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倫敦馬拉松不可能因冠狀病毒被取消,報名人數高達45萬!你怎麼看?

老金看世界


他們都信仰基督教 他們認為這是上帝的事情 生死上帝決定 所以疫情他們根本不在乎 歷史文化不一樣 導致對待問題的做法也不一樣 我們覺著在這樣疫情肆虐的時候舉辦馬拉松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可他們覺著戴口罩隔離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因此舉辦馬拉松是一定的


輕質土小多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截至目前,英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激增至51例,雖與法國,意大利等國家相比英國的確診病例少很多,但是!英國確診人數在四天之內竟三倍跳,短短几天內,英國確診人數持續翻倍,病毒的傳播速度與造成的恐慌更是肆意地席捲著不列顛群島。

就目前增長趨勢來看英國情況不樂觀,英國疫情或將成重大威脅,衛生署表示,數天內會再次爆發。而定於下個月開跑的倫敦馬拉松能否如期舉行,也是我們跑友較為關注的事情。

倫敦馬拉松昨天發表聲明: 我們正密切關注疫情的發展,並將遵循英國政府,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其他英國公共機構提供的指導和建議。 離4月26日星期日還有8周,我們將繼續密切關注事態發展。

英國衛生大臣也表示:除非得到英國公共衛生部門的建議,否則政府目前不建議取消倫敦馬拉松。但是,也表示如果疫情大幅度增加,無法得到控制,政府方面也會採取進一步的措施。據瞭解,目前英國針對疫情,已經公佈了最新的國家防疫政策和措施,其中有一點是禁止舉行人員密集的大型活動。

而且,英國政府已經在上週停止大型體育賽事,關閉學校以及勸告群眾減少不必要的出行。不過,目前倫敦地鐵依舊人潮擁擠,且大部分群眾不戴口罩。

疫情如今給英國構成了“嚴重威脅”。 據外媒3月1日報道,英 國衛生部長馬特·漢考克表示 : 如果新冠肺炎在全國大爆發,政府有可能會封鎖整座城市。

言歸正傳,2020世界其實只是一個地球村,病毒當前,誰也無法置身事外,保護好自己,做好防疫措施,力所能及幫助他人,鍛鍊身體,強健體魄,增加心肺功能才是王道!





象棋路邊攤老雲


敬佩英國人持之以恆的態度,以及不怕死的精神,但是還是要提醒一下英國人,不要小瞧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不能為了自由民主而看淡生死。

  • 倫敦馬拉松名列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之一,已經擁有將近40年的歷史了。倫敦馬拉松賽與其他注重競技性質的馬拉松賽不同,它還具有濃厚的社會效應,稱得上是“慈善馬拉松”,因為有2 /3左右的參賽者,是通過慈善捐款的方式,來獲得倫敦馬拉松的參賽資格。而且2018年的倫敦半程馬拉松,為了宣傳環保理念,做到了完全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飲水瓶來組織完成比賽的壯舉。這些都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

  • 2020年倫敦馬拉松又有高達45萬人報名參賽,說明倫敦馬拉松賽很受普通百姓的喜愛,但是忽視正在歐洲迅速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來組織這一次賽事,或許會將一場善事變成恐怖的發散地。

  • 這絕非危言聳聽!目前歐洲已經成為新冠肺炎疫情除了亞洲之外的最大疫情區,在感染新冠肺炎最多的15個國家中,歐洲國家佔了11個!並且近期的增長勢頭遠超其他國家,特別是意大利累計確診人數已經過萬,被迫在全國範圍實行了隔離。要知道前不久,意大利才確診了幾十個人,意大利議會甚至發生了議員戴口罩反而被攻擊的奇聞。特別有諷刺意義。

  • 英國目前雖然確診人數遠低於意大利,但是也有382了,最近幾天也是在以每天幾十人的數字增加。看得出了,雖然有一個英吉利海峽相隔,也不能有效阻止疫情的蔓延。

  • 45萬人參加的賽事,只要有一個意外,就會迅速將疾病傳染給他人。這已經有先例了,武漢的萬人宴,韓國的宗教集會,都成為了疫情的爆發點。

  • 可能英國人認為取消倫敦馬拉松賽,會影響到他們崇尚的自由、民主,但是疫情可不管你這一套。自由、民主是阻止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

希望倫敦馬拉松賽事組織者不要將生命當兒戲,賽事4月26日舉行,現在取消還來得及,否則留給英國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你認為倫敦馬拉松賽事組織者的那一套價值觀,能夠戰勝新冠肺炎疫情嗎? 歡迎發表高見。


子虛烏有看比賽


反觀此時的英國,並沒有採取同中國一樣的嚴控模式。之前還聽到英國官方說,他們此次疫情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就是最大程度能接受死亡50萬人,這聽來讓人不寒而慄。

英國一直以來以人權自由標榜自己,西方也一直抨擊中國的疫情封城措施。但面對自己國家不斷飆升的數字,英國理應採取科學的防範措施,早一點控制住,早一點回歸正常的生活及工作不好嗎?

此次倫敦馬拉松報名人數高達45萬,英國人是哪來的自信?全球疫情已然有大爆發趨勢,特別是意大利、韓國、伊朗及日本等。這麼龐大的數字,一旦有感染者或潛在感染者參加的話,後果不堪設想。真的應了一句諺語:要使人死亡,必使其瘋狂!

希望英國不要如此盲目樂觀,多聽從世衛組織警告及中國專家醫療組的意見。能不能等全球疫情結束後,延期舉行不行嗎?全球如疫情爆發了,對中國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全球經濟是連為一體的,再加上輸入性病例,萬一再次被傳染,我們國家前期的努力就將白廢了。傾巢之下,安有完卵?

所以奉勸英國政府重新審視一下此次馬拉松舉辦的時間點,強烈建議延期舉行,春暖花開後,還有生如夏花嘛,真的不要那麼急!鍾南山院士已經預測如全球合作抗疫的情況下,樂觀估計是6月份可以消滅此次疫情,迴歸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但如全球不配合呢?我們只能管好自己的家務事,也無須像西方一樣說三道西什麼,到時不要說我們言之不預就行。謝謝!


元日子


想去死的人,誰也攔不住!



平民一號


這個問題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英國80%以上的國民是信奉基督教的,在這樣的災害面前,他們更多的把自己交給上帝,認為是上帝對他們虔誠的考驗。(這不是玩笑)

2:個人自由主義的泛濫,被隔離戴口罩對於英美文化的人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是對他們個人自由的侵害。

3:英國疫情相對比較輕微。相比意大利、 法國等歐洲國家, 英國確診206例,低於其他歐洲國家。加上英國地理條件也比較特殊,和歐洲大陸隔著英吉利海峽,天然的屏障使得英國有著謎一樣的自信和安全感

4: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使得英國有著比較完善的醫療體系!政府和國民自信能夠應付新冠病毒。

5:樂觀和堅韌,二戰中英國人憑著這種精神頂住了希特勒的狂轟濫炸。這次他們認為憑著這種精神也能戰勝病毒。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淺見,希望英國人沒有誤判病毒的威力!黑死病可是奪去了歐洲一半人口哦!!也許都該學學中國!


球王壯色


倫敦馬拉松是4月底,看似還有一個多月時間,也許疫情會逐漸減退。但馬拉松是超大型人群聚集,如果發生疫情,就會再次引發大流行,思之甚恐。

原本5月戈壁行的活動都推遲到了10月,國內大型馬拉松活動5月前估計都不可能舉辦了,英國,也許還沒輪到英國,也許永遠不會大爆發在英國,但也的確讓人為之害怕。

這樣看接下來半個月全球疫情的演進情況,如果越來越不樂觀,看中國的境外輸入病歷,從伊朗來的,從意大利來的,有那麼大的可能性,已看出事態的嚴峻。一些國家的防控本就鬆懈,蔓延到了英國也不一定。

到時,全球主流的那幾個國家還在恐慌中的話,估計也沒多少人敢報名參加了。如果之前有3萬人報名,或也就不到1萬人真正到場開跑。如果那時,英國也到了如美國這般恐慌,臨時取消也是可能的。

不過英國卻是特殊的地方,至少目前看比法德更不那麼讓人擔心,又有美國的案例在先,預先準備會更足。

我的觀點,4月底中國會全面復工,全球疫情也將進入尾聲。鍾南山說,全球的疫情估計要到6月底了,那或許在那些醫療資源不足的國家肆掠吧。

2020,真是一場全球大劫難。


財經作家邱恆明


英國真實的疫情我不是太清楚。

不過我從網上看到一些消息。

這是三月初的新聞,而現在英國的實時數據是

從圖上明顯看出英國的人數增長還是很快,特別是進入三月份以來。這樣的形勢還適宜大規模人群聚集嗎?

可是英國政府的態度是這樣的

政府沒有計劃取消比賽,球迷又很狂熱,可是一旦造成疫情大面積擴散,我真不知道接下來該面對什麼了!

看不懂?看不懂!看不懂!

我是張子談教育,關注教育,關注民生,世界範圍內的疫情撲朔迷離,有些國家搞不懂,你有怎樣的看法,歡迎交流,感謝您的關注!


張子談教育


大家好: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只有科技的發展更新和不斷升級,才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祖國更加繁榮強大。

無知者無畏呀,在咱們對病毒瞭解不多的時候,對於政府的防控措施不遵守的人,不是一樣有很多嗎,這個應該利用各種科技手段做好宣傳,普及防控知識,讓他們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敬畏自然,尊重政府的安排。


A正好


據BBC報道: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英國政府將建議出現呼吸道感染或發燒等“輕微症狀”的人們進行自我隔離,政府首席醫顧表示新建議可能在未來10—14天內實施。同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在與政府首席醫療顧問克里斯.惠蒂聯合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不久的將來,“老年人和易感人群”將被要求呆在家裡,“末來幾天和幾周”將會出臺進一步的措施。

但與英國政府和醫療防疫部門的表態不同,有英國媒體報道,即使在日趨嚴重的疫情蔓延狀態之下,原定於4月26日舉辦的倫敦馬拉松將會如期舉行,屆時將會有超過45萬人參加這場傳統的賽事。

另據英國媒體報道,截止當地時間9月9日,英國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為 319例,比8日增加了46例。一位歐盟專家表示,英國只有“幾天”時間來採取措施,否則,極有可能會出現類似意大利的情況產生。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媒體還在鼓譟繼續舉辦這種人員高度聚集的大型賽事,不能不令人膛目結舌,不可思議。也許是對自己國家的醫療機制和醫療技術的過份信任,也許是基於新冠病毒的高強度傳染和致死性認識不足,而更有可能的是出於政治和經濟因素的考量,但人的生命應該是第一位的。病毒是人類的共同敵人,期待著英國政府和人民作出正確的選擇,留給英國的時間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