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成年人之間真正冷漠是:不聯繫、不刪除,不將朋友圈對對方屏蔽。”對此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成年人之間不是冷漠 而是生活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

成長的意義在於哪裡?

逐漸清晰自己什麼需要 什麼不需要

再加上每個人都有自我的前進軌跡

它已經形成了一條線 而且也已生根

就像人的兩隻眼睛 前方他可以看的清楚些

不可能前後左右都看到看見 甚至一直看。

所以說這不是冷漠,而是生活。真正的生活。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我需要什麼 我能給予什麼

那我就去做什麼

我們不可能24小時都在吃飯,只有在吃飯的時間 飢餓的時間去吃飯?

生活的定義往往簡單到不能再簡單,極點簡單。

往往覺得生活複雜的人 或者無情的人…… 反而是自己不曾鬆開。

很多人說 人要活的像水 更像時間,你的手伸出手在收回來 它已經不是一個時間的手了。

時間在動 你若不動 人不成了舊人了嘛!

為什麼要歸零精神,就是要始終保持一個新的自己,簡稱新人。

我覺得我們要時刻反問自己,今天我是新人嗎?我歸零了嗎?

過去已經過去,倘若帶著過去的思想或物件看待明天,要清楚你是過去的人 可以說成過時的人(這樣比如恰當些)那結果也只會是舊的結果。

看透本質 跳出界限 才能脫俗 入俗 隨俗 帶俗

突然發覺曹操這個人很牛 三國演義裡面 臨終前他說的一句話 昨天你看錯了曹操 今天你一樣看錯了我曹操 明天你一樣看錯了曹操。人家這叫活的真啊!

畢竟曹操只有一個!

【就說到這吧 感謝題主以及平臺 】

各人各色 各行各路 必有迴響



一粒小野人


親屬講個事!他有個十多年沒聯繫的老同事,去年親屬忽然心血來潮想見見他,但苦於多年沒信息所以也聯繫不上,沒辦法,親屬託人到派出所上網查,憑著僅有的一些信息還真查到了,於是他們通了電話,互留了微信,但一直沒見面。

今年夏天,親屬和一些其他同志想聚會,於是也通知了那位老同事,想象著重逢的喜悅,但說啥也沒想到,那位老同事推三阻四,在微信上聲稱自己耍出國探親,而且一去就一年半載,實在沒時間,老同事們只好作罷,很掃興。大家議論說,只是個託詞,其實就是不願見面,不知為啥!

過後,其他老同志又自己建個群,把那位出國的同事刪了,但原來建的群沒動,只是沒人在上面說話了,變成了一個空殼!


太陽之火52


越長大越孤單,認識的人越來越多,知心的人越來越少。

曾經有個同事,做平面設計的,性格大大咧咧,招人喜歡,也很有才華。

我也一直挺喜歡她的,不是一般禮貌性的同事關係,而是真心把她當好朋友的喜歡,因為有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有一段時間,我們每天坐同一趟車下班,我坐那趟車是要繞路的,但覺得挺開心,繞點也沒所謂。

後來不在同一家公司,但一直保持著聯繫,她眼睛不小心受傷的時候我去看過她,也去找她玩過幾次。我請產假回老家的時候還給她寄過家鄉的特產,但她收到也沒說一聲,我過了好久去問她有沒有收到的時候她說沒注意回去看看。那個時候其實心裡是有點不舒服的,但沒說什麼,只是後來我不大願意主動聯繫她了。

再後來,我換了個城市,就更加陌生了,微信裡面也是這種狀態,不聯繫,不屏蔽,刪除肯定是不會的,可能是為了給曾經留點念想吧,以後…還會有聯繫嗎?大概率是不會的。

通訊錄裡躺著一堆曾經重要但漸漸變得無關緊要的名字,這應該也是成年人的遺憾、不甘,和算了吧,人流往來,認識不認識的,記得和遺忘的,都不用太在意,就是對自己最寬容的和解,越長大越孤單,就越要懂得遠離無關緊要,取悅自己。


是木同啊


能做到以上幾點,就說明那個朋友明明活著。但是從心裡已經死了。最起碼也已經不重要。


這幾天一直想刪除一個人,一個女人。自從得知她的種種劣行,眼裡容不得沙子的我就恨不得把她清理掉。但身邊人勸我稍安勿躁。

這個女人是我朋友的前妻,其實之前關係還好。但算不上親密,只是礙於朋友的面子而交往。這女人是個不分場合的人。幾家聚會明明是高興事。也難免多喝幾杯。人家都好好的,可她喝點酒就開始鬧事。又哭又鬧很掃興不說。也讓自己的老公顏面盡失。

人家的事外人不能說什麼,心裡可都有看法。對於有用和沒用的人態度完全不同。有用的一臉諂媚,沒用的愛搭不理。可能本身有點不自信,即使全身名牌,還口口聲聲抱怨這些都是很差的牌子。窮人才會穿。

有次我實在沒忍住,笑著說:“我不懂牌子,和我說等於對牛彈琴。而且你說的最差的牌子,至今我也沒有穿過”。

婆家幾乎不上門,偶爾去一次吃吃喝喝還行。只要一做家務回來就大吵大鬧。婆婆住院更別說照顧了,和外人一樣打個照面就走。

孃家人有事就是聖旨,哥哥蓋房子,弟弟做生意。只要一個電話。家裡的錢能都拿出去。錢不夠出去借也要給,幾萬十幾萬。動用老公給工人的工資。只要老公反對,不鬧的雞飛狗跳不能算完。

有時候想,可能和出身環境有關係吧。之前生長在偏僻的山村。如今怕被人看不起就表現的強勢一點。可後來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不是城鄉差異,而是人品有問題。哪裡都有同情達理的,哪裡也都有胡攪蠻纏的人。

相信一點就可以,但凡對父母家人都不好的人。對誰也不可能真心。


最好實名制


人心真有意思,我有兩個同事都把我屏蔽了。一個是16年剛畢業由我帶她,但是後來請假就沒帶了,所以對她也基本上沒怎麼指導過,我在朋友圈一直沒看她發微信,後來我知道她是發微信的。就知道她把我屏蔽了;還有一個,一直關係還算好,但突然發現很久沒看到她發消息,後來有另一同事說她發了啥,我才反應過來她肯定是把我屏蔽了。關鍵是我並不知道人家為什麼把我屏蔽。


圓46430535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都宅在家裡,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其實就算沒有這場疫情,很多人也懶得走動。春節短短的幾天,待在家裡,上網刷劇刷抖音不香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過得越來越獨立了,就算是親朋好友,除了結婚生子這些大事,平日裡也鮮有走動了。有些親戚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見上一面。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只要哪個村裡開始做戲,父母就會帶著我們去那個村的親戚家吃飯;印象裡我們村裡做戲的頻率特別高,基本上一兩個月就會做一臺。那個時候家裡沒有電話,親戚來了也會不提前告知,一般下午就拖家帶口騎著自行車來了。先到家裡把車子一放, 就拿著椅子凳子看戲去了。等他們看戲回來我媽就要下廚燒出兩桌的菜來。雖然覺得媽媽辛苦,但更多的是覺得家裡熱鬧,有人氣,開心。


多年以後這些都變成童年裡的回憶:我抱著小侄子們一起去看戲;我跟哥哥姐姐弟弟們在戲臺下面穿梭;買五毛錢一節的青皮甘蔗;買一元三個的油汀;還在人群裡扔摔炮,嚇唬那些大人......現在想來還是十分美好,雖然那時候我們家很窮,但我很快樂!



為什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越來越冷漠?就算過年吃飯,大家也是一吃完,就一拍屁股全都走了,吃飯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不會像以前那樣,吃完飯一起坐下來聊聊天.....也許大家都開始忙了,忙著賺錢,忙著應酬,而家人好像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也越來越淡了。


這是一個時代的變遷,也是一個社會的變化,它讓我們每一個人不知不覺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我們越來越依賴社交軟件:微信、抖音等佔據了很多人的空餘時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孤獨這個詞,不喜歡往人堆裡去,喜歡過自己的日子,讓別人說去。越來越多的人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怎麼看。萬一遇到好事者的質問:霸氣地拋出一句:“我做我喜歡的事情,與你何干?”


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只要有一個手機,有網, 一個人可以待上一天兩天都不會無聊。人與人之間少了很多交流也未必是壞事,至少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不必為他人的煩惱而煩惱,你不必把時間花在那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上....


比如,你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你有什麼心事都跟她傾訴,你們煲電話粥一打就是一小時,甚至幾小時。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你也時不時地去打擾她的生活,擾亂她的生活作息。她剛進入新單位,要學的東西很多,經常加班,有時候忙得吃不上飯,但你一有什麼事就打她電話,她就像你的情緒垃圾桶。久而久之,她一定會慢慢地疏遠你,告訴你正在開會,晚點打來,其實並不會再打......慢慢地你也會察覺到這些變化......


這是很多好朋友慢慢疏遠的過程,很多人都經歷過,也會慢慢從中走出來。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煩惱,沒有人會永遠來聽你傾訴,沒有人應該為你糟糕的生活負責,除了你自己。你只是你,你能不能把生活過好,把一切捋順,都是你自己的事情,跟別人有什麼關係呢?別人願意傾聽也實屬幸運,但沒有人會喜歡負能量的東西,避之不及。


你永遠不要指望你的好朋友可以站出來,來當你的情感專家,來告訴你生活中的很多坑。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她遇到的事情並不一定發生在你身上,對你也沒有任何借鑑意義。


有人說:“成年人之間真正冷漠是:不聯繫、不刪除,不將朋友圈對對方屏蔽。這算哪門子冷漠啊,你想找他依然找得到,想聊天依然可以聊,想看他的動態也不是三天可見,想點贊和評論都可以啊,你們還是朋友。真正的冷漠是他從此再也不會出現在你的朋友圈,再也不會主動聯繫你,在你還沒有刪除他之前,他已經把你從他的世界裡清除了。而你也慢慢地習慣了沒有他的日子!


到最後你發現其實人本來就是獨立的,沒有誰一定要依附著誰,誰離開誰都可以好好地活......


畢竟,孤獨才是人生的常態。



陳子墨:曾做過外貿、會計、半路出家的媒體人。想記錄溫暖的人和事,給困境中的你一點點生命之光,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子墨書坊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無事不登三寶殿。朋友之間,有話說話,有事辦事,沒事不聯繫,不是冷漠,而是坦然,這是自然的,可以理解,可以接受。我有幾個要好的朋友,事業有成,基本上過上了小康生活,平時我們各幹各的事,很少聯繫,很少往來,但如果某位朋友有事,只要說話,大家都會齊心協力,全力以赴幫忙,如果他不說,肯定他自己能夠應付,不想麻煩別人,也不想欠人情。如果某位朋友到了另一朋友的碼頭,只要說話,肯定要盡地主之誼,熱情接待,暢談得失。我們之間輕鬆自然,信任,理解,默契。我非常喜歡這樣的朋友。


糧農二代


越長大越孤單是真的,特別是結婚後,上初中高中的時候自己人緣好到爆棚,覺得自己朋友隨叫隨到,上到大學也許是因為同學來自全國各地,他們都以省份為單位聚集在一起,我突然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挫敗,會經常聯繫高中要好的同學聊天,畢業後同學朋友都有了各自的朋友圈,聯繫變得越來越少,偶爾聯繫也開始客氣和陌生,結婚後漸漸的失去聯繫,自己的朋友圈僅限於同事和家人,翻看通訊錄很多遍也找不到能夠傾訴的人了,想說的話也漸漸埋在心裡,自己消化了,你們有沒有同感?


我是大眼柱


沒刪除,也不主動聯繫我。即使我主動也不回覆。我只記得她說的一句話,不刪除是因為要兌現她一年後還欠我的錢,所以沒刪除微信沒拉黑電話。可我明明說過那些錢我不要了。我真希望她說的還錢是違心的,捨不得刪我才是真的,我真希望如此……!


臣哥29


我微信裡有親戚,同事,同學,朋友,商家……加起來幾百個了,如果都常常聯繫我一天天啥也不用幹了。而且我既不發朋友圈,也不看,因為覺得無聊。裡面微商刷屏了,加上幾年前的心靈雞湯,生活小竅門,旅遊照,吃飯照……我奉行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逢年過節問候一下,有事聯繫,紅白喜事必到,有困難能幫則幫。從來不煲電話粥,有事說事,這也是冷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