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八國是指哪八個國家?

思念故鄉的秋


安南八國,其實指的就是位於東南亞越南地區自五代時期到近代,先後統治越南的8個王朝。

別看現在的越南和中國劍拔弩張,動不動就和中國鬧矛盾,在漢朝到唐朝近千年的時間裡,越南橫山以北的土地一直是中國的領土,是時武帝分天下為十三州,越南隸屬於交州,唐朝時改屬安南都護府,這就是安南國名稱的來源。

五代時期,中原崩亂,位於越南的驩州刺史丁公著之子丁部領稱帝,建大瞿越國,越南逼迫當時管理交州的南漢政權承認其獨立,從此以後的絕大部分時間,越南成為了一個獨立的王國(明成祖時期除外)。

所謂安南八國分別是:大瞿越國含丁朝(968~980年)、前黎朝(981~1009年)和李朝(1010~1225年)初期。李朝定都升龍(今河內直轄市),聖宗甲午年(1054年)改國號為大越。此後,陳朝(1225~140年)、胡朝(1400~1407年)、後黎朝(1428~1786年,含南北朝、鄭氏和廣南阮氏)、西山朝(1786~1802年)、阮朝(1802~1945年)相繼遞嬗,直至1945年8月30日阮朝被八月革命推翻,這就是越南的歷史。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實事求是的說,這個問題對我言,只是一知半解,由於本人知識有限,肯定定議不準確,更不可武話斷言。最後我發郵件給我大學時的歷史老師,取得幫助溝通,老師讓我查閱一本書《嘉慶重修一統志》,但這本書我一時還找不到。所以只能求老師對自己不準確的地方定議。

安南即現在的越南!歷史上由十幾個郡府組成。屬中國的附屬國。

《大清一統志》是一部記載歷史、地理的國家級志書,清乾隆朝編寫。康熙、乾隆是清代的鼎盛時期,其地理版圖空前遼闊,介於此書仍不完整,嘉慶帝對《大清一統志》下旨重修,用時30年完成,重命名,《嘉慶重修一統志》。

《嘉慶重修一統志》說明,

明代時的安南就是現在的越南,雖有其存在,而安南一詞最早出現在唐初。

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大將張鋪深入安南,平定後大獲全勝,得府洲15個,後因大小合併為8府郡,八國就是此8府郡。歸屬中國的附屬國。

五代十國前,沒有安南,公元968年,丁公著父子在此率眾稱帝,建大瞿越國,從此獨立。

大瞿越國含丁朝(968一980年),前黎朝(981一1009年),李朝(1010一1225年)這是初期。後李朝改國號為越,以後而陳朝(1225一1400年),胡朝(1400一1407年)後黎朝(1428一1786年),西山朝,阮朝(1802一1945年),到1945年,最後一朝被胡志明越南革命推翻。

歷史變遷,地理不變,從秦時起中國派兵徵駐越南,變異輪迴,滄桑幾浮,越南早已是中國的附屬國。

安南就是越南,安南8國即歷史延續替更的朝代,8國即,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後黎朝,西山朝,阮朝。


美元179402171


越南古代的八個封建王朝:

丁部領於968年建立丁朝,國號是"大瞿越",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後來丁朝皇帝接受宋太祖的冊封"交趾郡王",是中國的藩屬國。

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黎桓原為丁朝的大將。

1009年,前黎朝大將李公蘊篡位,建立李朝。

1225年,權臣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奪取政權,建立陳朝。

1428年,黎利稱帝,建立後黎朝,明朝對越南的統治結束。1431年,明朝封黎利為安南國王,後黎朝成為明朝的藩屬國。

1527年,權臣莫登庸篡位建立莫朝。1531年,後黎朝在鄭、阮兩大家族支持下復辟,越南進入二百多年的南北分裂時期。1592年,後黎朝滅莫朝,統一越南。但實際上北方被鄭氏家族控制,南方被阮氏家族控制。

1771年,爆發西山起義(越南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下層地主阮文惠趁勢於1788年建立西山朝。1789年,阮文惠率軍擊退了清朝干涉軍,後黎朝徹底滅亡。

1802年,阮福映在法國支持下滅西山朝,建立阮朝。清朝嘉慶皇帝賜其國號“越南"。十九世紀中葉起,法國開始侵略蠶食越南。1945年阮朝末代皇帝保大帝宣佈退位,胡志明領導人民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1945年9月,法國再次入侵越南。


跪射俑


歷史上的安南即越南與我國分分合合,既有過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和南漢的直接管轄時期,我國中央皇朝先後在現在越南設過交趾、九真、日南郡等進行治理。越南也有過獨立時期。

安南八國這個概念不大常見。越南獨立歷史時期也不止八朝,變更歷史也很瑣碎,與我們中國人的關注點有隔閡。我知了哥覺得,還是針對“安南”相關地域出現的國名歷史談一談更有意思。

越南有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的發現。但資料很零星。

與我國三皇五帝神話歷史傳說一樣。越南也有早期神話傳說。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據說是我們中國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赤鬼國”。貉龍君長子叫崇纜,被稱為“雄王”,又叫駱王、雒王,繼承王位,建立“文郎國”。

據傳鴻龐氏領土曾東臨南海,西抵巴蜀,北至洞庭湖,南接佔婆,首都設在文郎。西周成王時,鴻龐氏自稱“越裳氏”,曾派人到周朝入貢。

鴻龐氏在公元前257年,被安陽王蜀泮所滅。國號為“甌雒國”。傳說中安陽王營建螺城為首都。以上為安南即越南北部曾出現的幾個國家名稱。與我國曆史有千絲萬縷關係,趙佗、士變等漢族人對這裡產生過深遠影響。

越南中部出現的佔婆國,又有稱林邑國、佔波國、環王國、占城國等,由佔族建立,文化方面受印度文化影響。東漢永和二年即137年,東漢轄下的日南郡象林縣爆發佔族人叛變,殺了縣令,建林邑國。自東漢以後,在吳、晉、宋、齊、梁等朝,林邑國多次派使入中國朝貢,雙方亦時常兵戎相見,交戰地點主要為中國轄下的交州一帶。

八至九世紀時“環王國”時期,佔婆對外軍事比較活躍。十世紀越南北部人建立獨立國家,不停對佔婆國進行戰爭,到十七世紀末終於被割據南方勢力所滅。占城國被滅,據說有部分人逃往我國海南島定居下來。

越南最南面的扶南國是一個印度化國家,位於湄公河下游及湄三角地區,極盛時期佔有越南南部、湄公河中游、湄南河流域及馬來半島大部份。

三世紀時,扶南國在航海商路上佔有優勢,到6世紀起,扶南遭中南半島上另一國家真臘即柬埔寨逐漸蠶食,到7世紀時被完全吞併。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安南”這個詞並不多見,指的是現在的越南,最早是唐朝時期的“安南都護府”,也就是今天的河內地區,到了南宋孝宗時期,正式賜名為“安南”,而南平王李天祚則是安南國王,此後的元朝、明朝時期都稱之為“安南”,直到清朝時期才改成了“越南國”,冊封阮朝創立者阮福映為“越南國王”。

而題主所問的安南八國並不是指的八個不同的國家,而是越南在歷史上更替的朝代,就和中國的唐宋元明清一樣。

一:吳朝(公元939---968年)

安南在中國五代十國時期,看見當時混亂的局面,就擺脫了中國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戰”吳權擊敗中國南漢,後來建立吳朝。

二:丁朝(公元968---980)

但是吳朝並沒有通知越南北部,直到公元968年,丁朝的建立,才意味著越南正式獨立。

三:黎朝(公元980---1009年)、 後黎朝(公元1428-1527年,公元1532-1789年)

黎桓建立前黎朝,並擊退了侯仁寶率領的北宋軍隊的干涉。

四:後李朝(公元1010---1225年)

是越南歷史上繼前黎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朝代,因該朝皇帝姓李而得名,李朝歷經九代皇帝,共216年。

五:陳朝(公元1225---1400年)、後陳朝(公元1407---1414年)

李昭皇禪位給陳煚建立了陳朝,首都位於升龍(今河內)。因為君主姓陳,所以叫陳朝,170多年的歷史,在1400年,黎季犛廢少帝自立為王,建立胡朝,陳朝便開始滅亡。

六:胡朝(公元1400---1407年)

胡朝建立者胡季犛,原來是越南陳朝末期的權臣,後來掌握大權,建立胡朝。

七:西山朝(公元1786—1802年)

1771年阮文嶽、阮文侶、阮文惠三兄弟發動西山起義,推翻了廣南國的統治。因起義發生在越南南部歸仁府西山邑,所以叫西山朝。

八:阮朝(1802年—1945年)

是越南歷史上最後的朝代,1802年滅西山朝統一越南,1945年末代皇帝保大帝退位,阮朝結束。

以上就是“安南八國”,不過這個只是個人的理解,實際上“安南八國”這個詞在歷史書上並沒有提到過。


貓眼觀史


雖然現在越南與我們交惡、對我們仇視到了極點,但是在古代的時候,越南與我國的聯繫卻是頗為緊密的。

安南國是宋朝皇帝給越南取的一個名字,在我國古代,一般把越南稱為安南,而所謂的安南八國指的並不是八個國家,而是古代越南的八個朝代,指的是他們古代的八個國號。

古代越南與我們王朝的聯繫

在五代十國之前,越南北方一部分的國土曾經受到過我國中原王朝的管轄。

在五代十國我國出現各大諸侯爭霸、分裂的時候,當時在越南北方的那一部分人就找到了機會,他們成立了自己的政權,與當時我國境內的各大分裂政權遙遙對恃了起來。

五代十國時期我們的國力是非常分散的,不僅燕雲十六州被送給了契丹人,當時越南的這一塊土地也因為與越南相鄰的諸侯國實力太弱小,所以只能對越南的自立表示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它脫離了出去。

在五代十國的分裂被宋朝給結束之後,因為越南實在太偏遠了、產出又十分貧瘠的原因,所以宋朝皇帝並沒有選擇用武力把越南收復回來,而是採用了一種宗主國與潘屬國的關係,對越南的君主進行了冊封。

其中安南這個國號就是南宋時期冊封給越南的。

而越南從五代十國自立國號開始,一直到二戰結束,一共經歷了八個大朝代,這八個朝代分別是:

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後黎朝、西山朝、阮朝。

朱棣揮兵30萬直逼越南

在明朝朱棣年間,當時的陳朝正是明朝的藩屬國,是明朝的小弟,在越南陳朝被滅之後,陳朝的後人來到北京尋找到了朱棣,跟他訴起了苦,請求他幫自己復國。

然後朱棣就派出了一個使臣帶著這個陳朝後人回到了越南,想利用大國的威嚴迫使叛亂分子把越南交還給陳朝後人。


不過那些人為了保住自己手中的權力,大喊著那個陳朝後人是假的,衝上去把他給殺了,而明朝使臣則非常有氣節,雖然越南人沒有動他,但是在看到自己的任務失敗之後,他感覺自己有愧於朱棣的看重,當即在越南自殺了。

在聽聞自己的使節死在越南以及這些越南人敢反抗自己的命令後,朱棣當即暴怒了起來,他直接揮兵30萬就滅了這些越南叛臣。

當時的越南人惶恐於天國威嚴,當即跪著請求明朝直接統治他們、把他們轉換成明朝的行省,不過朱棣當時覺得越南實在太過於蠻荒,怕直接收了越南反而要投入很多財力進去,所以拒絕了這個要求。

從這以後,越南繼續保持著他們對明朝藩屬國的關係。

越南的小中華文化以及現今對我們的仇視

一直到了清朝時期,越南請求清朝給他們冊封國號的時候,“越南”這兩個字才開始出現在了歷史,從此之後越南就成為了我們對他們國家的稱呼。

雖然清朝和越南也保持著宗主國與藩屬國的關係,但是越南是非常瞧不起清朝的,他們和當時的古韓、日本一樣都受到了中華文化非常大的影響,從唐朝開始,就一直寄託在中華文化的雲蔭之下,為自己所受到的文化感到了自豪。


他們當時把清朝當作了蠻夷,對其大加鄙視,在明朝滅亡後,越南與當時的日本一樣,都自稱起了中華,儼然一副中華文化的正宗傳承者模樣,如果不是礙於清朝的強大,他們可能早就對清朝瞪鼻子上臉了。

他們的這種想法,被我們稱之為“小中華思想”,這種思想在越南被歐洲殖民之後開始崩塌,漸漸消彌在了他們的文化中,他們這才不再以中華自居。

一直到了現代,因為越南保持著對我們的仇恨政策,所以在他們的教科書中,唐朝之前對他們小半國土的統治關係以及後來的宗藩關係被他們描寫成了屈辱的被侵略史,在越南國民的腦海中加深了對我們的仇恨。

然後在他們各種各樣的仇恨引導下,我們在現代已經成為了越南最大的仇視對象,被他們深深痛恨了起來。

想必大家以前都看過越南海關毆打我們同胞的事情吧,這就是在這種仇恨土壤下引發出來的。


所以說安南八國指的是越南歷史中的八個朝代,並不是很多人理解中的八個國家。


孤客生


安南是古越南的舊稱。在越南歷史上曾有過長達一千多年的“北屬時期”——這一時期的越南中北部地區一直是中國各朝代(秦朝、漢朝、東吳、晉朝、南朝、隋朝、唐朝、南漢)的直屬領土,中原王朝在此設立郡縣進行直接管轄。這一時期越南人本身就自視為漢人,出生於今天越南清化的姜公輔在唐朝官至宰相,從沒有人質疑他的民族屬性。而安南這一國名則源自唐代的安南都護府。

公元10世紀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越南(當時的安南)利用中國的四分五裂局面,擺脫了中國的控制:938年的“白藤江之戰”靜海軍節度使吳權擊敗中國割據政權南漢,939年吳權稱王,史稱前吳王,建立吳朝,這是越南脫離中國之始。但吳權只有稱王沒有建立國號,而且未能有效統治越南北部,直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才正式獨立。北屬時期結束之後的越南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並且仍未脫離中華文化影響,使用漢字,採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多個封建王朝。968年丁部領(丁先皇)以武力征服境內的割據勢力,建立國號大瞿越(丁朝),這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正式國號,兩年後(970年)又自稱皇帝,定都華閭(今寧平省寧平),後來接受中國北宋宋太祖冊封為交趾郡王,宋朝皇帝承認越南是自治的藩屬國而不再是中國直接統轄的領土。儘管越南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但面對當時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冊封朝貢體系仍選擇作為中國的藩屬存在。

至於題主所說的安南八國史籍上從未記載過這一說法,不過巧合的是自939年吳權稱王以來越南歷史上一共經歷了八個朝代——正如我國的唐、宋、元、明、清之更迭,不知安南八國是否分別是指這八個朝代呢?

吳朝(938一968):唐自安史之亂以後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管轄今天越南中北部地區的交州在當時是靜海軍節度使的轄區。到了公元930年五代十國之一的南漢君主劉龑派李守鄘、梁克貞討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區),擒靜海節度使曲承美而歸。但不久曲氏的部將楊廷藝就驅逐了南漢軍隊,自稱靜海節度使。937年楊廷藝為牙將矯公羨所殺。938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在愛州(今清化)起兵,反對矯公羨。矯公羨見吳權勢力強大,於是向南漢求救。劉龑早已有吞併交趾的野心,於是趁機任命兒子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矯公羨的名義率水軍出兵交趾。然而南漢大軍卻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戰中敗給了吳權,以此戰為標誌越南脫離了中國郡縣的直接管轄,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越南通史》稱:“吳權設官職,制朝儀,定服色”並整頓國內政治,欲為長久之業。事實上吳權所轄的地區“只是北部的中游和平原地區以及清化—義安的中游和平原地區”。944年吳權死後其皇后的三哥以外戚身份輔政並趁機架空吳權之子,隨後安南各地出現了十二個大封建主割據混戰的局面,史稱十二使君之亂。

丁朝(968─980):在安南割據混戰的十二使君中有一個叫陳覽,他帳下有一員大將名叫丁部領,在征戰過程中他逐漸取得了兵權。968年丁部領在掃平群雄一統安南之後自稱“大勝明皇帝”,後世又稱“丁先皇”,改國號“大瞿越”,以華閭洞為國都。丁部領開國後著手進行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在國都築城鑿池、起宮殿、制定朝儀、置百官、採用年號、定文武僧道階品、行十道軍制等等。據後來越南陳朝的史官黎文休指出:這些措施讓越南從此“制度略備”。然而丁部領最終在繼承人問題上翻了船:原來在開創丁朝江山的過程中丁部領的長子丁璉曾立下汗馬功勞,可在打下江山後丁部領卻立了自己寵愛的小兒子丁項郎為太子,對此心有不滿的丁璉在979年春刺殺了太子丁項郎。當丁氏父子兄弟自相殘殺時絲毫沒留意到有一雙眼睛早已盯著他們——就在979年農曆十月祗候內人杜釋刺殺了丁部領和丁璉父子。大臣定國公阮匐與十道將軍黎桓平定了杜釋的叛亂,立先皇次子衛王丁璇為帝。丁璇繼位時年僅十歲,手握兵權的十道將軍黎桓趁機執掌了全國軍政大權,後來黎桓又處死了朝中唯一能與其對抗的阮匐,這下丁璇已完全成為黎桓手中的提線木偶。980年中國宋朝得知丁朝內亂後發兵南征,丁朝楊太后派黎桓自選勇士抗敵。黎桓的部下隨即“今主上(丁璇)幼弱”“不如先冊十道(十道將軍黎桓)為天子,然後出師可也”為由擁立黎桓為帝,上演了一出越南版的“黃袍加身”,至此丁朝為黎朝取代。

前黎朝(980年-1009年):980年安南丁朝十道將軍黎桓以一出越南版的“黃袍加身”篡奪了丁朝的江山並擊敗了前來干預的宋軍。戰勝後的黎桓趁勝與宋議和修好,接受了宋朝的冊封。黎桓在穩固自己的權力後一方面制定律例、整頓政務,一方面出兵平定了以芒族為主的內亂。1005年黎桓逝世後諸子爭位,最終其第五子黎龍鋌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中勝出。黎龍鋌殘暴好殺,安南朝野均對其敢怒不敢言。1009年黎龍鋌死後大將李公蘊趁皇子年幼之機再次上演越南版的“黃袍加身”大戲,前黎朝由此被李朝取代。

李朝(1009-1225):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到吳朝、丁朝、前黎朝三朝最多沒超過30年的,實際上這三朝基本處於由割據政權向封建國家過渡時期,並沒真正形成一個獨立國家的典章制度。真正使安南發展成為一個成熟的獨立國家的其實是李朝:公元 1009年前黎朝的左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奪取帝位,次年改元順天,定都升龍(今稱河內),李朝隨即以中國唐宋時期的典章制度作為本國改革的藍本,此後李朝帝位傳承九代共216年。在李朝前四代君主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在位的117年裡安南基本上已仿照中國製度發展成為一個典章制度完備的成熟的獨立國家:這一時期安南的官制、土地制度、稅收制度都已基本定型,仿照中國實行科舉制度;對外屢屢與占城、真臘等國交戰並佔領了大片領土,1075年11月至1076年12月李朝甚至發動了對北宋廣南西路的入侵,北宋邕州(今廣西南寧)知州蘇緘在與李朝軍隊的交鋒失敗後自焚而死,李朝軍隊在欽、廉、邕三州屠殺數十萬人並俘擄民眾而回。這是越南上第一次侵入中國領土的戰爭,後來宋軍聯合占城、真臘等國聯合出擊,富良江大敗安南李朝軍隊,迫使李朝軍隊撤出宋朝領土並歸還所擄掠人眾。1127年李仁宗去世後李朝日漸衰落,國內封建諸侯趁機割據自立。李朝晚期接連遭遇“範猷之亂”、“郭卜之亂”的打擊,大臣陳嗣慶、陳承兄弟趁機專擅朝政,李朝的軍政實權由名義上的君主轉入權臣陳氏家族手中。公元1225年陳氏家族的陳守度趁李昭皇年幼奪取政權,李朝為陳朝所取代。

陳朝(1225年-1400年):1209年李朝將領郭卜造反進攻皇宮,李朝太子李旵逃出皇宮後向地方實權派陳氏家族求助並迎娶了陳家的女兒陳氏容,陳氏家族遂召集鄉勇幫助太子平叛。儘管叛亂被成功平定,然而國家軍政大權就此由身為君主的李氏家族手中轉入陳氏家族手中。1224年李惠宗死後因無男性繼承人而傳位於年僅七歲的次女李昭皇,次年十月實際執掌軍政大權的權臣陳守度安排自己的侄子陳煚與李昭皇結為夫婦,到了這年年底陳守度又進一步逼迫李昭皇禪位於陳煚,由此陳朝正式取代李朝。儘管陳煚成為了陳朝名義上的開國之君,但國家軍政實權仍操之於陳守度之手。1264年陳守度死後陳煚才得以親政,13年後陳煚辭世,而在這實際掌權的13年裡陳煚自己也不是以一國之君的身份發佈政令——早在陳守度還在世的1258年陳煚就禪位於兒子陳晃,自稱上皇。此後陳朝歷代君主幾乎都效仿陳煚在晚年退位,但仍以太上皇身份實際執掌大權。這時安南北方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1253年忽必烈帶著兀良哈臺率軍遠征大理,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哈臺繼續征討。1256年兀良哈臺平定了整個雲南並在此設置郡縣。也正是在這時蒙古帝國和越南開始接壤,這時一則處於擴張征服的慾望,二則也是為完成對宋的戰略包圍態勢,忽必烈打算將自己對宋朝戰略包圍圈擴大到越南,這意味著南宋所有路上邊境都處於蒙古的控制之下。1257年兀良哈臺攻陷了越南都城河內——這次實際上是拿下了越南,陳煚逃到占城國避難。這個占城國儘管也在今天的越南境內,但主體民族是占人,和越南的主體民族越族具有完全不同的起源,實際上今天越南南部地區是歷史上對占城國領土侵吞的結果,1257年的占城還是一個並不隸屬於越南的獨立國家。首都失陷、一國之君流亡外國這其實已宣告了越南被蒙古所滅的事實。然而蒙古遠征軍團很快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與此同時宋蒙戰場的局勢也尖銳起來,這時陳太宗及時地主動稱臣納貢,於是兀良哈臺回師去和宋軍作戰,這就使越南逃過一劫。忽必烈建元滅宋後遣使要求越南臣服,越南儘管上表稱臣,但拒不接受蒙古向其派駐達魯花赤的要求並收留逃亡而來的南宋遺臣。1284年忽必烈命自己的兒子脫歡會同將領索都、烏瑪爾率水陸大軍50萬再度南征:陸路從諒山南進,海路繞道先攻取了位於越南南方的占城再轉而北進,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面對來勢洶洶志在必得的蒙古大軍此時的越南皇帝陳仁宗再次放棄京城,採用堅壁清野的戰術,與此同時他從底層迅速提拔了一批才幹超群的將領——這其中懷文侯陳國瓚是一個較為典型的例子:陳仁宗本來認為陳國瓚年少而將其排除在軍事會議之外,陳國瓚憤然捏碎了手中的橘子,但後來他積極以赴地帶領家奴和親屬約千人修繕武器和戰船並題“破強敵報皇恩”六字於旗上。他還寫下《檄將士文》:”紀信以身代死而脫高帝,豫讓吞炭而復主仇,申剻斷臂而赴國難......自古忠臣義士以身殉國何代無有?蒙韃乃不共戴天之仇......倒戈迎降,空拳受敵。平虜之後萬事遺羞,尚何面目立於天地覆載之間?“此時的越南寫個檄文全用的中國典故也真夠絕的。這篇檄文大大刺激了越軍士兵的鬥志——他們都在手臂上刺”殺韃“二字以示誓死決心。此時蒙元大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問題,於是糧草不濟的海路軍團乘船北上去和脫歡會合。越軍則在海陽附近海面截擊,流亡越南的宋朝將領趙忠等令部下穿著宋軍軍服參戰。在那個年代信息傳遞是相當緩慢的,見到一群”宋軍“向自己發起攻擊的元軍以為宋朝已復國並已切斷自己的後路,大驚之下被越軍一頓猛攻。此戰元軍海路主帥索都陣亡,隨即越軍轉攻脫歡率領的陸路元軍,此時脫歡所部深感南方酷熱難耐、瘴氣痢疾普遍,不得不主動撤兵,結果在歸途中被越軍伏擊,連脫歡的貼身侍衛李恆、李獾都中箭身亡。橫掃亞歐大陸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蒙古軍團卻在越南屢屢碰壁,不甘失敗的蒙元王朝於1287年再發精兵30萬並精心準備了充足的糧草補給,仍由脫歡率領兵分三路南征:陸路分別從雲南和廣西進入越南,水路由海路進入越南境內的白藤江。2月元軍攻佔越南都城升龍,越南陳朝君臣逃竄山林再度施展他們擅長的堅壁清野戰術。元軍在升龍城一無所獲,很快在上兩次南征中出現的水土不服現象又出現了,而越軍則獲得了南方的占城國的支持,於是脫歡在焚燬升龍城撤軍回國。元軍具體的撤軍方案是:由烏瑪爾率率水軍沿白藤江撤軍,脫歡自己則沿諒山撤退回國。越軍主帥陳國峻得知元軍即將撤退的消息後下令在白藤江中插下削尖的木樁,以待元軍的進入;並在周圍埋下了伏兵。這已是白藤江第三次見證中越戰爭了——此前兩次越軍的對手分別是南漢和北宋,顯然這次的蒙元大軍更為強悍。陳國峻派一隊戰船襲擊烏瑪兒的水軍,隨後假裝敗退,引誘烏瑪兒的水軍進入陳軍的埋伏陣地。烏馬兒到達設伏區時,許多戰船被木樁撞沉。埋伏的陳軍趁機將點燃的木材擲向元軍大船上,同時駕小舟襲擊元軍。陳仁宗也率軍前來增援陳軍。在越軍的襲擊下元水軍大敗,全軍覆沒,烏瑪兒等人被俘。1400年黎季犛廢陳朝少帝自立為王,陳朝就此滅亡。

後黎朝(1428年-1789年):1400年安南陳朝權臣黎季犛廢陳朝少帝自立為王,黎季犛自稱其先祖是來自中國浙江的胡興逸,於是恢復胡姓,他所建立的王朝也因此被稱為胡朝。3年後宗主國大明王朝終於結束了朱棣和朱允炆叔侄倆爭位的靖難之役,朱棣以大明天子的身份正式接見各藩屬國的使節。越南使節自然要對本國改朝換代一事作出解釋——在胡漢蒼的授意下越南使節向朱棣解釋稱:陳朝皇室絕嗣,胡氏以陳氏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推戴為帝,請大明天子予以冊封。朱棣遣使陪同越南使節前去調查,此時已掌握越南實權的胡家父子自然早已做好應對準備,明朝使節在越南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胡家父子特意安排的,自然什麼異常也沒查出來。明朝使節回國向朱棣奏報後朱棣就順水推舟對越南胡朝予以冊封。然而沒多久明朝方面就發現:在明朝和越南的邊境上不斷有自稱是越南陳朝遺臣的人越境而來,而他們反饋給明朝方面的信息和越南官方公佈的信息截然不同。1404年(明永樂二年、越南虞開大元年)一個名叫陳添平的越南人越境逃入明朝,他自稱是陳朝宗室後裔並嚮明朝方面直陳胡氏篡位的實情,請求明朝出兵,協助自己恢復陳朝。朱棣也無法判斷究竟這個陳添平的真實身份,於是他在未知會由胡氏父子派出的越南官方使節的情況下讓陳添平和自稱陳朝遺臣的越南人突然出現在他們面前,對此沒預案的越南使節一時間亂了方寸以致不知該如何反應。這一切沒逃過朱棣敏銳的眼睛,至此胡季犛篡位的真相浮出水面。感覺自己被人耍了的朱棣讓越南使節回國給胡氏父子帶話予以申斥,胡家父子上表謝罪並表示願將皇位歸還陳氏。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遣都督黃中護送陳添平歸國即位。當明軍行至越南支稜關時突遭埋伏於此的越軍伏擊,陳添平被越軍搶走並處死。朱棣得知堂堂大明王朝的軍隊被藩屬國的軍隊伏擊並搶走受大明王朝保護之人後勃然大怒,隨即於當年9月以成國公朱能為徵夷將軍、西平侯沐晟為左副將、新成侯張輔為右副將、豐城侯李彬為左參將、雲陽伯陳旭為右參將,領兵八十萬南征。此時越南胡朝同時面對國內陳朝殘餘勢力和明軍的雙重打擊,到1407年(明永樂五年、越南胡開大四年)明軍俘獲胡家父子併成功佔領越南。由於胡朝只存在了短短七年,加之得國不正的緣故,所以中、越兩國的傳統史籍均不將其列為一朝,只是當代越南為突出本民族的獨立性才承認胡朝的歷史地位。在對越南的戰後處置問題上朱棣一開始還算打算冊封陳氏後裔為越南國君,不過他很快得知:越南陳朝已無後裔在世,於是朱棣改變了想法——他轉而在越南設置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將越南重新納入中國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明朝在將越南重新納入直接管轄的郡縣體系後在治理這塊新開闢的領土時將其視為自己可以任意盤剝的利源——光每年進貢孔雀羽毛即達一萬支。由於越南地處偏遠,幾乎無人願前往當地為官,一時間越南成為明朝官場上失意貶謫之人的去處,這些赴任的官員多時貪婪殘暴之人,這就使當地越人深感困苦。而在此之前越南已作為獨立國家存在數百年,早已具有獨立自主的民族意識。明朝對越南當地的地方豪紳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因為明朝的皇權在這塊新開闢的疆土上還不可能像內地一樣強勢,而世家大族一向是中央集權的障礙。當時越南有一個名叫黎利的地方豪紳因為感覺明朝會對自己下手,於是隱居山林廣交豪傑之士,召募流亡百姓。1418年2月(明永樂十六年正月)黎利在藍山鄉起兵反明,明軍同黎利一打就是十年,這場戰爭一直持續到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的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1431年明朝以冊封黎利的方式正式認可了後黎朝建國的既成事實,兩國訂立黎氏嚮明三年一貢之例,由此恢復了明初安南同明朝之間的宗藩朝貢關係。後黎朝時代奪取了老撾、柬埔寨等國的大片領土並滅亡了占城國,基本奠定了現代越南的疆域。後黎朝晚期實權落入鄭氏和阮氏兩大家族之手,1789年企圖恢復權力的後黎朝昭統帝在失敗後逃入中國,後黎朝滅亡。

西山朝(1771年-1802年):儘管後黎朝的正式滅亡是在1789年,但在此之前後黎朝的統治早已是名存實亡——1527年權臣莫登庸篡奪後黎朝,建立莫朝。然而1531年後黎朝又在鄭、阮兩大實權派家族支持下復辟,復辟後的後黎朝並沒能消滅莫朝,而是就此形成了200多年的南北分裂對峙局面。直到1592年後黎朝才消滅莫朝,在名義上完成了南北統一,然而實際上此時後黎朝內部的實權已落入鄭、阮兩大家族手中,他們成為了新的割據勢力,這段歷史被稱為”鄭阮紛爭“。1771年在越南南部歸仁府西山邑(今越南平定省符離縣安溪村)阮文嶽、阮文侶、阮文惠三兄弟發動西山起義,由此建立了西山朝。後黎朝末代君主黎維祁逃往中國請求清軍援助其復國,然而西山軍在1789年擊退了前來干涉的清軍,後黎朝至此徹底滅亡。1786年阮文嶽在歸仁稱中央皇帝,封阮文侶為東定王,轄嘉定;阮文惠為北平王,駐富春。三兄弟各佔一塊地盤,分區而治。

阮朝(1802年至1945年):從公元1627年開始後黎朝的實權落入鄭、阮兩大家族手中,然而一山不容二虎,於是鄭、阮兩大家族展開了權力鬥爭:一開始鄭氏佔了上風——他們控制了越南王室,阮氏家族則南下徹底征服了占城和下高棉地區(今湄公河三角洲),由此奠定了當代越南的版圖。這樣一來越南就出現了北方的鄭氏和南方的阮氏對峙的格局,然而在1771年越南爆發了西山起義——一時間起義的西山軍異軍突起將鄭氏和阮氏都打了個半死。在這樣的局面下鄭氏和阮氏不約而同想到了借外部力量打擊西山軍,於是鄭氏及其控制下的傀儡王室黎氏家族向宗主國中國求援,而阮氏則和暹羅以及當時正打算在東南亞擴張勢力的法國走到了一起。公元1782年阮氏家族的阮福映被西山軍擊敗,被迫流亡富國島。公元1784年他又與暹羅聯軍,但再次為西山軍所敗,被迫流亡暹羅。在阮福映岌岌可危之時向他伸出援手的是法國人:公元1786年法國傳教士百多祿作為阮福映的私人代表同法國政府簽訂了越法《凡爾賽條約》:規定法國派兵援助阮福映,而法國獲得的報酬是越南的沱囊港(峴港)和崑崙島。越法《凡爾賽條約》的簽訂邁出了法國征服越南的第一步,不過這時的法國其實不過是利用越南的內部矛盾漁利而已,要完全征服越南對這時的法國而言是不現實的——此時的交通條件並不足以支撐法國征服遠離本土的越南,況且這時的越南及其宗主國中國都還具備一定實力,並不像19世紀末的晚清時期那麼脆弱,而法國自身此時正處於大革命前夕,國內矛盾已異常尖銳,根本無力在越南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阮福映在獲得法國的支持後任用西洋士官訓練軍隊、建造艦艇、鑄造槍炮,經過整頓,戰鬥力大增。1802年十一月阮福映滅西山朝一統南北。隨著越南統一的完成越南阮朝同法國之間的蜜月關係也隨之結束,事實上雙方的合作從一開始就是各懷鬼胎——阮朝希望藉助法國人的力量統一越南;而法國則想趁機在越南擴張勢力。其實雙方都很清楚對方的意圖,只不過因為有共同的敵人西山朝的存在才有合作的基礎,隨著西山朝的覆滅阮朝和法國的盟友關係也就走到了盡頭,畢竟此時已成為越南統治者的阮朝自然不再甘心法國侵佔自己的土地。阮朝制衡法國在越南擴張勢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恢復同中國之間傳統的宗藩關係:阮朝興起于越南南方,相比之前興起于越南北方的王朝而言同中國的地緣聯繫相對疏遠,所以在同西山朝的對抗中不能像鄭氏那樣求助於中國,這才轉而同法國合作。阮朝很快就發現了法國和中國的區別:中國只需要藩屬國稱臣朝貢即可,並不干涉藩屬國內政;而法國卻是懷著侵佔越南的野心的。於是阮朝在統一越南後的第一時間就向當時中國的嘉慶皇帝請求冊封,以此恢復了中越之間傳統的宗藩關係。法國將越南對自己的抗拒行為看在眼裡,卻並沒立即對越南採取什麼行動——這是因為這時法國大革命已然爆發,革命後的共和國政府正同王室復辟勢力和外國干涉勢力激戰,根本無暇顧及越南發生的事。拿破崙上臺後法國的國內局勢日趨穩定,外國干涉勢力組織的反法同盟也一再被瓦解,但由於拿破崙忙於爭奪歐洲霸權,因此也沒對越南採取軍事動作。不過沒有軍事動作不代表什麼都沒做,事實上此時法國已對越南展開了經濟和宗教上的滲透。越南方面認定法國在越南的商貿和傳教活動是包藏禍心,於是開始對法國在越南的商貿和傳教活動施加了諸多限制。中英鴉片戰爭後法國於1844年10月24日迫使清政府在廣州黃埔與之簽訂了《黃埔條約》,這一時期法國在亞洲擴張的主要目標就是中國的西南地區以及鄰近的東南亞諸國,而越南正是這其中的重要目標之一。1847年農曆正月法國派員到越南要求撤消禁教,當其艦隻駛到沱㶞時以為越人有意施襲,於是開炮轟擊,擊沉越南戰船五艘,由此開啟了近代史上法國對越南軍事侵略的歷史序幕。1856年法國進攻了沱㶞及嘉定等地。公元1862年6月5日法國迫使越南阮朝簽訂了第一次《西貢條約》:越南割讓嘉定、定祥、邊和三省和崑崙島給法國並承諾未經法國同意不得將其領土割讓給其他國家;開放土倫、巴叻、廣安三港和湄公河及其支流供法國通商;保證法國人貿易自由;允許基督教教士在越南境內自由傳教;越南在10年內向法國和西班牙賠款400萬法郎。1867年法國出兵侵佔安江、永隆、河仙三省,1873年更是攻陷了越南古都河內。這一時期越南方面的反法鬥爭獲得了劉永福所率的中國黑旗軍的大力援助,在黑旗軍和越軍的攻勢下河內被從法軍的佔領下收復。黑旗軍和越軍在河內之戰的勝利並未能阻止法軍對越南的侵略擴張行為——1874年越法簽訂第二次《西貢條約》:法國承認越南的主權及獨立,而阮朝須承認整個南部地區為法國領土,並開放河內、施耐汛(即歸仁市)等地為通商口埠,法人既奪得領土,又取得在越南境內來往、經商之權。1883年法國佔領順安港並迫使阮朝簽訂《順化條約》:承認越南為法國保護國。這時的越南畢竟是中國的藩屬國,法國明目張膽將其變成自己的保護國就同身為越南阮朝宗主的清政府發生了摩擦。清政府開始調軍進入越南,結果法軍襲擊了越南境內的清軍並由此引發了中法戰爭。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同法國締結和約: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隨即法國又同越南方面簽訂了《第二次順化條約》進一步明確了法國的保護統治。至此不僅越南北圻與南部已徹底淪為法國的直屬殖民地,即使在阮朝朝廷所在的中部阮氏皇室也僅僅只是在名義上保有皇位,已無主權行使可言。1887年法國將越南分割為三部分:南圻(交趾支那)、中圻(安南)、北圻(東京)。南圻作為“直轄領地”,東京為“半保護地”,中圻為“保護地”。並將這三個地區與柬埔寨一起組成所謂的法屬“印度支那聯邦”。法國總督為聯邦首腦,駐河內。此後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阮朝王室實際已無任何實權,但法國殖民者並沒廢黜阮朝王室,而是保留了阮朝王室並借用王室的頭銜對越南進行治理。二戰中佔領越南的日本也沒廢黜阮朝王室,阮朝王室因此得以一直延續到1945年。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越南封建歷史上的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胡朝、後黎朝、西山阮朝、順化阮朝八個朝代,歷史學家合稱之為安南八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