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韓安國,他的能力怎麼樣?

智匯者88


韓安國,西漢名臣,擅長雜家學說,初事梁孝王,在抵禦“七國之亂”中立下汗馬功勞,又多次幫助梁孝王化解危機。

田蚡當政時,韓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被舉薦給太后,皇帝“亦素聞其賢,召以為北地都尉”。韓安國入朝後,率部平亂,升御史大夫。

後來,“匈奴來請和親”,漢武帝令群臣討論。韓安國舌戰群儒,力主和親,使大多數人贊同,“於是上許和親。”

在竇嬰與田蚡的權力爭鬥中,韓安國選擇中立,讓皇帝裁決,並開導田蚡使其認錯。

其後,他因多種原因被疏遠降職,又因轄區常遭匈奴欺侮而自愧,抑鬱成疾病亡。

概言之,韓安國是個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足智多謀。他自己貪腐,卻敢於舉薦比自己高明的廉士,深為士人稱道,連漢武帝都認為他是治國人才。


2許雲輝


韓安國出生在梁國成安縣,從小好讀書,為人機警,善於辯論。在名師田先生精心教導下,學習成績十分出色,成為很有名的學者。

梁孝王劉武聞名將韓安國招至麾下,任命韓安國為中大夫,替梁王出謀劃策。韓安國以自己的實力取得了劉武的信任,成為劉武的得力助手。

七國之亂時,梁國被叛軍圍攻,形勢危急。韓安國親臨前線指揮,多次化解叛軍的攻勢,令吳楚叛軍始終未能越雷池一步。隨著七國叛亂被平定,韓安國也被天下人所熟知。

景帝和劉武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竇太后十分喜歡小兒子劉武,劉武也恃寵而驕,出行的儀仗堪比天子,景帝大為不滿,但由於有母親竇太后的庇護,景帝只能暗氣暗惱。

洞若觀火的韓安國很為梁王著急,他以梁國使者的身份去晉見館陶長公主,他用聲淚俱下的表演和文彩四溢的說辭,成功的打動了館陶長公主。館陶長公主通過太后把韓安國所說的話傳給了景帝。景帝從此與梁王冰釋前嫌,和好如初。太后和梁王都很感謝韓安國。

韓安國曾因犯罪被下獄,獄吏對韓安國百般羞辱。韓安國對他說:″你不知道死灰也會復燃麼。"獄吏笑道:“你若復燃,我就一泡尿滅了你。"

不久韓安國就被再次起用,獄吏惶恐不安的前去謝罪。韓安國對他笑了笑說:“你的那泡尿呢?"獄吏嚇得不斷的磕頭。韓安國向他擺擺手說:″你這樣的人根本不值得我去懲治。″十分大度的放過了獄吏,並未去為難他。劉武去世後,韓安國也隨之賦閒在家。

建元年間,武安侯執掌大權,韓安國通過賄賂武安侯獲得北地都尉的職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韓安國任御史大夫。大行王恢向漢武帝提出攻打匈奴的建議。韓安國極力反對出兵,並說出了自已的見解。群臣支持韓安國的居多。武帝暫時打消了進攻匈奴的想法。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王恢的武帝提議,用雁門馬邑的商人聶翁壹做間諜,來引誘匈奴的軍臣單于。漢軍則在馬邑埋伏了三十萬的大軍,靜待匈奴人上鉤。韓安國作為護軍將軍隨軍行動。

狡猾的軍臣單于在離漢軍埋伏圈不遠的地方抓獲了一個漢朝的小官,從而得知了漢軍的埋伏計劃。嚇出一身冷汗的軍臣單于,一溜煙逃了回去。漢軍的伏擊計劃落空。

韓安國當了四年多的御史大夫,丞相死後,韓安國代行丞相職權。其間因為跌傷腳踝不能上朝,武帝另用他人擔任丞相一職。後來韓安國任材官將軍,駐漁陽。匈奴來犯,韓安國與之接戰,因兵少難於取勝,只得退守。匈奴人大肆劫掠後離去。武帝對韓安國很不滿意,將他調往匈奴活動更為頻繁的右北平。

官職一降再降的韓安國本已很鬱悶,匈奴人又打上門來鬧事,更讓韓安國心煩。憂憤成疾的韓安國幾個月後就去世了。

韓安國為人機智圓滑,又不失厚道。有人將他與陳平相提並論,認為他們都是極有智慧的人。韓安國文武雙全,胸具韜略,很有戰略眼光。但卻仕途坎坷,數次因病錯失升遷機會。他雖然貪財,但他舉薦的人才都是有真才實學的賢士。他還有過行賄求官的汙點,但漢武帝對他的評價依然很高。





大河橋下流


韓安國一生以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安邦經國的理想,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r韓安國自幼聰明,韓家又為其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很小的時候就成為博覽群書的才子,特別喜歡先輩人韓非子的《韓非》學說,希望自己能成為像韓非那樣成為安國經幫的有用之才,因此他把自己的名字改為安國。韓安國因得田生真傳,成為一代名人,梁孝王重其才,委任為梁國的中大夫。事梁期間積極為梁孝王出謀劃策,使梁孝王多次度過政治危機。後因犯罪入獄,卻留下了死灰復燃的成語。到漢中央任職後,盡職盡責,為漢代國勢昌盛立下了不朽功勳。所以說韓安國是一個有大謀略堪稱國器的人,值得人敬重!



希爾大大


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他的才智足夠迎合世俗,但都處於忠厚之心。他貪嗜錢財。他所推薦的都是廉潔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國推薦了壺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對他很稱道和仰慕,就是漢武帝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哈哈我的天吶1


韓安國是西漢漢景帝和漢武帝時期的大臣,《漢書》中評價他見識高,氣量大,但是就在快要升任丞相的時候,卻因為生病沒有成功,最後鬱悶而死,是個悲劇人物。

韓安國最早出名是在七王之亂的時候,當時他在梁國(今河南)成功的抵禦了吳國的入侵,成為叛軍北上的阻礙。後來韓安國一心輔佐梁王,糾正樑王的過失,彌補梁國與中央的誤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後來,韓安國在漢武帝時期擔任御史大夫,提了很多對匈奴政策的建議,雖然很多沒有被採納,但事後都被證明是正確的。比較出名的是當時他和另一位大臣王恢之間對於是否進攻匈奴問題的辯論,當時王恢主張進攻匈奴,而韓安國主張以天下百姓安居為重,不要輕動干戈。最後漢武帝沒有聽從韓安國的建議,任命王恢帶兵出擊匈奴,王恢因出擊不力而畏罪自殺。

韓安國因為對形勢有遠見,並忠心耿耿,因此名望日益盛隆,但是因為多次生病在家休養,好幾次錯過了升官的機會。後來隨著衛青等主戰新生代獲得漢武帝的信任,韓安國逐漸在官場上被邊緣化,最後鬱鬱而終。

韓安國也有汙點,就是他在漢武帝時期,通過賄賂當時的權臣田蚡而獲得到中央做官的機會。但總體而言,他是一位胸有韜略而且寬厚待人的名臣,只是因為機遇不好而未能得到朝廷重用,所以史書評論他的遭遇是命中註定,一生可悲。


莫冬寶


韓安國是一個老狐狸,安身立命、揣測人心的本事都是一流。韓安國名聞天下,人人稱頌,“天子以為國器”。雖然他比較貪財,有時做事也不講究,但他的能力卻是毋庸置疑的。

善於揣測人心的韓安國

之所以說韓安國是老狐狸,便在於他揣測人心的本事超強。韓安國能在紛繁複雜的局面中,找出直指人心的解決辦法,最終也收穫一個完美的結局,讓方方面面的人都感到滿意,這是韓安國最突出的一個能力。

韓安國才開始擔任梁孝王(漢景帝親弟弟,竇太后子)的中大夫,“七國之亂”時,韓安國和張羽一同率兵抵抗吳楚聯軍,牢牢把叛軍拖在梁地,不能西進。叛亂被平定後,韓安國名傳天下。

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扞吳兵於東界。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兵不能過樑。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梁孝王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因功勞很大,且仗著母親竇太后的寵愛,開始變得驕縱起來,儀制都快趕上漢景帝了。這個消息傳到漢景帝耳中,他內心十分不高興。

竇太后聽說了這個消息,遷怒於梁國的使者,不接見韓安國且準備責備梁孝王(這是做樣子給漢景帝看)。韓安國知道後,跑到竇太后愛女大長公主那裡哭訴,最終順利地解決了此事。

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惟梁最親為艱難。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何梁王之為子孝,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

韓安國一番話,從梁孝王忠孝兩全且有大功,如今卻要遭到竇太后、漢景帝的無端責備說起,化不利為有利。大長公主劉嫖把這番話學給竇太后,心疼小兒子的竇太后自然是心花怒放,讓女兒去學給漢景帝聽。

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悉見梁使,厚賜之。其後梁王益親歡。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名由此顯,結於漢。

韓安國通過自己對人心的精準把握,把竇太后、漢景帝、大長公主甚至梁孝王,都哄得心花怒放,這個能力真不是一般人能學得來。

後來,梁孝王想要成為皇太弟,派人刺殺了朝中反對他的丞相袁盎。漢景帝大怒,發誓一定要找到兇手。然而刺客公孫詭、羊勝此刻都躲在梁孝王府中,朝廷先後派了十幾批人,搜尋了一個多月都沒找到。此時,韓安國又登場了。

(韓安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孰與太上皇(劉邦父)與高皇帝及皇帝(漢景帝)之與臨江王(劉榮,漢景帝原先太子)親?”孝王曰:“弗如也。”安國曰:“夫太上、臨江父子之間,然高皇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居於櫟陽。臨江王,嫡長太子也,以一言過,廢王臨江……何者?治理天下終不以私亂公……有如太后宮車晏駕,大王尚攀誰乎?”

韓安國舉劉太公和劉邦、漢景帝和廢太子劉榮的故事,父子之親,在權力面前都要低頭,何況你只是皇帝的弟弟呢?假如竇太后有一天駕鶴西歸,已經得罪皇帝的你,又能依附誰呢?

有例子、有論證,還有恐嚇,但根本的是對梁孝王的人心把握。醒悟過來的梁孝王把兩人交出,而公孫詭、羊勝自殺。這樣既保全了梁孝王,也給了漢景帝一個交代。

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之力也。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國。

韓安國這種特質,是他安身立命、明顯天下的最大依仗。看似無解的問題,在韓國按直指人心的操作下,各方勢力都獲得了滿意的結果,是其他人萬難學步的。

安身立命超強的韓安國

韓安國雖然能力超強,但在官場上也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他有被免官的經歷,也有被下大獄的羞辱。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蒙獄吏田甲辱安國。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無何,梁內史缺,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起徒中為兩千石。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甲因肉袒謝。安國曰:“可溺矣!公等卒與治乎?”卒善遇之。

韓安國的能力,自然有人時刻想起他。不久在獄中的韓安國又被起用,曾經侮辱他的獄吏田甲嚇得逃跑。韓安國於是恐嚇:“田甲如果不回來,我就要殺掉你的家人!”田甲於是負荊請罪,韓安國卻說:“(現在死灰復燃)你可以溺了,你這樣的人怎麼值得我報復呢!”最終善待田甲。

由此可見,韓安國也不是一個善茬,但他卻有容人之量,適可而止,而沒有陷入一意打擊報復的怪圈裡。然而不久之後,韓安國又被罷免,閒居在家。

孝王卒,共王即位,安國坐法失官,居家。

然而此時漢武帝的舅舅田蚡擔任太尉,”安國以五百金物遺蚡“。收了金子的田蚡,經過一番運作,韓安國擔任了北地都尉,不久遷為大司農。

由此可見,韓安國不僅有能力,還有野心,他是不甘心賦閒在家的。但無論韓安國是在獄中,還是被罷免官職,他都能很快再次步入政壇。這份安身立命的本領,也是令人羨慕不來的能力。

這與韓安國相對謹慎的性格也有關係,”安國持重“是他的一個明顯標籤。漢武帝雄心勃勃地想要討伐匈奴,韓安國在幾次大的討論中,都堅持繼續走和親的道路。

安國曰:”千里而戰,兵不獲利……得其地不足以為廣,有其眾不足以為強……擊之不便,不如和親。“群臣議者多附安國。於是上許以和親。

韓安國此時的認識還是正確的,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雖然獲得極大發展,但對匈奴開戰還未做好準備。後來的馬邑之謀失敗,便是一個佐證。雖然主因是漢朝的尉史洩露秘密,但漢軍的反應,也證明當時尚缺乏對匈奴開戰的成熟體系。

但性格謹慎、安身立命本領超強的韓安國,也不缺乏領兵殺敵的豪邁。從這一點上來說,韓安國是一個能出將入相的人物。

出將入相的韓安國

上面說到,韓安國在”七國之亂“時,曾帶兵阻擊吳楚聯軍。等到漢武帝時,韓安國擔任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丞相副手),他曾帶領李廣、公孫賀等一班武將,前去伏擊匈奴。

衛尉李廣為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為護軍將軍,諸將皆屬護軍。

後來,漢武帝還讓韓安國擔任過中尉(守衛京師的將領)及衛尉(守衛皇宮的將領)。但此時的韓安國,隨著衛青等新貴的崛起,已經被漢武帝逐漸疏遠。而韓安國本人的運氣,似乎也差了那麼一點。

在西漢,丞相空缺後,按慣例一般由御史大夫補任。等到田蚡去世,漢武帝想任用韓安國為相。只是韓安國運氣不咋滴,從車上掉下來把腳崴了。漢武帝派人去看望他的時候,韓安國的病情更加嚴重,於是薛澤被任命為丞相。等韓安國病好了,便被任命為中尉,不久遷衛尉。此時的韓安國,已經被漢武帝逐漸疏遠。

安國既疏遠,默默也。衛尉安國為材官將軍,屯於漁陽……天子聞之,怒,使使者責讓安國。

而韓安國也因為被匈奴欺騙,打了敗仗,內心很慚愧。悶悶不樂幾個月後,嘔血而死。雖然韓安國最終的結局有些遺憾,沒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整體來說,韓安國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皇帝還是朝野,都對他讚不絕口。

安國為人多大略,智足以當世取捨,而出於忠厚焉。貪嗜於財。所推舉皆廉士,賢於己者也。於梁舉壺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稱慕之,唯天子以為國器。

綜上所述,雖然韓安國在官場上沉沉浮浮,最後的結局也不是那麼完美,但這卻無損於他智者的形象。

他工於心計,擅長揣摩人心,安身立命的本領也是超強。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出將入相,能力超群。雖然他本人貪財,但舉薦的都是廉潔之士,且都是天下名士。”國器“的稱譽,是對韓安國一生的總結,也是對他能力的最好肯定。


北辰飛雪


韓安國為人有大韜略,他的才智足夠迎合世俗,但都處於忠厚之心。他所推薦的都是廉潔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國推薦了壺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對他很稱道和仰慕,就是漢武帝也認為他是治國之才。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韓安國既是西漢武帝時期一位名臣,又是一位名將。博學多才,忠君報國。曾平定七國之亂而戰功卓著。又提倡與匈奴和親,保住了西漢北方邊陲數十餘年的和平安寧功不可沒。他的政治能力也較強,軍事才能也不錯。後因漢武帝重用名將衛青,他被排擠疏遠最終憂傷成疾鬱鬱而終,結局太過淒涼。


小龍女5505


睿智、洞察時勢

韓安國年少成名,是當時著名的辯士與學問家,之後成為梁孝王的謀士,漢武帝時期他已打入中央政權內部,提倡與匈奴和親的政策,讓北方得到一時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