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我不是藥神》是由文牧野執導的劇情片,自上映以來頗受好評。2019年,該片獲得第15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提名、亞洲電影大獎四項提名、蒙特利爾電影節最佳編劇獎……在亞洲乃至國際影壇,源源不斷地收割著權威獎項。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影片通過失意又失婚的程勇、為救女兒被迫做舞女的思慧、說一口流利“神父腔”的劉牧師,以及脾氣暴烈的“黃毛”等人,看似講述了一個近乎荒誕的故事,但無一不與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形勢合拍,讓我們對人性進行深刻反思的同時,也多了些人與人、人與社會、病患關係、醫療制度等民生問題的深層思考,看似都是普通人,但人與人的悲歡各不相同,每個人面前都有一條十字路口,我們將何去何從?

三日票房破10億,就是對這部講述關於社會,關於生命,關於彼此救贖的電影,最佳的褒獎!

解讀影片,千人千言。我想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這部影片進行分析。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01 通過偶然事件將小人物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情與法之間的艱難抉擇中選擇保命,觸動底層的敏感神經,爆棚也在情理之中。

這部口碑爆棚的國產電影《我不是藥神》改編自一個代購“救命藥”的真實故事: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由於必須服用“格列衛”控制病情,他兩年就花了50多萬人民幣。後來,他接觸到了印度藥企生產的一款仿製藥時就把自己作為實驗對象。確定有效之後,陸勇便把藥物推薦給更多病友,並代購仿製藥品。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2014年,陸勇幫助白血病病友從印度規模性地購入格列衛的便宜仿製藥,被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得知陸勇被訴,上千名病友集體寫信請求對陸勇從輕處罰。經調查,檢察院認為,陸勇的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和金融管理法規,但尚不構成犯罪。最後,公檢部門撤銷了起訴,陸勇被釋放。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在現實中,《我不是藥神》的片名很有深意。大家知道,選擇反諷的寫實作品並不鮮見,而以這樣的片名“我不是藥神”調侃方式出現的還是比較少見。從片名到總體內容的設計,符合當代中國的社會底層的群體形象,比如,醫患矛盾、比如,天價藥。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我們不是政策的制訂者,導演也無法滿足所人的觀影需求

,因此在片中挑選了極具代表性的場景:醫生們缺少人情味的醫治方式,群眾集會對抗藥廠代表的為富不仁,每一處細微動作的設計,都在不斷探索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每一次鏡頭語言的衝擊突破,都是自我解放式的脫繭重生。

小人物的命運到底掌握在誰的手裡,為了生存該去尋找什麼樣的出路?於是乎,電影裡就出現了一種為底層吶喊的聲音,儘管聲音微弱,但說到底是還是面臨生死一線的抉擇:懦弱的上海男人需要以自殺來挽回自己的尊嚴;病重的老太太喊著,懇求警察放過便宜特效藥,也給自己一條生路;而徐崢更是憤怒地喊出“他只有20歲,他有什麼罪?”得到的卻只是一具冰冷的屍體。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這起偶然的事件起因是患者需要藥,程勇能搞到藥,這藥是用來救命的。於是,為了起碼的生存權,有一群人,不得不違背初衷去奮鬥、去打拼、去忍受一切羞辱。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這是一部俯視底層,關注底層的影片,返回頭來看,影片中底層集體失聲,沒有迴音。所有戴著口罩的面孔,用生存的姿態交出一幅想“活著”的憧憬,這與我們當下的生活多麼相似,每個人,是奉獻者、監督者也是政策落實者,鏡頭向下,描繪弱小又成為影片的特色和亮點。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觀看影片,只有真正遇到過困難的人才會感同身受,因此“轉換”身份也要反思自己的擔心:“如果我遇到這樣的事,該怎麼辦?”就這一點,打翻了保持觀眾情感平衡的最後一根稻草:情感的天平傾斜,觀者為《藥神》鼓舞歡欣,爆棚也在情理之中。

02 生活中有小確幸也有不可預測的重重心機,通過事件矛盾將人物集中處理展現,觸發情感的重重藩籬,鏡頭凸顯矛盾張力。

“張力”一詞最早用於文本分析,指的是文學作品中內涵和外延的動態平衡。從邏輯上講,內涵和外延是對立的,內涵越細緻,留給外延發揮的餘地就越小,那麼就體現出一種矛盾、一種衝突,但整體上依舊是平衡的,觀眾能夠體會到審美的緊張感和作品的深蘊。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在現實中,對多數人而言,少許遮擋的異性會比全裸狀態下更為性感,這是因為全裸象徵著內涵的悉數釋放,憧憬與品味的留白空間也由此蕩然無存。

遮掩與裸露並存的狀態,看似對立,卻給觀眾的期待心理疊加起了前所未有的強烈衝擊,這就是張力。在電影上,張力即指對於本該濃墨賦彩刻畫的衝突之點,卻被輕描淡寫;或是精心雕琢原本平淡無奇的小小細節,以此形成內涵和外延的反差,達到奇妙的平衡。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影片中,呂受益死前在醫院時,病房中傳來撕心裂肺的慘叫,程勇立即惶恐不安,而呂受益的妻子卻神情淡然,兩者行為上的矛盾與統一,都是合乎邏輯的。

呂受益初次見到程勇時,摘、拉、提,很有節奏地脫去三層面罩,露出討好的笑容,使得喜劇效果躍然於熒幕之上,那一種不協調的醜態可見一斑。身患重症的群體不僅肉體痛苦,精神層面也備受折磨,他們顧不得尊嚴與風度,低聲下氣只為求生。觀眾為片中人的醜態而發笑,卻又在笑聲中泛起同情與憐憫,這種矛盾的統一也正是張力的體現。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批判現實,不一定真有辦法。但不批判,此劇註定會以失敗告終。有的電影評論家就認為:

早在多年前,人們從前蘇聯電影《辦公室的故事》中看到了中國式辦公室的人情世故;從表現五十年代真實案例的美國電影《換子疑雲》裡,看到了官僚愚民、警民衝突;從意大利電影《一個警察局長的自白》裡窺見司法腐敗等等。說奇葩也好,說移情也罷,都是一種於現實中無可奈何的“觀影穿越”。此次的歐盟電影展中,那些觸及歐洲國家社會問題的影片,仍讓中國觀眾深刻而強烈地獲得情感共鳴。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我不是藥神》中有很多現實的特寫鏡頭:印度神油店、醫院、街邊小巷、廉價旅館乃至豬肉鋪……這些基本的生活單元,其實就是支撐大都市飛速發展的根基,都市的文明背後充滿無數慾望之眼,從這種真實的取景裡,也可謂是“不留痕跡”的語言中,訴說了相互間的共處之艱、矛盾衝突的必然。

現實問題永遠無法像影片最後一樣,通過幾行字幕就能獲得圓滿。即使逐漸有了便宜的特效藥,但更多能夠治病的前沿新藥,未來仍然會是天價到普通患者無力承受的地步。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從藥廠的邏輯來說,幾十億甚至幾百億美元的開發費用,必須通過高藥價來逐步收回;而仿製藥廠只需面對較低的製造成本,雖不是假藥,卻是不折不扣的“盜版藥”;如果所有藥價都便宜而有效,那麼最終將沒有傻子砸錢去開發新藥,醫藥的進步將舉步維艱,人類面對“不治不症”也永遠無法攻克。這是一個死局。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病人太多,醫院和醫生滿足不了所有病人的需求;即使醫生數量足夠,醫治能力也有高下之分,三甲醫院和主任專家數量永遠那麼少,能治癒的病人數量有限,而所有病人卻又都想找最好的那位大夫來治病。大量需求與有限資源的矛盾下,“窮人排隊看病難,富人出錢能救命”的現實,無論如何也無法調解。

就像片中那個還算仗義的假藥販子所言,這麼多年看下來,人永遠只有一種病:

“窮病”沒法治。多麼慘痛的教訓啊!

03 影片運用寫實手法拍攝演員演技直擊人心,生活體驗與影片場景產生密切交融,觸景生情驚起內心波瀾,昇華主題烘托大義。

《我不是藥神》中多用單一鏡頭表現,而且不加蒙太奇剪輯,通過鏡頭自然構建敘事空間,既體現了“段落鏡頭”原理,又突出了新寫實主義特徵,是一部久違而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近幾年的電影市場,從創作手法來看,缺少真正的的“現實主義”作品,這樣分析是有原由的。一度時間,抗日神劇、清宮大戲、神話穿越、諜戰驚悸,唯獨反映現實主義的電影作品少之又少。反映改革的故事片《月亮灣的笑聲》這樣的現實主義作品,幾乎絕跡於市場,即使在政府的各種資助下拍攝出來的很多現實主義作品,明顯帶有地方宣傳色彩又失去了電影的藝術性。當然,在電視劇創作方面,《人民名義》就吸引了大眾的眼球,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現實主義電影作品少,究其原因,一是不好拍,人常說“畫鬼容易畫人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現實的作品劇本不好找、電影不好拍、主題難把握、市場沒引力;二是這類題材管理嚴格,不是誰想拍就拍。目前正在熱播的現實主義作品也有,但相比整體市場而言,仍可以用“鳳毛麟角”形容。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說此片是現實主義,是因為整部電影全程手持的鏡頭貼近人物;白描而剋制抒情的手法、剪輯的細碎都接近於紀錄片風格;更為高超的是在編導演們的集體創作下,人物的每一句臺詞、每一個動作,都有一種“來源於現實生活”的寫實感,而非刻意誇張的譁眾取寵。

影片中,鏡頭直對人臉的拍攝手法,使得演員的每一個表情與微妙細節都被放大、進而更加直擊人心。在“向死而生”的負能量題材中,努力發掘著若干人物身上的喜劇元素和正面價值,減弱了現實主義的擬真,也是影片整體風格的一種平衡。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影片不經掩飾地直切“看病難、藥費貴”這一沉重的社會話題,以與觀眾息息相關的視角,直面醫藥行業現存制度的重重弊端,全體演員透過精湛的入骨表演,將大時代社會背景下卑微小人物的求生欲與大愛,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人性的關懷彰顯得淋漓盡致,使影片呈現的信息、情感與思考幾乎無差別地滲入各個階層、領域,近距離打動了全年齡段的各類觀眾,在不由自主的淚水中真切地激發出觀眾的共情與情感共鳴,引發了全民探討與思考。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在生活中,我們會常常用到“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指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一隻木桶想要盛滿水,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面有破洞,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在對影片的好壞評判過程中,我們同樣可以參照“木桶定律”。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我不是藥神》中,包括每一個無關緊要的龍套在內的全體演員皆在全情投入而又精益求精的工作狀態下熟記臺詞、勤練表揚,透過每一分鐘表演中細碎繁雜的每一句臺詞、表情與動作展現出極其精湛的演技與職業精神,也正是由此決定了影片質量的上限,成為打動觀眾必不可少的重要原因。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上映後,為應對廣大公眾對抗癌藥品降價越發響亮的強烈呼聲,國家主管部門積極表態、落實行動——經過三個多月的談判,2018年10月10日,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宣佈將17種抗癌藥納入了醫保報銷目錄,納入醫保報銷目錄後,與平均零售價相比,平均降幅達56.7%,大部分進口藥品談判後的支付標準低於周邊國家或地區市場價格,平均低36%,極大減輕我國癌症患者的用藥負擔。

《我不是藥神》:俯視底層關注人生,人類的悲歡各不相通

結語: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中國現代思想解放先驅魯迅,曾在“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是覺得他們吵鬧”一語中言盡了世態炎涼。當我們將目光隨影片投向現實,我們看到拿不出藥費貧困的癌症患者想要生存下去的強烈憧憬;恪盡職守的警察依照法律嚴厲打擊走私、仿製藥品;懸壺濟世的醫生只採用正規藥物治療患者,試問,他們之中誰又有錯呢?不過只是並不相通的人類悲歡,使得眾生皆苦,窮成原罪罷了。


姑且慕容:文學青年,寫過詩,撰過文,拍過電視,上過新聞,在文字的海洋遨遊,等著走近。關注我,我們一起將交流得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