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尚志市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代管縣級市,位於黑龍江省中南部,哈爾濱市東南部,東經127°17′-129°12′、北緯44°29′-45°34′。東界海林市,西鄰阿城區,南與五常市接壤,北與延壽縣、方正縣、賓縣相連接。東西長約153千米,南北寬約90千米。總面積8910平方千米。2015年總人口584225人。轄10個鎮、5個鄉、2個民族鄉。市政府駐尚志鎮西大直街187號。

1946年11月,為紀念抗日英雄趙尚志和他所領導的抗日將士在珠河縣的豐功偉績,珠河縣第一次農工代表會議通過決議,將珠河縣改為尚志市。

地處張廣才嶺西麓,地勢東高西低。平均氣溫2.3℃。年均降水量666毫米。森林、冰雪資源豐富,大理石、白粘土、石墨儲量大。濱綏鐵路和綏滿高速公路、301國道、203省道、223省道公路過境。名勝古蹟有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烏吉密景區、尚志景區、萬佛山景區、珠河抗日遊擊隊紀念碑等。

2017年2月,尚志市入選國家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2019年11月,尚志市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這裡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2015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06742萬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93120萬元,比上年增長3.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33105萬元,比上年下降12.3%;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980517萬元,比上年下降7.7%。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由上年的23.4:32.5:42.1調整為26.8:28.6:44.4。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分別為-9.6%、65.3%和44.3%。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7786元,同比下降6.0%。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450209萬元,比上年下降7.4%,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5.7%。

農業

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中東鐵路通車前,境內只有少數流民在此挖參採珠,兼種糧谷。

中東鐵路通車後的民國年間,官府勘放了27處官荒,廣招墾戶,使入境者大增,形成了居民群落,加速了農業的發展。由於封建制度的制約,生產方式十分落後,生產力低下,經濟極不發達。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尚志市於1980年進行了各種承包責任制的試點,1983年,普遍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從1949年到1985年,耕地面積則由110萬畝減少到93萬畝,減少了15.5%;農業人口由14萬人增加到30.8萬人,增加1倍多,其中農村勞動力由4.2萬個增加到6.7萬個,增長了59.5%;糧豆薯總產量由1.08億公斤增加到1.66億公斤,增長了53%;向國家交售商品糧由1226萬公斤增加到4 350萬公斤,增長了2.5倍;人均分配額由48元增加到400元,增長了7.3倍;農業總產值由1 945萬元增長到1.46億元,增長了6倍多。

1949年,種植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82%.林業和其他各業產值佔18%;

1985年,種植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下降到48%,林業和其他各業產值則上升到52%。

2009年糧食總產量達到9.15億公斤,同比增長1.5%。尚志市農業總收入實現66.5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多種經營收入實現39.8億元,同比增長15%。推進了蒙牛萬頭牧場建設並引入國外高產奶牛3 000頭,千頭奶牛養殖小區達到3個,乳品產業實現產值17.3億元、稅收實現3 308萬元;食用菌栽培總量達到10億袋,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黑木耳之鄉”稱號;漿果種植面積達到7.5萬畝,加工企業達到12家,實現產值3億元;藥材種植面積達到3.6萬畝,成為全省北藥生產開發重要基地;尚志市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種植基地發展到28個,有機食品認證4個,綠色食品認證29個。發放各類惠農補貼1.1億元。爭取省和哈市級新農村建設試點鎮、村24個,投入資金3.86億元。

這裡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工業

1949年末,尚志市有工業企業757個,總產值123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5個,產值34萬元,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27.6%;私營工業和個體手工業752個,產值89萬元,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72.4%。

1957年,尚志市有工業企業118個,工業總產值達814萬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11個,產值349萬元,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43%;集體手工業,二輕工業,下同企業56個,產值245萬元,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30%;個體手工業企業51個,產值220萬元,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27%。

1960年,尚志市有工業企業102個,全民所有制企業已由1957年的11個增加到45個,其中新建的小鋼鐵、小機械、小礦山、小化工企業10個;手工業企業,一部分劃歸人民公社,一部分改為全民企業,由原來的56個減少到21個,其中新建的小機械、小化工企業4個;公社企業,1984年改為鄉鎮企業自1958年產生後,已發展到36個,其中新建的小機械、小化工企業13個。尚志市的工業總產值由1957年的814萬元猛增到3 079萬元,增長了2.8倍。

1961年尚志市工業總產值下降到1 500多萬元,1962年又遞減到1 441萬元。

1965年底,尚志市有工業企業78個,工業總產值達1500萬元。

1976年,尚志市工業企業165個,總產值達7 927萬元,其中公社工業,包括街道和其他工業92個,產值2 483萬元,比1966年增長34.5倍。

1985年,尚志市工業企業發展到258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39個,鄉鎮企業154個,縣屬手工業,二輕工業35個,機關、學校、企事業辦廠和其他縣屬集體廠30個。另外,村辦企業已達440個,個體企業2 176個。尚志市各類企業中,聯辦工業、合資工業已達30多個。尚志市工業總產值,不包括村辦工業和個體工業1985年達16 688萬元,比1976年增長1.1倍,其中全民所有制工業產值8 624萬元,比1976年增長1倍,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51.7%;鄉鎮工業產值6 104萬元,比1976年增長1.5倍,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36.6%;縣屬手工業產值1 371萬元,比1976年增長11.8%,佔尚志市工業總產值的8.2%;機關、學校、企事業辦家屬、青年廠及其他縣屬集體工業,產值587萬元。另外村辦工業產值達3012萬元,個體工業產值達2092萬元。。

2009年完成工業投資項目311項,累計完成投資32.34億元。全口徑工業總產值實現243.9億元,同比增長22.1%;工業增加值完成64億元,同比增長17%;實現營業收入228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利稅16.8億元,同比增長20%;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產品銷售率達96.2%,同比增長0.8%。木材加工企業發展到430家,實現產值46.4億元,實現稅收6000萬元;酒類生產企業達到32戶,實現產值5.2億元,年繳稅金近億元。尚志經濟開發區實現產值30.3億元,實現稅收4059.2萬元。

商業

1947年,貿易公司改為貿易局,下設糧食、百貨、土產3個公司。

1949年以後,國營商業企業不斷增加。

1957年,國營商業又增加了煤建、專賣、食品、花紗布、藥材、木材幾個公司,採購企業10個,零售企業6個,批發企業20個,批發兼零售企業4個;糧食部門在各城鎮均設有糧店,從而使國營商業基本上佔領了市場,控制了尚志市的商品購銷活動。在整個社會商品零售的比重上,國營商業的比重逐年提高。國營商業零售比重已由1953年的25%,提高到1957年的38.26%。

1982年,國營商業由以採購為主轉移到以推銷為主,加速了商品流轉。

1985年國營商業企業經營機構已達175個,從業人員3 802人。全年國營商業零售額達7 819.48萬元,佔尚志市商業零售額的46.5%。

2009年,尚志市新上續建項目137個,計劃總投資96.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4.7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10個、超千萬元項目41個。成功引進36萬噸環保石頭造紙、國藥集團尚志藥業基地、蒙牛萬頭牧場、漢楓緩釋肥10萬噸高塔脲甲醛、新濠國際度假村二期、惠佳貝30萬噸配方奶粉等一批大規模、高質量項目。吸引42個龍頭企業總部和分支機構進駐,納稅1620萬元;爭取國家、省及哈市投資4.5億元、爭取項目165個。

這裡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


財政

1928年(民國17年)共18個財政收入項目,年收吉洋312 246.28元,而農業稅捐,即垧捐、糧捐兩項收入計260 585元,佔總收入的83.5%。

1936年(偽康德3年)珠河縣全年財政收入89 715元,其中稅收83 320元,佔財政收入的93%,而地捐、糧捐合計為56 100元,佔財政收入的62.5%。

1965年,全縣財政收入為743萬元,其中工商各稅534.1萬元,佔總收入的71.9%;企業收入68.5萬元,佔總收入的9.2%;農業稅收入111.1萬元,只佔總收入的14.9%;其他收入7萬元,佔總收入的1%。

1970年,全縣財政收入為926萬元,其中工商各稅670.3萬元,佔總收入的72.4%;企業收入61.2萬元,佔總收入的6.6%;農業稅收入187萬元,佔總收入的20.2%;其他收入7.5萬元,佔總收入的0.8%。

1975年,全縣財政收入為1409.5萬元,其中工商各稅1272.7萬元,佔總收入的90.3%;企業收入虧損30.6萬元,佔總收入的一2.2%;農業稅收入163萬元,佔總收入的11.6%;其他收入4.4萬元,佔總收入的0.31%。

1980年,全縣財政收入為1954.7萬元,其中工商各稅1788.8萬元,佔總收入的91.5%,企業收入12.3萬元,佔總收入的0.63%;農業稅收入150萬元,只佔總收入7.67%;其他收入3.6萬元,佔總收入的0.19%。

1985年,財政收入為3045.5萬元,其中工商各稅2728.2萬元,佔總收入的89.6%;企業收入5.6萬元,佔總收入的0.18%;農業稅收入208萬元,佔總收入的6.82%;徵收排汙費收入20.7萬元,佔總收入的0.7%;城市維護建設稅76.9萬元,佔總收入的2.5%;其他收入6.1萬元,佔總收入的0.2%。由此可以看出,60年代以後,工商業稅收額呈激增趨勢,確已成為全縣經濟收入主要來源,而農業稅收入明顯的降至次要地位。

2007年,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4.2億元,增長24.2%,一般預算收入實現1.9億,增長16.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6.9億元,增長27.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