為一般中產階級,不是貧困戶,基本不可能從政府獲得因為收養的額外補助。

除了收養時需要交納一筆不菲的收養費與平時經年累月的經濟付出外,還得付出自己的時間、精力與愛心。美國的長輩不會為自己的子女帶小孩的,人工費又貴,不太可能專門請個保姆什麼的,只能自己來。所以很多家庭父母一方上班,另一方就做個兼職或不工作。平時的時間都花在小孩身上了。中國家庭養一個小孩子有時都覺得忙不過來,美國孩子放學早,十三歲前不能獨自呆在家,況且都有幾個小孩子,不同的年齡參加不同的興趣班、培訓班(這點與中國無異)都需要接送、輔導,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對於被收養者往往要付出比自己小孩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如果不是發自內心的對被收養者的愛,真的很難多少年如一日地付出,很慚愧至少我很難做到。

這個社會,不論在中國還是在美國,總有很多不計較得失、不算計利益只願意用愛心去付出的人。不是凡事都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看、遇事就是有另外的動機(有時動機也不重要,看他們實際做了什麼,結果是什麼)。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地球越來越來成為一個大家庭,超越種族、超越國界,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一份,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