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棣都以祖为号,后面的皇帝都以宗为号,唯独朱允炆称惠帝是什么原因?

戯子畵秋


朱允炆作为明朝第二位皇帝,被其叔朱棣靖难赶下台,生死不明,但驸马“梅殷”为其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

当然“明成祖”上位后,不承认朱允炆的帝位,加上后边的皇帝都是朱棣一脉,“朱允炆”自然是什么都没有。

到了南明1644年,朱由崧才定了“朱允炆”庙号为惠宗,谥为让皇帝。

清入主中原后,根本不承认南明政权。到了清“乾隆”才封的“朱允炆”为“恭愍惠帝”。

明朱允炆称“惠帝”不称“惠宗”,因“祖”和“宗”都是“庙号”是其子孙供拜用的号。而“朱允炆”有年号,谥号,没入皇家太庙,自然没有庙号,不能称宗,只能称帝。


夏有凉风61


历史上,叫惠帝的,都是带某种贬义,如汉惠帝、晋惠帝。汉惠帝仁弱,其实是暗弱,他做皇帝没权的,实权在吕太后掌握!所以司马迁著《史记》,不写汉惠帝本纪,改立吕太后本纪。因为是吕太后主政,汉惠帝不过是个木偶摆设而已。

晋惠帝,就是晋武帝那个有点傻乎乎的儿子,皇后是大名鼎鼎的贾南风丑女!

晋惠帝也是个木偶摆设,皇权旁落,先是被外公杨家把持朝政,后来贾南风发动政变,夺回权力。以后,就是贾南风专权了。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掌权无方,坐不住龙椅,被四叔朱棣夺取皇权了!朱棣对建文帝十分憎恨,完全抹杀他的“统治合法性”,把用建文年号记载的文档一概改成洪武年(朱元璋死后,往后加年数,如洪武32、33、34年等)。

到了明朝灭亡,在南方杂七杂八临时拼凑起来的南明朝廷,为收买人心,给建文帝追赠谥号:让皇帝,庙号:惠宗。但南明朝廷是个纸扎政权,清朝不认可。

后来清朝乾隆帝为了显示大度,尊重史实,就大方赠给建文帝一个谥号:惠帝。

为啥叫惠帝?不按南明朝廷说法叫惠宗?叫惠帝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建文帝死后,牌位没有了,从没进过宗庙。何来“宗”?赠他一个谥号就不错了。

惠帝,这个谥号有特点有意思,有规律可循,不是乱来的:

第一,都是王朝排第二位,汉惠帝是汉朝第二任皇帝;晋惠帝是晋朝第二任皇帝;

第二,这个皇帝都是不正常的:或仁弱无能,或有点弱智,或是失败者。

史料记载的朱允炆就是一个书呆子。

清朝皇帝也是以成败论英雄:建文帝朱允炆是失败者,随便整个谥号就行了,既然汉朝、晋朝都有“二代”差劲皇帝叫惠帝,那就叫惠帝好了,有章可循,总算对历史有个交代。

这就是建文帝被叫做惠帝的来由。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中医药和肿瘤学科20年








大城公


朱允炆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其父懿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后,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封为皇太孙,洪武31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年号为建文,大家一般称之为建文帝,朱允炆上台以后,对于那些手握大权的藩王叔叔们极度不放心,如芒在背寝食不安,开始削藩,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由起靖难之役,经过三年苦战,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逆袭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

刚开始明成祖朱棣逆袭成功后,将朱允炆的记载抹去,根本不承认有过这个皇帝,近二百年后,被明神宗万历帝承认了存在过,当然仅仅只是承认,而且颇有讽刺意义的是,朱允炆失踪以后驸马都尉梅殷给朱允炆上的庙号也是神宗,二百多年后,南明弘光政权给朱允炆上庙号“惠宗”,谥号“让皇帝”,算是恢复了他的皇帝身份,可问题是南明政权本身不为正史承认,同时期的清朝因为统一中国所以才是正统所在,所以清朝乾隆帝时追封朱允炆为“恭愍惠帝”,简称明惠帝并记载入明史,被更多人认可,当然南明政权的追封也有人认可,所以朱允炆又称明惠帝、建文帝、明惠宗、明让帝。



用户6180549354


说起朱允炆(建文帝、明惠帝),他是一个可悲的人,他父亲朱标在世的时候,朱元璋对其疼爱有加,准备把自己的皇位传给朱标。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朱元璋当政期间,朱标就去世了,留下了自己年幼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疼爱自己则儿子朱标,同时也疼爱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的性格和朱标的性格差不多,都是个老好人,性格温顺。最后朱元璋驾鹤西去了,21岁的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告诫朱允炆小心自己的几个叔叔。当上皇帝的朱允炆,开始了名正言顺的削藩。同时他的几个叔叔一直心中不服气,凭什么不是自己当皇帝,而是让一个乳臭未干的侄子。如果朱标当皇帝还行,但是这就不能容忍,加上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导致了矛盾的爆发,朱棣以靖难之变为由,发动了谋权篡位的战争。

历经三年,朱棣拿下了皇位,建文帝仓皇而逃,下落不明(未解之谜)。朱棣一直不承认建文帝的存在,篡改历史,认为自己是正统,不想背上谋权篡位的勾当。一直到了明末时期,清朝入关,南明朝在南京立了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正身了朱允炆(建文帝)的存在。

直到清朝乾隆皇帝,才为建文帝朱允炆正了名,承认他的存在,正式的写入了历史。由于朱允炆的遭遇和懦弱,有点讽刺的意味,赠给建文帝朱允炆一个谥号为惠帝。

历史上有惠帝称号的有汉朝的第二位皇帝:汉惠帝,晋朝第二位皇帝:晋惠帝。而朱允炆刚好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即:明惠帝。

所以其中的深意,可想而知。可悲!


逍遥三浩


严格来讲,朱允炆既可以称其为明惠宗,也可以称其为明惠帝。由于朱允炆在位期间,其叔父发动“靖难之役”,从朱允炆手中夺取了皇帝宝座,并不承认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甚至将建文帝在位期间的四年以已故的太祖洪武年号命名,试图彻底抹杀朱允炆在历史中的痕迹。由于建文帝的帝位被燕王一系占据,之后的明朝皇帝均为燕王一系子孙,自然也就不可能给朱允炆上庙号,直到万历年间,明神宗才承认建文帝朱允炆的合法性,将其事迹附于太祖皇帝之后。1644年,弘光朝廷在南京建立,为彰显自身政权的正统性,笼络朝野人心,弘光帝朱由崧下诏正式承认朱允炆帝位的合法性,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明惠帝。


沧海拾遗录


个人觉得知道建文帝比知道惠宗的人要多的多。

朱棣从他侄子朱允炆手里夺得了皇位,再往后的明朝皇帝都是朱棣一脉的,等于说朱允炆的后代只能捞的到王爷。既然是朱棣后代,自然不能给朱允炆庙号。终明一朝,朱棣都没有庙号。

直到康熙年间,康熙为了维护统治,才给了朱允炆一个朱惠帝的名号,但是这个惠字,充分说明了康熙眼中的朱允炆是多么无能。众所周知,晋惠帝是古代有名的傻皇帝,给朱允炆上这个庙号,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


史娱善终


那是因为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剥夺了朱允炆的帝号,并且废除了懿文太子思宗的庙号,直到南明安宗皇帝继位后,为建文帝平反,并且追封惠宗皇帝,清乾隆皇帝追封建文皇帝问明惠帝!



爱历史的小蜗牛


明太祖虽和尚出身为正祖即太祖。但明成祖是篡夺者本该为宗,如宋太祖大宗为例,但他強势夺理硬要称祖,也要把允炆挤出之意。绝不道德。


萧湘居士__


祖,宗,惠。《祖宗》《贤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