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古文真的更有说服力吗?

松金洋子


引用立论正确、有哲理、有预见性的白话文同样有说服力。

值得探讨的是,中国有五千年历史,传统文化积累了取之不尽的经史子集。

在漫长的历史交替中,涌现出无数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的人才,这些人提取宝贵的经验著书立论,囊括了各个领域的精华,用文字传输给当代,传承给后世。

例如:《周易》中“天行使,君子以自强不息”;

《道德经》中“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

《孟子》中“天欲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

《孙子兵法》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这些古文也是当时的普通话。由于人类语言的进化,变得生疏了。

为什么古文这么精练,原因不外有几点。一、古人写作的工具,在没发明造纸以前多用竹简,制做费工,書写不便,他们尽量压缩文章的篇幅,用准确凝炼的语言表达出来。二、这些文章不会普及到黎民百姓,只在贵族阶层,士大夫中交流,他们已习惯了这种语法。三、后人的修饰。

古文中有很多警句、论述、观点用到现代事物中,能对号入座,一语中的,很准确,有说服力,不只是因为它是古文,主要是这些语言的经典内容。

反过来说,现代的白话文同样有说服力。


古镜5


引用古文是增强说服为常用手法,我们看到许多议论文性文章都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史实。尤其引用历史名人、历史上有影响为人物的言和行。

其实引用古人也不要过于拘泥史实、典故和出处,只要引文切合题意、能增加文章说服力即可。

下面一则故事很典型:

欧阳修问苏轼文章的典故出处,苏轼一本正经:恩师我编的。

苏轼高考作为被欧阳修梅尧臣视为奇文,这篇文章名叫《刑赏忠厚之至论》。

欧阳修问苏轼道,你于文中言,皋陶曾三次谏言于帝尧,请求诛杀一囚犯,然帝尧三次皆不允,旨在宽恕,我与梅尧臣都不知此事出于何典?愿你能如实到来。

苏轼坦然道,不敢诓骗恩师,此事乃晚生信笔为之,乃自撰也,并无出处。欧阳修闻此,默然喷笑,直赞道,倒是大胆,文风不俗!说罢,又难忍大笑。

当然这种瞎编也不足为法,不能滥用。


国学小师


一、引用的目的。写文章时,引用其他人的作品或者言语,作用一般有三,一是作为缘起,类似于古诗的“兴”的手法;二是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三是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其中,除了第一种,后两种,其实都是或直接或间接用于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果你使用了引用,却不能增强说服力,那么说明这次引用本身就比较失败,或者说没有用对正确的方法。

二、引用古文是否“更”有说服力。其实所引用的文章、词句是否有说服力,是不以其是否“古文”来论的。而是你引文中的观点,是否与你的观点形成较为强烈的逻辑关系,或映证,或反证,而至于引文本身,是古文还是现代文、是中文还是外文,都无所谓,关键至于与观点的逻辑关系。

三、为什么引用古文常常会更有说服力。如前条所述,引用古文未必必然比引用现代文或者外文更有说服力,主要看引文与观点的逻辑关系。但是在实践中,引用古文却常常是一个常见的“套路”,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古文是古代先辈的思想归纳,尤其是见于典籍中的古文,则更被认为是”公认‘的思想成果。其二,因为我们是一个文化传承永续未断的国家,所以古代文化典籍历来是各个时代纷纷学习、赖以汲取知识的宝库,因此大家都具备了一定的普遍的古文知识基础,尤其是在知识分子群体之中,所以引用这些大家所共知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对引文的理解也已经形成历史共识,不容易发生歧义和争议。其三,古文是先贤的思想成果,其“古”则表明早已有人认识到引文中的观点,更可以证明其中观点已经经历过很长时间的锤炼、锻打,才能流传后世,因此其中观点更经得起推敲,所以用起来在说服力方面会具有更强的效果。

四、引用古文的传播学意义。引用古文在传播学的角度上,因为能展示写作者的家学积累,能宣传中华文化的悠久绵长,从而会引发受众对于作者的认同、对于自我文化的自信,因而在说服力同等效果的古文、今文上,大大也往往出于功利的角度,会选择引用古文。

以上是根据学习、写作的体悟,分析陈述的个人观点,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观音


人们在写文章时,经常引用古文,好像觉得这样做更有说服力,事实往往也真的是这样。

但是究其原因,并不是古文比现代文更有说服力,而是因为以下几点:

一、人们引用的古文,通常是古文中著名的句子。这些句子本身可能就是名人说的,很有思想深度,再经过几百年岁月的淘洗,保留下来的。能在几百上千年的岁月中,广为接受,广为传颂,证明其确实有着很深邃的洞察力,或者能体现出广谱的人生意义和人生哲学。

二、相对凝练。中国的文言文,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本身有这很高的凝练力和很丰富的表达力。再加上这些引语本身就广为人知,人们不自觉地就会接受,当然会提高引用者的说服力。

三、更形象。因为这些句子已经是广为人知了,人们对它们所表达的内涵及外延有着很深刻和明确的认知。用它们做例子,可以言简意赅,让读者很形象地知道自己的所要表达的含义。


心在水乡身在岸


古文都是封建社会产生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引用古文,有时候不但没有说服力,反而让人反感。

所以不要胡乱崇拜古人、古文哦!要敢于质疑,才是正常人。当然也有一些古文有些道理,要灵活运用。



杨哥之翩翩舞


古人三立,立德,立言,立功

立言是一生的追求,终其一生,或者终其几代,才述著一本书。

古文在韵律,字意,以及文字承载的道义上,谨小慎微,每一个字,都要再三推敲。

有兴趣的可以听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徐文兵对《黄帝内经》的解析,字字珠玑。

比如《黄帝内经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徐文兵在解析中说,

,是针对实而言,看得见摸得着的为实,眼见为实,有形有质;看不见摸不着的为虚,无形无质,物质背后的能量或者信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真实存在,比如发火,比如受寒,比如七情六欲

邪,是针对正而言,孟子说,养浩然正气,每个人身上都有某种频率、波段、方向的能量,用来保护你。而和你的频率、波段不相吻合的能量,就是邪。那些影响你思想背道而驰,拽你朝不同方向走的力量,都可以称为邪。

虚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恶语一句六月寒,语言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能够实实在在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比如寒暑燥湿风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偷偷摸摸的是为贼,在你思想境界放松的情况下,袭击你的叫做贼风。春风拂面是正儿八经的风,人在清醒状态,体外有一层扶阳气,叫做卫气,用来保卫皮肤腠理不被外淫侵犯。人在睡眠过程中,卫气内敛,需要盖被子。所以睡眠中开空调,吹风扇,开窗户,风轻松的就寖入皮肤腠理,体质弱的很容易中风,面瘫,醒来动不了。

避之有时,我们要知道大自然的变化之气,比如夏天多暑湿之气,秋天多肃杀之气,冬天多寒冷之气,我们要根据大自然的变化,去有意识的躲避这些贼风,而不是迎面而上,和大自然对着干。

简单的八个字,我们可以长篇大论,在长篇大论中,可能还抓不住主题。

古文韵律很严谨,读起来朗朗上口,古人诵读经典都是以歌唱方式诵读的。一本书,就是一首歌。

我在带孩子诵读《庄子》时,孩子五岁,不认字,也不知其意。但是对大人来说生涩难懂的古文,1.7万字的原文,能从头到尾很快背诵下来。就是因为相邻的语句,特别押韵。我录了部分孩子诵读书的视频,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我带孩子诵读《周易》的过程中,卦的系辞,爻辞,因为不押韵,进展就非常慢,但是在诵读孔子的《周易十翼》时,又特别容易。

只有接触,了解,真正了解中国汉字的每一个常用文字的本意,才能惊叹于古人智慧的炫彩夺目,叹为观止!


陪菡宝读古典


引用古文无外乎以下情况,情感需要、表达需要、说服力的需要。

实际上,我们为什么这样在乎古文的使用,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

在使用古文时,有没有炫耀心理?有没有意气用事?我们不能一概肯定或否定。但是可以确定,重点不在这上面。

我们分析大家使用古文,更多的是理性的原因。

第一,古文特点之一,言简意赅透彻洞明,确实是,在合适的情况下使用,可以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心领神会、韵味无穷。

第二,情感需要。古文是历史的载体,往往寄托着情感,偶尔使用古文,也是情感的变达和寄托。希望引起共鸣。

第三,说服力方面。

古文,往往历经千百年时间的考验和传承,有足够的说服力,在进行表达时,恰当使用大家公认的古文内容,确实有利于权威性和说服力的构建,当然这种构建是为了说理和表达,我们基本上可以接受。

古文,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家可以多用于实践,毕竟这也是一种继承方式!


聿剑培训师


首先,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不是以器物精湛而闻名,那么文明在哪里???

对,在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人与社会方面。

其次,引用古文,是一种小骄傲,比别人渊源更长,

而不是只能找到八代分贝农!

只会扑克Q的手举钢鞭将你打,

只会厂卫四处盯梢,以奸治善,至治至强!


共克维艰在天空蓝


首先,你的文章要有自己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是不是有感而发,是否需要引经据典。内容大于形式,无买椟还珠之嫌。

其次,还要分文而论。文体内容是否确有必要引用古文,若为抒情类、故事类、教育类的,恰如其分的引用有画龙点睛之妙;科研类特别是高深的纯理论或是自然科学类的论文类,就没有古文的用武之地了。

最重要的是,不要为引用而引用,讲究的是水到渠成。

个人见解,请不吝指教。



武陵V布衣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是,我们中国人,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光辉历史,和绵绵不息文化传承和历史积淀。这些几千年,祖先劳动智慧文化结晶——文字和书籍,他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乃至骨髓,它向工具一样,被我们所使用着,

其次是,在这个问题上,本人是这样理解的的。无论什么问题我们都要辩证的分析看待它,

1.无论是古文和现代白话文都同样具有说服力。

2说服力的本身不在于我们用什么文!而是我们怎么样能有效的,准确的,简单明要的,深入浅出的表达,说明问题的本质!

所以引用古文只是表达方式和手法!章显说服力罢了!

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