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迁都北京,是他对北京有感情,还是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能兴盛经济?

大马哈鱼12


迁都北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防御蒙古

朱元璋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自南向北统一全国的人,在攻破元大都时元顺帝向北逃窜,如果明朝内部稍有异动北元蒙古势力势必会卷土重来。早在朱元璋时期,为应对北方兵祸选择了分封诸子镇守边疆的方式包围明朝,这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办法。然而建文帝的削藩让防御北方的燕王朱棣直接起兵。朱棣攻克南京登上皇位后,北方防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从南京出兵相比于北京出兵太过遥远,所以在军事上迁都北京势必会被提上议程。

利益阶级

朱元璋统一全国时身边的大臣基本上都是南方人,所以在建国时自然没有任何阻力的建都南京。朱棣就不同了,他的龙兴之地在北京。统治集团多是在北京时招募的幕僚,他们在北京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人脉巴不得回到自己的根据地。迁都之事这些人也是主要的推手。

北京地势

北京北面多山南面是华北平原,而且还有一条大运河。南方物资可以源源不断的运输到北京,可以大大促进北方的经济发展。不管是作为北方军事重地还是作为一个政治中心都有着完美的地理位置。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北京的整个地形去看可以发现,北京城是依山襟海,地势雄伟。

再加上朱棣10岁是就被封为燕王在北京生活多年,北京相当于是朱棣的家乡。而南京却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根据地,南方朝臣和群众多数是拥护建文帝的,而朱棣虽然靠着武力威胁能够维持大局,但是却也丧失了一些民意。

建都北京保证了北方地区很长一段时间的安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天子守国门的方式也让北方游牧民族不敢太过于猖狂。


故事三分钟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要说燕王朱棣对北京没有感情,那是假的,毕竟从洪武十三年到建文四年,朱棣作为藩王,在北平守了二十多年,怎么可能对这个地方没有感情呢?

但是都城的选择,是个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不可能是单一有感情就能解释的。

朱元璋登上帝位后,给自己的儿子们安排了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让孩子们替自己守着边疆要地,如秦王朱樉,藩府就在西安,镇守者大明的西北大门,而燕王朱棣,就守着北平,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的北平,可以说是大明的北方重镇了。

明朝建立之初,北方的残元势力对新朝的威胁还是不小的,而游牧部族的一个特点就是打得过就抢,打不过就跑,并且草原的马好,跑起来还追不上,所以朱棣也就有机会多次参与明朝北征的军事行动。

正因如此,北平也成为大明北部的一个重要军事重镇。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夺取了皇位,如果继承了南京这个都城,自然是有很多的便利的,毕竟南京已经做为京师,有了基本的建设。但是这样一来,北方的军事力量就薄弱了。再加上朱棣得位不正,所以对旧都有一种厌弃的心态,再加上大运河可以做为交通要道,将南方的粮食等运到北方,这就是朱棣决定迁都北京的原因。


更多历史文化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明成祖迁都北京,站位是战略高度,而不是个人感情,或则大运河的表面缘故。

战略高度,有两点是最重要的,一是彻底控制控制幽云十六州,二是对付蒙古。

一、彻底控制北方幽云十六州

五代丢失了幽云十六州,使得北方门户大开,汉人政权没有对付北方少数民族的屏障,更使得这些地方在少数民族看来就是他们的地盘,明朝建立后,蒙古人无时不想抢回来。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强化对这里的统治。

明代人谢肇淛对明成祖定都北平的评论,是很具有代表性了,代表了明代士大夫集团对此事的总体看法:

“以我国家之势论之,不得不都燕,盖山后十六州,自石晋予狄几五百年,彼且自以为故物矣,一旦还之中国,彼肯甘心而已耶?其乘间伺隙,无日不在胸中也。”

二、制戎虏之命,方便扫除蒙古势力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多出亲征蒙古,意图彻底解决北元势力。

因为,北元是对大明最大的危险,若是都城在南京,不利于他亲自率军出征,北方有问题,也不利于朝廷及时应对。

此后,蒙古逐渐复兴,滋扰北方,北京作为抵抗防御的中心,辐射出的力量,也使得蒙古已进入大明,就面对最强有力的反击,迟迟不能得逞。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若都城在南京,边疆力弱,蒙古人能入侵或抢占北方很多地方,甚至朝廷可能会不得不主动放弃一些地方。

谢肇淛是万历时期的人物,那时候,北方很不稳地,他继续评论道:

“且近来北鞑之势强于西戎,若都建康,是弃江北矣;若都洛阳、关中,是弃燕云矣。故定鼎于燕,不独扼天下之吭,亦且制戎虏之命。”

有鉴于此,谢肇淛无比敬佩于成祖的神谋睿略,不然北京一带早被蒙古人给抢过去了。

我想明代人自己看待本朝的行动,自然要更有说服力一些。


微史春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朱棣迁都北京的背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逝世,并将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国号建文。太孙继承大统在历史上实属罕见,各位皇叔王爷虎视眈眈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建文帝登基后和亲臣商议随即下令削藩以稳固其皇位。朱元璋诸多皇子中属燕王朱棣实力最强,所以朱棣成为建文帝主要削藩的主要目标,叔侄矛盾终于在建文元年(1399年)爆发,朱棣以清君侧锄奸臣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并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建文帝兵败出逃,朱棣顺利登上帝位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登基后朱棣于1403年开始对北平顺天府进行改造为迁都做准备,并按照南京皇宫标准建造北京皇城紫禁城。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建造准备,与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平改称北京。那么朱棣为何放弃应天府南京而迁都北京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军事需要。明朝前期平定四方后主要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特别是后元蒙古诸部,这也当年是朱元璋派朱棣驻兵北平的主要原因,如果都城在南京,北平方向就需要屯重兵防范蒙古的瓦剌部,路途遥远供给无法保障,再加上如果放一大将驻守势必会有拥兵自重之忧,为了朱家江山朱棣不敢冒这个风险,所以迁都北京是最好的选择,以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指挥长城一线军事防御,也能展现天子守国门的风范。同时朱棣总结了宋朝丢失燕云之地错失长城天然屏障,对游牧民族门户大开,直接威胁中原政权的前车之鉴。1449年于谦指挥的北京保卫战胜利充分说明了北京的重要军事作用,当时就是北京失则天下乱,北京守则社稷稳。

二,经济需要。元末天下大乱有多部起义军反抗元朝统治者,连年征战互相之间攻伐杀戮比比皆是老百姓跑的跑死的死,加上洪水干旱蝗虫等天灾造成中原地区和北方河北山东等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明朝为了巩固政权发展经济不得不进行移民屯田恢复生产,朱棣迁都北京可以辐射北方大片土地,并且朝廷为了让南方富庶商人来北京定居经商,不惜以减赋免税五年来鼓励他们迁居,同时外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也为南北方物质交流带来便利使明朝经济逐步提升。

三,政治需要。靖难之役中原建文帝旧部杀的杀流放的流放,造成江南一带官员多有不满,本身朱棣篡位就有名不正言不顺之嫌,南京对于明成祖来说一直没有安全感,朱棣发迹之地在于顺天府北平,他的文武肱骨之臣多数来自北方之地,这些人也不愿长期生活在南方多有回乡之愿,朱棣也认为北京根基更深纵使天下有变,也有退旋之地。

四,地理原因。北京依山襟海 地势雄伟,交通便利四通发达,北邻长城南望华北平原,东望齐鲁之地,进可攻北方蒙古多部,也可厄守辽东之地,退可据要塞防止蒙古瓦剌骑兵长驱直入内地。

综上所述朱棣迁都北京虽有个人感情成分,但是政治、军事、地理的需要才是主要原因。


飞侠小哥


公元一四二一年,大明永乐皇帝在万众瞩目之下做出了迁都的的决定,自此之后北京成了明清两朝的都城,奠定了其历史地位,不过原来的都城南京,依旧保留“京城”名号,说起迁都由来已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定都南京,广封朱氏子孙,北京作为大明边界位置,经常就会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比起安稳富庶的南京要差很多。

说起迁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虽然南京是都城,不过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北京显然要比偏安一方的南京更加重要,朱元璋定都南京,不过从很多方面来看他并不满足,起初在南京成立大本营是为了与元朝对抗,如今天下归一,自然要作出调整。

古代北京被称为“幽州”,是中原王朝抵抗游牧民族侵袭的重要屏障,元朝统一天下之后,一方面要治理天下,另一方面也不能放弃自己的发源地,所以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最合适,元朝称其为大都。

1368年,先后剿灭陈友谅,张士诚等重要对手,朱元璋终于有了和元朝对抗的资格,朱元璋选择在南京称帝,不久之后,派遣大将徐达北上讨伐元朝,徐达不负众望,把落后的元朝统治者赶回了大漠,大都也被更名为北平,寓意北方平定。

朱元璋建国之后广封诸侯王,实力不俗的朱棣被分封到北平,洪武年间,北平作为明朝军事重镇,始终站在抵抗元朝余孽反扑的第一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过比起南京来说重要性还是稍逊一筹。

据说朱元璋曾派出太子朱标前往北方考察,寻求合适的迁都地点,朱标认为西安是最佳选择,不过朱标不久就去世了,悲伤之余朱元璋搁浅了迁都计划,几年之后,朱元璋也驾崩了,迁都一直没有实施,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在位时间非常短,况且上任之后着手削藩,没有多余的精力进行迁都。

削藩惹怒了朱棣,不惜南下“清君侧”,最终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上位,迁都的决定到了朱棣手中,朱棣没有选择西安,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封地北平。

相比之下北平可以更好地的对东北地区施加控制。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多数选择西安,一方面众多王朝以农耕为经济根本,再者主要威胁来自西北方,为了应对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强敌,必须把都城定在西安,不过明朝统一之后,最主要的威胁来自东北,相比之下北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同样北平的防守强度也更大,如果继续在南京留守,一旦发生战事,需要从南京调集大批军队,作为为边防要地,北平的守备数量也不能少,因此明朝需要在两地驻扎大量军队,压力非常大。

如果迁都北平,那么北平地区的边塞军队既可以守卫京师,又能迅速集结出战,避免了出现上述问题。

朱棣统治后期,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已经出现了明显下滑,蒙古势力趁机卷土重来,为了防止反扑,明朝需要在北平投入更多兵力,随着蓝玉等人去世,明朝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几乎没有了。

朱棣性格多疑,对于手握重权的大将很不放心,既然没有靠谱的人,干脆自己出马,亲率主力部队出征,凯旋而归,朱棣发动靖难之后,大批精锐部队都被朱棣带着南下,北方的防守强度有所下降,蒙古人不断骚扰,为了挽回颓势,朱棣需要重新构建北方防守阵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朱棣选择迁都北京也有自己的私心,毕竟皇位来的不光彩,南京作为朱允炆的旧都,很难避免有忠于朱允炆的人行刺,朱棣在位期间曾多次遭遇刺杀,元凶就是朱允炆的旧臣。

好在每次都化险为夷,几番刺杀之后,朱棣意识到自己处境非常危险,一方面加强锦衣卫建设,另一方面着手迁都,北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不仅能加强对全国的控制,还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朱棣不顾大多数人的反对,下令扩建北平,动身迁都。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迁都后,奠定了北京的历史地位,南京依旧是名义上的都城,存在完善的内阁机构,被称为“小朝廷”,明朝初期太子常常在南京居住,明朝中叶以后,南京的地位逐渐下降,成了许多大臣养老的地方。

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逼近北京城,危急之下,崇祯皇帝曾想重回南京,不过群臣大多反对,不得已只能作罢,最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留下了“文臣皆可杀”的遗言之后上吊而死,传承276年的明朝走向了末路。


步履不停走向前


燕王朱棣迁都北京,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就有过要迁都的想法,不排除朱棣想完成父亲的遗愿。

历史上国祚绵长的朝代,基本上都是兴起于北方,定都于北方,而南方给人一种偏居一隅的感觉,参见南宋。朱元璋发迹于南方,也在南方得天下,但他自己却并不认为南京是最合适的都城。南京的地理位置偏东南,不属于华夏的中心。

最初朱元璋的想法是恢复古制“两京制”,这是起源于周朝的一个制度,西周定都镐京,东周迁都洛邑,但镐京仍然保有都城的地位。唐朝时也是这样,西都长安、东都洛阳。

当时,朱元璋看中的地点有西安、洛阳、开封、凤阳,这里面,西安、洛阳、开封都曾经是前朝都城,而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对朱元璋来说都意义重大。

一开始决定的是在凤阳兴建“中都”,在修建了6年之后,朱元璋在一次现场巡视中发觉风水不适合做都城,于是作罢。而开封因为在宋末经历了连番战火损毁严重,也被排除在备选之外。

这下只剩下了西安、洛阳,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朱元璋派出他最喜欢的儿子、同时也是太子朱标前往西安和洛阳进行考察,为迁都做好准备。

然而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年朱标就因病去世,年仅37岁,这让朱元璋悲痛万分,于是迁都的事情也就搁置下来,大臣们也没有人再提过此事。

不排除朱棣有完成朱元璋遗愿的想法,但他却选择了北京作为都城,算是“孝中有倔”吧。


2、北地边境不稳,迁都北京可以更好地镇守北部防线。

朱棣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他也曾经和元朝的残余力量进行过数次战争,算得上一个文武双全的帝王,而元朝的残余力量退守北方,仍然对明朝国土和边陲百姓具有威胁。

当年朱元璋将三个儿子封为藩王,各自镇守国土,朱棣被封到的就是北京,从那时起他就已经开始在和元蒙残余力量周旋,并且不乏胜迹。

历史事实证明,朱棣迁都北京之后的确对边境的稳定十分在意,他先后五次率兵出征漠北,改之前的被动防御为主动出击,甚至最后他自己都是在出征的途中驾崩的。


3、希望通过迁都进一步巩固统治。

众所周知,朱棣的皇位得来得并不光彩,他的侄子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仍然是历史上的一大谜团,靖难之役这一历史事件永远都会在史书里留有一笔。

而朱棣本人是非常自负的,他认为自己无论从智慧、能力还是声望上来讲,继位都是天命所归,但同时他也不希望自己一直留有这样篡权夺位的恶名,这个名声毕竟太不好听了。

更何况朱棣篡位之后,将建文帝一朝的老臣、忠臣基本杀了个干净,这样虽然堵住了一时的悠悠众口,但朱棣在那样的氛围下难免不会觉得自己危机四伏。与其这样如坐针毡,还不如回到自己熟悉的北京,那边还是有很多十分忠心于朱棣的旧臣、军士的,是让朱棣觉得熟悉和舒服的环境。


4、平衡朝堂之上南北方臣子的力量

起家和定都都在南京的朱元璋,他的臣子也多是出身南方,包括后来对建文帝忠心耿耿的臣子,也大多数都是南方人。

明初的朝堂之上,南方臣子占据主要位置,而朱棣因为长期镇守北京,在朝内缺乏有力的臣子作为支持。

在那时的南方士子中,师承关系、同门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一时之间很难撼动。而迁都北京后,朱棣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启用北方士人任用为臣,调整平衡朝堂上的力量对比,更加稳固自己的统治。


5、风水说。

据说南京的宫殿是填水而造,时间久了发生地表下沉,造成宫殿“惟宫城前昂后洼,形势不称”,从风水上来讲是不吉利的。

从宏观的风水学上来讲,南京跨长江两岸,虽然是有天然的天险,但一旦长江失守那么南京便暴露无遗,守无可守。

当然,风水一说不足为信,不过对古人的确有一定影响。

(如果您喜欢红颜的回答,请给个赞哦\\(^o^)/~)


红颜读史


燕王迁都北京,不单单是对北京有感情,主要还是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对自身来讲,北京是自己长期控制的地盘,经营多年,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人脉亲信都在北京,登基之后定都此处对自己更加安全,对国家更加稳定。2、从国家层面讲北京是抗击北元势力的前线,天子在此定都有利于稳定北京周边的局势,稳固国家的边防。3、从发展层面讲,定都北京可以促进人流的迁徙,补充北方人口不足,耕地不多的局面。4、从地理层面来讲,南京无险可守,北京可以凭借长城和山脉依险而守,更有利于都城的防御。5、从战略角度,迁都北京保留南京作为陪都,并且保留六部设置,也是朱棣考虑到一旦北京失手,可以迅速在南京快速恢复政权统治,也算是朱棣留个子孙的后手棋。








用户5518185732


题主两个原因都不是主要原因,燕王迁都最主要的原因是建都北京有更有利于维持全国的统一和稳定,另外也有助于发展北方经济,解决中国经济南强北弱的困局。

迁都北京可以有效震慑北元残余势力

朱元璋和朱棣都清楚地意识到:北元残余势力始终是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胁。定都北京可以直接而有效的对长城一线的军队进行指挥,抵抗蒙古人的进攻。将全国的政治中心放在战争的前线,可以保证全国的安定。而且北京附近有燕山山脉,临近的天津有漕运之便利,既有利于防守游牧民族的进攻也可以及时将南方物资的调运。


进一步讲,在北京建都还可以兼顾漠北,控制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一带,以及西北的众多地域都可以沿北京辐射到。

在古代中国,西方势力还未入侵之时,华夏文明最主要的敌人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东方的日本无力渡海、朝鲜还是中国的仆从国、西南诸多蛮夷也无力对汉民族形成实质上的威胁。

北京附近物产众多,可以养活众多人口,从而方便建都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以北,这意味着有绵延的山峦自然优势可以抵抗骑兵的进攻。北京南部平原地区不仅有大量耕地可以出产粮食,而且便于运输。东南部的天津有漕运直通运河,还有渤海湾海运之便利。

可以说,利用渤海湾的海运优势和漕运便利,可以将广阔南方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北京,从而形成军事力量对北方少数民族实行打击。

朱棣本是北方人,习惯了北方的生活

朱棣生于朱元璋和陈友谅鄱阳湖水战之时,然后随军北伐,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又率军北元残余势力进行多次打击。可以说,朱棣的戎马生涯几乎贯穿了其一生。在靖难之役后,朱棣不习惯于南方的生活也就显得理所应当了。但相信这只是其迁都的次要原因。

总结

回答题主的问题,燕王迁都最主要原因是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次要原因是京冀地区物产丰富、交通便利,细节原因是朱棣对北方生活的个人感情。


物质文化史


永乐帝为了实现他建立一个扩张的和外向型的帝国的幻想,这个帝国包括边陲和内地,既有汉族人,又有非汉族人。因此,地处战略要冲和曾为两个非汉族帝国首都的北京就明的新都来说似乎是实际的和顺理成章的选择。

明成祖自登基便有了迁都的想法,这也是继承其父亲朱元璋晚年的战略思想。

1404年,永乐帝迁山西九个府的一万户至北京,以增加京畿的人口。1405年,他派三子朱高燧负责北京的军事,并下令顺天府及邻近两个府免缴田赋两年。同时,新宫殿的兴建也在进行之中。在1408—1409年期间,在未来的首都建立了一个负责本地事务的官署、一座外国使者的宾馆和一个印钞局。永乐帝仍住在南京,通过皇太子在新都发号施令。他直到1409年4月才巡幸北京,在那里逗留至1410年第一次征蒙古之役结束时为止。

在1412—1416年期间,皇太子朱高炽给北京地区诸府和山东、河南受自然灾害的那些地方的居民减免田赋或发放救济粮。在1415年6月大运河工程完成后,从盛产稻米的长江下游(即江南诸省)漕运粮食至北方就更加迅速了,从此粮食就可以直接从这些省运至北京。




刘云青


燕王朱棣迁都北京,也称“永乐迁都”,当时北方地区,自938年石敬塘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方地区已有400多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迁都北京有利于控制全国的政局,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也有利于经营东北地区,永乐迁都后,汉族政权对华北的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具有重大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