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贡献更大,更有能力,为何周武王却只让周公辅佐成王?

素心瑜伽


我也回答一下好了,第一姜尚年纪毕竟很大了,不可能一直辅佐下去,在那个时代,姜尚这种年纪能活这么久的都不容易,为了避免发生辅佐大臣突然死亡而致使朝野动荡的事情发生,姜尚不适合再担任辅政。第二为了制约异姓,姜尚的功劳都来自于攻城掠地,这属于武力,尽管很多电视剧塑造姜子牙都是半仙一样的人物,但是他仍然属于手握军权的人,这种人在战乱期间还能放心,但是和平年代,一家独大对统治不利,只能让宗室子弟上来平衡,使其相互制约,尤其是主少国疑的时候更需要宗室力量来稳定人心。第三就是分封制度,太公是齐国国君,有自己的封地,就不能以辅政大臣的名义辅佐君王了。这不合礼制,而对于最注重礼仪的周朝而言,礼仪才是最重要的。第四姜尚虽然没有辅政大臣的名义,但是还是一直在辅佐,封地一直交给儿子管理。


申不器


首先你这个“姜太公辅助更好”的设定就不应该,因为你不是当事人,很多当时事你不可能有当事人了解,谁“更好”,你是说不准的。

其次,姜太公是周武王的岳父,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从血缘上,无疑周公更亲。

假设你是一家公司老板,你选择接班人助理,你选择你弟弟还是选择你岳父?我敢说你肯定选择弟弟,因为你觉得弟弟更亲,更可信;如果选你岳父,你肯定没那么放心,你肯定怕岳父趁机霸占公司。

虽然弟弟也有霸占公司的可能,可是哪怕霸占了,公司还是你们家的;如果是岳父霸占了,那公司就不是你们家了。

所以在选择接班人助理上,选择弟弟肯定比选择岳父“更好”,而不是你说的选择姜太公比选择周公“更好”。

你觉得姜太公更好,可能是你不知道他们的亲属关系,如果你知道,叫你设身处地去想,选择接班人助理的时候,你也会选弟弟,而不是选岳父。

在你不知道他们亲属关系的时候,你可能觉得姜太公比周公厉害,所以选择姜太公更好。

你不明白,厉害并不是选择的首要条件;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为儿子选择接班人助理,你岳父很聪明、很厉害,他优先考虑的不是因为他聪明而选他,他优先考虑的是他这么聪明会不会霸占你公司;你弟弟可能能力差一点,可是血缘更亲一点,二选一,你肯定选更亲那个。

三国司马懿靠什么夺权的?不就是靠接班人助理的职务所便趁机上位的吗?

涉及利益的时候,你优先考虑的是亲疏,而不是智力;你哪怕智力全国第一,你们老板选择接班人助理的时候能选择你?肯定是选择跟他关系更近的人啦,哪怕那个人智力不如你,只要他关系比你近,他就比你有优势。

如同刘强东的亲属都在京东上班,你说你智力比他们高,叫他们把职位让给你,刘强东肯吗?

——针砭时弊,为民发声,揭露虚假,探求真相。

每天关注社会、民生、文史、商业、王者、影视、音乐方面的话题。

更多精彩,请关注头条号:东风吹走几月夜


东风吹走几月夜


按理来说,谁是辅佐幼帝最好的选择,这个得根据当时实际情况而论。

汉武帝,送霍光“周公旦背子图”寓意希望霍光行周公之礼,另外两人,一个是匈奴王之子金日磾,一个是马倌上官桀。没有选刘姓皇族进行辅佐汉宣帝,主要是汉武帝对此三人的忠诚和能力非常肯定,另外刘邦曾言“非刘姓为王,天下共击之”,所以,异姓觊觎王位,各方刘姓诸侯会合兵而攻之,所以,他们辅佐年幼的宣帝比刘姓更稳妥。

汉昭烈帝刘备,让诸葛亮,李严辅佐刘禅,也是因为刘备对他们的忠诚和能力的信任,而刘姓的亲缘更无合适人选。

顺治帝安排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四人辅佐。

如果是传位给年长的皇帝,那么,基本没什么问题,大臣们会竭尽所能的为朝廷卖力,关键是辅佐幼主,往往会有人觊觎神器,谋权篡位。

这里就出现了周武王为什么没安排姜太公辅佐周成王的重要原因。

司马迁《史记》“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谋计居多。”

可见,太公望的功劳之重,可以说是功高盖主,那么,如果周武王再让太公望辅佐幼主,谁能制止太公望的权力呢?这将会置姬家江山于火炭之上,岌岌可危。所以,武王选择了弟弟周公旦和族兄弟召公奭来辅佐周成王,甚至周成王之后,召公奭还辅佐了周康王。而姜子牙这边呢,被派遣至齐地,用了五个月平定齐地,安排妥当,让自己的第四子接管了自己的位置后,自己带着长子姜伋最为人质,回到了周都城镐京(西安),来制衡自己的权力,最后终老镐京。所以,不只是周武王在防备姜子牙,其实姜子牙自己也一直以“报文王知遇之恩,忠心于周”的方式来做的,尽可能的让姬家相信他姜尚,忠心耿耿,一心为国。同时,姜尚也做到了这一点,姜伋后来作为辅佐周成王的儿子周康王的主要大臣,死后被封为齐丁公。

有人认为没有选择姜尚辅佐周成王是年龄问题,我们仔细看姜尚后来为了保护自己和家族而做的取舍,以及亲自带兵剿灭反叛平定齐地,就可以知道姜尚身体仍然健康,思维仍然清晰,作为周武王的“尚父”仍然被武王所忌惮。同时,周武王死后27年,活到139岁的姜尚才死去,此时周成王都死去4年了,所以,年龄不是问题。

综上所述,周武王没有选择自己的“尚父”姜太公辅佐周成王,还是因为姜太公,功高盖主,权位过重,怕没人压制住他,所以才没有选择用他辅佐成王的。


读史思辨


姜子牙是个有故事的男人,但因为现代无良电视剧的影响,很多人都喜欢神化姜子牙,其实不然,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

可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大器晚成,就是指姜子牙。

那天,姬昌外出狩猎,卜了一卦,卦象显示,此次狩猎,能得到一个王佐之才。于是在渭水边钓鱼的姜子牙,就这样被发现了。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姜子牙对内辅佐姬昌积善修德,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 。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

后来,姜太公又辅佐姬发打败了商朝,建立了周。

建国后,就出现了分封,四处分封国家,拱卫王室,姜子牙封到了齐地。

姜子牙建立齐国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仅仅五个月姜子牙就去向周公“报政”,即向周公汇报其安邦定国的政绩。

从以上可看出来,姜子牙作为周朝的开创者之一,功劳赫赫,武王也十分重用。

但为何周公是辅佐成王的主要大臣?

周公是姬发的弟弟,从小仁爱,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 。

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后来摄政六年,还政于成王,天下人哑口无言。

周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

和刘备很像的是,姜子牙与诸葛亮扮演的角色很像,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武王为何让周公辅佐?

其实,刘备本人,有识人之明,不然靠他的本事,在三国是很难混下来的,而且变成皇帝,更是说明他和刘邦很像,能托孤于诸葛亮,是认识到诸葛亮不会是谋逆的人,再者,他们兄弟三人,都已经不在了是一种无人可选的悲哀。

但武王不同,他有很多很有能力的本姓族人,既然如此,姜子牙的作用就变得不是很大,周公说到底是姬家人,可选性大大增加,自家人很有能力,难道还要选一个外姓人去辅佐王?

显然,答案是很显而易见的。


寻料


“后稷文王世几传,武王方得天下全。成康昭穆及共懿,孝夷之后厉兼宣。幽王见杀平王立,以上凡经四百年。”宋朝、杨简的一首《历代诗、西周》说出了西周四百年江山的荣辱兴衰,从武王推翻殷商得到天下,建立西周历经十二代帝王,最终亡于周幽王之手。

西周能强大到后来推翻殷商。第一,得益于西周文王姬昌作首领的时候,在他的统治下西周繁荣昌盛,国力强大,为武王后来推翻殷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是有无数的能人异士辅佐,比如有名的典故“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出自文王渴望人才,礼贤下士。于渭河岸边寻访到姜太公后,惊叹他为奇人,然后逢为国师。

姜太公却是能人,他博览群书,熟知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精通治国安邦之道。不光辅佐文王强盛了西周,还帮助武王推翻殷商,建立了新朝。所以他的功劳的确是无人能及,都只能望其项背。西周建立后仍然被武王尊为太师,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

周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周成王年幼,还是个婴儿。当时西周天下还很不稳定,姜太公与周公旦,召公奭(shì)一起辅佐外孙周成王姬诵。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辅助周公旦,或坐镇京都、运筹帷幄;或领兵东征、冲锋陷阵;或左右呼应,东西夹攻,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为二次安周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周成王去世,姜子牙又接受了成王托孤的遗命,担负起辅佐太子的重任,后又与众臣一起扶立重外孙周康王姬钊登位。直到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西周首都镐京,享年139岁。

因此我感觉这个问题提的有毛病,历史上姜太公其实呕心沥血、兢兢业业。为了西周的天下和社稷,劳苦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么能说武王只让周公辅佐成王呢?


江汉秋颖


周武王为何让周公辅佐成王,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血缘宗法制度下的必然选择。周公,即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以叔辅侄,天经地义。武王在伐纣之后没多久便身染重病,当时天下初定,正是主少国疑之时,殷商旧人如管叔、蔡叔等诸侯蠢蠢欲动,四方诸侯也等着站队,在这个关键时刻,身为武王之弟的周公旦,自然是摄政监国的不二人选。

二、武王伐纣时,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一左一右护住武王,所以,在武王诸弟中,周公和召公的地位最高。武王去世后,宗室之中,最有威望的就是周公。在后来的处理三监之乱的过程中,周公也显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

三、姜太公并非姬姓宗室,虽然深得文王武王信任,但终归是外臣,不适宜担任摄政监国的职责。

四、姜太公所擅长是的阴谋奇计,政务并非其所长。

五、天下初定,武王将姜太公封在齐国,实际是需要他在东方之地进行武装殖民,巩固东部政局的稳定。

六、最后一个原因,姜太公实在是年龄太大了。


甘露闲人


姜子牙在七十多岁才被发掘,开始辅佐周文王。后来文王死,辅佐武王伐纣成功建立周朝。而他一直的官职是“太师”是武官职,掌控着周朝的兵马。武王十一年,伐纣成功,姜子牙后来分封在齐国,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在镐京任职“太师”。姜子牙的儿子也没有前往封地。而且周成王继位后,姜子牙是有辅佐他外孙周成王的。成王时期,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乱",淮夷、徐夷、"殷东五侯"起兵反周,姜太公父子也有帮助周公旦坐镇镐京,(因为这时候周成王年幼)指挥军队冲锋陷阵。所以姜子牙在武王之后也是对周朝有贡献的。而且姜子牙活的久,成王死后,姜子牙还和大臣们扶立周康王,还是起着很大作用。虽然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有点假,但姜子牙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也是有辅佐的。

但是为什么大家听到的更多是周公辅佐周成王呢?

一、姜子牙更多是军事上的贡献,所以大家更多的是记得他是开国元勋,他开国的功绩盖过了他后期治国辅佐的风光。毕竟后期浪花小了,没多少人关注了。

二、周公这个圣人的塑造,凸显了他的辅佐。让大家潜移默化认为周公辅佐周成王,而把其他辅佐的人忽略了。这也和儒家有关,后面独尊儒术后,越来越宣传周公圣人,那大家自然而然认为周公辅佐周成王了。


木铎人


武王灭掉殷商后,周朝取而代之武王为天子,第二天宣告天下时,武王命人清除道路,修整社庙以及商纣的宫室,到了约好的日期,一百名士兵扛着罕旗,武王的弟弟振铎护卫,周公旦手里握着大钺,毕公手里拿着小钺。此时的周公地位仅次于武王,周公拿的大钺是一种权利的象征。武王宣告天下祭祀上天后,分封功臣谋士,其中姜子牙是第一个接受封赏的,武王将姜子牙封在营丘,称为齐,就是后来齐国的开国国君。封周公旦在曲阜,称为鲁。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姜子牙不同,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武王需要周公辅助自己,治理天下,因此将他留在身边,没有让他去自己的封国,姜子牙年纪也一大把了也该享福了,就让去自己的封地自己当老大治理好齐国。姜子牙是东海边上的人,他的祖先曾经是四岳之一,辅佐大禹治水,立下很大的功劳,虞舜、夏禹的时候被封在吕,还有的被封在申、姜姓,夏、商的时候、申、吕这两个地方有的被封给旁支的子孙,有的则成为平民,吕尚是他们的后代。本来姓姜,用他的封邑做姓氏,所以又称为吕尚。可能因为封神榜的缘故,人们都叫他姜太公。

或姜子牙。姜子牙曾经非常穷困,到了年老的时候通过钓鱼求见西伯侯姬昌,西伯侯当时准备外出打猎,临行前占卜,占卜的结果说“所得到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熊,而是能够成就霸业的辅佐者 于是西伯侯便外出打猎,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了太公,看见他就很高兴,笑着说“哈哈您原来在这里,早就听我国的先君古公说“会有圣人到周国来,周国会得以兴盛,您就是这个人吧?我们的古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所以便称他为太公望,尊为军师。文王昌去世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武王平定商纣,

称王于天下,便将姜子牙封在了齐国的营丘,姜子牙东行前往自己的封国,时住时行,前进的很慢,客舍的人对他说“我听说时机很难得到却容易失去。 客人您睡得非常安稳,实在不像是一个要去就任封国的人,姜子牙听后,穿上衣服连夜而行,天亮就到了自己的封国。到了自己的封国以后,修明政治,顺应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商工各业,发展渔业盐业的优势,所以很多百姓都归附齐国,齐国也成为了大国,到了周成王幼年即位之时,周公替成王代理朝政,管叔和蔡叔就黑周公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姜子牙、和召公奭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我才这样做。

管叔、和蔡叔后来背叛了周朝,朝廷就派召康公授命姜子牙说道,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北边到无棣,这里的各等诸侯,各地长官 如有作乱,你都可以征讨,齐国因此有征伐之权,成为了大国,定都在营丘。总结人贵要有自知之明,德不配位必有灾祸,臣子就做好臣子的本分,有本事的臣子走到哪里都能为国家做出贡献。并不需要非得庙居高堂,等到德配位了上天自有安排,太史公说“我来到齐国,这里的人民胸怀豁达,多智而又深沉,这是他们的天性,凭借太公的圣明,奠定了建国的基础,到桓公时期达到极盛,推行善政,主持诸侯会盟,号称霸主,不也是理所当然吗?


365小强读历史


姜太公文武双全,能力更强,为啥武王委托周公辅佐成王?



按照司马迁的描述,周武王是一位具有宏图大略的政治家,在灭亡商朝之后,并没有安于享乐,仍旧励精图治、废寝忘食,立社稷,改正朔,实行分封制,采用以殷制殷等策略,对于新国家的未来,武王考虑更多。这要详说原因不少,但最主要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隔代代沟。姜子牙(前1156-前1017)开始隐居在蟠溪,以钓鱼为业,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费了好大心思,才恭请出山,协助周文王,治理西周属地。这样,姜子牙从辈分上,是周文王那一辈,属于武王父辈,双方在思想意识、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上存在代沟,武王与姜子牙交往时间有限,了解不深。如果再托付成王,就成再隔一代,即爷爷与孙子的关系,那在很多理念上,就会产生冲突和不适应,不利于国家发展、稳定。



第二,年龄悬殊。所谓忘年交,毕竟比较少见,一般情况下,年龄相近的朋友,更容易沟通交流,成为至交。另外,成王年幼,托付终身,就需要年龄相对小点的,姜子牙那么高的年龄,把成王托付给姜子牙,万一姜子牙前面走了,岂不是落空了吗?要知道,姜子牙比武王父亲--周文王还大四岁。相对来说,周公是武王弟弟,撇开能力不说,年龄优势就大的多。



第三,血缘关系。周公不仅能力出众,品行高尚,办事认真,处事公正,而且是弟弟,无论血缘亲情、还是辅佐国政,那个角度都合适。还有,武王兄弟众多,成王年幼,如果以后叔父中间,出现图谋不轨,周公处置更容易平息事态。事实上,后来管叔,蔡叔作乱,多亏周公处置得当。假如姜子牙执政,处置就会有许多顾虑,宽严都会落碍,不好把握。



第四,前朝遗训。据记载,二月戊午日,武王作《太誓》,对官兵们讲:“殷纣王听任妇人之言,……疏远亲族弟兄……”。二月甲子日,牧野誓师时,武王又发表讲话说,如今商纣只听女人的话,废弃祭祀祖先……抛开亲族兄弟……。在一月内的两次讲话中,武王都痛斥纣王,疏远、抛开兄弟,这说明 : 基于前朝纣王残害箕子、微子、比干等亲人,激起民众愤慨的教训,武王对家族亲属,比较看重。当然,这也是后来用人、包括皇权传承中,一项很重要的规则。比如曹操、曹丕时代,曹氏、夏侯氏吃香,就是明证。(006)


流誉后


周武王的弟弟思想道德人品在当时被普遍认可!比善良过分的周武王做事更适度!

而姜子牙却性格有很大怪癖!不受众多人民拥赞!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周武王,并为周武王生育了四子一女,但人心❤向背!周武王不能强扭!周武王为了全国人民都有一个最适合管理当地政权的人当管理者,不辞辛劳到全国各地巡查!在巡查全国为每一个没安排好管理人员的地方去礼贤下士地求能人出来做官,好使全国人民都过上幸福、快乐、美满……的好生活!掌管地方,在经过三年多的辛辛苦苦巡访能人后,终于病倒了!临危却没把托孤之事交给自己的老丈人,成王的亲外公——姜子牙,而交给了自己的四弟“周公旦”,说明周武王至死都是“明君”,姜子牙虽然也有善良正直心❤,但做事偏激!、偏执!……每每能把好事做得危险重重!!!…………

而周公旦却高超姜子牙很多很多!周公旦不但自己文明道德修为……很好!

性格不急不躁!深明大义!……不仅能忍辱负重!做到时刻掌控全局,稳定全局!还是治国兴邦的优秀好人才!!!…………

正是周公旦在每一个方面都比姜子牙出色,周武王才敢在临危之际(不象别的君王怀疑自己的亲兄弟会在自己死后篡年幼无知儿子的王位一样安排别人加以制约!)放心❤地把托孤之事全部全权都交给了周公旦!周公旦也把一生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周成王”和“大周”,不仅在周武王去世后不久就平灭了发动叛乱的“商纣王之子殷郊反叛”,还把他许以反叛成功趁周武王刚死,周成王太年幼夺取大周天下的东夷十来个反叛部落接着收拾了!!!大军凯旋归来,姜子牙和召公却命兵卒紧张闭城门不让周公和凯旋而归大军进城!并让周公带兵回商地,要跟周公分土而治!姜子牙说让他自己管理京城四周之地,商朝故地归周公管理!不让周公进京城,好自己不去齐封地,永远在京城享福养老!但是没想到周公虽带大军兵临京城却“自缚进监,以明忠心❤!”周公在监狱被关押了很长时间,周成王也长大了!才真正相信最忠的是“周公”!终于按耐不住,亲自去监狱为“周公”松绑,赔不是!认错!…………

“周公”做了很多深感人心❤的事儿,以致五百多年以后的孔子(孔子一生拜了很多有能耐的名人为师)(如:曾跟京城著名琴师学习音律,曾跟鲁班学习木工技艺…………)当有人问到他谁才是孔子最敬重的老师时,孔子立刻说出了:“吾不以吾今师为师,吾以五百年前的“周公”为师的深具做人之道”的千古佳话名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