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曾国藩家书译文:此家书写于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五日

  欧阳夫人左右:

  自从我回到金陵以后,诸事顺心。只是天气干旱,虽然四月二十四日、五月三日两次下雨,可稻田插秧还是很困难,我非常忧虑。

  科一(曾纪鸿)出天花,病情非常危险,幸亏祖宗神灵保佑,现在已经全好了,长胖成一副结实的样子。等到十五日满两个月后,就把他送回家去。算来六月中旬就可以到达湖南了。如体质日益强壮,七月中旬可以到省城参加乡试。


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我精力日益衰退,接见客人多了就疲倦。算命先生说我十一月交癸运,就是不吉利,我也不想长久地当这个官,也不想把全家都接到金陵来。夫人带着儿子、儿媳住在家里,必须每件事都立个规矩。做官不过是一时的事,住在家里才是长久的事,能在勤俭耕田、勤奋读书上开创一个好局面,即使哪天罢了官,还是一番兴旺的景象。如果贪图衙门里的热闹,不立下家乡的基业,那么罢官之后就会觉得气象萧条了。凡有盛必有衰,不可不预先作个打算。希望夫人教育儿孙、晚辈,要当家里没人做官,时刻有谦让、恭敬、节省的想法,那么就会给后代带来永久的幸福,那样我心里就很高兴了。

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我身体还像往常一样安好。只是眼睛迷蒙得更加严重,说话一多就觉舌头干涩,左边牙很疼,可不太活动,不会马上掉下来,还算给我一点儿安慰。顺问近好。

  这是曾国藩家书中写给夫人的为数不多的家书之一。告诫了夫人教导子女务必知道一个道理: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这是曾国藩一生为官的真实心理,他始终认为家为官之上,家方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避难所,长久的栖居之地,而为官只是人生、为人的一个方面,不但无法成为避风港,反而却易是丧身地。

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则朝廷庙堂,退而江湖山野”。这些选择确为中国古代官宦的毕生心愿,也是一个人混迹仕途、退居江湖的最佳选择,可以使得一个人终身有去处,终身有依托。中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仕途中人无一不遵从此道,年轻时朝廷庙堂,垂暮时颐养天年。

  “牵犬东门岂可得乎?”这是秦相李斯在腰斩前,对他一起俯首就刑,一起奔赴黄泉的儿子,既是临终也是临别的一句有名的话。即将赴死之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声名权势,对儿子所说的竟然是:“儿子,你还记得当年我领着你们哥几个,牵着一串黄犬,去东门猎兔的事吗?”但这却是人性自然的流露,对生命最后的关照。

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大公报》曾评论:“家书流传之广、影响之大、成就之高,清代迄今,不外三部,即《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三书各具特色,然而就平民化这一点来说,却是《板桥家书》更突出,更具特色,在其时就称‘有村镇处有板桥,有水井处有郑燮’之称誉。”而令板桥老人想不到的是,他笔下的“乡土饮食”,不知不觉中喂养哺育了后世一些大家:丰子恺,沈从文,汪曾祺……而这些后世大家的文笔无一不娟秀淡雅、格调高位、恬淡宁静。

  “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这也是《傅雷家书》的一个主题,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子女受益于这位亲切而又严厉的父亲。《傅家书》影响之广、重印次数之多、传播面之宽,堪称典范。

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而这《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国藩唯一流传于世的学问对后世的影响更是自不待言。三部家书,三代文学巨匠与历史知名人士,清朝诗画奇才、晚清重臣、近代翻译巨匠、艺术大师,不约而同的对家人的拳拳之心与谆谆教诲,竟然皆是与其家人、至友传达问候,交待事情,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细微、琐碎之事与所感。

  中国当代的仕途之人似乎罕见了中国传统为官者、文人的细腻心态与精神追求,一朝退出“朝廷庙堂”,似乎也失去了自己栖身的所在与精神寄居的场所,“有劲不知何处使”,家庭确是人这艘游船的最后港湾,可习惯了一辈子奔波于世的官场喧嚣之人,难得有居家的心境。

曾国藩家书:写给夫人的一封信,如何教导子女,却成了千古难题

  这种“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

  在古人看来是再简单、自然不过的道理,在现代人看来似乎也成了一个难题,是否我们的心灵太干涸了?

  是否我们的灵魂太缺乏来自家庭的给养了?

  是否我们的脚步太过步履匆匆了?

  人生其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忙着赶路的时候别忘了提醒自己欣赏身边的风景;在官场的觥筹交错、迎来送往、喧嚣幻影之外,还有来自家庭温馨的永久的等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