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

冯一玲1


雍正皇帝吸取自身教训,根据清朝形势,在去世之前下了2道秘旨,让乾隆稳坐江山60多年,确实令世人佩服。

辛劳的雍正皇帝

在康熙,雍正及乾隆这3人中,雍正在位时间最短,然而他对稳固清朝统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一个政权建立之初,大多数皇帝都是勤政爱民的,特别是雍正,经常批阅奏折到夜深,有时索性睡在书房,这也许是导致他身体虚弱的因素之一吧?


雍正经历了“九龙夺嫡”,好不容易当上皇帝。而康熙在位60多年,到他晚年时,处理国务已是力不从心,以致国内存在巨大隐患,国库处于亏空状态。雍正上位后雷厉风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摊丁入户,改土归流等等。渐渐提升了人民的生活,稳定了社会秩序。其外,他还实行了密折制度,使大臣们相互猜疑牵制,有力的加强了皇上的权力。

雍正临死前留下的两道密旨

雍正去世前召开了一些信任大臣的秘密会议,并托付了2道遗旨。

第一道就是关于立弘历(乾隆)为皇帝。


第二道则是要求在新皇帝登基后,将秘旨交到弘历手上,里面内容是雍正指明可重用及不可重用的大臣人选。

雍正认为张廷玉和鄂尔泰对统治政权的影响力,于是在第二道遗旨的名单里特意把张廷玉的名字排在鄂尔泰之前面,因为当时汉人官不如满人官高贵,这样排位可引起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互相牵制,消除了一个隐患。这样的秘旨显示了雍正为了大清的统治之用心良苦。


雍正皇帝在康熙与乾隆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没有雍正,乾隆不可能轻易地掌握国家大局实现盛世,一直在位60几年。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雍正皇帝是清朝最容易被低估的皇帝,很多人都认为“康乾盛世”,康熙和乾隆各占一个,没有雍正什么事,而近些年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雍正皇帝不光在康乾盛世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为清朝续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看看当时的国库存银就知道,康熙给雍正留下了800万两白银,而雍正给乾隆留下了6000千万两白银,所以乾隆基本上是捡的现成的,屡次对外战争,开疆扩土,如果没有钱怎么打仗,怎么成就乾隆的“十全武功”?

雍正皇帝还是清朝皇帝中最为勤勉的皇帝,据说雍正一天只休息四小时,虽然有些夸张,不过不得不说雍正确实是个勤勉的君王。一生光批复奏折就写了一千多万个字,基本上生孩子的空都没有,所以雍正的子女也比较少。所以到了雍正晚年就三个儿子可以传位,即弘历和弘昼还有弘曕。



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弘历继位,因为毕竟康熙在世的时候,都很喜欢小弘历,说他是个大富大贵之人。基本上就是隔辈指定继承人了,雍正能当上皇帝多少有点弘历的功劳。再说弘历也确实很优秀,善于权谋,很适合当皇帝。

但是即使这样雍正皇帝死前也不放心,留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皇帝稳坐63年江山。那么究竟是哪两个密旨呢?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北京的圆明园突然暴病,在快要去世的时候,把四位朝廷重臣请到了身边。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对他们四人说,自己一共留下了两封密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你们四人要一起打开第一道密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再把另一封密诏交给新皇帝。


第一道,当然就是指定皇位继承人,传位于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当然这份密旨雍正早就写好了,并且还有一份藏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后面,雍正皇帝死后,四位大臣(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宣读了密旨。并且从正大光明牌匾后面取出另一份密旨,相互对照,以示公允。这就是雍正皇帝创造的秘密立褚制度。乾隆是第一个受益者,这一道密旨很重要,指名了乾隆的合法性,不像父亲雍正当年倍受怀疑。

第二道密旨的内容就是为乾隆皇帝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心为乾隆,为大清王朝效力。乾隆登基后,亲自宣读了这份密旨。但是雍正在密旨中故意将汉臣张廷玉放在鄂尔泰的前面,就是为了提高张廷玉的地位。目的很简单,就是害怕满人鄂尔泰一支独大,不利于新皇帝控制,这样做有利于满汉大臣相互制衡。



所以不得不佩服雍正皇帝的良苦用心啊,雍正留下的两位重臣对乾隆继位之初的帮助很大,为后来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而雍正的两道密旨成就了乾隆皇帝的63年稳定统治。


楚风说历史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为康熙帝第四子,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1月13日继承皇位,1723年改年号为雍正,在位十三年,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于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八月二十一日得病,“仍照常办事”,但是到二十三日子时就驾崩了。雍正帝的死亡也算是一件离奇事件,从发病到死亡时间之短。

雍正帝画像


如题目所问,雍正帝临死前下了两道什么密旨,让乾隆稳坐江山63年的问题,一是他在雍正初年秘密立储的诏书,一个是他为乾隆所选定的辅政大臣的诏书。但是这两个秘密诏书的主要作用是确保乾隆能够顺利继位,以及尽快掌管好整个大清王朝,根本不可能保障乾隆稳坐63年的江山,这主要还是要靠乾隆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乾清宫“正大光明”


【1】秘密立储遗诏。

当雍正帝病重之际,在他身边的有两位亲王和两位忠臣,分别是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以及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雍正帝知道自己时日不多。雍正帝继位后,鉴于父亲康熙帝时期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于雍正元年即1703年八月宣布,采取秘密立储的方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入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这很好避免了康熙晚期九子夺嫡事件的发生。于是让四位心腹请出遗照,宣布继任者的名单。这项措施保证了后继有人的问题,进而避免了诸子为了争夺皇位而发生内斗的问题,确保大清江山政权的顺利交接,推动大清江山继续稳定向前发展。

张廷玉画像


【2】为乾隆选好辅政班底,确保大清王朝能够很好向前发展。

接班人安排好后,下一步就是为这个接班人选择一套可靠、有实力、忠心耿耿的辅政班底,来保证继任者能够顺利全面掌管朝廷权力。这也是雍正帝在去世之前重点考虑的事情,经过他的通盘考虑,最终他下达了另外一道极为重要的密旨:

雍正八年六月内,钦奉皇考谕旨,张廷玉器量纯全,忠诚供职,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祥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朕万年之后,二臣著配享太庙。今朕欲将皇考此旨入于遗诏内颁发。庄亲王心地纯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比不至于错误。果亲王至性中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

鄂尔泰画像


从雍正帝这个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雍正帝对两位秦王、两位忠臣都分别给予了评价,但是在这份遗诏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雍正帝的良苦用心。首先对于两位重臣,他故意将汉臣张廷玉放在了满臣鄂尔泰之前,按道理讲满臣优于汉臣,但是雍正帝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让张廷玉对鄂尔泰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对于两位秦王,庄亲王在地位上要高于果亲王,可谓是为人之首,但是雍正帝采取先褒后贬的策略,而对果亲王没有敲打,意在敲打庄亲王,使其不要干政。就这样,雍正帝将自己的意愿很好地传达给四位辅政大臣,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责任,也使他们知晓皇帝对他们的心思,这样更加有利于乾隆帝更好的 接管政权。


两份秘密遗诏可见雍正帝的良苦用心,实际上也确保了大清政权的顺利移交,而雍正帝选人的眼光也是非常独到的,乾隆帝确实引领大清王朝走上了辉煌,创造出了不菲的业绩。



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该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而其中,雍正是则是造成“康乾盛世”的重要人物。



据说雍正临死前拟好了两道密旨,这两道密旨保证乾隆安稳60余年。个人觉得有点夸大了两道密旨的作用。

一个康乾盛世的打造,与祖孙三代的励精图治有很大的关系。 雍正历史上就是一个勤政严苛、刚毅果断的形象。


雍正在位十三年时间里,对清廷机构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整顿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设立军机处,密折制的创新与改善,创立秘密建储制,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等。而且他生活朴素节俭。



正由于雍正的节俭和勤奋,国库充盈,给乾隆留下了丰厚的家底,乾隆没有财政上的后顾之忧,治理国家底气十足。

还有乾隆自幼天资聪颖,深受祖父康熙厚爱,在众多皇孙中早早地确立了地位。他执政后不仅成功地改变了雍正的某些政策措施,消除了很多弊端,并且提出了“中道政治”和“宽严相济”的施政方针。他本身具备雄主的素质,哪里是一道密旨就可以让他安稳60多年。

所以第一道密旨就不算秘密了。

之所以采用秘密立储制度,也是雍正首创,同时也是他从父亲康熙那里得到的血的教训。

康熙国事明白家事糊涂,太子二立二废。晚年迟迟定不下皇储,导致了“九子夺嫡”悲惨结局,雍正不希望后代再重蹈覆辙。所以,后来的嘉庆、道光 、咸丰都沿用了这制度。

关于第二道密旨是这样的 。

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在生命垂危时,紧急召见四位重要的人物,做了最后的安排。这四个人就是庄亲王允禄和果亲王允礼、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

雍正皇帝对他们四人说,自己一共留下了两封密旨,等到自己驾崩之后,你们四人要一起打开第一道密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等到新皇帝继位之后,再把另一封密诏交给新皇帝。

雍正皇帝死后,四位大臣宣读了第一封密旨。内容如下:

“宗室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顺,处事平和,圣祖仁皇帝惟独对他最为钟爱,在宫中抚养,给他的恩惠最多,超出了正常的规定……”

弘历顺利当上皇帝,即后来的乾隆皇帝。 然后,四人把第二封密旨交给了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登基后,又宣读了第二封密旨。内容就是为乾隆皇帝安排了辅政大臣,让他们尽心为乾隆,为大清王朝效力。但是雍正在密旨中故意将汉臣张廷玉放在鄂尔泰的前面,就是为了提高张廷玉的地位。



目的就是用汉臣制约满臣鄂尔泰,用心可谓良苦。

也就是雍正皇帝这两份密旨,保证了皇权的顺利交接,避免了流血牺牲。对辅政臣子也有安排,保证国家政策也能顺利过渡。为康乾盛世的到来也是功劳一件。但是康乾盛世与乾隆的励精图治关系更密切。

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补充。


历史逸事


雍正的传说真是好多好多。

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满清的一位帝王,雍正的皇位来自于清圣祖康熙帝,虽然康熙平三藩,收台湾,败准格尔,驱除沙俄,巩固了中华领土的同时却也使得中国财政亏空,雍正即位时一穷二白,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雍正给儿子弘历留下了很大一笔财富,这也是乾隆能够有钱搞十全武功的原因

据说雍正临死前下了两道密旨让乾隆稳坐63年江山,这事情是真的吗?

其中一个密旨便是说直接册封乾隆皇帝作为他的接班人。便是作为他的下一接班人,另一个密旨便是等乾隆皇帝上位以后,然后在各个大臣面前宣读的。内容便是雍正皇帝在自己死之前命令那些比较有才调的大臣去辅助乾隆皇帝。正是由于有这么两件事,所以乾隆皇帝在后面管理国家的过程中都是比较顺利的。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禛),康熙帝第四子,在位期间带领满清政权大胆地溶入中国。

满清十二帝当中,也只有雍正才自信地称自已为中国皇帝,其余的十一帝只会死抱着祖制不放,围着那张凳子瞎扒乱转。

“以不争为争”,雍正的上位,深谙权谋之道 “九子夺嫡”是清宫戏中的压轴大戏,这里就不再罗嗦。

太子以及支持他的大臣王爷组成了太子党,皇八子也有一票大臣支持,组成了八王党,在朝中斗得不亦乐乎。

其中的尔虞我诈、刀光剑影将“皇储”之争表演得淋漓尽致。

康熙就像高坐云端之上的一具神佛,那边强了就压一压,这边弱了就提一提,这就是帝王平衡之术,让大家见笑了。


(康熙)

太子两废,八王党权倾朝野,当太子倒下的时候,满朝官员人都以康熙会立八皇子为太子。

结果让众人跌破眼镜,一直不受人重视的四阿哥夺得储位。殊不知,你们个个都去支持八阿哥,那康熙这宝座岂会坐得稳?

而四阿哥却默默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兢兢业业、求真务实,上又孝敬老人,下又恭爱兄弟,与太子党和八王党保持着一个不近不远也不得罪的距离,最终他进入了康熙的法眼。


(老四和老八剧照)

有些人说“装,真会装”,其实不然,跟皇帝这类生物去谈君子之道,也太过奢侈了点,不过,有些人连装都不会。

雍正的这种行事格就深得“老庄之道”,终于笑到了最后。

建立“秘密立储”制度,结束了王统之争对国家带来的危害 见面说“福寿安康”,转身过后就捅枪,作为九子之一,雍正享受过这种夺嫡之苦楚。

有的皇子是真正的野心家,有的皇子却只是出于自身防卫的需要;有的大臣要拥立之功,有的大臣怕不站队以后被秋后算帐,所有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参与其中。

争来争去,位子只有一个,却大伤害了皇室的团结稳定,也空空地耗去国家的元气。

所以在他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死前留下了两道密旨。

一道密旨确定了乾隆皇帝为他的身后接班人,而另一道密旨着实藏有深意 。

雍正七年,正值变革紧要关头,而西北用兵也迟迟打不开局面,他深感到朝中隐藏着巨大的反对力量,于是便设立军机处,来架空内庭,加强皇权。



雍正帝借西北用兵设立 军机处,利用战争来达到权力集中的目的。

怡亲王胤祥、大学士 张廷玉、户部尚书 蒋廷锡、大学士 鄂尔泰等,都是他的心腹重臣。

而雍正的另一道密旨中,确定了张廷玉、鄂尔秦同为托孤大臣,而身为汉人的张廷玉位在鄂尔泰之上。

这一道密旨体现了雍正皇帝的两个想法:一是他推行的“官绅一体纳粮”的税赋制度,也算是前古人的惊人创举了,而张廷玉就是此次变革的重要推手,雍正怕他死后,有人会巅覆他的道统,这一道密旨就是为表示他变革的决心。



(密旨)

二是要告诉乾隆不要在乎满汉之分,贤德之人便可重用。

后来乾隆摆“千叟宴”其实也是受雍正影响的一个延续。 说来也怪,每一个进行剧烈变革的皇帝到最后都没有好下场,雍正就是死得不明不白。


(乾隆)

没有雍正哪来的盛世?

康熙成年累月的打仗,搞得国库空虚,民间疲弊,这算是什么盛世? 没有雍正的8000万两银子,乾隆能玩63年?

这个基本的认知,常人要有。

你看,到了嘉庆年间,皇帝就算挠破了头,也阻挡不了清朝开始走下坡路了。

总之,乾隆皇帝能坐稳63年的皇位,只需要前面的那一道密旨就够了,记住,还得需要有8000万银子。

歪眼小史工作室


刚日读史


雍正皇帝在清朝的十二个皇帝中算是个很另类的人,没有什么嗜好,最大的爱好就是治国理政,在位十三年朱批过的奏折有360卷,而雍正在位期间,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据记载雍正每年休假三天,分别是冬至、除夕和他自己的生日,其他时间就俩字——工作。这样勤奋的皇帝比较少见,和明朝那些常年不上朝的皇帝比比,简直就是劳模了。再和明朝那爱做木匠活的皇帝、宋朝那爱写瘦金体的皇帝比比,雍正简直太敬业了。

这样一个皇帝临死之前会下两道什么样的密旨呢?

少数民族政权大多不像汉族政权那样,坚定不移的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实行的老皇帝选择制,这使得少数民族政权往往会因为老皇帝的死去,而引发皇族们内部为争夺皇位的血腥屠杀,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政权的分裂甚至覆灭。

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权,这个政权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不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每一个皇子都有皇位继承权,所以在皇族内部会出现众多皇子争夺皇位的斗争。比如雍正本人他就是皇四子,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是不能继承皇位的。

但是清朝不实行这一套,所以当时康熙的九个儿子就展开了皇位争夺战。这是很残酷的斗争,虽然雍正最后胜出了,继承了皇位,但是在他掌权初期还是要面对他的弟兄们的挑战,当时清朝正在打击青海罗布藏丹增的叛乱,此时雍正为了稳定大局,不得不节制对他的弟兄的打击。

即使这样还是将胤禵从军前召回,加以圈禁,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雍正二年平叛胜利,雍正立即加大对亲兄弟的打击力度,将胤禩削去宗籍圈禁,并改其名为“阿其那”(意为待宰的鱼),将胤禟削宗籍、圈禁, 并被改名为“塞思黑”(意为讨厌的人)。康熙的皇十四子先是被派去守陵,后来受圈禁。康熙皇十二子被降爵,康熙的皇三子被革爵圈禁。

这些事情使雍正开始反思清朝的立储制度,于是实行秘密立储的制度。雍正元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储制度,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好,藏于光明正大匾额之后,待雍正死后,取出宣读,同时下密旨一道藏于内库,同时核对。这就是雍正临死前下的两道密旨中的一道。

这个秘密立储制度,避免了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而展开的血腥斗争,此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都是通过这种方式继承皇位的。

雍正死前下的第二道密旨是关于辅政大臣的。在雍正身边聚集着很多著名的大臣,比如前期的年羹尧和隆科多,都很著名而且功劳很大,年羹尧到青海平定罗布藏丹增的叛乱,被封为一等公,隆科多官拜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雍正尊称其为“舅舅”。

可是年羹尧后来被下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这说明雍正和手下的文臣武将之间的猜忌很深。后来在雍正朝被重用的有四个大臣,分别是李卫、田文镜、张廷玉、鄂尔泰。四个人中有三个汉人,可见雍正对汉人还是比较信任和重用的。

所以,为了避免新皇帝登基出现一些大臣尾大不掉的局面,雍正下了第二道密旨,对辅政大臣作出了安排,也就是在这四个人当中挑选了张廷玉和额尔泰作为辅政大臣来辅佐未来的皇帝弘历,而且张廷玉排名在额尔泰之上,意在利用张廷玉牵制鄂尔泰。

雍正这个人可谓深谋远虑,有了这两道密旨,保证了政权的顺利交接,对新皇帝不但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小小嬴政


历史上的乾隆皇帝,可以说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最为“幸运”的皇帝之一,而这一切都与他的父亲雍正皇帝此前十三年的改革与勤政密不可分。

在继位的合法性上,乾隆皇帝很早就被雍正通过“秘密立储制度”确立了其接班人身份,并且帮助其扫除了几乎所有的障碍,使得乾隆皇帝的登基变得是没有任何的“悬念”,帝位从一开始就极为稳固。

在政治上,雍正事必躬亲、励精图治、革除痹症,成为古代帝王“勤奋”的标杆,而这也为乾隆留下了一整套完善的保障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机构与制度,以维系了皇权的统治的根基。

而在经济上,雍正实施“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极大的充盈了清朝的国库,一改康熙一朝国库空虚、亏空严重的局面,进而为乾隆皇帝留下了一副殷实的“家底”。

由此可见,乾隆朝时期,特别是乾隆朝初期的“盛世景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享受雍正朝改革的成果与红利。

而实际上,雍正为乾隆皇帝留下的远不止这些,特别是雍正晚年关于其后事安排的遗诏,对于乾隆皇帝顺利完成政权交接与过渡,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此后乾隆朝六十多年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定海神针”般的重要作用。


雍正留下的遗诏,俨然就是替乾隆皇帝安排好了一切。

其实,雍正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身后之事做着安排。

在这一年之中,雍正可谓是遭受到了精神上与身体上的双重打击。这年六月,与他关系最为亲密,同时也是他最为信赖与倚重的兄弟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悲痛欲绝,甚至是在祭祀的过程中数次晕阙,足可见雍正的伤心程度。而几乎就是刚刚将胤祥进行了安葬的同时,雍正自己也是大病一场,险些让雍正就此一命呜呼。

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认清了自己即将命不久矣的现实,于是,他拖着病体,召集了几位朝中的重臣,开始“面谕遗诏大意”。

“朕夙夜忧勤,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因见人情浇薄、官吏徇私,罔知改省,不得不惩治以戒将来。故有从前条例本严而改易从宽者,乃原议未协,朕与廷臣悉心酌定,可垂永久。有从前本宽而改易从严者,本欲俟诸弊革除之后,酌复旧章。”

这是雍正对于自己进行的政治改革的总结,其中也包含了雍正的一些“反省”,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雍正的临朝政策较之此前,有了一些从“严”转“松”的倾向,同时也是对乾隆皇帝登基后的一系列对人、对事的态度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雍正遗诏中,另外一个对于对于乾隆皇帝有着重要意义的内容,便是再一次正式确立了乾隆皇帝接班人的资格。

“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皇考于诸孙之中,最为钟爱,抚养宫中,恩逾常格,雍正元年八月朕于乾清宫召诸王、满汉大臣入见,面谕以建储一事,亲书谕旨,加以密封,收藏于乾清宫最高之处,即立弘历为皇太子之旨也。其后仍封亲王者,盖令备位藩封,谙习政事,以增广识见,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尽管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皇帝在确立“秘密立储制度”的时候,同时也确定了乾隆的继位人资格,但本着“秘密立储”的需要,雍正对此一直是避而不谈的。

然而,此后雍正的一系列行为,实际上已是在将这样的想法昭然于世了。

一来,雍正皇帝多次安排乾隆主持国家大型的祭祀仪式,特别是在其刚刚将其“秘密立储”后,就让其代为祭祀康熙皇帝的景陵,可谓是意图明显。

二来,雍正为弘历配备了包括张廷玉、朱轼、徐元梦等当世名士为老师,同时还命人传授其弓马技艺,为的就是要对其进行全面培养,重视程度远超其他皇子。

三来,那就是雍正对于弘时的持续打压,先是压制其生母齐妃李氏的身份,随后又把弘时过继给八阿哥胤禩,进而将其削宗夺爵、逐出宗室,这些都是在给乾隆皇帝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乾隆皇帝的继位本就是顺理成章之事,而雍正不仅用遗诏的方式加以巩固确认,同时还将康熙与他这两代帝王的喜爱作为了乾隆皇帝的重要“背书”,增加继位的“合法性”,无疑对其皇位的稳固有着重要作用。

当然,雍正在将乾隆皇帝扶上皇帝宝座,并且给予他以治国施政的告诫外,还为他精心打造了一套班子,这便是在其临终前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即庄亲王胤禄、果亲王胤礼以及张廷玉和鄂尔泰。

雍正如此安排,可谓是颇有深意的。

从这四人的出身背景上来看,胤禄与胤礼,是雍正的弟弟,属于宗室成员,而张廷玉和鄂尔泰属于外臣,这样的搭配是典型的“内外平衡”,既照顾了宗室的利益,同时也最大化的安抚了外臣。

而再往具体来说,此时的胤禄已经是过继给了老庄亲王博果铎,进而袭承了皇位,因此他属于旁系宗室;胤礼则依旧是在康熙这一支血脉下,是没有“出三福”的直系宗室;张廷玉,并不像此前的年羹尧、田文镜那样有着汉军旗籍,是正儿八经的南方汉族士大夫的代表,至于鄂尔泰则是满洲官员的代表。这样一来,再一次将这四人所代表着的利益集团进行细化,使得不同阶层人的利益都能顾及的到,并且在势力分布上加以平衡,以此来维系朝局的稳定,避免形成对于皇权的威胁。

在这其中更加高明的是,雍正为张廷玉与鄂尔泰还画了一个“大饼”。

“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明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着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其应行仪制,悉遵成典。”

配享太庙,让其享受后世的祭拜,能够享受此荣耀的不是权贵宗室,就是功勋重臣,这无疑是对张廷玉、鄂尔泰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是对其进行着极力的拉拢,使其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新君。乾隆皇帝则可通过这二人,实现对于外臣的控制。

而与此同时,雍正皇帝一改“首崇满洲”的传统,将张廷玉的位置放在了鄂尔泰之前,这又是在表明其对于汉族官员的认同与尊重,在加上张廷玉以一介汉臣的身份获得“配享太庙”的荣誉,这对于所有汉族官员以及广大汉族人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舞。雍正这一手绝对堪称非常高超的怀柔之道。

纵观整份遗诏,雍正皇帝从皇位传承、施政纲领以及“顾命大臣”三个方面,为乾隆皇帝留下一份丰厚的“政治遗产”,这其中除了有雍正卓越的政治能力与政治眼光外,更彰显了的是其作为一位帝王父亲的用心良苦。


雍正的这份遗诏,实际上也是为乾隆朝的政局走向,埋下了一定的“伏笔”。

首先,“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员的换血成为了必然。

雍正想着有四位大臣“顾命”辅政,为的就是协助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乾隆皇帝完成权力的交接与政权的顺利过渡,同时也使得自己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政策能够得以延续与开展。

但实际的情况确实事与愿违。乾隆三年(1738年),果亲王胤礼去世;乾隆四年(1739年),庄亲王胤禄受到“弘晳逆案”的牵连,被逐出了政治舞台的中心;乾隆十年(1745年),鄂尔泰去世;此时的朝堂上只有张廷玉有着影响力,而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乾隆皇帝开始对于张廷玉的清算与打压,使得其也只能以非常凄凉的结局收场。短短十年时间里,雍正为乾隆设计的政治结构就这样“土崩瓦解”了。

而在整个过程中,乾隆皇帝自身的政治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使得其能够在保证政局稳定的情况下,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来组建官僚队伍,执行其想法与政策。此前的四位辅政大臣起到的也就仅仅是政权过渡的作用,同时也是从侧面来印证乾隆的政治能力,进而提升的是乾隆本人的地位与声望。

其次,乾隆一朝“仁”字的基调,也就此奠定。

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最为崇拜的并非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而是他的爷爷清圣祖康熙皇帝,特别是康熙皇帝的“仁”的谥号,是非常为乾隆皇帝所认可的,并且也得到了他极力的效仿。

于是,雍正的那句“惟体圣祖之心以为心,法圣祖之政以为政”,无疑是在乾隆皇帝摘下了一件“紧箍咒”。纵观乾隆一朝,为多尔衮平反,为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平反,为自己的哥哥弘时平反,其中有着乾隆“好大喜功”的心态,更重要的是雍正的安排为乾隆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基础,进而让乾隆皇帝以此实现延揽人心,以及树立“仁德”名号的目的。

再次,“秘密立储制度”同样为乾隆所受用。

雍正设立“秘密立储制度”,实际上是充分吸取了此前帝王传承、王朝更迭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康熙朝晚年惨烈的“九子夺嫡”,也让雍正产生了后怕。他不希望只以出身、年龄作为标准,而将国家交到一个不称职的人的手中,也更加不希望为了争夺皇位,皇子之间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局面产生,于是这才有了“秘密建储制度”,而这也成为了其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又一项举措。

乾隆皇帝作为“秘密立储制度”的第一位受益者,其登上皇位的过程可谓是非常的平坦,而在他袭承了这一制度后,也确保了终乾隆一朝,皇子之间关系的和谐与朝局的平衡稳定,避免了“九子夺嫡”事件的再度发生。

只不过乾隆皇帝前两度“立储”,皆因皇子早殇而荒废,但终归还是能够将这一制度进行执行与延续,而这要怪也只能怪他太过于长寿,把自己的儿子们硬生生的都“熬”死了。

纵观雍正的一生,其绝可谓是“克俭勤政”的典范,他不仅革除了康熙朝晚年一系列的痹症,扭转了国势,进而将大清王朝带入了新的“辉煌”,同时,他也更是为他的继任者乾隆皇帝,积蓄下了丰厚而又殷实的“经济遗产”与“政治遗产”,进而使得后者有了足够的资本与底气,延续了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最后一代“盛世”。


雍亲王府


雍正皇帝临终,留下了两份密旨:一道为传位遗诏,另一道则是用以验证雍正元年秘密建储诏书真伪的“翻版”建储诏书。

这两道密旨的作用有多大?

让继承其身后皇位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稳坐了60多年的江山,确切点说,稳坐了63年零3个月的大清皇位。

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间乃至禅位以后,其皇权稳固程度,对朝政大权的掌握程度,皇帝权威乃至对臣属的控制程度远超清朝任何一位帝王。

这两道密旨的内容到底是什么,为何会其发挥如此大的作用呢?

01 验证建储诏书之随身携带密旨

雍正元年八月,鉴于“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的历史教训,本着“默运于事先,贯注于事后”的负责态度,雍正皇帝召集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乾清宫西暖阁,做出了“密建皇储”的开创性决定。

《清实录·请世宗实录》记录了雍正皇帝围绕“建储”而做出的一系列决定:

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诸王大臣等、当各竭忠悃。辅弼朕躬。俾朕成一代之令主。

而后,雍正皇帝将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大学士马齐和理藩院尚书佟佳·隆科多单独留下,共同见证“将密封锦匣,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早在雍正元年便将皇四子弘历秘密立为皇储。而后,雍正皇帝又另手书一份“建储诏书”,时刻携带,以备不虞,用以比照,以正其名。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驾崩,张廷玉赶紧召集大行皇帝近侍太监,寻找其“随身携带之对照诏书”,验证无误后,皇四子——爱新觉罗·弘历得以承继皇位,是为乾隆皇帝。

雍正皇帝的建储和传位办法,看似繁琐,但旧被“继位不合法性”负面舆论所缠绕的雍正皇帝,深知继位合法性对于皇权稳固、朝局稳定乃至清王朝的发展壮大,意义重大。

前有雍正元年,朝臣见证之“秘密建储诏书”,后有雍正十三年,朝臣寻得“对照诏书”,前后一致的情况下,让乾隆皇帝的“继位合法性”得到了根本意义上的保证,这对于雍乾两朝皇权更迭过程的顺利、对于乾隆皇权的绝对稳固具有绝对保证。

也就是说,雍正皇帝为乾隆皇帝留下的“对照诏书”,为乾隆皇帝为稳坐江山63年之多,奠定了绝对基础。

02 传位遗诏

对于“传位遗诏”,或许好多人有着这样的疑惑:既然前有“建储诏书”,后有“对照密旨”,已经足以证明乾隆皇帝的继位合法性,雍正皇帝为何有载临终之际发布“传位遗诏”呢?

首先,“传位遗诏”乃系清朝祖制,乃系清朝在法律层面的正规化传位流程之一,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再者,不管是“建储诏书”还是“对照密旨”,都只是雍正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单独性决定,其内容仅有“选定皇位继承人”这一项。而“传位遗诏”除了要明确宣布皇位继承人外,更侧重于对朝政大事、朝堂势力安排,乃至大行皇帝盖棺总结、临终期许甚至丧服时限等政治遗嘱。

也就是说,“传位遗诏”中,皇位传承明确固然重要,但更多的是偏向于国家政务、朝臣布置等政治层面的安排。“传位遗诏”更偏向于“公”,而“建储诏书”更偏向于“私”。

而在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中,除了明确“宝亲王皇四子弘历秉性仁慈。居心孝友。今既遭大事。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的明确传位规定外,还为继位的皇四子弘历安排好了“辅政大臣”。

当需要注意的是,在雍正皇帝的“传位遗诏”中并没有明确允禄、允礼、张廷玉、鄂尔泰的“辅政大臣”身份,只是将此四人单独列举予以“褒贬皆有”的刻意说明,暗示了对四人的政治地位安排。

《清实录·清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皇帝“遵照”大行皇帝遗命,而做出的决定:

寻谕、皇考遗命。著庄亲王、果亲王、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辅政。朕思鄂尔泰、系因病解任调理。今既辅政。著复任。

就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四人的选择而言,更是雍正皇帝对乾隆皇权从皇室宗亲、满洲勋贵乃至朝廷重臣等诸多方面予以绝对保证的理性决定。

允禄、允礼乃系康熙皇帝子嗣,乾隆皇帝叔叔辈的皇室宗亲,在雍正皇帝的刻意培养下,早已经成为可以独当一面、威震一方的擎天保驾之臣,能够有效威慑和统领其余皇室宗族对乾隆皇权的支持和拥护。

西林觉罗·鄂尔泰,八旗勋贵,乃系雍正皇帝“三大宠臣之一”,其“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等诸多的优点,能为初一登基尚不谙政务的乾隆皇帝,提供相当程度的辅佐。

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训示臣民,其功甚钜”,乃系雍正皇帝刻意培养之朝臣领袖,其汉臣的身份,更是能够为乾隆皇帝赢取更为全面的支持和拥护。

也正是在雍正皇帝精心挑选之四位辅政大臣的绝对支持下,政治经验不足的乾隆皇帝才得以顺利度过皇权更迭的动荡时期,得以迅速稳定皇权,牢牢掌控朝政大权。

“受命于天,荷天之笃眷”的乾隆皇帝,能够牢牢把控朝政大权长达63年之久,皆因雍正皇帝两道密旨。“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乾隆皇帝当值无愧为“最幸运之帝王”!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雍正传》、《清史通鉴》


正说清代十二朝


在雍正帝刚刚即位时,大清国库仅有800万。而等到乾隆即位时,大清国库高达6000万。是康熙皇帝不如雍正皇帝吗?显然不是。其原因之一在于康熙帝连年征战。康熙一生平三藩、征葛尔丹、抗击沙俄和收复宝岛台湾,可谓千古一帝。也正是因为连年的征战导致国库并不富裕,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是康熙帝晚年出现了九子夺嫡,九个儿子之间的内耗导致大清国库空虚。当年九子夺嫡手足相残,状况之惨烈堪称历史少有。

雍正帝登基后铁腕执政,整饬吏治。他认为国库亏空是贪官造成,于是加大力度整顿吏治,他不像康熙帝那样仁慈,凡有犯者即革职抄家。

这一举措得到了明显的收益,直到他去世,大清国库留下6000万两白银。

雍正留给乾隆的可不止这6000万。经历过九子夺嫡的雍正深知选立储君的重要性,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发生,他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由此也因出了雍正帝留给乾隆的第一道密旨。这道密旨分为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而另一份放于内府,用来核验密旨真假。


而在雍正帝去世前,这道密旨被交于了四位大臣手中。他们分别是果亲王、庄亲王、张廷玉和鄂尔泰。这四人不仅是雍正帝的亲信,更是在当年夺嫡之中帮助过雍正帝的人。

在雍正帝去世后,众人取下了正大光明匾额后的密旨。而这四位大臣也同样宣读了密旨,这才保证乾隆皇帝顺利登基。可以说正是雍正帝的先见之明才让乾隆坐稳了63年江山。

说起这第二道密旨之前,先来看看密旨中提到的两个人,他们是张廷玉和鄂尔泰。这两位,一个是满人,一个是汉人。他们都是雍正帝的股肱之臣,都为雍正帝顺利登基立下汗马功劳。

张廷玉更是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雍正十分倚重这二人,并且将他们俩留给了乾隆皇帝,作为辅政大臣。

这第二道密旨是让乾隆帝亲自打开,密旨的内容是让张廷玉和鄂尔泰作为辅政大臣。这份密旨看似平平无奇,不就是老皇帝为新皇帝选了辅佐的大臣吗,每朝每代都有。但史学家就不这么认为了。这份密旨中雍正将张廷玉写在了鄂尔泰前面,后人认为这显示了雍正帝对张廷玉的信任,在雍正帝心中张廷玉的地位要高一些。

而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张廷玉是汉人,雍正帝此举被看成安抚汉人。这么说其实也没错,毕竟当时虽是满人统治,但汉人毕竟在人数上占优势。拉拢汉人有利于民族的大团结,更有利于国家稳定。

不管是出于哪种原因,雍正帝的这第二道密旨可以说对乾隆稳固江山有了极大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在乾隆刚即位时,对于朝政并不是很熟悉,需要有人带着他一步一步成为成熟的君王。

鄂尔泰和张廷玉正是扮演着这样的领路人。鄂尔泰辅政10年,张廷玉20年,为乾隆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雍正帝的这两道密旨可以说十分关键,甚至严重的讲没有这两道密旨就不会有康乾盛世了。

这第一道密旨确保乾隆顺利登基,不至于出现九子夺嫡的局面。稳固了清朝统治的根基,同时也极大的保存了国力,使得国库充盈。第二道密旨相当于推波助澜,让清王朝走得更远,让乾隆帝成为一个真正的帝王。由此说来,这俩道密旨让乾隆帝坐稳63年江山是不为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