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2月9日下午,一名女子帶著兒子來到貴州安順西航派出所,這名女子說話帶哭腔,不停地說要與兒子斷絕母子關係。隨後,這名女子跪在兒子面前。“求求你放過我!”她不停地對兒子說道。派出所民警見狀,立即上前勸阻,將這名女子扶了起來。但女子情緒仍十分激動。

前幾天杭州餘杭發生了16歲少年打母親,母親崩潰報警的事情;而四川眉山13歲少年殺母的事情更讓人震驚,父親去世後母親單獨扶養其七年未再嫁。

新聞中報道的是極端事件,但青少年叛逆、親子關係緊張的現象非常普遍。豆瓣上有一個“父母皆禍害”的小組,裡面有十萬成員,吐槽與父母的各種衝突。母子關係本應該天下最親密的關係,這到底發生什麼了?

現代精神分析學派、客體關係理論認為:人的兩大動力是親近與疏遠,或者說是依賴與獨立。與人親近,尤其是與自己喜歡的人親近,是人的一大動力。但同時,有時適當地與人疏遠,保持一種獨立,給自己一個空間,這也是人的一大動力。如果親近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創傷,即被拋棄創傷;如果疏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一樣也會產生創傷,即被吞沒創傷。

所以,父母皆禍害的小組成員,基本上都受到了這兩類創傷。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巴關說:“生命即是關係——和父母的關係是一切之本”。在所有關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與父母的關係。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決定了我們往後與其他人的關係。如果你不是由親生父母撫養長大,那這裡所謂的父母是指在你心中的地位等同於父母的人。

如果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打了死結不能拆解的話,這意味著孩子的所有其他關係都很難順遂。那麼這些死結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1.親子關係中死結的形成

童年時期的安全依戀關係,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被認可、被理解、被關心的體驗,這些體驗被內化了,幫助發展處安全的內心存在。而死結的形成,往往是安全依戀關係的受挫,他們的互動往往是破壞了關係中的安全感。

1)孩子:我的需要你看不見

孩子本能需要尋找一個依戀對象保持親近,並把依戀對象作為安全港,面對危險的情境或受到驚嚇的時候,可以在安全港獲得撫慰與幫助。依戀對象的可獲得性對孩子很重要,不僅僅是身體空間上的可獲得性,情緒上的反應,即孩子對照看者可獲得性的評估,才是更關鍵的。

據瞭解,跪求兒子斷絕母子關係的李女士,在兒子八歲的時候外出讀書,將兒子委託給了一名親戚撫養。從決定讀書到成為大學教師,李女士整整用了6年時間。也就是說,六年的時間裡,對兒子來說,媽媽基本上是不可靠近的,所以在孩子的感受和認知中,媽媽就是“不可獲得、不可依賴”的。

那13歲刺殺母親的少年怎麼理解呢?媽媽好像是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Ainsworth的研究發展,母親對孩子發出的信號的敏感程度是重要的。也就是說,母親有沒有回應到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安全感來說是很重要的。健康的發展依賴於雙方在依戀關係中的愉悅程度。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少年和母親的互動細節沒有更多資料透漏,但我遇到一個家庭,父母對孩子非常控制,嚴格限制孩子的飲食起居, 孩子到青春期就非常抑鬱,總是想自殺,對父母去的情感也非常冷漠,覺得自己就是父母手中沒有生命的木偶。可見,這種高濃度吞沒式的陪伴,對孩子的安全感也是很具有殺傷力的。

2)父母:我的苦楚你不理解

Sroufe和Waters(1977a)將“感到安全”等同於親近,他們明確指出了情緒在依戀中的核心地位,安全的感受是最基本的。如果父母的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讓父母內在的安全感受到了損害,如果父母缺乏了安全感,如何讓他們給予孩子安全感呢?

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努力做到最好了。比如,那位跪求15歲少年的媽媽,從她在派出所跪求孩子的表現來看,情緒是非常激烈的。這樣一個情緒管控困難的人,當年和孩子爸爸離婚,獨自帶著孩子,她自己應該有很多的情緒消化不了,尋找了出去讀書這麼一個出口。如果不出去,她那樣的狀態,可能會常常情急之下爆揍孩子、虐待孩子。能把孩子寄樣到親戚家,去追求自己的進步,已經是她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

而那位13歲少年的媽媽,爸爸去世後就放棄了戀愛和結婚,聽起來就只為少年活著了,好像也是個焦慮的媽媽,擔心後爸對孩子不好,這種顧慮,就透漏了媽媽內心也是很缺乏安全感的。健康的發展依賴於雙方在依戀關係中的愉悅程度。和孩子的關係中,被不安全感籠罩著,或許雙方的愉悅都被泯滅了,積壓了很多孩子消化不了的委屈和憤怒情緒,這種憤怒爆發出來,媽媽成了最直接的攻擊對象。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我前面舉例的那個家庭,爸爸媽媽都非常焦慮,因為外婆很強勢地評判著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爸爸媽媽也很想贏得外婆的認可,就嚴格控制孩子的一舉一動。而從小就被嚴格規範的孩子,其愉悅感也就被消磨殆盡了。積壓了很多的無助和憤怒情緒,而他的憤怒轉向了自身便是想自殺。

父母存在一個情緒管理的漏洞的情況下,加上自身能力和條件的限制,無法給予孩子更多安全的回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害。而這些傷害積累到青春期,爆發性地宣洩在了父母身上。

3)父母欠孩子一聲對不起,孩子欠父母一聲感謝您

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的處境,所以在父母無法回應到孩子的需求的時候,孩子的反應往往是攻擊或迴避,而攻擊迴避又加重了父母的情緒漏洞,更加難以照顧孩子的情感需要,長此以往便打成了死結。

那個被控制得想自殺的少年,說自己四五年級的時候,就看破紅塵了。他所謂的看破紅塵,就是說我說什麼做什麼都沒用,都無法讓父母安心下來,都無法讓父母滿意。父母對他付出這麼多,他卻無法回報。他打心眼裡覺得自己是個很糟糕的存在,就想一死了之。而他每次放棄追求上進的行為,都會讓父母更加焦慮,從而加重對他的控制。

這個被母親跪在面前求斷絕母子關係的少年,也會感覺自己是個糟糕的存在。只是,受到的陪伴和關注太少,他更感覺自己的糟糕是父母造成的,他的憤怒是衝著父母宣洩的。一年打了媽媽二十多次,可見他內心存在多麼嚴重的情感衝突。可他每次憤怒的宣洩,都會讓本來就痛苦的媽媽更加無助,更加難以去安撫他的憤怒。跪下來求他斷絕母子關係那一刻,也是媽媽無助到極點的表現。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這樣的互動過程中,孩子多麼期待父母看到自己的痛苦,回應自己的渴求。而父母多麼渴望孩子看到自己的苦楚,體諒自己的不易。但每一次的互動,都因為自身的情緒牽絆,不能看到對方的需要,反而相互造成了更深的傷害。互動一次,死結就又扣上了一環,越來越難拆解,當被扣得窒息的時候,甚至會想剪斷繩子。

  1. 解開關係的死結:尊重對方的感受,回應對方的需要

改善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去體驗對方的感受。上述親子關係的僵局,都是因為對對方感受的拒絕帶來的。

媽媽拼命說“你怎麼就看不到我養你多麼不容易”的時候,孩子也在拼命地說“你的艱難不是我的錯,我應該被更好地對待,你讓我缺失了基本的心理營養。”,所以對話就成了相互責怪和抱怨。而這樣的抱怨就讓關係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不斷打上死結。得不到回應的雙方,也會越來越失望,越來越氣憤。

解開關係的死結,首先要做的就是試著去尊重對方的感受,回應對方的需求。這對惡性循環的關係是有些困難的,因為對方都在相互攻擊,一方突然停下來示好的話,就容易被狠狠傷到。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我們做諮詢的時候,常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空椅技術。在父母對面,放一把空椅子,假設孩子就坐在空椅子上。讓當事人呈現對孩子常用的語言和行為,然後再坐過去體會孩子的感受。

比如一個媽媽,對著考得不好的孩子吼,“你怎麼就考這麼點分,你怎麼對得起我,你怎麼有臉回家?”。我請她坐在孩子的位置上,去體會聽到這些話,孩子是什麼感受? 媽媽突然捂臉慟哭,“孩子一定又傷心又害怕,孩子一定感覺糟糕透了!” 這個時候我就啟發她,“你覺得孩子此刻最需要你怎麼對待他?”,媽媽就很能理解孩子“他需要我的安慰,他應該很渴望我鼓勵他,我這樣的批評把他會嚇壞的。”

體會對方的感受,是一件不難的事情。但以前為什麼都沒做到過呢?因為以前父母都在被自己的情緒困住了,沒有辦法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孩子沒有父母的引領,更不懂如何理解父母的苦楚並安撫父母。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對於孩子,引領他來體會父母的處境,效果一樣明顯。比如孩子來諮詢,我會引領孩子思考:“媽媽罵你那些話的時候,媽媽心裡在經歷什麼?她就是為了讓你痛苦嗎?”

很多諮詢中的孩子,還是比較能體會父母的,他們會替椅子上的父母說:“對不起,孩子,媽媽罵你的時候,是自己的感覺糟糕透了,我對自己太失望了,我無法忍受生活中在增加一些不順心,不是你的錯,是媽媽不該期待由你來改寫媽媽的人生。”當孩子能體會到父母的脆弱的時候,比較自然和父母加深互動:“我願意好好學習,努力改善成績,但我很需要媽媽開心平和地陪著我!”

所以,當雙方能敞開心扉、互訴衷腸的時候,關係就拉近了,死結就開始打開了。一次有效的互動,可以打開一些死結。長期的良性互動,就把關係帶到靈活溫暖的狀態了。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但是,改善打了死結的親子關係依然很難,因為父母匱乏的那部分依然存在,一不小心就容易回到過去,重複以前惡性互動的模式。比如,又一次失控後對孩子破口大罵,而被傷了自尊的孩子也可能反擊或遠離父母。

3.改善親子關係的重點和難點:不斷改善自我

我們可以看到,形成關係死結的起點,就是父母自身的情緒上的硬傷,影響著親子互動的愉悅、順利程度。一個人擅長用自己被對待過的方式對待別人。當內心營養的缺乏,讓我們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滿足孩子成長的需要。所以,不斷改善自我、修復情緒硬傷是改善親子關係的重點和難點。

1)與自己的父母和解

既然改善關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體驗他們,那麼,回到父母帶給你痛苦的時刻,去體會你的父母帶給你的傷害。很多時候,滯留在你內心的傷痛,是一個孩子的感受。

現在的你已經成為父母,再進入那樣的時刻,體會你的父母為什麼這樣對待你,是不是有新的體悟?當你體會到自己父母甩你巴掌、惡語傷人的時候內心是那麼的挫敗無助,是不是對父母的怨恨也化解了不少?

試著讓現在的你,來到那個小時候受傷的你面前,給Ta需要的安撫鼓勵,陪Ta修復內心痛苦的體驗。諮詢室裡,我多次看到來訪者想象擁抱小時候的自己時痛哭,終於讓小時候的委屈得到了宣洩和安撫。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對於小時候自己的安撫,以及對父母的寬恕,可以幫你釋放更多的心理空間,去容納消化孩子帶給你的情緒。

2)好好照顧自己

你對待孩子的方式,往往也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比如,你是個焦慮不安的人,你就不允許自己停下來忙碌,然後你可能就會不停催促孩子,去做作業、去做家務、去運動,所孩子的體驗,往往也是你內在體驗的一部分。

朋友是個對自己很苛刻的,常常自我否定,而孩子作為她的一部分,自然也在她的否定範圍之列。她經常說自己孩子多麼糟糕,沒有男子漢勇氣,沒和人交往的技巧,沒有上進心……後來我發現,她對孩子否定的部分,都是她對自己否定的部分。所以,孩子成了呈現我們內心衝突的載體。

只有學會善待自己,你才能善待孩子。如果你對自己是寬容的,你對孩子也是寬容的。你如果學會了安撫自己,你也就擅長去安撫孩子了。你若允許自己喜歡吃零食,也不會排斥孩子吃。你正是容忍不了自己某些特點,才不能容忍孩子同樣的特點。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所以,從這一點來講,孩子就是我們的老師,他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去修補自己內心缺失的東西。學習正確對待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療愈的過程。

3)接納自己的不足

如果自己怎麼都做不到孩子需要的,那麼承認並接納你的不足。這種坦然、穩定的情緒,可以給孩子安全感。很多時候,對孩子傷害更深的,不是我們沒能力做好,而是我們激動地、努力地證明是他沒做好。

孩子的需求我們未必都能滿足,也不是要求我們都必須滿足。比如,孩子說“我想要丁丁那樣的豪華玩具車”,你需要理解,作為人會嚮往美好事物本性。

但如果我們接受不了自己不能滿足孩子,可能就會氣急敗壞罵孩子:“就不能看見別人有好東西,你怎麼這麼不懂事!”,這就讓孩子感覺到了被拒絕和不安全。

理解和接受孩子有這樣的需求,就像孩子傳遞了安撫和支持。“我覺得你喜歡丁丁的豪華玩具車,和我喜歡寶馬車一樣,都很想、很想得到。可是爸爸媽媽賺的錢,現在不夠買那樣的車,我們一起想辦法,怎麼樣讓我們一樣快樂好嗎?” 相信這樣的回應,孩子是能夠理解和接受的。

女教師向15歲兒子跪求斷絕母子關係!如何解開打死結的親子關係?

林書豪的媽媽,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我和兒子有一個母子關係銀行”。關係銀行的餘額,就是我們在關係中得到的的理解與回應。當我們得到的理解與回應越多,關係銀行的餘額也就越多。爭吵或衝突,就是在減少餘額。如果餘額足夠,就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親子關係的死結,都是餘額本就不足的情況下,又反覆去透支了彼此的信用。

所以,我們努力回應孩子的情感和需求,增加存款的額度,也就增加了關係的安全感與靈活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