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600年前的明孝陵,規模宏大,是明朝陵墓中開山鼻祖式的傑作


明孝陵距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眼前是明孝陵翁仲路,屹立著兩對武將兩對文臣石雕像,每對一老一少。

石像高3.2米,重達萬斤。它身穿甲冑,手握金吾,腰配寶劍,又叫“帶刀執瓜盔甲將軍”。

文臣頭戴朝冠,手秉朝笏,身著大袖朝服,足踏如意靴。“朝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時候手裡拿著的板子,上面寫著今天要彙報的內容,以防忘記招來皇帝責罰。有點像現在的提字器或者小抄本。該文臣又叫“朝衣冠文臣像”。

神道的盡頭是欞星門,現僅留石柱礎六個。欞星門又叫尊天子之門。

傳說,陵墓前的欞星門有陰陽相隔之意,跨過欞星門就進入陰間。

跨過欞星門,步行一段距離,就到了金水橋。金水橋又叫御河橋。原來是五座的,被毀後人為修復時改成三座。過橋後,步行200多米的長石甬道,就來到了陵寢的大門。

陵門又叫文武方門,黃瓦單簷,正門開三券拱門,門額上直書“文武方門”。

穿過文武方門,就是碑殿,曾叫“稜恩門”。清朝同治年間改成碑殿。碑身上刻有“治隆唐宋”四個大金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謁陵後所書,由曹雪芹祖父曹寅刻字立碑。寓意是朱元璋的治國才能比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還要高明。碑座是一個巨大的贔屓。傳說,它是龍的兒子,能夠負重,是任勞任怨的大力士。

出碑殿,經過院落,就是享殿,是在稜恩殿的遺址上重建的。

明朝時期的稜恩殿有56塊巨大的石柱礎,56根金絲楠木大柱支撐著大殿,九開間,進深五間,寓意“九五至尊”。

殿內擺放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神主牌位。

享殿兩側是左右配殿,擺放嬪妃的神主牌位,現在只能看到配殿的臺基和石柱礎。

享殿的北面是一道拱門,原為三門,門內是磚砌的甬道。

穿過甬道,就來到了寶頂。寶頂是朱元璋的墳山,圍繞墳山的石磚上刻著“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字。據說,這幾個字是民國初年所刻,用來回答遊客的疑問。墳山下就是地宮,朱元璋和馬皇后就合葬在下面的玄宮,至今沒有被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