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的?

老万


富有富养,穷有穷养,虽然印度的很多条件比不上发达国家,然而印度也有自己非常独到的地方,比如印度的农业条件就非常好,从古代开始南亚次大陆就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之地。如今的印度人口早就超过了13亿,而且还在迅速增长当中,成为世界第一是迟早的事。

当然,养活是一回事,养好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只要有口吃的基本就能活下来,可想要活好了就没那么容易了。今天的印度虽说有十几亿人口,可其所拥有的贫困人口、文盲数量等也都位居全球首位,可以说印度是非常勉强的养活了十几亿人口。

印度的总面积大约300万平方公里,位居全球第七,虽说在印度前头那六个几乎每个都两倍面积于印度,然而却没一个耕地比例超过印度。印度北方与沿海平原光布,中部内陆虽说是高原却海拔不高而且地形也比较平坦,整个印度有52%的地区都属于适宜耕种的区域,这样的比重,全世界都找不出几个。以耕地面价来计算的话,印度耕地面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

不仅如此,由于印度地处热带,大多数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虽然季风灾害频繁,可印度的农业发展条件优越也是无法否定的。肥沃广阔的耕地,加上四季充足的水热、光照等条件,让印度大部分地方农作物一年四季都可以茂盛地生长。正因如此,印度出产的粮食、乳肉等数量,丝毫不逊色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

其实土地的人口承载能力,会随着科技等实力的发展不断上升,比如日本、韩国还有欧洲等诸多发达国家,都是出了名的地狭人稠,而且这些国家的农业条件大多还比不上印度,他们依靠的就是发达的科技与经济作为依托。尽管印度迄今为止还是个比较落后的地方,可发展的确迅速,是一直在走上坡路的,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会越来越多。

以印度的邻居孟加拉为对比,孟加拉国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可耕地,其人口却超过1.6亿,虽然孟加拉国人口的压力很大,却基本没有饥荒出现,其土地的承载力还挺可以。若是按照孟加拉作为比照,以印度的条件可承载的人口至少有35亿。若是像以色列等那样发展更强大的科技,提升农业生产实力,印度能够养活的人口也会更多。

发达国家其实大多都能承载更多的人口,然而大部分发达地方的民众,为了保证生活水平与环境质量,都在不同程度控制着。印度虽说科技经济等水平都尚处于落后,可因为传统文化观念等影响,印度的生育长久都居高不下。印度的人口从上世纪50年代的3亿炸到如今的13亿,其实也是出乎于印度人的意料之外的,不知不觉就生太多了。

当然,印度十几亿人口养活得其实相当勉强,毕竟直到今天,印度还有大量的极度贫困甚至是饥饿人口。印度的农业条件优越,可由于其人口太多需求巨大,能够养活自身已经很勉强,然而诡异的是,土地私有的印度,为了获得更多收益而选择将粮食进行出口。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印度一边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一边也拥有全球总数最多的饥饿人口。活着容易,可活好了实在艰难,印度的确养活了十几亿人口,因为很多印度人,真是只是活着而已。


澹奕


截至2019年印度人口已达13.26亿,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是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的呢?目前印度是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如今印度每年出口大米超过1000多万吨,与此同时小麦的出口数量也在稳步提高。印度政府表示:将在短期内将小麦出口量提高到年均500万吨左右。其实印度农业发展的先天基础还是很不错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七位。地处南亚的印度位于青藏高原以南,地形从北至南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势平坦,都适宜作为耕地开发。地处南亚的印度南濒印度洋,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热量丰富,可以实现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还不到我国一半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3万多平方公里。然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印度在上世纪60年代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人口约为4.5亿,如今印度的人口已接近于当年的3倍左右,为什么反而能实现粮食对外出口了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土改浪潮:日本、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等地都先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土改。1948年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印度也确立了自己的土改原则。然而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农业立法属于各邦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由中央统一制定。所以印度的土改计划在各邦推行时都不同程度遭到当地既得利益集团地抵制,以致于直到1966年英迪拉·甘地就任印度总理时印度依然无法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土地集中现象是很严重的:1961~1962年印度36%的农户占有全国土地1.59%的土地,十年后43.99%的农户只占有全国1.58%的土地。土地集中的现象不是被遏制,而是由愈演愈烈的趋势,英迪拉·甘地面对这种局面就着力试图改变印度的大土地制度。然而真当她这样操作时就感受到了压力之强大,所以最终她只是在最高土地限额上做了修改。印度的土改对印度国民经济的影响是根本无法与中、日、韩等国相比的。如果说中、日、韩等国是通过土改释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印度的农业发展则更多是通过”绿色革命“提高粮食产量。

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且有一定水利设施基础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印度的这个农业方案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印度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需资金由世界银行附属组织国际发展协会提供贷款。仅1968年印度就从国外获得农业贷款1.24亿美元。印度政府选定的首批实施新战略的地区是北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这批试点地区一共有大约三千二百万英亩耕地,占当时印度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的水利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具备较好的农业基础。土改后这里还留有相当一部分大土地所有者,不过相对更多的还是中小土地所有者。政府通过贷款向土地经营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以此鼓励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政府还从国外购买种子、化肥以较低价格出售,兴修水利工程,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政府的农业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确定适当的粮食价格,以确保经营者能通过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

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是绿色革命的核心:1966-1957年印度政府从墨西哥引进优良的矮杆小麦高产品种,经实验成功后开始推广。70年代印度从菲律宾引进水稻高产品种,后来又根据印度的水土光热条件培育出更适合印度条件的水稻高产新品种。玉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也都开始着手培育高产品种。1966-1967年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米五类作物的高产品种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到1970-1971年增至1538万公顷。播种高产种子离不开水的充分及时供应,有效利用地力种植两季或三季作物也必须有充分的灌溉条件,所以扩大灌溉能力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物质前提和重要保证,兴修水利因此在技术投入的新战略中占有关键地位。印度政府一方面投资兴建了水坝、渠道、管井系统等水利工程,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自筹互助。绿色革命前印度耕地的灌溉面积每年大约增加100万公顷,而在70年代这个数字被刷新为250万公顷。1965-1966年度印度的灌溉总面积约为3361万公顷,到1970-1971年度增至3819万公顷。1960-1961年度印度的化肥使用量约为30.6万吨,到1970-1971年度增至235万吨。农业机械的推广方面也取得成效:1960-196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只有3.1万台、柴油和电动水泵42.1万台、管井9万个,到1970-1971年度这三项数据增加为14万台、240万台和46万个。上述农业新技术的采用使首批实施新战略地区的粮食产量很快得到提高:1962年至1973年印度全国农业年均增长率为1.95%,而作为绿色革命试点地区的旁遮普邦同一时期的农业增长率为7.91%,作为绿色革命另一试点地区的哈里亚纳邦则达到了5.73%。

1970-1971年度绿色革命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成效明显,然而1972年、1973年持续两年的旱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抵消了绿色革命地区增产的成绩。英迪拉·甘地政府审时度势后认为:1972年、1973年的粮食减产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绿色革命本身是取得了成绩的,实践证明采用以技术投入为主的新战略是有效的,那么就应当将绿色革命推向全国。等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印度总理的80年度绿色革命继续向全国推广扩展。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60年代作为绿色革命首批试点地区的旁遮普等地主要是小麦种植区,那么小麦种植区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到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以及种植杂粮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呢?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难关,同时推广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两届政府都组织了农业技术力量研究技术方案,然后政府再据此增加财力投资。结果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取得了成绩:1981-1982年度西孟加拉邦的粮食增长率只有0.48%,而同一时期印度全国的平均粮食增长率是2.33%,西孟加拉邦成为了全国最差的邦之一。当绿色革命推广到西孟加拉邦后的1991-1992年度该邦粮食增长率为6.1%,而全国平均粮食增长率为2.83%,西孟加拉邦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长率最高的邦。80年代印度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的只占0.99%。80年代印度两次遭遇严重旱灾,政府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印度得以安然度过这两次旱灾。

印度在推广绿色革命的同时也在展开一场白色革命。绿色革命所针对的是狭义的农业,也就是粮食的种植;而白色革命所针对的则是属于大农业范畴的畜牧业,其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充足的奶制品,所以称为白色革命。古吉拉特邦的阿南德小镇的居民自发组织了牛奶合作社,此事被媒体报道后在整个邦内掀起了效仿的风潮,一时间古吉拉特邦及其所属各县成立了一批县级和邦级奶业联合和协调组织以促进本县和全邦的有序经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整个过程都由农民自己组织自己管理。在引进奶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建立合理的储运、加工和销售体系等方面得到了农牧学家库里安博士的帮助和指导。古吉拉特邦奶农的经验引起了印度政府的重视:1970年、1981年、1985年印度政府通过三期”牛奶流淌运动“将古吉拉特邦的经验向全国推广。在政府的推动下牛奶合作社在各地大量建立,到1994年3月全国的牛奶合作社已达到68500个。合作社生产的鲜奶已占鲜奶总产量的30%。牛奶合作社的经验也给蔗糖业以启发:到1991年全印度已有220家蔗糖业合作社,其产量占全国蔗糖生产总量的60.4%。农业产业化的另一种形式是公司与农户的联合:大公司与成百上千农户订立合同,由此构成产供销联合体。公司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供应市场的产品品种和规格,向农民购买初级产品,再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最后以多种制成品供应市场。1986-1987年度印度畜牧业和奶制品业的产值已达9670亿卢比。自1976年以来除少数年份外印度不再需要进口奶粉,反而摇身一变成为世界牛奶生产大国和奶制品出口国。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0-1971年鱼类和鱼类制成品的出口在农业出口总值中只占6.37%,到1990-1991年度上升到15.2%,印度已成为世界鱼类产品出口第五大国。花卉、蔬菜、瓜果的产量在80年代也取得了显著的增产,到90年代印度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水果生产国和第二大蔬菜生产国。

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的绿色革命本质上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变粮食短缺的面貌。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处于世界落后状态。2018年我国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使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印度的粮食产量数据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全球排第三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粮食生产水平与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单产和全年粮食总产量都明显落后。印度所谓的摆脱粮食短缺现象其实只是说相比以前印度人基本上都有饭吃了,但要让全印度人都吃饱乃至进一步都吃好仍是遥遥无期。以印度在2018年的3.13亿吨粮食产量均分下来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472斤。相比之下我国的6.58亿吨粮食产量均分到13.95亿人口中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982斤,大约相当于印度的两倍。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对他们而言不要说想吃好,即使只是满足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也是一种奢求。迄今为止印度仍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每年有二百五十万儿童因饥饿导致的各种疾病而死亡。与此同时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极低的: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战乱的国家。当然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低应该不完全是贫穷的原因,否则印度的肉类消费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可以解释,那么印度总不可能比非洲那些保守战火、饥荒和疾病困扰的国家更贫穷吧?事实上导致印度肉类消费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印度人的宗教信仰:号称”宗教博物馆“的印度几乎能见到全世界各种宗教。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印度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还有的印度人压根就是素食主义者。无论如何印度也算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每年还有大量粮食出口。这既与印度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印度人的膳食结构有关。不过这只能说是基本满足让人人有饭吃,至于能不能吃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印度是人口大国,其人口总量已经超过13亿,未来几年就有望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养活那么多人口,自然靠的是农业,民以食为天嘛!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而印度不到300万平方公里,两国人口又差不多,因此肯定会有不少人疑惑,印度能够养活那么多人口吗?



其实,印度也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它的陆地面积不到中国的1/3,但耕地面积比我们国家还大。中国陆地面积虽然大,但西北大部分地区是隔壁沙漠,而青藏高原海拔高,都不适宜耕种。从耕地面积来看,目前印度的耕地面积高达156.46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耕地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四。

印度耕地面积那么多,自然也是世界粮食生产大国。数据显示,2017年印度的粮食产量约为3.136亿吨,仅次于中国(6.179亿吨)和美国(4.4亿吨),位居世界第三。在粮食产量方面,印度虽然远不及中国,但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低,大部分人自然是省吃俭用的,这些粮食是勉强可以解决温饱问题的,而我们国家很快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酿酒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发达,因此粮食用量更大。


锦绣中源


印度是依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这个问题有点意思,因为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知道印度是个人口大国,在20世纪60年代人口就达到了4.5亿,粮食一直不能够自给,也一直是困扰印度的大问题。但是由于印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及印度政府推行的两次农业“绿色革命”。不但一举解决了印度的粮食问题,目前的印度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大米超过1000多万吨。


目前的印度不可思议的成为世界粮食净出口国,不仅是大米出口世界第一,而且印度小麦的出口数量正在温步提高。印度政府表示,将在短期内将小麦出口量提高到年500万吨左右。看印度的粮食净出口数量,以及与我国的粮食进口状况形成反差,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8年我国进口粮食为1.08亿吨,相比2017年的1.2亿吨减少了1264万吨。怎么来看印度解决了13多亿人口的粮食问题,还成为粮食净出口国,是依靠什么原因取得这些“成绩”的,还是值得深究一下的。这是因为:


一、印度国土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虽然说不到我国的三分之一,可是印度的国土大部分都是广袤的平原。印度拥有耕地面积达1.56万公顷,约为23.47亿亩。而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只有1.19万公顷,约为17.85亿亩(已经突破了18亿亩的红线),我国耕地只及印度的76%,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能与印度相比。还有印度地处南亚次大陆热带地区,大多数农作物可以一年三熟,而我国农作物除了南方地区可以一年两熟,北方地区只能一年一熟。这样一来,从拥有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印度粮食生产的先天条件远远超过我们,也就是说印度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条件很好。


二、印度独立建国之后,对于农业粮食生产进行了两次“绿色革命”,取得了卓有成效。上个世纪的60年代中期,印度英甘地政府进行了第一次“绿色革命”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具体为引进并培育新品种,使用化肥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机械化生产等。“绿色革命”使印度基本上实现了低水平的粮食自给 ,1984年印度人均粮食达到180公斤,农业劳动生产率也有较大提高。

进入新世纪2004年印度进行了第二次“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等,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就这样,印度在良好的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的基础上,再一次提高了粮食产量。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粮食问题,还一跃转身为世界粮食净出口国。



三、尽管表面看上去印度两次“绿色革命”成功,并且成为粮食净出口国,其实仔细观察印度取得的成果,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赞叹和称道的。说白了,就是印度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社会发展的农业科技进步,改变了过去粮食短缺的面貌。以印度的耕地面积和气候条件,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是处于世界落后状态。

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2018年我国粮食产量约为6.58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全球排第三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印度的粮食产量并不值得骄傲。印度的粮食生产水平,与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单产和全年粮食总产量都明显落后。

四、正因为印度的粮食产量并不高,印度的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也是非常的低。以印度的粮食产量为3.13亿吨,和印度的13.3亿人口来计算,人均粮食产量为468.5斤。而我国的粮食产量为6.58亿吨,按照13.95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943斤。因为我国还要进口1亿吨以上的粮食,因此中国人均粮食消耗量在1000斤以上。从粮食消耗量的数字上对比,印度的粮食消耗量不到我们的一半,2017年世界人均粮食产量约为793.5斤,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以印度这样的粮食生产水平,应该是还有很大的粮食增长空间。

五、为什么印度人均粮食产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大量的粮食出口,这里面有诸多的原因。一是印度仍然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印度当前有超过4.3亿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触目惊心的贫困人口占全球之首。二是整个印度人食物消费结构都是粮食为主,印度的肉类消费在全世界都是处于很低的水平。

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是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国家。三是印度是一个奇葩的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有不吃牛肉的,有不吃猪肉的,有不吃羊肉的,甚至还有很多完全的素食者。特别是印度的种姓制度,越是种姓等级越高的越是素食者。

综述、不管怎么说,印度依靠自己的能力也算是解决了粮食问题,并且每年还有大量粮食出口。这既与印度的整体生活水平有关,也与印度人的膳食结构有关。因为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了印度的粮食产量和消费水平,在这两方面印度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如题所问的,印度仅仅是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养活”了13多亿人口而已。


亦新湖


养活和吃饱是两个概念,吃饱和吃好又是两个概念。我们现在只能说印度是养活了13亿人口。但这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吗?

根据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发布的2016年全球饥饿数,印度这个亚洲第三大经济体是非常“饥饿”的。在参与统计的118个国家中,印度饥饿指数排名第97位,比中国、越南、印尼等国家差了很多。

据统计,印度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15%的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加上成年人,印度全国13亿人口中有接近2亿处于营养不良的状态。

以上数据就说明印度还是“非常饥饿”的。

印度的耕地面积排名全球第一第二的样子。它的国土面积中有50%是用于种植农业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总量不到15%。

但是中国的粮食产量却远远高于印度。2018年的数据,中国粮食总产量超过6亿吨,按全球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超过1/5,排名全球第一。比之下印度的粮食产量约只有我国的一半,在三吨左右。



想一下,印度的人口只比中国少1亿,但是粮食却少了一半。印度人能不饥饿吗?所以印度全国人口中有15%左右营养不良的状态。但在我国,因为粮食摄入量不足导致营养不良的,占比应该是非常低,不超过1%吧。

中国之所以在耕地面积不如印度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却能反超。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种植技术高于印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农业科研十分重视,培养出了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农作物都十分高产,使得我国的粮食总量高居全球第一。



粮食不足的情况下,印度是怎么养活这13亿人的呢?

主要就是少吃肉。

饲养牛、猪、羊是需要大量的饲料的。本来就粮食不足,余粮去生产饲料喂养这些牲畜呢?还有就是宗教因素,印度人信仰印度教很多人以食素为主,甚至一辈子吃素不吃肉。

所以我的结论是,印度固然养活了这13亿人口,但他们吃的并不好。吃得并不好,所以体质体能就不好。作为全球第二大人口大国,在国际重大体育赛事上,很少看到来自印度的冠军。


财经知识局


印度是全球人口仅次于我国的国家,至2018年,我国人口为13.95亿,印度人口13.53亿,已经非常接近,我国人口比例度高出3.1%,未来印度人口超越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人口国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我国2018年GDP为13.46万亿美元,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2018年GDP为2.67万亿美元,排在全球第7。从经济总量上来说,印度与我国差距尚大,仅为我国的20%。不过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本身地处亚洲,面临着直接的竞争关系。

那么印度13亿多的人口,靠什么养活呢?

能不能养活这么多人,主要还是看粮食吧。印度本身就是农业大国,虽然我国的领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印度的领土面积仅为298万平方公里。但由于地理结构分布不同,印度的大耕地面积反而比我国还要大。目前全球耕地面积美国排第一,印度排第二,我国只能排到第三。

所以实际上印度本身并不缺耕地,由于印度本知自动化程度也不高,粮食生产效率也不高,但依然使得印度成为全球第三大粮食生产国,并且印度还在最近几年,取代了泰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年出口量一般在1100万吨到1200万吨之间。

也就是说,印度的大米除了养活印度人之外,还能进行大量的出口。

但这并不等于说印度的粮食真的就很充足,印度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快,但产业结构并不完善,工业化设施落后,依然是一个农业主导的国家,而没有机械的助力,生产效率比较低,虽然印度的耕地面积比我国还大,但粮食的总产量只有我国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印度贫富分化严重,以及很多印度人的信仰决定一天只吃两餐,本身粮食消耗降低,这使得印度虽然一方面在大量出口大米,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人营养不良。


财经宋建文


肯定是能吃饱穿暖才会有这么多人口。至于有13亿人口,也是印度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未来人口会继续增长,超过中国。为啥能解决问题,这里分析以下几点。

第一,印度的可耕地面积约为中国的两倍,亚洲最大。大量的土地集中在恒河平原地带。这也是印度人居住最集中的地方,地处亚热带,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植被丰富。所以在粮食的产量和鱼和肉的产量上足够解决印度人的温饱问题。

第二,印度在60年代末发起了绿色革命就是针对产粮问题的提高才实行的。20年的革新和投入,是其水利灌溉的面积增加了几十倍,农业机械也普及了越为百分之三十的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也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虽然老旧的人畜耕种依然占大部分。但是一个农业大国能实现粮食盈余并能出口,就可以看出印度人是不缺吃穿的。

第三,印度在奶牛的养殖和鱼的超出上尤其巨大。所以印度有足够的信心,对于单个家庭而言能不愁吃穿多生孩子也无妨。

所以印度有足够的粮食以及肉蛋奶的自给自足,养活13亿人就不显得奇怪了。


还是那个赵杰


作为现如今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的人口已经超过了十三亿,对于这个人口数字,很多人其实是比较惊奇的。

惊奇的点主要在于印度的人口以及其面积的对比。

说实话,印度的面积还真不算太大,总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论面积,远远比不上有着963万平方公里的我们、1709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998万平方公里的加拿大、937万平方公里的美国、852万平方公里的巴西、774万平方公里的澳大利亚。

但是其人口偏偏就只比我们少了一亿,比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多了数倍或者数十倍。


人口之密集,跟他们的国土面积形成了巨大反差。

这点,就是人们对印度人口产生惊奇的原因。

印度能支撑那么多人口的原因

而在惊喜的同时,很多人也产生了不小的疑惑,那就是想不明白印度那29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是怎么养活他们十三亿人口的?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并不复杂。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印度的可耕种面积不小。

虽然说印度只有29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但是他们的可耕种面积可一点都不比其他国家差。


根据统计表明,世界上可耕种面积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大概170多万平方公里的可耕种面积。

第二多的国家是印度,有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可耕种面积。

至于第三、第四、第五,才是我们和俄罗斯、欧盟。

这庞大的可耕种面积,就是他们能养活那么多人口的主要秘籍。

他们国家不像美国或者澳大利亚等国家那样有着那么多的高原、沙漠、草原占据着他们的国土资源,其将近一半左右的土地都可以直接用来耕种农作物的。

因此,在有着足够可耕种土地的支撑下,他们这才能得以凭借自己国内耕种的粮食养活了他们那十三多亿的人口。


吃不饱也出口

而印度的人口虽多,但是他们的工业、经济却不太发达,总GDP只有2万多亿美元,连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日本都比不上。

这种条件下的他们,很难拥有足够的产业来释放他们那庞大的人口、供他们的民众们养生糊口了,平时为了生存下去,大多数印度人只能如同工业时代之前的状况一样靠务农为生。

因为种地的人多、没有把他们那庞大的可耕地面积空闲下来,所以他们的粮食产量也还可以,除了能自己吃之外,还能出口一部分到国外赚外汇。

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印度的粮食完全足够他们自己人吃了。

实际上,印度还是有不小一部分人仍处在温饱线以下。

而印度之所以会在一部分民众还没吃饱的情况下就把粮食出口到国外,原因很简单,主要就是那部分温饱线以下的民众们没有实力消费这些粮食。

那些人大多数是纯粹的农民,没有其余养生糊口的工作。

他们唯一能赚钱的途径就是把自己种植的粮食卖出去,为了拿粮食换钱购买其他的物品,只能把不太够自己吃的东西卖了出去,导致他们自己出现了饥困状态。

至于那些被他们卖出去的粮食因为他们国内另一部分不需要依靠农业生存的人无法全部消化,则被出口到了国外。

这点其实很像一些国家古代的农民,明明都吃不饱饭,还要把粮食拿出去卖钱,纯粹是无奈之举。


孤客生


印度人口众多,到2019年底,其国内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9亿人,和我国只有一千多万的差距,位居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人口大国)

然而印度的领土面积只有298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我国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但是,在这么小的土地上,印度不仅养活了如此庞大的人口群体,而且还取代泰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那么,印度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可耕种土地面积广阔。

印度的可耕种土地面积极为广阔,我国虽然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看上去比印度多出不少。但许多高寒、高原、高山地区,大量的沙漠戈壁山谷等,无法种植作物。实际上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只有1.282亿公顷,人均仅有0.092公顷。

而印度的地理位置却得天独厚,境内约40%的土地为热带平原。无论是中部的恒河流域,还是南部的沿海地带,都是最适宜农作物生长的肥沃黑土地。

印度境内没有高山和高原,几乎所有土地都适合耕种。就连西部的塔尔沙漠,印度也将其改造成了农场。

目前,整个印度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已经达到1.6亿公顷,人均耕地0.123公顷,是中国的1.337倍。有这些优质富足的可耕种土地面积做保证,13.9亿印度人的吃饭,当然就不成问题了。

(正在耕种的印度农民)

二、适宜作物生长的气候。

中国大部分北方地区,气温较低,降雨不足,一年中仅有单季收成。而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几乎没有霜冻期,农作物全年都能生长。夏天温度,最高可以逼近50摄氏度。虽然印度人为此苦不堪言,但不得不说,这种高温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快速生长。

印度的作物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这样可以把土地的生产潜力,挖掘到极致。优质的土地,搭配适宜的气候,再加上充足的光照和温度,粮食的总产量自然就非常高了。

三、丰富的灌溉资源。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的核心,北起喜马拉雅山脉,南到印度洋。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和德干高原的恒河,全长2700公里,几乎流经印度整个农产区,可灌溉农产区面积达到106万平方公里。境内还有布拉马普特河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等十余条河道。

再加上印度的降雨十分丰富,全年平均降雨总量可达39300亿立方米,全国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1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印度的农业生产提供了灌溉的保证。

(推广绿色革命)

四、绿色革命的技术推广。

1966年前后,印度东部也曾经发生过旱灾,传统农业生产大幅度减产,粮食危机加重,整个国家靠进口粮食度日。

从那时起,印度政府便开始推行绿色革命,利用水肥农药综合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如今50多年过去了,印度的绿色革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高产品种面积占到79%以上。水稻产量每公顷已达到2915公斤,小麦产量每公顷达到2770公斤,玉米、甘蔗、烟叶、花生等农作物也得到了推广种植。

五、节俭和素食传统。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印度节俭和素食的优良传统,也使他们对物质的消耗浪费极少。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印度人非常节俭,在家都不用餐具,手抓饭是他们的日常食物。他们会小心翼翼将每一颗饭粒送入口中,不会存在吃不完倒掉的浪费行为。印度人家庭聚餐也从不会超量,一般每个人吃到八分饱刚刚好。

印度人以吃素为主。在北方城市印多尔,完全吃素者,更是高达49%。这和印度教的种姓制度有关。他们认为,在教义中,吃素是洁净的象征。约有三分之一的高种姓印度人,是纯素食主义者,这些人收入和消费都比较高。

正是依靠广阔的土地资源,以及优越的自然条件,再加上政府在农业技术上的改良和推广,才使得印度今天的农业生产取得较大的成绩,不仅养活了13.9亿人口,还能有大量剩余粮食出口赚取外汇。

不过总体来说,印度人的生活仍然相对贫穷,全国近73%的人口靠农业为生。而且印度政府并没有打算限制人口增长。相信在不久之后,印度将超越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国。同时,经济结构和发展的不配套,又会使印度的人口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如何做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找出适合于印度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才是摆在印度面前的首要问题,而不能仅仅满足于13亿人吃饭问题的解决。

(参考资料:《印度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张生全精彩历史


印度资源丰富,尤其是粮食产业位于世界前列。印度的耕地面积是世界第一,比中国能多出1/4~1/3,而且他们的土地肥沃,都在亚热带,基本上都能达到一年三熟。

印度比中国人口少一点,13亿多,中国14亿。中国粮食由于精耕细作,产量世界第一,印度产量也不少。印度养活13亿人口没问题,而且还能够粮食出口,所以印度是农业大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