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講講日語的起源嗎?

我是二老闆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在漫長的歷史當中,兩國的文化交流頻繁。近現代的日本文化對中國的近現代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相對遙遠的古代則恰好相反。古代中國因其文化先進而對周邊國家的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文字方面。古代朝鮮、古代越南、古代日本在很長的時間裡都和中國一樣使用著漢字。雖然現在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已經取消了漢字,但是在日語裡面依舊留存了大量的漢字,可以說沒有漢字就沒有今天的日語。

擁有大量漢字的日語

正是因為日語當中存在大量的漢字,所以說日語的出現與漢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漢字沒有引進日本之前,其實日本是沒有自己固有的文字,這點也是現在大多數語言學家的共識。雖然日本自稱在漢字沒傳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有過所謂的“神代文字”。但是據考證這所謂的“神代文字”不過是平安時代的發音體系罷了發音體系罷了。

古代日本人最初看的漢字是那些雕刻在印章、銅鏡、兵器等器物上的簡單文字。到了公元4世紀,漢字體系開始大量地傳入日本。最初向日本人傳授漢字的人,居然不是中國人而是與日本更相近的朝鮮人。據日本《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時代百濟學者王仁東渡日本獻《論語》和《千字文》。後來,日本人便跳過朝鮮人直接向中國人系統地學習了漢字。

到了8世紀前後,日本人發明了“萬葉假名”,即忽略漢字原有的字意,利用漢字的音和訓標記日語的方法“萬葉假名”。“萬葉假名”的發明,是日語“中為和用”的里程碑。在這之後日語裡面漢字的精簡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所以現在我們會看到很多日語裡面的漢字與中文漢字意思有所差異,比如說“本”在日語當中是“書”的意思,“新聞”專指“報紙”。

與中國文言文如出一轍的文言日語

我們都知道語言分口語跟書面語,在書面語方面古代日本的文言日語,跟漢語特別是文言文簡直是如出一轍。大和、奈良時期的《古事記》、《日本書紀》、《風土記》等早期的日本文學作品也大量應用了漢字。《古事記》的序言幾乎是漢字書寫的,正文部分採用了和漢折中的寫法。

“天地初發之時,於高天原成神明,天之御中主神。次高御產巢日神。次神產巢日神。此三柱神者,並獨神成坐而,隱身也”這是日本《古事記》的一段序言。要知道《古事記》是日本第一部文學作品,裡面包含了日本古代神話、傳說、歌謠、歷史故事等。在如此重要的文獻的序言當中,居然原封不動的使用了漢字來記載,可見漢字對新生的日語產生的影響有多大。

《古事記》除了序言使用了漢字之外,在正文裡面還出現了大量的漢語成語、諺語。如星雲の志/青雲之志、漁夫の利/漁翁得利、塞翁が馬/塞翁失馬、過ちては改むるに憚るなかれ/過則勿憚改、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一葉知秋、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も青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等等。雖然採用了和漢折中的寫法,但是依舊掩蓋不了漢字對日語巨大影響的事實。

密切相關的中日口語

根據語言學家的劃分,日語是屬於阿爾泰語系。所以在語法上日語與漢語有著明顯的差別,在日語當中賓語、補語在謂語前面,謂語則是在最後面。但是這並不妨礙日語口語與漢語口語的聯繫。現代日語的口語當中既摻雜了古代漢語又融合了現代漢語。比如日語的當用漢字有的是古代漢語的繁體字, 如:書、話、計、運、馬等等;又有現代漢語的簡化字, 如: 大、小、多、少、上、下、左、右等等。

此外因為日本大規模引進漢語的時間大致在隋唐時期,當時中國的官話是河洛話,而保存河洛話最完整的則是現在的閩南語。所以在一些日語的口語當中,很多詞語的讀音跟閩南語是一模一樣,比如說“世界”、“時間”、“瞭解”、“先生”等等,特別是“先生”一詞在閩南語當中多數情況下專指教師先生(即老師),而在日語當中“先生”一樣特指老師。

終上所述,漢語、漢字在日語的誕生、成長過程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兩種語言屬於不同的語系,但是這並不妨礙漢語、漢字對日語的影響。


煮酒君


傳說,秦始皇時期,為求不老仙丹,派徐福出海尋仙山。

徐福此人也就是個江湖騙子,第一次出海玩了一趟回來,什麼都沒有找到,卻告訴秦始皇已經找到仙山,但是山上的神仙要五百童男童女已經大量金銀財寶做貢品才會給出不老仙丹。而秦始皇在那種急於長生不老的心理誘惑下,傾其所有,讓徐福第二次出海。

而,徐福這一次走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相傳他到了日本,並在哪裡自立為王,並且以漢子為基礎,創建出了現在的片甲字。

這是傳說版本的。

而,真正歷史上,是大唐盛世之時,日本太過落後,於是向我大唐皇帝臣服,許為附屬國。

而後,派遣遣唐使來我大唐學習中國文化,以及各種生活所需之技術。

我大唐對其各種幫助,而且在知道日本沒有文字的情況下,讓學士幫助日本創出片甲字。但是最後,卻換來了日本對我大中華的侵略。

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中和各個版本能夠得到的結果就是。

我們泱泱五千年大中華是它日本彈丸之地的祖宗。


夜漸微涼兮


日語的歷史一般分為這樣幾個時段:

一、上代(?—794)

二、中古(794—1086)

三、中世(1086—1603)

四、近世(1603—1867)

五、近現代(1867至今)

不過,日語形成的歷史目前還是一個謎,畢竟它的系屬現在都還沒有搞清楚。有的學者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有的則認為屬於南島語系。

據考證,日本列島的先民起碼有一支來自南島(太平洋諸島),他們的語言構成了日語的基礎;還有一部分屬於阿爾泰語系的先民從亞洲大陸途徑朝鮮半島來到日本,兩種語系的先民融合,形成了日語。

前者的證據是,原始日語一般是開音節(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輔音+元音結尾,比如sa、shi、su、se、so這種),而今天不少太平洋國家的語言也是如此;日語裡面有些詞語和薩摩亞語、爪哇語非常相似。

後者的證據比如,日語中的助詞、賓語前置、“元音和諧”(一個詞語的後綴一定會跟派生詞的元音和諧)等現象,和蒙古語、土耳其語很像。

此外,漢語對日語也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文字、語音、詞彙等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

下面分別從文字、音韻、語法、詞彙、文體、方言方面簡述日語發展史:

一、文字方面,日語一開始使用當時漢字的讀音來記錄日語,稱為“萬葉假名”。同樣一個音,當時字形不固定,後來逐漸簡化、統一,演化出平假名和片假名。中世以後,識字率提升,出現了大量假借字。接觸到西方文化後,曾嘗試過使用羅馬字拼寫日語。1946年公佈了“當用漢字表”;1981年,公佈了“常用漢字表”。1986年頒佈了“現代假名拼寫法”,平假名、片假名字體得到了統一。

二、音韻方面,目前只有上代奈良地區的材料。上代時期元音有8個,清音60個,濁音27個,所以古代日語共有20類音節不同於現代日語。平安時代,元音變成了5個,和今天一樣。不過,近代以來外來詞增多,恢復了一些上代時期的音節。

三、語法方面,上代共有8類活動動詞,中古發展為9種。而最重要的變化是三方面:連體形和終止形合一;二段活用出現一段化;繫結規則衰退。

四、詞彙方面,上代時期有“和語詞”“漢語詞”“梵語詞”;中古,大量漢語詞被借入日語。中世,漢和混合現象出現,產生了“和制漢語”“假借字”“重箱式讀法”“湯桶式讀法”。中世後期,葡萄牙語詞彙被借入日語。近世,理學、佛學詞彙滲透到了百姓的生活用語中,荷蘭語、英語、法語詞彙也逐漸被借入。明治時代,日本崇尚西方文化,但使用了漢語詞翻譯西方概念的詞彙激增,比如哲學、社會等,被稱為“新漢語”。

五、文體方面,日本使用過漢語文言文、變體漢文、宣命體、萬葉假名文、漢文訓讀文、記錄體、擬古體和普通文。

六、方言方面,上代奈良地區的貴族材料被保留到了今天。平安時代,東部方言被歧視過;中世以後東部崛起,貴族模仿東部方言的現象也出現過。江戶時代,藩鎮割據,方言化加深,不過二戰後,標準語逐漸推廣,方言就隨之急劇消失。

所以,中世是古代日語向現代日語演變的分水嶺。


八磚學士


日語的起源


在古代,日本民族只有自己的民族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後來,漢文化傳入日本,具有文化修養的日本人開始能用漢文記事。

到了公元五世紀中葉之後,日本人民創造了用漢字作為表間符號來書寫日語的方法。至八世紀後,這種將漢字作為表間符號的方法已經被普遍採用,日本古代著名的詩歌集《萬葉集》就是採用這種書寫方法。

如日語的“山”,讀作“やま”,在《萬葉集》中就用“也麻”兩個漢字來書寫。“桜”讀作“さくら”,就用“散久良”三個漢字來書寫。日語中的助詞“て、に、を、は”等則用“天、爾、乎、波”等漢字來表示。這種書寫方法後來被稱為“萬葉假名”。但是,用萬葉假名式的漢字記事作文十分繁雜,在此後來慢慢簡化,只寫漢字楷書的偏旁,如“阿”-“ア”,“伊”-“イ”,“宇”-“ウ”等。另外,柔和的漢字草書適合於書寫日本和歌,尤其在盛行用草書書寫信件、日記、小說之後,逐漸形成了一種簡練流暢、自由灑脫的字體,如“安”-“あ”,“宇”-“う”等。

至此,日本民族終於利用漢字創造了自己的文字。由於這些文字都是從漢字字形假借而來的,因此稱為“假名”。根據假名的書寫方法不同,取自漢字楷書偏旁的稱為“片假名”(カタカナ),從漢字草書演變而來的稱為“平假名”(ひらがな)。片假名和平假名都是以漢字為基礎創造的表音文字。一般書寫和印刷都用平假名,片假名通常用來表示外來語和特殊詞彙。


例如:これは日本語のテキストです。 (譯文:這是日語課本)

平假名 這個句子中的“これは”、“の”、“です”就是平假名。平假名是日語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以直接構成單詞,如例中的“これ”(發音“ko re”注:羅馬注音)就是“這”的意思(相當於英語中的“this”);の(發音“no”)是“的”的意思,最後的“です”表判斷,也就是“是”的意思。平假名也可以充當句子中的其它無具體意思的成份,如例中的“は”就是一個助詞,用來分隔“これ(這)”和“日本語”。另外,它還是日文中漢字讀音的基本單位,和漢語拼音的作用有點相似。

片假名 “テキスト”是片假名。片假名和平假名是一一對應的,讀音相同,只是寫法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英語中大寫字母和小寫字母的差別(但它們並不一是一回事,只是為了方便你的理解)。片假名主要用來構成西方外來語及其它一些特殊詞彙。如例中的“テキスト”(發音“te ki su to”)的意思是“課本”,就是從英語單詞“text”音譯過來的。


此外,日語中還有用源於羅馬的拉丁字母來表示日語的方法,稱為“羅馬字”。類似我國的“拼音”。

羅馬字主要多見於人名、地名、機構名等專有名詞,並常用於日文電腦輸入法。

中國字在日語中叫漢字,實際上是表意符號,每一個符號都代表一件事或一個觀點。常見的是一個漢字有一個以上的音。在日本,漢字是用來書寫起源於中國的詞和土生土長的日本詞。

“日本語”是漢字。“日本語”就是“日語”的意思了,但它的發音卻不是中文發音。“日本語”的讀音為“にほんご”(發音“ni hon go”)。在這裡,假名“にほんご”就相當於日語中漢字“日本語”的拼音了(當然它並不是真正的拼音)。日語中有很多漢字,它們大部與其漢語意思有關,但讀音往往不同。


儘管較完整的日文字典所收的漢字可達50000個,但現在使用的數目要小得多。1946年,文部省將通用和正式使用字的數目定在1850個,包括小學和初中所教的996個字。這一單子在1981年被略有擴大的1945個字的單子所代替,儘管大多相同。報紙以外的出版物不受此單子的侷限。而且,許多讀者瞭解詞義的漢字的數目比標準的公立學校的課程所教的漢字多得相當多。

現在單子又有變化、增至2000多字、預計2010年完成。去掉了“匁”等。

日語中大量使用漢字。日語中的全部漢字約有幾萬個之多,但是常用的則只有幾千個。1946年10月日本政府公佈了“當用漢字表”,列入1850個漢字。1981年10月又公佈了“常用漢字表”,列入1946個漢字。在教科書和官方文件中,一般只使用列入“常用漢字表”中的漢字。


每個漢字一般都會有兩種讀法,一種叫做“音讀”(音読み/おんよみ),另一種叫做“訓讀”(訓読み/くんよみ)。

“音讀”模仿漢字的讀音,按照這個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時候的讀音來發音。根據漢字傳入的時代和來源地的不同,大致可以分為“唐音”、“宋音”和“吳音”等幾種。但是,這些漢字的發音和現代漢語中同一漢字的發音已經有所不同了。“音讀”的詞彙多是漢語的固有詞彙。

“訓讀”是按照日本固有的語言來讀這個漢字時的讀法。“訓讀”的詞彙多是表達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詞彙等。


有不少漢字具有兩種以上的“音讀”音和“訓讀”音。部分詞例如下:

音讀詞例:

青年(せいねん)、技術(ぎじゅつ)、戀愛(れんあい)、翡翠(ひすい)、読書(どくしょ)、人(じん,にん)、幸福(こうふく)、

訓讀詞彙:

青い(あおい)、術(すべ)、戀(こい)、好き(すき)、読む(よむ)、人(ひと)、幸せ(しあわせ)、漢字的音讀、訓讀

漢字“海”可以讀成“カイ”也可以讀成“うみ”。“カイ”是它的音讀,“うみ”是它的訓讀。

音讀是基於從我國傳入日本的發音而形成的發音;訓讀是將與漢字的意思相對應的“和語”————日本原先就有的語言發音作為它的讀音固定下來而形成的。

“史·憲·巨”等漢字一般只使用它們的一種音讀,“貝·又·咲(さ)く”一般只使用它們的一種訓讀,但這類漢字較少。日語裡的漢字通常都有兩三種甚至更多的音訓讀發音。比如“生”,音讀可讀作“セイ·ショウ”,訓讀可讀作“いきる·いかす·いける·うまれる·うむ·おう·はえる·はやす·き·なま”等。


同上面所說的,漢字每個字都有與之對應的音讀、訓讀,但也有一些比較特殊。比如“梅雨”,它的發音為“つゆ”,不能把每個漢字分別讀什麼區分開來。我們把這類發音叫做“熟字訓”。以下這些也是“熟字訓”:

田舎(いなか) 時雨(しぐれ) 相撲(すもう) 土產(みやげ) 為替(かわせ)紅葉(もみじ) 吹雪(ふぶき) 足袋(たび) 日和(ひより)

清音、濁音、半濁音、撥音,它們就是假名,再加上漢字,就構成了日文。而漢字的讀音也是假名的讀音組成的。比如日語中漢字“愛”,它的發音就是“あい”,用羅馬字表示就是“a i”,連起來讀就是中文漢字“愛”的音了。(當然這個是巧合了,中日漢字的發音大多是不同的。)而如果你不寫日語中的漢字“愛”,而寫假名“あい”,別人也知道這是“愛”字。可見,假名除了本身可以構成日語成分外,對於日語中的漢字,它不僅能表其音,還能表其義。


光影客棧


北方人聽不懂南方方言的時候,經常評價:“聽起來像日語。”日語不少詞彙的發音確實和漢語,尤其是江浙話有點像。
眾所周知,日語和漢語千年來互通有無、糾纏不清,那麼發音方面,漢語真的影響了日語嗎?這影響又有多大呢?

接下來你將看到:

旅程艱辛的古老“吳音”

中日友誼的吉祥物:“漢音”和“唐音”

都像上海話,地位不一樣

旅程艱辛的古老“吳音”

感覺日語聽著像漢語,不是因為文化沙文主義大國自戀心態,而是因為這兩者確實像。

事實上,日語中的漢字讀音有音讀訓讀二種。

訓讀只借用漢字形,保留日本固有的語音,它類似於漢字的日語翻譯,例如春夏秋冬,在表示

季節含義時,就都用訓讀

日語漢字的訓讀音漢語漢字的發音沒什麼關係,模仿漢語的讀音的是音讀。

日語中,音讀和訓讀是不同的

音讀裡面,除了非常少見的“古音”“現代音”,以及基本算日本人原創的“慣用音”,主要還有三類:“吳音”“漢音”“唐音”

它們分別來自日本人引進漢語發音的三個高潮中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及以後

東晉南朝之前,中國相當於現代普通話地位的“標準音”,一直以中原方言為基礎。

衣冠南渡後,東晉、宋、齊、梁、陳都建都建康(今南京),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從河洛轉移到吳楚,所謂“中原正音”的地位也發生改變,並且受到了中古吳方言的影響。

雖然當時的士大夫們不大看得起江南土話,但這並不影響它茁壯成長,進入韻書,出口朝日。

日語吳音模仿了兩晉南北朝吳方言,不過吳方言最早卻不是從中國直接傳入日本的。就像更早的鐵器水稻跨不過廣闊東海一樣,中日友誼的中轉站,此時仍然是朝鮮半島

百濟和日本

根據古老的《日本書紀》《古事記》記載,應神天皇十五年(公元285年)百濟國王阿直歧王仁東渡日本,帶去《論語》

等中國典籍,這是日本人系統接觸漢字漢語,且傳說色彩較淡的最早記載。

從五世紀起,日本和中國南朝已經有貿易使節往來。到了六世紀,南朝不少僧侶工匠經過朝鮮半島東渡日本,零零散散又帶去了一些中華文明。

顯然,吳方言進入日本,路徑非常多樣,過程非常坎坷。因此日本吳音,和南朝建康讀書音,乃至中古吳方言,肯定不可能一模一樣。比起現在的蘇州評,更是差異不小

不過,無論是日本吳音還是現代吳方言,它們的許多發音規律,在隋朝陸法言記錄南北混合音系的《切韻》中,都是有跡可循的。所以說日語吳音上海蘇州話為代表的吳方言相似,是有理有據的。

甚至連前後鼻音不分這種溫柔的南方屬性,日本人都和江南人共享了。

漢字與日語吳音

中日友誼的吉祥物:“漢音”和“唐音”

比起在朝鮮半島上流浪過的吳音來,日本漢音的傳入途徑要清晰得多。

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日本第一次派出以小野妹子為首的遣隋使

小野妹子

608年,隋使裴世清東渡日本,中日關係日益密切

公元630年,第一批日本遣唐使抵達中國。

從630年到894年,包括李白的好朋友阿倍仲麻呂、律宗南山宗開山鼻祖鑑真大師等人在內的遣唐使們,一共往還了十九次。在這個過程中,“漢音”源源不斷地傳入日本。

隋唐時期,中國政治文化中心遷回長安洛陽,日本友人所接觸模仿到的漢語發音,主要也是以長安洛陽音為代表的

中原方言

當時的日本朝野上下醉心大唐文化,留學生們回國之後飛黃騰達,他們帶回來的“漢音”,也就被推崇為“正音”,地位遠遠超過了人老珠黃的吳音

桓武天皇在延歷十一年(公元792年)曾詔令明經學生:“明經之徒不可習吳音,發聲誦讀,即致訛謬,熟習漢音”,算是把祖先學江南人說話的心血辜負了個乾淨。

不過,唐代的長安洛陽方言,和現在的陝西河南話,完全是兩種東西。二者之間差別大到什麼地步?

如果一個操西安方言的大爺穿越回玄宗時代,大概率會覺得周圍人都在說

鳥語。從聲韻調系統上看,唐代流入日本的“漢音,比起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北方方言來,還是更像蘇南浙北上海話

漢音 吳音

唐音出現的時間比較晚

“唐”字的意思也不是特指唐代,而是泛指中國。

從平安時代(公元794—公元1192)中期,到江戶時代(公元1603—公元1867)初期,也就是中國的宋元明三朝期間,傳入日本的漢語發音統稱“唐音”

因為唐音主要是宋代以後傳入日本的,所以也有人叫它“宋音”或者“唐宋音”

唐音漢音的主要區別,在於唐音的原型,基本和現代江浙話差不多

做過唐音搬運工

的主要有三撥人:平安中後期的中國商人鎌倉室町時代的臨濟宗僧侶江戶初期的中國僧人

臨濟宗僧侶帶回日本的漢字音,多是浙江一帶的土音,江戶時期隱元等中國僧人傳入日本的漢字音,主要又是南京官話。因此,唐音的出現,為日語聽著像上海話”這一事實,做出了第三重貢獻。

都像上海話,地位不一樣

雖然都是從中國舶來的,吳音

漢音唐音的地位有高低使用範圍不大一樣

現代日語裡,三種音讀出現頻率最高的是漢音,其次是吳音,最後是唐音

《日本基本漢字》一書的統計,日語中最常用的3000個漢字共有音讀4012種,訓讀1538種,其中漢音讀音2197種,佔全部音讀的54.8%,吳音讀音1516種,佔全部音讀

37.8%

日本《計量國語學》雜誌1981年的調查表明,現代日語中讀唐音的詞,僅佔音讀詞彙的1.5%

如前所述,從奈良平安時期開始,漢音就被官府崇尚推廣

不過,奈良末期以後吳音雖然受上流社會排斥,但在佛教領域還是有地位的

公元798年的詔令說:“用漢音,讀五經,明經之徒從之讀十三經也。如詩文雜書,吳漢雜用。佛書仍舊以吳音讀焉”,只要求儒教子弟用漢音,對佛門高僧們

有限制

奈良 唐招提寺

吳音漢音,本來可以一直各司其職相安無事,直到明治維新再次積極提倡漢音

明治19年,政府頒佈《公文式》《帝國大學令》等學校教育令,確立了漢音在公用語中的地位,漢音熱潮下吳音再次敗退

明治維新政治影響外,吳音數量減少還和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移有關係。

在吳音傳入日本之初,日本都城在奈良平安等關西地區關西話當時被稱之為“上方語”,地位殊高。

江戶時代遷都東京,關西地區相對沒落。再加上江戶朝廷提倡漢音,江戶時代儒教興盛,漢音的優勢地位越來越明顯。

由於現代標準日語是以東京話為基礎方言建立起來的,所以現代日語中,漢音遠比吳音比例大,而關西方言裡,保留下來的吳音詞更豐富。

江戶

相比之下,唐音最慘的。

唐音進入日本,本來就主要是靠僧侶傳播的,和禪宗的關係,簡直是軍民魚水不分家。

鎌倉時代,伴隨著禪宗流行,唐音興盛一時,在那之後,唐音影響力每況愈下,現在幾乎只存在於禪宗典籍武士道茶道這些小而精的領域。

不過,來而不往非禮也。

日語絕不可能單方面接受漢語影響,它還要

反輸入。

日語的反輸入,主要集中於兩個時間段:鴉片戰爭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八十年代至今。不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之類老生常談的借形詞、痴漢萌蘿莉之類亞文化的音譯詞,日語起碼影響了東北話。

東北話鼻音重、r音發不好、平舌音z、c、s比翹舌音zh、ch、sh多,這些特點都被認為與日語有著千絲萬縷的影響。

除此以外,東北還保留了不少日據時期出現的,被稱作“昭和語”的日本詞彙,例如番地

放送局主催出荷等等,都展現了一部出口轉內銷的語言學畫卷。

日據時期東北教材

當然,日語能影響東北話,背後有戰爭的原因,但漢語日語千百年間的接觸,無論如何都算是互相成就。

某種角度上這也能證明,對“語言純潔性”的執著,和意淫只有一線之隔。

1.王力:《漢語對日語的影響》,《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4第5期。

2.李慶祥:《試論日語漢字讀音中的吳音、漢音、唐音和慣用音》,《山東大學學報》,1990年第3期。

3.成春有,遊衣明:《日語吳音漢音子音差異比較研究》,《外語研究》,2004年第3期。

4.範淑玲:《日語上代、中古音韻與漢語中古音的比較研究》,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5月。

5.楊柳:《現代日語中吳音與漢音的分佈》,《文學界》,2012年第11期。

6.周宇晴:《中國東北方言與日語語音的相似性研究》,《現代語文》,2015年第21期。


視知TV


關注66日語頭條號,每日更新教程,與更多人一起進步。

更多學習規劃和建議,關注微信公眾號xiaoyuzhong123。

  • 在公元3世紀以前,日本只有語言,而沒有可以用來記錄話語和事件的文字,所有的事情都靠口口相傳。

  • 一開始,因為處於新石器時代和奴隸社會早期,社會規模較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並不密切,沒有文字並沒有給日本人帶來很大的不便。


  • 但到了奴隸社會中期以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變得越來越多起來了。很多事情,單靠語言,無法得到有效解決,人們迫切需要文字的誕生。

  • 但要想創造出系統性的文字,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日本人想了很久。也沒有創造出讓他們自己滿意的文字。

  • 直到公元3世紀的某天,拯救日本人的“救世主”來了,百濟的和尚把我們中國的漢字帶入到了日本。(關於這一點,在日本史書史書《古事記》和《日本書記》中有記載)

  • 反正自己想也想不出,看到中國文字後,日本人果斷選擇了自我創造文字,直接去借用中國文字來書寫。

  • 偷懶的日本人直接借用中國漢字也是沒有那麼容易的,由於日本和中國的語言不統一,很多東西無法直接用漢字來進行書寫。


  • 秉承著不浪費的原則,日本人於是開始嘗試著用漢字來表示日語的發音。

  • 具體的做法也就是像我們剛開始學習英語單詞的時候,用漢字來給英語單詞注音,比如good morning,有的同學就給它標上“古德摸你”。

  • 雖然我們現在看著有點可笑,不過對於當時的日本人來說這也是物盡其用了。

  • 這也就是日本最早的假名文字——萬葉假名。


66日語


對於日語大家或許並沒有太多了了解,現在我為大家普及普及!


日語語言系屬有爭議,有人認為可劃入阿爾泰語系,也有日本學者認為是孤立語言(有些日本學者繼而提出韓日-琉球語族的概念、並認為日語從屬之)或日本語系。它是一種膠著語,而書寫體系中存在很多借用的漢字。
關於日本語的起源有多種理論。許多學者認為,從句法上說,日語接近諸如土耳其語和蒙古語之類的阿爾泰語言。日語在句法上與朝鮮語相似是得到廣泛認可的。也有證據表明,日語詞法和詞彙在史前受到南面的馬來-波利西亞語言的影響。


一般認為,當代日本的文字體系包括起源於中國的日本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三部分。其中,相對於表音文字的假名,表意文字的漢字曾被稱作“真名”。雖然中國人對漢字並不陌生,但遇到諸如:“峠”、“畑”、“辻”等漢字時,還是會感到困惑。這些字是日本人創造的漢字。也許很多人不知道現在中文中所使用的“腺”字,也是由江戶時代的日本人創造的。當然日語漢字的發音同中文不同,但是可以用假名來表示,而且一個漢字通常都有多個讀音。如“木”有“き、もく、ぼく”等多個讀音。這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漢字傳到日本後,這個漢字本身的漢語讀音也隨之傳入,這種讀音稱為“音讀”,如上例中的“もく、ぼく”;而日語中固有詞語假借漢字表示該意義時的讀音,成為“訓讀”。如上例中的“き”。

儘管日本人和中國人所講的語言完全不同,但日語的書寫系統卻是來自於漢語。漢語書寫在五、六世紀某個時候被介紹到日本去時,日本用從漢字改變而來的平假名和片假名這兩個語音書寫體對漢語書寫體進行了補充。日本現仍有許多當地方言。在諸如廣播、電視和電影等大眾媒體的影響下,以東京話為基礎的標準日語已逐漸推廣到整個國家,但特別的是,京都和大阪人所講的方言繼續保持繁榮,並保留著其威望。


丫頭160341667


從日語產生說起,古代古代日本人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在公元3世紀前後,中國的漢字傳入日本。一般認為,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隨著一些佛教僧侶將中國的經書帶到日本而傳入的。日本人開始利用漢字來記錄本民族的語言。漢字剛開始傳入日本的時候,日語全部由漢字來書寫,可以說,日本人拿來主義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外來文化吸收的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日文漢字的寫法基本上與中文使用的漢字大同小異。《諸橋大漢和辭典》是最大的日文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萬個漢字,不過在戰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的漢字只有數千個。


日語中出現的漢字全是中國漢字的繁體形式。看到這裡,你們或許又會發問了,那為什麼其中還有不少我壓根沒見過的漢字呢?其實是這樣的,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模仿造字的規則,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漢字。這一部分日文獨創的漢字,則稱為“日製漢字”或“和制漢字”。

不過,日語文字系統並未停止到這一階段止步不前,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加以不斷地創造和發明。大約在公元5世紀,日本人以漢字為基礎創造了一種嶄新的文字——假名,假名到了公元10世紀已經開始定型。從那之後,日本文字系統呈現出漢字和假名並存的局面。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時期。日語共有44個音節。


有人說日語特別像我國江浙地區人們的方言,這麼一說,還真是很像。當時中國漢字傳進日本時,中國大陸沒有統一的普通話,因此日本人很有可能學的語言表達方式受到南方地區方言的影響。/<font>


於行歌


章太炎,民國大師去日本,注書,說日本東京的口音就是古代唐音,很多日文如果是漢字的,發音都是古唐音。而國內的普通話,很多中和滿族的音都有很大的變化。

還有一說就是元朝統治的時候,京城的人逃到潮汕地區,潮汕話是中國的古音,很多唐詩宋詞,如果用潮汕話朗讀,都很合轍押韻。

日語的起源就是古唐音,而且以東京話最為標準。


清請情感


其實這個問題也很好分析,比如日語與雲南部分少數民族語言很像,比如部分彝族語,哈尼語等等。日本又尋根到了雲南。哈尼族曾經自稱和夷,日本叫大和民族。所以日語與雲南少數民族語言很可能同源。

之前說過,日本文化的基礎是大洪水後北逃的一支渡海創造的,也就是說日語源自東夷,產生於江浙。顓頊時代施行和九黎政策,也就是多種族共和,甚至混血。這就產生了一個名稱和。大洪水後大鯀集團又遭受帝堯集團打擊,被分為三部分發配,日本是向北發配那部分,百濮是向西南發配那部分。由於地域偏僻,所以語言特點得以保留。所以類似。而北逃沒有渡海的那部分,比如滿族核心群體,語言已經被漢代潰逃東北的匈奴給同化了,語言類似俄語。

所以日語其實產生於中國江浙,屬於早期東夷語言,而漢語則很可能是由書面語轉化而來。所以更精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