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期间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是什么?

温唇sunshine187951144


八路军手中的袖珍大炮--日军掷弹筒

掷弹筒是日军小队火力的支柱!

日军大多数的掷弹筒手,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400米内命中率高达在85%到95%,十分惊人。

进攻战中,日军掷弹筒小组跟随一线步兵作战,主要打击国军的机枪火力点。和大家想象的不同,日军在抗战八年中并非如同所谓的大日本武士一样,动不动就挺着刺刀冲锋,而以一种极为狡猾方式作战,

日军一旦遭遇国军较为坚固的重机枪或者轻机枪火力点,立即停止进攻随地隐蔽。等待跟随部队前进的掷弹筒小组将其打掉。

在淞沪会战中,中央军18军14师42旅的36挺重机枪,被小日本用平射炮和掷弹筒打掉了32挺,剩下的也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国军重机枪手回忆,他们一般只能一个弹带200发就要转移阵地,不然日军的掷弹筒就会准确的打来。1挺近100斤的重机枪转移起来,谈何容易!一旦国军的机枪火力被 摧毁,日军立即以重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火力,随即立即以优势兵力发起冲锋。

对于掷弹筒极端的依靠,也是日军的一个弱点。

一旦失去掷弹筒,日军甚至连怎么作战都不知道了。

东史郎回忆到,我以为只要发射五六次掷弹筒就能突袭,所以声嘶力竭地喊:“掷弹筒!掷弹筒!”可掷弹筒手不知在哪儿,见不到影子。   不得已,我一边说:“要不扔手榴弹冲锋?”一边退回了三四米,卧倒在地。我从士兵那里拿了两颗手榴弹,又往上爬。但是,面对着敌人的火力,我不敢直起身子,我的手榴弹根本没有投到敌人那里。  山顶的敌人再次发现我们,又扔起了手榴弹。 身边好几个战友被当场炸死,我们只得向下爬,就这样在岩石上趴了两个多小时,等待情况变化。

而在防御作战中,日军以掷弹筒和机枪火力协同。

首先以机枪火力压制住国军战士的冲锋,然后在对方手榴弹的距离之外,用掷弹筒对冲锋的国军战士进行准确的杀伤。国军战士如果起身会遭到机枪火力的杀伤,俯身隐蔽又被掷弹筒杀伤。

掷弹筒榴弹破片的杀伤半径可以达到8米,经常造成国军战士的严重伤亡。这也是八年期间,国军牺牲一百多万的一个重要原因。

---------美国佬把掷弹筒叫做膝盖炮,也就是可以放在膝盖上发射的炮。就尺寸上来说,掷弹筒还真可以放在膝盖上发射。代价是,发射期间后坐力会击伤腿骨,造成复杂性骨折,非常难复原。美军曾经批量使用过一批缴获的膝盖炮,最终让一群美国大兵大腿打上石膏进了医院。

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仿制和使用

八路军早在平型关战役就曾经和日军掷弹筒交过手,真正认识到它的厉害还是在百团大战的关家垴战役中。

日军为了报复百团大战,发动了大扫荡。其中冈崎大队(600多人)孤军深入八路军腹地,在关家垴被八路军优势部队团团围住。

彭老总下令129师务必全歼这股日军,不然从师长起全体军法处置。结果这支没有重武器的冈崎大队,居然挡住了129师长达2天的强攻,并造成八路军的严重损失。其中25团、38团负 伤的有1570人,牺牲500多人,其他参战的还有第772团、第769团等都有相当的伤亡,伤亡总数超过3000人。日军伤亡也很重,冈崎大队长自己被 击毙,能够作战剩下不到百人。

关家垴战役中,日军的掷弹筒对密集冲锋的八路军战士,造成严重的伤亡。在日军掷弹筒的打击下,部分八路军连排最后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战士。

战后八路军高层开始重视掷弹筒的作用。经过详细分析以后,他们认为对付日军掷弹筒最好办法只能是仿制相同的装备(这点和国军方面的认识相同)。

掷弹筒重量轻且威力大,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

八路军由于中期的扩编,兵员素质和装备水平比起抗战初期已经有很大的下降。

大多数八路军士兵没有超过十发的实弹射击(部队子弹缺乏,战斗都不够,哪来练习),这样的士兵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观点来说,连民兵都不能算。

同时八路军的步兵装备主要是步枪、手榴弹和少量轻机枪。

这样的装备是无法和日军在远距离作战的,八路军只能采用近距离突袭作战的方式,以削弱敌人火力的优势。

日军士兵后来在回忆录中写到:八路军是不到150米不开枪,在这突发的枪声面前如果不迅速作出反应,那么几分钟以后,八路军就已经端着刺刀冲到你眼前。

这种方法一度非常有效,八路军甚至用一部分新兵手持长矛埋伏在路边后配合主力部队冲锋(步枪数量不足),消灭过日伪军一支百人的运输队。

-------使用掷弹筒的八路军战士,他们的掷弹筒经过改良,性能几乎和日军的一样。不过,日军掷弹筒数量显然更多,八路军还是占不到上风。

日军是善于学习的军队。他们很快调整了战术,大量使用掷弹筒以克制八路军的密集冲锋。掷弹筒射速很快,优秀射手每分钟可以达到20多发,造成敌人密集杀伤。

在八路军战士冲锋的几分钟内,掷弹筒已经可以射出大量的榴弹。一发榴弹杀伤半径就有八米左右,一发榴弹往往就可以造成冲锋的八路军士兵数人的伤亡。一段时间八路军伤亡非常严重,伤亡于掷弹筒下的高达35%。

无可奈何之下,八路军高层于1940年10月下令,要求八路军军工部门立即仿制。

接到命令的八路军军工部长刘鼎,很快依靠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缴获的日军掷弹筒的原物,于1941年4月仿制出第一款自己的掷弹筒,一共有40门。

八路军方面称它为五零小炮。

在五零小炮的研制期间,八路军的军工人员克服了许多旁人看来无法逾越的技术障碍,让各方都大为震惊。

吃到苦头的日军甚至惊呼,八路军在太行山上兴建了现代化兵工厂,拥有先进设备与外国专家。

整个研制过程极为艰难,主要的问题在于原料和加工方法。

首先说说原料

八路军的根据地在落后的中国,也是属于贫穷的地区。掷弹筒体所需要的钢管,八路军根本无法得到。

根据地无法炼钢,唯一的钢材来源是通过拆卸日军控制的铁路钢轨。

拆卸工作一般由当地的民兵和老百姓完成,之后将钢轨和八路军军工部门换取步枪和手榴弹。日军因钢轨的丢失,曾经多次沿着铁路发起报复性扫荡和屠杀。

这个原料来源也是不容易,甚至可以说是用命换来的。

解决了弹筒材料的问题,弹药材料问题又出现了。

弹药对于原料的需要量更大,我们得到钢轨数量又非常有限,不可能使用钢轨作为弹药的材料。

设计人员再三考虑,决定用太行盛产的白口生铁为原料。传统工艺生产白口生铁是当地农民用土法冶炼出来的,含碳量高,铁质非常脆,一经机器加工 弹体就会发生碎裂,无法使用。

在留学德国的冶金工程师陆达和技术工人孙兆熙的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八路军使用国外黑心韧化处理工艺与传统焖火技术相结,解决了弹体脆弱的问题。

1941年就生产了4万枚掷弹筒榴弹,尽可能的满足前线的需求。

再说说加工技术

解决了原材料的问题,加工技术的问题又凸现了出来。

制造掷弹筒体也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没有点焊焊接技术,锻接粘合造出的弹筒又无法经受高温等。设计人员用惊人惊讶的想象力将其解决,通过多次改进加快了生产速度。

日军八九式掷弹筒为了增加精度是有膛线的,榴弹上也有相应地有紫铜制的弹带。根据地的技术力量无法制造膛线,也没有紫铜资源(平时战士作战连子弹铜壳都要尽量捡回来)。

设计人员经过研究,决定效仿国军的民国二十七年式,放弃线膛结构,采用滑膛结构。但又借鉴国军掷弹筒射程近的缺点,将五零小炮的发射筒长度由日制的280毫米增加到400毫米,筒壁也相应加厚,保持了500米的射程。

后来八路军又对五零小炮进行了多种改进,生产出精度更高的按式发火掷弹筒、60毫米口径掷弹筒,甚至还有可以用来平射打碉堡的掷弹筒。总之,成为了一个系列产品。

从1941年处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各厂就生产掷弹简2500具、炮弹20万发,装备近30个团。其中129师等八路军主力部队,基本做到每个战斗班配备一个,很大程度上缩短了和日军之间的火力差距。

新四军则和八路军不同。水乡作战的特点,新四军以生产迫击炮为主,掷弹筒生产数量较少。整个抗战期间,新四军只生产了400个掷弹筒,掷弹筒榴弹的产量有2万发。

整个抗战中,八路军的军工部门面对根据地极为恶劣的条件,仍然不屈不挠的创造性的完成了 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个研制的过程中,技术工人张师傅试验榴弹时牺牲,魏振样老师傅明知有危险也坚持试验,被炸断了右手。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刘鼎部长也亲自参与了试验,还遇到了严重的炸膛事故。如果不是战友及时的掩护,刘鼎部长也很可能受重伤。八路军军工人员的英勇和无畏,实在令人钦佩。

----------------掷弹筒被淘汰几乎是必然的,它最大的问题是精度不够,没有精确的瞄准设备,基本依靠掷弹筒手的感觉和经验。即便掷弹筒手再厉害,发射时候只要手一晃动,肯定无法击中目标。相比起来,60毫米迫击炮才更实用。我军直到中越战争,都还在使用60毫米迫击炮!


萨沙


有网友问:在抗战的时候,八路军最先进的武装装备是什么?抗战爆发前,在德国顾问的推荐下,中国从瑞士购买了近200门苏罗通ST-5 20毫米机关炮。该炮能够以密集的弹幕给日军造成较大威胁。

后来,也分拨了一部分20毫米苏罗通机关炮给八路军。这种平射机关炮可以说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了。在八路军120师的雁门关伏击战和129师的百团大战中,都分别出动过2门平射机关炮横扫日军。

1940年9月晋察冀部队攻占孟县上社与兴道据点,缴获92式步兵炮1门,连同在反扫荡后期,三分区部队于阜平王林口战斗中缴获41式山炮一门;冀中17团在平汉线上定县以南宣村,伏击敌军用列车,缴获崭新的94式山炮2门。晋东南榆社、石匣战斗,缴获3门山炮。

这7门火炮,还有八路军本身已经有的苏罗通机关炮,还有山炮,一起组建了1个炮兵团。这也是八路军在抗战时期唯一的一个炮兵团。

由于我炮兵数量少,弹药有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因此,对炮兵的使用均十分慎重。只有在重要方向作战且有能够充分保证炮兵安全的主力部队,才能得到炮兵的加强。

在战斗当中,我军炮兵也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358旅炮兵营配属716团参加了攻打宁武头马营据点。在这次战斗当中2个山炮排和1个苏罗通机关炮排参加了战斗。

日军1个中队以东门附近的榆社中学为核心,构筑有大小碉堡8个,形成相互支援的交叉火力网,配备架退式山炮2门、掷弹筒4具、重机枪2挺、轻机枪6挺。城内囤积有充足的弹药、粮秣。其地形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最后在300米距离,苏罗通机关炮直接打哑了日军机枪火力。


深度军事


八路军手中的先进的武器装备还还是不少的,当然多数是缴获的,最先进的就是捷克造轻机枪,这种武器的性能非常的好,在抗战中是主力的轻机枪,而且射击精度非常高,日军的士兵最害怕这种新机枪,用的也是普通的子弹和毛瑟步枪通用。

最大的缺点就是弹夹只有20发,但是射击精度也相当好,而且可以更换枪管,形成持续的射击压制,这种轻机枪是要比日军的大正11年是歪把子轻机枪要好得多的,


所以说这种新机枪一直用到了抗美援朝时期,这是非常好的装备,八路军当时也自己仿造和购买了一批,这在大陆军中都是主力部队才能拥有的装备,当然这只轻机枪在国军的部队中也有大量的装备,曾经在长沙会战中用一挺轻机枪打的日军丢盔弃甲,伤亡百人,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此之外,八路军还有一个毛瑟盒子炮也是相当厉害的武器,这种武器在当时的轻武器界是非常厉害的存在,是德国人生产的,因为西方武器禁运,所以说这种连发的手枪藏在中国的抢手货,



因为这种首先作为军用手枪个头偏大,西方人看不上反而在中国卖出了70万只,这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这把手枪在中国大放异彩,比如说家喻户晓的双枪,李向阳就是使用的这把毛瑟手枪,在近距离的战斗中,这把手枪的连发性和大威力比日军手中使用的三八步枪好太多。


奇葩历史大观


苏联援华抗战期间曾经给中国提供过300门德国设计、苏联制造的37毫米反坦克炮,然后国民党当局就把其中出现质量问题、无法正常使用的15门送给了八路军。但是八路军并没有拿到战场上,而是放到炮兵学校当教具了。八路军的炮类武器基本上都是来自战场缴获,最为先进的一种应该是日本的92式步兵炮,这种炮既可以平射打碉堡又可以曲射打战壕。日军对这种炮也是倍加珍惜,因此八路军缴获并不多。

笔者认为,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还是自己改造后的迫击炮!

1943年邯郸附近一场战斗中,日军的一个碉堡遭到八路军围攻,八路军的一发炮弹直接从射击孔里飞了进来,因为引信出了问题所以没爆炸,直接落到了地上。碉堡里的日军吓坏了,惊愕之后把炮弹拿来一看,发现这是一发迫击炮炮弹。日本人很奇怪,作为发射弧形弹道的迫击炮,怎么可能把炮弹从射击孔里直射进来呢?

原来这是八路军把迫击炮改造后的产物。八路军把迫击炮的底部装上一个类似打气筒的装置,炮弹放在炮口上。把原来迫击炮弹撞击底部撞针然后击发改为推进撞针击发,实现平射的目的。

这在世界兵器史上也算是一项重大发明,这种平射迫击炮至今还是解放军的一个利器。

但这毕竟只是普通的迫击炮炮弹,并不能有效摧毁日军的坚固据点。于是八路军又研发了另一种利器。迫击炮的工作原理是炮弹放进炮筒撞击底部撞针然后击发,炮弹大小和炮口径必须匹配。八路军兵工厂的负责人刘鼎设计出把炸药包捆在木棍顶部,底部装好引信,然后塞进迫击炮,撞击撞针,完成击发。

后来这一原理在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用油桶当发射装置,大包炸药放进去,作为大口径火炮支援作战。


大将军威武K


在我们的印象中,八路军似乎从诞生开始就和“土”联系在一起,一炸两半的土制地雷、只能打一发的土制手枪,甚至还有用汽油桶改装的土制大炮,因此日本人一直称八路军为“土八路”。这也难怪,此时的中国还只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连一把机枪都造不出,就这样,有限的资源都还几乎被国民党掌控着,八路军的装备,连国军里排不上号的杂牌军队都比不上。

但是,在“土八路”军中,也有难得一见的亮点,那就是八路军的炮兵团,几乎汇聚了全军最先进的武器,是八路军的看家宝贝。

火炮,被拿破仑誉为“战争之神”,在战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抗日战争时,中国军队,特别是没有重武器的八路军,就吃够了日军火炮的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小太爷曾吐槽过日军的战术:

千年王八万年龟,说一万年不变的小日本子,就知道步兵冲,炮兵轰。步兵冲完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我们窜上来打吧,步兵撤,炮兵轰。我们不理他吧,炮兵轰完步兵冲。你说一辈子就这么个死板不带变的打法,也能把中国吃一大半,你说气不气。

所以,即使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也非常注重炮兵的建设。

八路军的炮兵团的组建

1937 年 9 月 下旬的一天 , 在延安枣园一孔窑洞里,毛泽东看到这样一份战报: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战斗中,三四三旅迫击炮连发挥了重要作用。 看着看着,他从坐着的椅子上立起身来,挥动着战报兴奋地说,要给予迫击炮连以特别褒奖。随之感叹道:

“真正是没有炮兵就没有胜利呀!”

几天后,中央军委下达了组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命令。八路军总部把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时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的朝鲜人武亭。1938 年 1 月 28 日 ,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临汾卧沟村宣告成立。

其实,八路军有炮兵并不新鲜,因为它的前身红军就有一支颇为传奇的炮兵。著名的神炮手赵章成是那个时代红色炮兵的代表,曾在强渡大渡河的战斗中用仅有的几发炮弹便摧毁了国民党军在安顺场的防御工事,其命中率令人瞠目结舌。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炮兵团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很多。首先是武器装备奇缺。

之前红军时期的几门炮,在长征途中都丢失了。这次重建炮兵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只好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设法解决武器装备问题。

一是1936年初红军东征时,在中阳县的石口子战斗中缴获了4门山炮。

二是抗战开始后,阎锡山军队在大同失守时,慌乱中将一些大炮扔到了河里,我军从河里捞出了12门炮(有1门炮残缺不全),用大板车运到临汾,擦拭维修后使用。

三是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从日军手中缴获了一些骡马、大车等,可装备炮兵团。

四是八路军开赴山西抗战前线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阎锡山赠送给八路军一部分鞍具、皮革等装备。

五是周恩来在武汉通过统战关系,亲自设法购买一些炮兵的所需的器材,比如经纬仪、炮队镜、测距仪等。

这样,刚组建的炮兵团就有了十几门山炮和4门迫击炮,还有一些必需的装备和器材,并初具规模,基本上可以履行作战任务。后期开始有一些自造火炮和来自各种渠道的进口火炮,总之种类十分驳杂,堪称万国炮兵部队;第二是火炮的口径普遍偏小,威力不足,和此后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的火炮不可同日而语。

炮兵团组建后,虽然条件简陋,但是战绩可观。百团大战是炮兵团第一次参加的大战。在围歼日军冈崎大队的战斗中,我军的神炮手赵章成就凭借过硬的本事,以88.5°的特大射角,打掉了日军在山头的重机枪阵地。事后,炮兵团受到了彭老总高度的表扬。

要说八路军炮兵团中最先进的大炮是那种,那必须要说德国的PAK36反坦克炮。

德国的PAK36反坦克炮与ZB-26捷克造轻机枪、大口径迫击炮一起,被日军列为中国军队最具威胁的三种武器。这种反坦克炮可以发射钨芯穿甲弹,打起日军的薄铁皮坦克来仿佛开罐头一样。

一般只有国民党的中央嫡系精锐师才能装备的起,那为什么这种大炮会出现在“土八路”的炮兵团里呢?


原来,这门炮并非来自德国,而是来自苏联,型号为M1932。不过,它和德国的PAK36其实是同一种武器,最开始是德国研发出来的,《凡尔赛条约》签订以后,德国被禁止生产重型火炮,于是,德国找了苏联的生产厂家合作,德国提供技术,苏联负责生产,这就是苏联的M1932反坦克炮。

1938年,苏联向国名党援助了380门这种火炮,出于对抗日统一战线的考虑,国民党将其中的6门送给了八路军,这6门基本上是不能使用的。原因是,当初苏联用德国的技术生产了764门这种火炮,不过因为技术不过关,生产出来就报废了255门,剩下的509门也都用于日常训练。后来国民党接收的360门就是从这批训练炮中选出来的,膛线基本磨损严重。而国民党又选出来最差的6门送给了八路军,得了个统一抗战的好名声。

这几门反坦克炮除一部据说被120师带到敌后作战用于打碉堡外,其余的主要留在延安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作为训练器材使用,曾经有美国记者们到达延安后,被安排到炮兵团参观,便在那里目睹过这种火炮。

(八路军中的德国的PAK36反坦克炮)


历史风暴


西安事变后,国共一致抗战,红军三大方面军被改编为第八路军。此时经过长征,失去了绝大部分根据地的八路军,不但人数只有3万余人,武器也仅有步枪和部分机枪,弹药极为匮乏,火炮几乎没有。



而进入抗日战场后,虽然八路军迅速壮大,但武器更为匮乏,有很多八路军部队,甚至连人手一支步枪都无法做到,更别说其他先进武器了。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往往面对只有几十人驻守的日寇碉堡,上千人的部队也无法打下来,因为没有足够的攻坚武器,弹药匮乏,更毫无火力优势。


即使八路军部队在某些战役中缴获了伪军和日军的火炮等较为先进的武器,也往往在日寇的围剿中无法保存,被缴获的火炮,由于没有炮弹和不便携带,往往将炮弹打光后,会就地销毁或掩埋。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能够在攻打县城时,拥有一门意大利炮,已经是八路军很先进和稀罕的武器了。因此八路军的部队长期没有重型武器,最先进的武器也就是轻重机枪了和便于携带的迫击炮了。


鸢飞九天2018


首推意大利炮,这种大口径炮无疑是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了。当年八路军面对着国民党的封锁,武器弹药基本是靠缴获,可以说有一门大炮,那是无数部队的梦想。当年黄崖洞兵工厂也仅仅只能组装一些掷弹筒和迫击炮,没有制造能力。所以说当年有一门九二步兵炮,那最够那支部队吹一辈子。

当年李云龙捞到一门大炮之后,还在战友面前吹牛,说还飞机坦克还差不多,但是当时孔捷和丁伟就质疑这是不是真的。可以说这就说明了一门大炮的稀缺性,毕竟当时八路军唯一的火力支援手段就是重机枪,面对装备九二山炮的日军,总是被火力压制,所以八路军只有游击战可用,毕竟阵地战没有炮火支援。

而当年八路军最普遍的武器就是手榴弹了,因为这东西兵工厂能造,所以一般是子弹三到五发,但是手榴弹管够。只不过这种手榴弹用的是黑火药,杀伤力有限,远比不上小鬼子的手雷。所以亮剑中李云龙搞到五十箱手榴弹,那是非常正常的,毕竟当时独立团是作战部队,手榴弹都管不够,那仗没法打。

一直到1944年。八路军装备才有所改善,此时日军战斗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所以偶尔可以缴获到迫击炮什么的,要知道换以前,日军基本上都是炸毁也不留下。所以亮剑中李云龙缴获一门意大利炮,然后就攻打了平安县城,最后日军不久就宣布投降了,这时间线是完全吻合的,所以战斗力最强的武器当属意大利炮。


小司马迁论史


抗日期间八路军最先进的武器有:八二式迫击炮、六O式迫击炮、M24式手榴弹、马克沁重机枪、掷弹筒。

这些武器手榴弹、掷弹筒是八路军自己兵工厂制造的,为数不少,其他武器只有极少量装备八路军,都是国共合作期蒋介石少量拨发或国共摩擦时缴获的。

八二式迫击炮

八二式迫击炮是八路军唯一能在较近距离压倒日军火力的武器。它仿制于法国布朗德迫击炮,优点:射速快,每分钟18发,最高可达36发;射击精度高: 重量轻,可拆卸,便于携带。

六O式迫击炮

六O式迫击炮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有效抑制日军一线部队大量装备的掷弹筒。优点: 重量轻,一个人就可以背着一门炮行走,可以一个人操作射击; 射速快,每分钟18发; 射击精度高;炮弹爆炸威力大。

M24式手榴弹

M24式手榴弹是战争中后期仿造于德制手榴弹。 优点是:拉弦到爆炸时间短,大概到4到5秒,落地一秒钟内爆炸 ;重量轻,投掷距离远。威力大,可以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可轻松摧毁日军较坚固的工事碉堡。

马克沁重机枪

马克沁重机枪仿制于德国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优点是:射速快,每分钟600发:射程远,有效射程为可达1 0 0 0米;射击精度高,可以加装光学瞄具;重量轻。

掷弹筒

掷弹筒仿制于日军,关家坳战斗后,鉴于日军掷弹筒给八路军造成了很大伤亡,我军无法压制,所以彭德怀给军工部下了研制掷弹筒的死命令。1941春天,掷弹筒研发成功。优点:射程远,可达700米;威力大,优于日军掷弹筒威力。

由于中国整体工业实力差,这些所谓的先进武器数量是非常少的,我们的武器装备远远

在质量、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日军,但中国军民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


花木童说史


可能八路新四并没有你们想像的武器落后

看看淮宝战役的战斗详报,淮宝战役:八路与新四夹击大刀会和少量国军的战役


对付自以为刀枪不入,子弹都不会多都刀会竟然用重机枪和炮兵打??你觉得武器会差?


幻想or梦想


缴获日本的75炮,日本那边其实也不富裕41式75炮基本上是日本乙种师团的主力装备了,这基本上就是八路能缴获到的最好武器了。

别看帽子帽子也是缴获的,仔细看后面的旗子工农红军旗,照片拍摄于1937年西安事变还没爆发当时红军还没改变成八路,这时叫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