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話說在唐朝某一年,蝗蟲災害正在長安肆虐,唐太宗某日出城考察災情,李世民對左右隨從說:“這蝗蟲真是害人不淺,捉兩隻來給朕瞧瞧!”隨從答曰:“皇上,你要蝗蟲做什麼?”李世民又說:“能做什麼?當然是吃了他們!”隨從大驚:“吃?皇上這萬萬使不得!”李世民笑著說:“不用這麼緊張,朕是吃蝗蟲,又不是吃你。糧食是百姓的身家性命,這蝗蟲吃糧食就是吃掉了百姓的身家性命。如果蝗蟲真有靈性,就讓朕吞進肚裡,再吃掉朕的心,這些事情應該由朕來承擔。”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通過這段對話,我們不得不敬佩唐太宗,不愧是堂堂天子,這膽子大的能生吃蝗蟲。說實話李夫子光是看到蝗蟲飛起來都害怕。真不是因為李夫子膽小,而是因為蝗蟲確實可怕。有多可怕?大家看完今天的文章就知道了!蝗蟲是一種什麼昆蟲?它的破壞力究竟有多強?中國古代為了對付蝗蟲災害想了哪些辦法?又走了什麼彎路呢?關於治理蝗蟲災害,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故事?為什麼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蝗災明顯減少?李夫子今天來聊聊有關中國蝗災的二三事。

蝗蟲的特點和危害

前一陣子,印巴地區的蝗災成了媒體上的熱議話題。關於怎麼治理蝗災,網友們也是各出奇招。在說如何治理蝗災之前,咱們先得搞清楚蝗蟲和蝗災到底是什麼?這蝗蟲其實就是咱們說的“螞蚱”。怎麼樣?是不是有一種醍醐灌頂,恍然大悟的感覺?但這話又說回來了,蝗蟲只是一個統稱,實際上蝗蟲大家族下邊起碼分了10萬個不同的種類,不過基本上蝗蟲的嘴巴都很大,以植物、葉片為食。您想想,張著血盆大口吃菜葉子,李夫子倒覺得這是很多挑食的小朋友們需要學習的榜樣。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蝗蟲吃不吃肉呢?也吃!蝗蟲是雜食性動物,就跟李夫子一樣,餓起來連桌子腿都吃!看到這,各位小夥伴也別驚慌失措,蝗蟲吃肉是沒錯,但是它不主動吃人,也不會主動吃活蹦亂跳的牲畜。我國曆史上鬧了那麼多次蝗災,也沒聽說有哪隻蝗蟲對人肉產生過興趣。為什麼呢?因為蝗蟲是不捕食性動物,它不會主動衝到一個活物面前啃,但是如果你喂蝗蟲蚊子肉,它就吃,路上一些小動物的屍體,它可能也吃。但是除了這些受傷的或者是死亡的小動物之外,蝗蟲還是以吃素為主。可正是因為它們喜歡吃素,結果莊稼糧食就都遭殃了。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在我國古代,這蝗災是很嚴重的一件事。因為我國古代以農業為主,農民伯伯辛辛苦苦一整年種出來的糧食,那都是他們的命。結果蝗蟲一來,咔哧咔哧把地裡的糧食全給吃了,一年的辛苦都餵了蟲,這農民伯伯肯定心碎,沒了收成就什麼也都沒了。在古代,幾乎每五年就會發一次蝗災,一群蝗蟲來了,一會排成一字形,一會排成人字形,幾乎是眨眼的功夫,一大片莊稼地就這麼被蝗蟲給吃沒了。你想抓還抓不到,因為人家飛的快,那要怎麼辦呢?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治理蝗災之“人工撲打法”

宋代以前大傢伙對蝗蟲不是很瞭解,甚至把蝗蟲叫做“蝗神”,那時候滅蝗的方法千奇百怪,那麼這其中有什麼靠譜的法子呢?消滅蝗蟲的第一個辦法就是“人工撲打法”。這個辦法歷史悠久,傳承了上下五千年,為什麼它在我國百姓當中這麼流行?因為簡單粗暴!這辦法簡單來說,就是由村民用竹竿撐起一片兩三米的白布,這個白布圍了三面,蝗蟲一來,大家就以順風的方向追著蝗蟲跑,把蝗蟲圍住了以後,就順勢把它趕到一個地方,再男女老少一起上,用工具猛力撲打,力求把蝗蟲打到半身不遂,再也不能破壞莊稼,完美地闡釋了什麼叫團結就是力量!這個辦法從春秋戰國開始就興起了,在農村長盛不衰。主要還是像李夫子說的簡單粗暴,只要花點力氣就成了!當然,這種方法還是太累,打一次蟲子比干十天農活還累!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到了漢朝,人們終於想到了一個更好的辦法,反正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把蝗蟲給消滅了,撲打是死,活埋也是死。如果只給它們挖個坑,填點土給活埋了,那不就不用什麼力氣了嗎?於是人們說幹就幹,還是照原來的辦法把蝗蟲趕到一個地方。不同的是,這次蝗蟲被趕到了坑裡,等蝗蟲入坑以後,人們就開始填土,這個辦法效率很高,不用花太多的力氣,而且那麼大一個坑,一埋就是十個軍團啊。但它也有一個缺點,最後填土的時候其實特別講究,如果這土填淺了根本沒有效果,因為蝗蟲這種天賦異稟的生物總能從土裡鑽出來。《晉書》中就有記載,人們有一次用這種方式消滅蝗蟲的時候,土填得太淺,蝗蟲很快就從土裡飛了出來,重操舊業,很快就把這片土地給吃光了。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治理蝗災之“火滅法”

那麼捕殺太費力,填土太需要技巧,還有什麼適合農民伯伯高效滅蟲的呢?其實在春秋時代,大家就想到了,還可以用火來消滅蝗蟲,但是這個辦法到了唐朝才算成熟。具體的操作是:天黑了,在受災區點一堆篝火,蝗蟲通常會被火光吸引。如果覺得篝火誘惑力還不夠大,那就在篝火附近點些燈,確保蝗蟲知道。被吸引過來的大批蝗蟲絕對想不到,自己一靠近火源就失去了力氣,飛不起來,最終被大批村民集體捕殺。這種滅蝗的方法在唐朝卓有成效,短時間內就把大批蝗災給消滅了。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治理蝗災之“消滅蟲卵法”

到了宋代,農業科技更加發達,人們的手段也更狠了,他們是怎麼做到將蝗蟲斬草除根的呢?宋代人的想法更是超前了一些,他們覺得等蝗蟲來了再去捕殺,耗時耗力,還不如提前斬草除根。趁著冬天蝗蟲還沒被孵化,就把它們殺死在襁褓中。所以一到冬天,農民們就浩浩蕩蕩的出門尋找蝗蟲的滋生地。怎麼找呢?他們自有一套判斷的辦法,在這李夫子就不細說了。等找到蝗蟲卵,第一時間就把這些蟲子卵除掉。明清之前產出蟲卵,一般是連蟲帶卵一起被挖走。到了明清期間,人們還發明瞭最簡單的農藥來殺滅蟲卵。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可是這個方法也有兩個很大的缺陷,第一就是找蟲卵,這個步驟真不是一般人做得了的。首先這視力起碼得2.0吧,這種人眼尖才找得到蟲卵。然後這體力還得好,因為這田間地頭的誰知道蟲子卵在哪?可能一不小心這微信步數就得上3萬了。第二個弊端,這個辦法說實話其實沒什麼用,第二年蝗災還是雷打不動的來了。畢竟這漏網之卵還是很多的。

治理蝗災之“墾荒除蝗法”

很快老百姓又給消滅蟲卵的辦法打了一補丁,就是不僅要在蝗蟲繁殖區殺滅蟲卵,還要在那些區域種植作物。大家是不是覺得更奇怪?種植作物這不是在給蝗蟲提供自助餐嗎?這是要消滅蝗蟲,還是要養殖蝗蟲?各位小夥伴可千萬別誤會,在這些蝗蟲聚集區,提倡種植的作物都是綠豆、豌豆,這些植物是蝗蟲不吃的東西,這樣一來就算有蟲卵被遺漏了,蝗蟲孵化出來以後沒口糧不就自己餓死了嗎?而且這些作物蝗蟲不吃,但是人吃,萬一最後還是不幸鬧蝗災了,人還有的吃,也不至於餓死!這種辦法被稱作

墾荒除蝗法,興起於元代,後來還被流傳到了歐美國家,對病蟲害防治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治理蝗災能靠“吃”嗎?

可能有很多人想說,消滅蝗蟲上面說的辦法其實都沒必要。咱們是誰?咱們是中國人。中國人最擅長什麼?吃!蝗蟲多了,吃不就完了嗎?作為一個吃貨大國,面對蝗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吃?好不好吃?怎麼吃?首先蝗蟲肯定是能吃的,不僅人可以吃,雞鴨也能吃。現在有很多地方都把養殖雞鴨作為抵禦蝗蟲災害的方法,來一隻吃一雙。但是靠雞鴨吃蝗蟲只能抵禦小型的蝗災,而且還得保證是那種不會亂飛的蟲子。

雞鴨如果看到嗚泱烏泱滿天飛的蝗蟲,它也犯怵,根本就張不開嘴。至於為什麼不能靠人的嘴巴來消滅蝗蟲?首先各位得先問問自己,您面前要是有一盤紅燒蝗蟲和一盤紅燒牛肉,您會選哪個?反正李夫子肯定會選擇紅燒牛肉,蝗蟲它沒有市場,現在大部分吃蝗蟲的人都是圖那口新鮮,嚐嚐味道也就算了。那有人就問了,都鬧蝗災了,古代百姓沒有糧食吃可以捉蝗蟲吃,是可以,但蝗蟲來無影去無蹤,你能逮得到嗎?而且如果一日三餐光靠蝗蟲,那主食呢?碳水化合物呢?營養不全面,關鍵是完全吃不飽,說那些吃貨拯救蝗災的人,一定是不知道蝗災有多可怕!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治理蝗災,唐太宗作出表率

當然古人也不是不吃蝗蟲,他們知道蝗蟲是可以吃的,但蝗蟲對他們而言跟小魚乾差不多,嚼著當零食或者曬乾了,當過冬的儲備糧,一般沒人會生吃蝗蟲。除了一個狠人,就是咱們開頭說的唐太宗。唐太宗放著他御膳房的山珍海味不吃,為什麼要去啃蝗蟲呢?還不是因為那會長安城蝗災嚴重,身為皇帝當然要安撫一下民心,順便展示一下治災的決心嗎?其實在唐朝,大家並不知道蝗蟲能吃,所以生吃蝗蟲這事兒就顯得尤其可怕。唐太宗身邊的大臣肯定也會勸阻,但是在唐太宗心裡展現治理蝗災的決心是最重要的,更何況這個舉動也會讓老百姓覺得蝗蟲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可怕。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百姓們看到皇帝生吃完蝗蟲後還是活蹦亂跳的,自然就消除了恐懼心理,唐太宗的魄力自然不用多說。又過了好幾十年,他的曾孫子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也鬧過一次大蝗災,但是這次唐玄宗交上來的答卷跟唐太宗相比就差太多了,可以說是0分,不信大家細細琢磨。那時候山東的蝗災非常嚴重,但就像李夫子之前所說的唐朝年間,大家對蝗蟲這個東西根本不瞭解,甚至把它當作是神明來祭拜,覺得蝗蟲過境,那就是神明對自己的懲罰,大部分人都不敢捕殺蝗蟲,宰相著急,趕緊上奏給唐玄宗,說這消滅蝗災刻不容緩了。

但是唐玄宗卻猶豫了,他其實也覺得蝗災天災,既然是天災,就應該讓它自然的過去,不要人為的干預,不然神明會生氣。好在當時有一位叫姚崇的名臣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他把過往朝代消滅蝗蟲的例子拿了出來,特別是皇上他太爺爺帶頭吃蝗蟲,那是還在眼前,您這當曾孫子的,怎麼能犯慫呢?他還說如果因為殺蝗蟲導致災禍發生,他願意一人承擔所有罪過,這才讓唐玄宗下定決心治理蝗蟲。

近現代蝗災的逐漸消失

在中國古代農業受蝗災影響很大,那麼在近代中國為什麼見不到大型的蝗災了呢?新中國成立以後,大家對蝗蟲終於有了正確的認識,再也不傳封建迷信那些說法了。那麼蝗災來了,要怎麼消滅呢?首先組織上建立起了責任制與聯防機制,還有持續性的發動和鼓勵群眾參與到滅蝗災的過程當中。當然新中國成立的時候,能用的農藥機械設備都跟古代不能同日而語,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對治理蝗災有了很大的幫助。那時候最常用的方法是什麼呢?有點像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墾荒除蝗法,當時人們只是試圖找到蝗蟲蟲卵的滋生地,然後要麼破壞蟲卵,或者在滋生地上種上一點蝗蟲不吃的作物。

但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除蟲專家覺得這樣做還是不能夠從根本上解除蝗蟲威脅,不如就把滋生地的整個環境都改變,那麼蟲卵不能在這裡生存,蝗蟲也就不會來了。蝗蟲產卵,特別喜歡選在河灘上,還有三角洲或者是沿海的鹽鹼地。這些地方氣候適宜,而且還有很多蝗蟲會吃的食物,比如一些雜草、蘆葦什麼的。其實在古代人們也發現蝗蟲就是喜歡這些地方,但是他們覺得有蝗蟲,純粹是河灘上的水太少了,要是水多,蝗蟲就會全部變成魚蝦,這腦回路也是夠清奇的。

古代治理蝗災有辦法!一打、二尋、三種植!唐太宗更狠,靠“吃”

到了新中國,咱們決定直接把這些地方變一個環境,比如說河灘變水庫或者河灘變良田,種一些蝗蟲不會吃的東西,確保蝗蟲知道,這地方根本就不適合我生存,我也沒有變成魚蝦的本事,還是走吧!我們肯定也就很開心的說,拜拜了。目前我國終於可以做到有效的避免大範圍的蝗災。不過小範圍的蝗災還在青海、新疆等牧區一直沒斷過,這些都是小問題了,有的時候還確實能夠靠雞鴨這種生物武器來解決。

說了這麼多,不得不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當然了李夫子也相信,在古代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結合下,我們一定能夠戰勝任何困難,包括這次即將襲來的大型蝗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