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灭亡后,为何还有人在守皇陵?谁给守陵人发工资?

等是什么


1912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逊位,宣告着大清的结束。但大家知道吗?从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代,清朝皇陵都有人专门看守。

他们的工资在不同的时期归不同的人管,生活和大家一样,有苦有甜。只是工作性质有点特殊,需要与皇陵为伴。

对于普通人来说,守陵人是一个很神秘的职业,他们不种田不经商,不治国不参政,也不参与军事行动,唯一的职能就是守陵。守陵人选择这个职业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出于信仰,二是想混口饭吃,三是家族祖传。

而历代守陵人中,清朝皇陵的守陵人地位应该是最高的,被选中是一种荣耀,有着特殊的政治身份,享受丰厚的待遇,有独立的宅院居住,走出去还受人尊重。

当然,要求也高,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吃这碗饭,首先你得是皇家信任的人,其次你得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清朝守陵人的组成主要分为三类:内务府指派的专门守陵人、精心挑选的守陵卫士、朝廷任命的守护大臣。第一类可以从八旗中下阶层挑选,第二类则只有皇帝直接管辖的上三旗才有参选的资格,第三类身份更高,通常由皇室成员担任。

守陵人的工作主要包括看守、清扫、维修、保护皇陵,还负责皇陵内的礼仪和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准备贡品和及时进行祭祀,务必让皇帝老爷和他的家人在地下也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工资方面,清朝正常运转时由皇家按照一定的制度拨款,溥仪退位后,民国政府与清朝皇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不但允许溥仪依然居住于紫禁城,还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守陵人的工资就来自于这笔款项。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把溥仪赶出紫禁城,之前的承诺自然也不算数了。溥仪迁往天津,靠着清朝遗老遗少们过活,守陵人的工资他也付不起了,但爱新觉罗家族庞大,再加上还有许多满清贵族怀念昔日的荣光,不会不管老祖宗。大家凑一凑,还是能付出工资。

在政局比较稳定的时候,民国政府偶尔也会拨款用于皇陵的维护,这毕竟是文物。但大部分时候是不稳定的,文物也就顾不上了。所以守陵人的工资还是来自于满清贵族。

再到后来,中原混乱战火纷飞,贵族家也没余粮,发不起工资了。但日子总得过下去,守陵人们就开始各自想办法。

对清朝皇室忠诚度高一点的,靠着陵区内的林业收入来生活。忠诚度低一点的,就开始监守自盗,私自偷盗墓中珍品贩卖。一旦被发现,他们会被满清遗老遗少们打个半死,但因为有着职业上的方便,一般发现不了,所以那个时期流失了很多珍贵文物。

不过,再忠心的守陵人,在军阀混战时期也完成不了本职工作,保护不了皇陵。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驻扎在蓟县马伸桥,与清东陵只有一山之隔,清东陵里有217座宫殿牌楼,埋葬着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

但孙殿英根本看不出其历史价值,在他眼里,这就是金银财宝。以“剿匪”为名,盗掘了乾隆皇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此后他有了“东陵大盗”的外号。

他的行为给军阀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没军饷怎么办?地下挖呀!挖来挖去,清东陵里的陵墓几乎无一幸免,造到极大破坏。

这时候守陵人在哪里呢?估计躲在一旁围观吧,他们也的确没那能力阻止。

到了现代社会,皇陵被视为重要文物,由国家负责维护和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守陵人已经没了,要么纳入国家体系,要么另谋生路。但还有一些人因为教育和信仰,居住在皇陵边上,义务守陵。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大清关外有三陵,关内有清东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从一开始就有专门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个,是有很多,于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县的忠义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这些守陵人,以及过去“发工资”的情况,还有现在的生存状态。通过忠义村,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整体守陵人的生活状态。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职责



清朝守陵人,对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满族人,否则难以做到尽心尽力。当然,满族男子娶了汉族老婆的是有的。忠义村,到现在为止,所有男性都是满族。

清朝时,守陵人的后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户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确定了。“守陵”在这些守陵村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职业。

所以,就算清朝灭亡了,还是有人继续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资的,清朝有,民国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义村来说,早期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这和清朝重视皇家陵墓有关。

而且,守陵人还有等级,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还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爷,大臣从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爷和官员并不固定,他们是守陵的管理者,会来回调动,只有守陵的基层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时,守陵人都是有工资的,而且工资不低,孩子上学有专门拨的学费,另外也有补助。可以说,曾经的守陵人待遇不错,不事生产,还能富裕度日,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转转,就开始了游手好闲的日子。



晚清时期,大清朝被帝国列强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赔款,工资就发的少了。

辛亥革命后,守陵人工资进一步减少,至于政治身份,则基本没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后来情况继续恶化,在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赶出京城后,守陵人彻底没有了收入,日子艰难,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会干,因此日子就难过了。于是开始在村子周边进行耕种,以便糊口。

因此,年轻的守陵人开始了外出当兵,或者谋求其它生计,至于守陵则渐渐被忽略了起来。于是,盗墓者们有了更多的机会。

守陵人目前生存状态



进入新中国,剩余的守陵人还是通过耕种艰难度日。到了十年动乱年代,守陵没有了任何意义,因为到处都在破四旧,于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职责,巡查陵墓,防范盗墓,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这只是暂时的,他们心中还是印刻着他们的职责。

改革开放后,守陵村的人继续守陵,没有工资,年龄稍长的,在村里种种地,糊个嘴。年龄比较轻的,出去打工,据忠义村的调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除了出门打工,守陵人开始发展旅游业、养殖业,形势越来越好,获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职业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们习惯性的,常常在陵墓周边转转。



蓝风破晓


历朝历代皇帝陵寝都有专门的守护陵寝机构及人员,这些守陵人平时专管皇陵的祭祀、修缮、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寝守陵机构为承办东陵(西陵)事务衙门,还有负责陵寝安全的八旗及绿营官兵,这些都可以称为守陵人。

先来说说清代守陵人员的来源,无论是内务府的各级官员还是八旗的官兵,当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内务府都要从各旗抽调人员(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寝当地看护皇陵,而绿营只负责陵区外的防护。这些迁来的八旗子弟在陵寝当差,按品级拿俸禄,不用种地(定期领粮食),不与汉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陵区内生活当差。


清朝灭亡后,虽有优待清室的条款,可大多没有落实,而溥仪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驻北京,过去的俸禄及粮食再也没有了,因为守陵人员都是自搬来后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无处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现了问题,导致盗卖陵寝物品的事情屡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门窗都被拆走了,而溥仪的小朝廷也无法解决这么多人的问题,所以出了一个馊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区内的古树以解决原守陵人员的生活问题,一开始只是砍伐陵区后龙(今承德兴隆一带)地带的古树,但是后来连陵寝附近的树都砍了,可以说一根不剩啊,笔者小时候村子开垦的地里经常碰到一些老树根,都是那时候遗留下来的。

树总有砍完的时候,迫不得已这样原来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汉人学习种地,陵区的树没了,大片荒地随即被开垦,这样这些往日在陵寝当差领俸禄的守陵人就以种地谋生而生活在陵区内。


综上所述,清代灭亡后,这些清代遗留的守陵人员并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坚守自盗的事情很多,这些守陵人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保证还怎么守陵呢?生活在当地是因为他们无处可去,清代守陵人员基本都是世袭的,基本上搬来后就一直在此为陵寝服务,所以这些人也就只能在当地谋生了。


孤竹公子


按照道理来说,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因为清朝灭亡、发不了工资给他们,他们就会很快地丢下手中的守陵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灭亡之后,清东陵和清西陵中的守陵人们并没有马上这样做,接下来,他们仍然留在了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仍旧担负了以往的守陵工作。

这时候,想必大家会非常疑惑,不明白这些守陵人们为什么会如此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明明清朝都已经灭亡了,还要这样的坚持。

信仰、忠诚并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说是信仰、是对清朝的忠诚支撑着他们,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为在清朝灭亡之后,民国确实出现了很多这样的案例。

比如在清朝灭亡之后,曾经的两江总督张勋虽然投靠了北洋政府,但他却一直对清朝念念不忘,不仅没有剪掉自己头上的辫子,还下令自己军队中的所有士兵保留头上的辫子,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的缅怀,最后,他更是反叛民国、打起了复辟的主意。

还有在开国之后、当溥仪被放出监狱走在大街上时,还有一大群满清的遗老遗少们专程赶来在大街上参拜溥仪,口中大呼着万岁。

从这种种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封建时代里这些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分量有多么重了。

不过这方面的原因虽然也对清东陵和清西陵守陵人们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国一如既往给予的待遇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跟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策略有关。

清朝在灭亡之际虽然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样的流血冲突,但是当清朝真正灭亡的时候,清朝却是以和平方式终结的。

那时候,在袁世凯向南方革命党的妥协下,清朝皇室为了防止遭受到灭顶之灾,他们就选择了和平退位,把江山大权转交给了袁世凯、转交给了民国北洋政府。


正是由于他们在此过程中签订了一系列的和平协议,溥仪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才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权,然后享受到了每年400万大洋的补贴。

在进入民国之后,清朝的军队全部融入民国军队中或者解散。

而在这个时候,北洋政府为了保护溥仪皇帝和紫禁城,他们就专门派驻了一支军队把守在紫禁城,防止其他人等任意靠近紫禁城危害到溥仪的安全以及夺走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

在溥仪长大之后,他还专门让自己弟弟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宝拿出去卖钱,在此过程中,为了瞒住那些驻守士兵们,他和他弟弟可谓是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得知民国政府对清朝皇室退位后的态度。

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在民国后之所以担负着以往的工作,就跟民国一如既往给予他们的待遇有关。

正如同每年给予溥仪皇帝补贴、派兵保护紫禁城一样,在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仍旧给以往的那些守陵人们派发了工资,这不间断的工资,才是那些守陵人们会继续留在清东陵和清西陵的原因。



守陵人成为盗墓贼的帮凶

如果没有这些工资的话,信仰和忠诚并不能让这些守陵人们坚守太长的时间。

在溥仪被赶出皇宫、在民国政府断绝了给予清朝遗老遗少们的各种优待后,这些守陵人们的工资也随之被断绝,这个时候,就有不少守陵人为赚钱离开了清东陵和清西陵。


至于那些没离开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家就坐落在清东陵和清西陵附近,他们习惯了种田维生,这才留在了当地。

不过他们虽然没有离开,但是他们以往所担负的守陵工作也随之放下,没有再做这己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这些人在后来就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盗墓贼们的帮凶,为清东陵、清西陵被盗埋下了伏笔。

清东陵和清西陵在历史中都遭受过盗墓贼们的洗劫,其中,清东陵受创最为严重,众多皇帝陵墓中只有顺治一人的陵墓没有被盗,清西陵受创最轻,众多皇帝陵中只有光绪一人的陵墓被盗。

在历史中,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孙殿英之外,清东陵和清西陵还吸引了不少的土匪以及周围百姓们的洗劫。

在孙殿英以及那些土匪们想盗清东陵和清西陵而找不到路口的时候,就是这些守陵人的后人或者曾经的守陵人们带领他们找到了路口,然后他们才可以用炸药或者盗墓工具把清朝密封的皇陵给破开,尽数盗走了里面的珍宝。


孤客生


清初期,北京城外还没有清陵墓,只有在东北地区才有满族的三个祖陵,埋的也是之前的满族皇帝,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已经派人守陵了,而且竟是爱新觉罗氏人,这说明当时守陵是一种荣耀,一种身份的象征,并不是随便谁都能守陵的。大清朝建立后,守陵人数增加,就不能像之前安排一些皇族来守陵,也没有那么多皇族,所以对守陵人要求门槛就降低了,而他们的工作也不仅仅是看守陵墓,还担负着筹备各个时期的祭祖活动的任务,但这是的守陵对于守陵人来说可能就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种情怀了。为清朝守陵,工资当然由清政府出资,每年都要拨出一笔特殊经费用于发工资,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如田地、住房、交易市场、学校等,当时的守陵人待遇好,工作简单,过的是退休后的生活,遛鸟、听戏、下棋,也是快哉。

宣统皇帝退位,清灭亡后,守陵人就没有人管理了,大清都没有了,为谁守陵呢?。不过仍然留下来了一批守陵人,因为当时清政府在灭亡之前和民国政府签的有关于守陵方面的协议,提到民国政府每年单独拨出一部分银子用于守陵日常花销,所以守陵人的工资由民国政府发放,但是和清朝比这个待遇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工资少的可怜,更谈不上配套设施了,最后几乎没有人愿意干这活,没有人担负守陵的责任和工作,仅存的守陵人成为了摆设,清陵维护管理也就形同虚设了。




滋溜一下


“守陵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一直以来这个行业都很少出现在公众眼前。守陵,顾名思义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盗墓笔记》中的张起灵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来说古代皇陵都有专门的守陵人,他们都诞生或者消亡于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风水,作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后的长眠之所,他们认为这不仅关系到自己身后的富贵,也关系到家族的命数,所以不惜耗费大量财力人力,选择风水宝地,修建皇家陵寝,还煞费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袭,并且流传至今。比如说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关建立大清政权之后,在东北的关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统治者的祖陵。它们分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极的昭陵,以及清朝远祖肇、兴、景、显四祖的永陵。为了更好的守护大清的运势,清廷从一开始就安排了与皇家有姻亲关系的宗族组成卫队负责守陵。一般来说守陵人都是世袭的,这些卫队在三陵周围组建村落,世代繁衍。对于他们来说守陵是一种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辈先人。

在大清朝没有灭亡之前,他们的俸禄,自然是朝廷承担。1912年溥仪退位,宣告清朝的灭亡,清朝皇室凭借着和平退位换来了南京政府承诺的优待条件,一是:保证皇室成员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是:保证清帝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国民政府设卫兵保护。

但是在民国那样的动荡岁里,到处军阀混战、人人朝不保夕,这样的承诺其实并不管用。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将溥仪等皇室成员赶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诺自然也是名存实亡。于是1928年孙殿英炸开了清东陵,盗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现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旧有一些人默默的守护着皇陵,据说他们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后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护着他们的祖先。他们奉行父死子继的制度,对于皇陵的守护也是一代一代传承,这是一种信仰。


弹指千年


守陵人的传统由来已久,早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清朝皇族的陵寝有三处: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非常严格。关外三陵负责陵寝安全防务的机构叫“三陵总理事务衙门”,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列,级别非常高。清西陵和清东陵各有“西陵承办事务门”、“东陵承办事务衙门”,属内务府统辖。皇陵还配备了一支专门的护陵卫队,从八旗子弟里挑选精锐充任。


1912年,清朝皇帝宣布退位前,与革命党人商定了《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条件》。优待条件第七条规定:“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这就是说,清朝皇陵由新政府选派卫兵进行保护。然而,由于新成立的北洋政府内争不断,自顾不暇,末代皇帝溥仪也被赶出紫禁城,民国设立的守陵卫士也被撤走,守护皇陵的任务还是落在了皇族后裔身上。由于后来皇室后人的处境每况愈下,花钱雇佣少数人继续看守皇陵,而这些人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没有经受过什么训练,并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以至于在后来孙殿英盗清皇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新中国成立以后,加大了对文化的保护力度。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斛浊酒喜相逢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敲响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丧钟,虽然当时清政府还有很大的力量但是也挡不住社会进步的历史洪流。经过袁世凯的左右施压,革命党和清政府进行行了著名的南北和谈。通过谈判清政府宣布清帝逊位南北统一,正式建立民国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清朝正式灭亡。

中国自古新朝建立对前朝皇陵保护祭祀的传统,以期香火不绝后继有人。何况根据民国政府和清政府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里面有专门的规定。“大皇帝辞位以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由于清朝以后的北洋政府大多是满清旧臣,自袁世凯以后可以说还是比较尽心的。此后历经多次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政局混乱无力管理保护清朝陵寝,关外局势相对稳定关外三陵保护较好。保护皇室陵寝的责任就主要靠逊清皇室满清遗民来管理保护。

清朝灭亡之前皇陵附近都有挑选的八旗子弟组成的护陵村落,政府对他们实行很多优惠政策内务府工部礼部也有专门的驻扎机构。平时也有丰厚的赏赐,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待遇不菲也算肥差了。清朝灭亡以后赏赐断绝政府拨款也越来越少,守陵人的生计都很少全靠清室接济。有很多人被迫外出谋生,由于守陵人是满族八旗皇陵也算是自己祖坟大多数还是尽心尽力的。随着溥仪被驱逐皇宫皇室经费拮据,只能是雇佣几个人象征的守护皇陵安全。北伐战争以后北方局势混乱土匪遍地,军阀孙殿英盗掘东陵。清室代表一直向政府申诉但是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根本无力得到公道。此后历经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虽然条件艰苦还是有护陵人父子相继守护着皇陵安全。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50年代就成立文物保护所对清朝皇陵进行管理保护。后来又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承担保护修缮管理的工作。再也不会有破坏盗掘的事情发生,护陵人也开始了新生活一部分的人也参与到对皇陵的保护工作中。其他人依靠皇陵的旅游业发展也过上了小康的生活。






湘泪飞蝶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种职业,而且世代相传,一辈一辈传下来。就算大清灭亡了以后,他们也是在遵守着祖训,守卫着皇陵。

他们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人给俸禄。但是后期也没什么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厉害,也抗不过枪杆子。

国民政府也曾经保护过皇陵,但是时局动荡不安,连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还有精力去保护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后来东陵被盗,把无数珍宝当陪葬品的老佛爷也被孙殿英拉出来,当成了一具普通尸体,甚至还有人侮辱尸体。





是阿史啊


自古以来,华夏都有厚葬一说,皇帝驾崩后,皇陵内更是有无数的奇珍异宝。

为了防止皇陵被盗贼肆意掠夺,皇帝都会派人前去守陵,他们会一辈子待在这片土地上,镇守黄陵,不能离开,死后将由子子孙孙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守陵人。守陵人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大秦就已经设立了守陵人的职务,守陵人的角色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



守陵人恪尽职守,大清的守陵人更是如此,那时候的守陵人,工资自然是由朝廷发的,后来清朝灭亡后,按和新政府约定的,守陵人的工资就由民国政府给他们发放.

到现在他们依然坚持守墓,实在令人肃然起敬,令人钦佩,他们从不曾忘却自己是清朝守墓人的后代,大清的守陵人是非常忠诚的,是对祖先的敬畏,也是在传承着列祖列宗的信仰。

在清朝,守陵可不是一个苦差事,能给皇帝守墓那是无上的荣耀,守陵人和子孙都能得到非常高的待遇呢,清朝灭亡后,黄陵的守陵人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有的便另谋出路了,可是还有着兢兢业业的守陵人,抗战期间日军攻入了清西陵,一位近古稀的守陵人单刀赴会,和日军谈判,至于后来,就不得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