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最后为什么两个和尚要向唐僧他们收贿赂才肯把真经给他们?

圈外扒姐


收贿赂的两个家伙叫阿傩、伽叶,在他们西天灵山,这有个名号,叫“人事”,是佛祖默许的,佛祖的意思是,你唐僧以为这佛经是空手白给的吗?

我们中国的道家是出世的,所以真正的道士都跑到深山里炼丹修真,不食人间烟火,以山泉野果解渴充饥。

而外来的佛家是入世的,既然入世,就要入乡随俗,讲究入世的活法,世俗的规矩。

佛家除了自家的清规戒律要遵守之外,其他的,跟世俗没什么两样。

你看那如来佛祖,不也要他的信徒每年进贡香油钱吗?你看观音去给唐太宗送袈裟禅杖,不也要收钱吗?

其实不仅是佛家,《西游记》里的道家也很世俗,你看凤仙郡那一回,就因为给玉皇大帝的贡品不满意,所以玉皇大帝降了一道旨意,让龙王不给他们下雨。

孙悟空还跑到天庭去质问玉皇大帝。

在《西游记》里,甭管什么神仙,都很世俗,世俗间有的事,他们神佛界也有。

世俗间的人,要过得好,就要有钱,佛家道家也是一样的。他们也需要钱过日子。

所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的大庙小庙,大观小观,都有自己的产业,要不然他们怎么养活这么多和尚道士信徒呢?

《水浒传》里,大相国寺不也有自己的菜园子,还要让鲁智深去看守,防止张三李四这帮流氓地痞偷盗。

《西游记》里的和尚也一样,也需要钱财。

佛家既然入世,那么,佛家的信徒必然有世俗人的各种特点。

世俗中有收受贿赂,佛家人自然也有。毕竟,众生平等,只是说大家都有机会信佛,但是有的和尚可以过得好,有的和尚可以过得更好,和尚也分个三六九等。

所以《西游记》里佛家上有佛祖菩萨,中有罗汉金刚,下有比丘沙弥啊。

和尚为了过得好,跟世俗界一样,两条路,权和利。说到底,谁地位高,谁混得好,谁钱多谁混得好。

佛家财产的来源,除了有自己的产业,比如土地等等,还有去化缘去做法事挣钱,还有让信徒捐点香油钱,这都可以理解,让人理解不了的是,如来佛祖竟然拿佛经卖钱。

唐僧师徒知道自己取了白纸无字的假经以后,又回到灵山求取真经,如来佛祖讲了这么一件事: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麦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你如今空手来取,是以传了白本。

原来如来观音他们让唐僧孙悟空师徒取的这部经,如来早就卖过了,得了三斗三升麦粒黄金。唐代一斗相当于现在6000毫升,也就是六升。假如佛祖收到的都是黄金,那么如来把这套经书,一次性至少卖了二十升金粒子。

古代的斗是容量单位,一升黄金的质量是19.3千克,二十升黄金质量是386千克,按照现在的黄金价格算,大概是9600万人民币。

就这,如来还抱怨,忒卖贱了。

所以,佛家也要赚钱啊,别人取经都是花钱买,你唐僧也不能例外,只是我给你便宜点,所以,如来佛祖让阿傩、伽叶收了唐僧手里唯一值点钱的家伙,“唐王亲手所赐的钵盂”。

在佛祖那里,这叫“人事”: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须索取经的人事!”

结果阿傩他们还替佛祖背了黑锅,被藏经楼的打杂的人们羞辱,说他们不知廉耻,连取经人的钱也要黑。


西堤君


阿难、迦叶是《西游记》里面两个很难让人忘记的角色,不是因为他们的长相太丑,也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有功于取经事业的好事,而是由于他们贪财而又吝啬,让对佛虔诚无比的唐三藏不得不忍痛奉献出唐王赠送他的紫金钵盂。当然,也正因如此,他们遭到了众人的耻笑。

我们且看阿难和迦叶第一次出场索要人事的情形:

阿难、迦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们?快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三藏闻言道:“弟子玄奘,来路迢遥,不曾备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行者见他讲口扭捏,不肯传经,他忍不住叫噪道:“师父,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与老孙也。”阿难道:“莫嚷!此是什么去处,你还撒野放刁!到这边来接着经。”八戒沙僧耐住了性子,劝住了行者,转身来接。

说起“人事”二字来毫不避讳,让不通世务、一心向佛的唐三藏手足无措。还是孙悟空忍不住,说要去告如来,可他二人毫不畏惧。没办法,这是人家地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八戒耐住了性子,转身接了经书。

师徒四人以为这样就取到真经了,却没想到传给他们的是白纸,也即“无字真经”。——没钱就想得到真传,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儿?

《西游记》里面的阿难

幸亏燃灯古佛识趣,知道唐僧不是好惹的,于是便派白雄尊者用一阵神风把无字真经散开,师徒四人才知道原来是受骗了,于是重新回去讨经。孙悟空气忿难平,希望佛祖惩治阿难和迦叶,没想到佛祖不但不惩治二位尊者,还仍旧派他们去给唐僧取经。

二尊者复领四众,到珍楼宝阁之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三藏无物奉承,即命沙僧取出紫金钵盂,双手奉上......那阿难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阁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迦叶却才进阁检经,一一查与三藏,三藏却叫:“徒弟们,你们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

第一次被当面告状不说(如来居然谈起此事来一脸“我已尽知”的表情),第二次又明知故犯,甚至被众人羞辱仍然把紫金钵盂抓着不放。

阿难、迦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神经病,二位尊者不要脸的啊?

《西游记》里的阿难迦叶

按理说,阿难、迦叶二位尊者是佛祖手底下数一数二的弟子,二人均已成佛,为何还对这么一点儿“人事”念念不忘呢?这不合常理啊!

佛陀者,觉者也。既能自觉,又能觉人之意。何以阿难、迦叶这么不自觉?

何以如来如此偏袒他们?

有人说是因为西天也不是什么清净之地,看那些妖怪“有后台的都被带走了,没后台的都被打死了”就知道水很深;

也有人说,二位尊者是在帮助唐僧断舍离——这么个紫金钵盂都舍不得送人,哪能成佛呢?

两种说法均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先按下不表。

来看看这两位尊者什么来头。

阿难,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

阿难陀天生容貌端正,其身光净如明镜,虽已出家,却屡遭妇女之诱惑,然他志操坚固,终得保全梵行。

据说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

这才是我清俊的美男子阿难啊!

迦叶,也即摩诃迦叶,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

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佛陀入灭后,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禅宗以其为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特尊为头陀第一;又以‘拈花微笑’之故事,至今传诵不绝。此外,过去七佛之第六佛亦称迦叶佛。

看我大迦叶拈花一笑的兰花指,你能想象他会那么丑?

按理说,阿难作为佛祖的堂弟,能跟着释迦牟尼出家,可以说荣华富贵在他面前都不值一提的了。

而迦叶的出身,更是贵不可言。

这么说吧。两千五百年前,在离中印度摩竭陀国首都王舍城不远的摩诃娑罗陀村里,住着一位婆罗门望族的大富豪尼拘卢陀竭波长者,据说他拥有比当时的国王频婆娑罗王还更多的财产。

尊者大迦叶,就是出生在这个家庭。

what?这么显赫的家世,二位尊者会稀罕一个紫金钵盂到握住不撒手?

索要紫金钵盂的阿难

除了最不差的就是钱之外,二人在佛教的传播史上,也是功不可没。

要不是大迦叶和阿难二人,佛祖的说法恐怕早就会湮没无闻。

我们平时所说的“三藏”,其实是是结集了佛陀弘法四十五年的教义,以巴利文记录的佛教经典。其中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

佛陀入灭后,五百名上座阿罗汉弟子即刻召集了结集大会,重覆地审核了佛陀的教义,当时,由记忆力超好的阿难尊者诵出《经藏》,优波离尊者诵出《律藏》。

那这论藏是谁诵出的呢?

有人说是迦叶自己诵的,也有人说是阿难诵的。可迦叶在当时的地位仅次于佛祖。

阿难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而恸哭;后受迦叶教诫,发愤用功而开悟。

迦叶是阿难的师傅啊!

三藏就是释迦死后佛教的第一次结集了,要是没有阿难和迦叶,释迦的言论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吧?

唐僧,既然名为唐三藏,想取三藏经,是不是确实应该给这俩人一点东西表达敬意?

当然了,《西游记》是小说,对于儒道释各家都可以嬉笑怒骂,但看官若将其当真,就是执迷不悟了。

据说86版《西游记》开拍之前,杨洁曾经找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给《西游记》题字,结果被婉拒。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朴老认为,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歪曲了唐僧的形象,对佛教充满揶揄。原著丑化唐僧形象、讥讽佛教,佛教界对《西游记》是不认可的,他作为佛教协会会长,绝对不会为《西游记》抬轿。

他当时还叮嘱杨洁,要为唐僧平反,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唐僧形象,才会和真实的《西游记》相差甚远。


半瓣花上阅乾坤


在《西游记》里,如来同意了传经,可是阿傩、迦叶两位尊者,直接开口问唐僧,从东土来有没有什么人事带给他们?

真是阎王好过,小鬼难缠。明明老板对唐僧等人都很客气,也答应了传经,直接拿经走人,不就完了?可是阿傩、迦叶竟然一点都不顾佛门重地,公然索贿。


唐僧说自己空手来的,这两位不高兴了。孙悟空一看,就要去找如来告状。结果两位说你别嚷嚷了,传经给你就是了。

结果师徒四人拿了一堆白纸回家。结果白雄尊者一阵风,把白纸散落一地,等发现的时候,师徒四人回来找如来算账。

如来的一番话更是让他们如坠云端,如来的话里重点表达了几点:

首先,阿傩、迦叶公然索贿的事情如来已经知道了。

但是如来一没惩罚两个尊者,二没为此事道歉。这说明这些事情本身都是如来自己的意思。如来总不能亲自开口跟唐僧要这要那不是?

就像此前的狮子精,有没有点余则成让龙二去收斯蒂庞克轿车钱的意思?


其次,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你们要取的佛经也是要有相应付出的。

而且标准是不能低于此前在舍卫国赵长者家念过一遍,便得三斗三升米,三升金。这个标准的;

这句话意思很明确,就是取回经到东土大唐,那是要去赚取收益的,不能白送。

其次,你们取的那叫“空手取白经”,那也是难得的“无字真经”。

这颇符合知识产权的概念。不要钱的没字,那就要靠你自己去参悟,去写出心得,创立门派。别人已经写出来的“有字真经”,那就应该收费,而且定价自主权在人家那里。

这也就意味着唐僧如果此带着所谓的“无字真经”回到东土大唐,可以打着取过真经的名义,自创门派,自己撰写经书,去賺香油钱。


但最终唐僧还是用紫金钵去换了“有字真经”,算是付了版权费,取回来真经。

但是很显然如来实际上还是觉得贱卖了,而且如来还有一个隐忧。所以九九八十一难,最后一难还在通天河等着师徒四人。最终真经掉入水中,晒经的时候,残缺了很多经文。

这个隐忧就是唐僧仍未脱俗,所以经书传自东土,若虽齐备,然而仍无法超度,岂不坏了佛家名声?所以传个残破不堪的经书,即便无效,责任自然不在佛家。

如来的这个隐忧实际和一段“紫金钵”禅宗公案有关。

金碧峰祖师,平时禅定功夫很好,皇帝赐他一个紫金钵。他很喜欢这个紫金钵,有一天他在打坐,两个无常来找他,找不到。

他入定了,无常鬼怎么都找不到他。于是问土地:“怎样才能找到金碧峰?”土地说:“听说老和尚很喜欢那个皇帝赐予的钵,要不你们敲敲他的钵?”


无常鬼把这个钵一敲,老和尚就出定了,出来就被抓住了。

金碧峰祖师就问:“何故抓我?”无常鬼说:“你大限将至,阎王要你去。”

金碧峰与无常约期七日,处理好事情便去。无常便答应了。结果金碧峰转头就把钵给砸了,说:“我无牵无挂,无我自在,还被一个钵给障碍住了。”

之后,金碧峰就打坐,入定了。七日后无常再来找时,哪儿都找不到,又去找金钵,金钵也没有了。

这时,听到金碧峰祖师在虚空中说:

“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

铁链锁得虚空住,方能拿我金碧峰。”

所以传经之人,心中有牵挂,仍有喜好,经文是度不了众生的。然而世人无牵挂,无喜好,又何称世人?



炒米视角


只不过收点贿赂不算什么,孙悟空从一开始就问过观音,我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佛祖既然要传经我半日就能完成,为什么要带一个肉眼凡胎的和尚步行过去,这得走到猴年马月?后来观音就去问如来,如来给了三个金箍,孙悟空戴上金箍后就再也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取完经最关心的也不是封赏,第一个就问头上的金箍怎么去掉。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基本都是如来派观音安排的,绝大多数到最后神仙收了妖怪会说是观音求我几日,我才放妖怪来作怪,目的是给你们一难。唐僧到了灵山境内第一个遇到的就是求雨的那个县,唐僧就问这都到灵山了,百姓怎么还过得如此苦难?后来说县官家踢翻了给玉帝的供奉,然后唐僧又问,既然是县官家踢翻的,那为何要百姓跟着一起受苦?西游记里这样的地方太多了,西游记其实暗讽了佛,道两家,道家比如太上老君的裤腰带怎么能在狐狸精那,金角银角也拜狐狸精为干娘,还有老君说青牛拿的那个法宝是他最厉害的,要是没有芭蕉扇连他都没有办法,而这么重要的芭蕉扇却在牛魔王老婆那里,还有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在西游记里只有太上老君用过,红孩儿一口火差点要了猴子的命,而牛魔王和孙悟空大战许久为何不用三昧真火灭了猴子?我估计牛魔王根本不会,这下你也明白牛魔王为何不回家在找小三了吧?


明149266215


阿傩迦叶为何胆大包天向唐僧讨要人事才传给他们真经?

小刘侃封神

在西游记里,有一个很是特殊的情节,很直白的显露出了佛门的腐败。

在唐僧来到雷音寺,面见了如来佛祖之后,便由阿傩迦叶领着他们师徒四人去取经。

到了珍宝楼,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阿傩、伽叶引唐僧看遍经名,对唐僧道:“圣僧东土到此,有些甚么人事送我们?拿出来,好传经与你去。

或许看到这里,很多读者都在讨论佛教的腐败,阿傩迦叶这是光明正大的索要人事。

可是唐僧一穷二白,根本拿不出什么人事,于是,阿傩迦叶便给了唐僧无字真经。

  

燃灯古佛看到阿傩迦叶给了唐僧无字经,说了这么一句话,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无字经是好经,但东土人看不懂,所以,传了无用。

所以,燃灯古佛派出白雄尊者,将唐僧的无字经夺了,让他看出无字经是无字的。

唐僧二度来到雷音寺,面见了如来,说了无字经还有阿傩迦叶所要人事的事情。

佛祖笑笑说,无字真经也是好经,只不过你们东土人不识。阿傩迦叶要人事的事情我也知道了,只是经不可轻传,也不可空取。我让他们再带你去取有字的真经。

再度来到珍宝楼下,阿傩迦叶又向唐僧所要人事。

这一次唐僧没办法不给,因为如来佛祖都已经说过了,经不可空取。必须得拿出东西来交换。

  

有人说阿傩迦叶索要人事是他们的自发行为,与如来佛祖无干。可是,在小刘看来,阿傩迦叶也只不过是奉了如来的命令。

从西游记原著中一个细节可以看出。唐僧实在没东西交换,便把唐王李世民御赐的紫金钵盂给了阿傩。

那阿傩接了,但微微而笑。被那些管珍楼的力士,管香积的庖丁,看的尊者,你抹他脸,我扑他背,弹指的,扭唇的,一个个笑道:“不羞!不羞!需索取经的人事!”须臾把脸皮都羞皱了,只是拿着钵盂不放。

看了原文,发现阿傩要了紫金钵盂,被旁人嘲笑的体无完肤,脸都羞的无处藏了,但还是拿着钵盂不放。

由此,可以看出,阿傩索要人事不是经常的行为,也不是自发的行为,因为他还知道脸红,还知道羞耻。既然知道羞耻,那他为何一再的索要人事呢?

因为阿傩不要不行,这是如来给他下的死命令,不要也得要。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描述这一段情节,表面上是揭露了佛教的腐败,其实,隐藏的意思并不是腐败的问题如此简单,而是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佛祖是高高在上的,他是没有错误的,他是最完美的一个人。所以,他没有错,他也不能犯错。犯错的只会是阿傩迦叶这两个临时工。

阿傩迦叶向唐僧索要人事,其实是如来佛祖在向唐僧索要人事。只是唐僧太不通人情世故,这要佛祖说出经不可空取这么一句话。

唐僧应该直接来到雷音寺,赶紧把紫金钵盂送给如来佛祖。讨好了如来佛祖,那阿傩迦叶还敢索要人事吗?只怕他们两个反过来得给唐僧送礼了。

所以,阿难迦叶讨要人事,其实是如来佛祖的暗示,或者最起码也是经过了他的同意,否则他们两个绝对不敢往唐僧要人事。

领导安排了工作,下面的打工仔必须要严格执行。

小刘侃封神,也侃西游,请关注。


小刘侃封神


这个问题萦绕脑海中有二十多年,从小时候看西游记就发现这个问题,但一直想不明白。后来经历事情多了,才能理解其中深意。首先要说的是,阿傩迦叶两人不是普通人,是释迦摩尼座前亲传弟子,如果只是用俗人贪财来理解他们,肯定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吴承恩老先生也不是凡人,毕竟不会恶意诋毁。那唯一解释就是我们没有理解其中奥妙。我感觉是有三重意思在里面。名字就叫人事,寓意深刻,就是人间正道,否则你就是不懂人事,没有成人。第一,可以从凡人角度看,原始生存法则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评价,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没有人有义务去同情弱者,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毕竟会消失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所以我们的每一件事都会有目标,有目的,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去获取,所有的人都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费那个劲干嘛。社会也会失去前进的动力!第二,可以从唐僧师徒的角度来看,社会交换法则处处存在,可能自己认为是千辛万苦来取经就付出了许多,但是对阿难迦叶们来说这个与我何干,没有任何意义,只有你把对我有价值的东西给我才是交换,我才会给你真经。第三,更接近佛法的真意吧,我的真经对你来说有多重要,可以通过你交换的东西体现出来。尤其是无字天书的故事,让子孙后代无福消受,把经书贱卖了。因为轻而易举得来的东西无人会珍惜,只有付出代价后才会知道她的可贵。释迦摩尼肯定不愿意自己的佛法被贱卖。付出多少,才会收获多少。足够重视才会有所得。就像现在很多闪婚,就有许多闪离。没有人太当回事。如果是办个大婚礼,把亲朋故旧,领导同事都找来做见证,相信在离婚时会考虑如何给周围人做交待吧,更慎重些。以上是自己三十岁的领悟,或许以后会有更多领悟吧。


当年匹马戍梁州


好多人没仔细读西游,就发表评论。无字经书被唐僧取走,燃灯知道后,发了个慈悲。东土的人愚昧,看不懂无字经书。叫人去捣乱了一下,告诉他们。无字经书,具体有什么好处,书里没有说。只是当年释迦牟尼圆寂前,吩咐大家,所有经文只许心记,不许笔录。圆寂后,大家研究经文发现同一个经文有很大出入,没办法,只好召集大家校对经文,前后招集了3次佛陀大会,于是有了现在的经文。吴承恩大概说的无字经书就是这个意思(我猜的这个)。白手传经,后人当饿死。如来明确表述,经不可轻授,昔日众比丘下山为舍卫国赵家人诵经,保生者平安,死者超度,结果只换得3斗3升米粒黄金。就这样,如来还觉得贱卖了。自古哪有白得的好处,任何东西都得付出代价,越珍贵的东西越难得,能用钱买已经是人家大度了。这道理就好像,现在的核心技术,芯片技术。你问美国买,人家肯卖吗?人家最多给你成品,现在连成品都不给了,更别说技术了。所以问人家要东西,给钱天经地义啊,有什么问题?


林荫间的那一缕阳光


《西游记》里阿难、迦叶向唐僧“要人事”之举并非索贿,而是有多层含义:一是明示有偿传法的规矩,以护持佛法长远之计;二是以此事喻佛法之“有相”、“无相”,开悟唐僧众人。



一 经不轻传,法无空取

首先,阿难、迦叶并无索贿动机。

阿难,也被称为阿难陀,是白饭王之子,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出身富贵显赫的家庭,在阶级森严的古印度地域里,属于上等贵族,锦衣玉食,并不缺钱。

换句话说,如果是贪图“索贿”的那点小钱,他就不必跟随释迦牟尼佛了,他安稳做他的王子就有挥霍不尽的财物了。

此外,阿难是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中最英俊潇洒的帅哥,具大慈悲之心。女性后来也可以入佛,正是阿难陀苦求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被他诚心感动才同意的。长期被佛教内部的比丘尼和俗世中的妙龄女子所倾慕,阿难都能清心自持,不曾越矩,又怎会去贪点“人事”小便宜。

迦叶,又名摩诃迦叶,亦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出身于婆罗门贵族家庭,同样是“不差钱”的贵公子。迦叶尊者在父母去世后,立即舍弃万贯家财而皈依释迦牟尼佛修行,视钱财如粪土。

所以,阿难、迦叶“要人事”,绝非其有贪念而索贿之意。



其次,有偿传法是在贯彻佛祖之意。

佛、菩萨、阿罗汉等成道者可以不食人间烟火,但佛教僧众却要饮食,需依赖四方信众布施。如果衣食住行都成为大问题,如何有余力去弘扬佛教真言?

所以,释迦牟尼佛需要为后世僧众的基本而持久的生活保障立下规矩,即“经不轻传,法无空取”。

世俗愚钝,不识真经,不懂珍惜,所以“经不轻传”,需要历尽九九八十一难,九九归真,功德圆满,才可传经。正因为真经得之不易,才会珍惜,才会皈依我佛如来。

僧众并非神仙,还要生活,所以“法无空取”,是僧众传承佛法的物质保障。《西游记》中如来知道阿难、迦叶索要财物一事,并且赞同他们所为。

其实,在天竺大雷音寺佛主面前,阿难、迦叶怎敢私下索要财物?并且被唐僧师徒在佛祖面前揭发此事后,为什么还敢有恃无恐地再次索要财物?原因无它,正是佛祖授意其二人所为,他们才敢的。

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了知道阿难、迦叶索要财物一事,还举例说其座下的一群圣僧曾经去舍卫国,为赵长者家诵经做法事,而且只是诵了一遍经而已,赵长者家就给了三斗三升米粒黄金。结果,佛祖还嫌弃他们要价要低了。定这么低的价,让后世的僧众怎么过日子?

从释迦牟尼佛这番话可以了解到,作为佛祖深谋远虑,为佛教能长期、持续不断地稳定发展流传下去,让后世的僧众有口饭吃,特意定下了这条有偿服务的规矩。

但身为“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如来佛祖,自然不能亲口问唐僧要钱物,实在不符合身份,就安排手下最亲信的弟子阿难、迦叶来做此事。

所以,阿难、迦叶深谙佛祖本意,自然有恃无恐地索要钱物,不能让唐僧坏了“规矩”,砸了后世僧众的饭碗。



二 以此事“棒喝”唐僧师徒,存“醍醐灌顶”之意

首先,阿难、迦叶“索人事(索钱物)”,其实也是打机锋。

“有人事”,即为“有相”,着相了,境界就落了下乘,自然就传“有字真经”;“无人事”,即为“无相”之义,心传佛法,自然就传“无字真经”。

然而,唐僧师徒并没有领会这是一种禅悟的考验,便因此生气而动了“嗔”念,误答了“无人事”。因为“无人事”,既违了佛主的“规矩”,又体现了“无相”之教义,所以阿难、迦叶便传其“无字真经”。

然而,实际上南赡部洲适合的是“有字真经”。原著中燃灯古佛看到阿难、迦叶传无字真经时,就笑说“东土众僧愚迷,不识无字真经”。如来佛祖也说“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传有字真经。

也就是说“无字真经”也是“真经”,而且是更高深的经义,但是南赡部洲众生“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愚迷不悟”,对于高深的心传法门无法明悟,所以只能通过低级别的“有字真经”教化。



其次,唐僧第二次被“索人事”时候,无意中做出了正确回答,所以取得了“有字真经”。

唐僧师徒返回大雷音寺,二次求取真经时,佛祖答应给予“有字真经”了,但阿难、迦叶还是执意“索人事”,这明显是不合常理的。

所以,这“索人事”还是唐僧必经的一个“禅机”。而唐僧无意之中做出了正确回答,将唐太宗李世民御赐的紫金钵盂给了阿难、迦叶。

为什么给了紫金钵盂,就能得到真经呢?

这就要讲到佛教一个重要的典故——“拈花微笑”。

大梵天王于灵鹫山上以金婆罗花奉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便手拈金婆罗花,将花示于众人,却并不言语。众人皆茫然不解何意,此时唯有摩诃迦叶会心地点头微笑。

所以释迦牟尼佛说“我有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便将自己的僧衣袈裟和钵盂传于了摩诃迦叶尊者,使其成为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人”。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迦叶尊者成为“付法藏第一祖”,迦叶又传法于阿难,阿难成为“付法藏第二祖”。



于是,当唐僧将紫金钵盂给予阿难、迦叶时,正是应了释迦牟尼佛的“衣钵相传”的要义,也是冥冥中表明了唐僧要做佛教“衣钵传人”的意思。

所以,阿难见此而微笑,迦叶见此而传真经。

综上所言,所谓阿难、迦叶“索人事”才传经,其实并不是为了索贿,而是为了护持佛法相传的规矩,也是为了开悟、点化唐僧师徒。



西词上仙


三条。

第一,经不白传。如来下山到舍卫国讲经,需要金砖铺地,他的徒弟们下山讲经,需要三斗三升金豆子,如来还说卖少了,照这么下去让后代儿孙吃西北风去。所以唐僧不能白白把经取走,需要上交紫金钵。



第二,西天正常运转需要经费。阿难伽叶并不是把紫金钵据为己有,而是上交了寺库。西天这么大的家业,养着上万和尚,每天吃饭就是一笔大开销,他们唯一可以变现的产品就是自己编写的经书。如果全都白白送了人,雷音寺早就关门了。因此要钱也在情理之中。具体案例参见武侠小说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某著名寺院。



第三,孙悟空杀死犀牛,藏起一只牛角,声称要献给如来,但是一直没有掏出来。如来只好让阿难伽叶问他要,但他就是不给,因此唐僧的紫金钵就保不住了。


唐风宋月


从佛法上说,无字真经才是如来心法,所以如来不怪迦叶和阿傩尊者;从现实来说,法不可轻传,最后两位尊者卡一下唐僧,是为了凸显佛法的尊贵。

无字真经 VS 有字真经

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佛陀一直开示佛法的传承并不在于文字、经卷,而是受法者要能明心见性,最终见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最高的智慧觉悟。

比如《金刚经》中,佛陀这样说: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如来说不应该执着于法,更不应该执着于非法。以经义而言,如来常常说:你们各位比丘,知道我随缘说法,所说之法如同舟筏,(一旦登临智慧彼岸),舟筏都应该舍弃掉,何况那些非法呢?

另外,如来在灵山法会上曾经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摩诃迦叶。”并授以衣钵。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

所以最高境界的经文,即是无字真经,而非有字真经。

法不可轻传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两个问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因你那东土众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传之耳。”即叫:“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每部中各检几卷与他,来此报数。”

孙悟空责问如来佛祖为何传无字真经,又派迦叶、阿傩为难勒索,如来即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佛法的尊贵和重要。

其实,《西游记》里面一开始佛祖就赐给了唐僧好几件宝物:

锦襕袈裟:是佛祖托观音菩萨赐给唐僧的宝物,最直接的功效就是与九环锡杖配合,确保唐僧“免堕轮回”。

九环锡杖:也是佛祖所赐。如来佛祖曾经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佛经里还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就与九环锡杖有关。传说目连的母亲死后堕入饿鬼道,目连不忍母亲日日受苦,决心下到地狱救出母亲。

可佛家有一句神通不敌业力,目连就算有神通也下不去。后来凭借手中的九环锡杖,才下到地狱,找到母亲,正应了佛祖那句“持我锡杖,不遭毒害”。

这两件宝物,哪件不比紫金钵盂珍贵?如果如来佛和两位尊者真的是贪图小利,那之前赐宝给唐僧不是前后矛盾吗?

《西游记》虽是小说,但深合人事、亦有佛法,所谓尊者索取贿赂,理解的人知道是法不可轻传,不理解的恐怕就认为佛陀纵容弟子索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