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

花匠小美


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俗语,这些俗语集中了老人们的经验总结与生存之道,能流传下来几百年甚至千年,都有其道理。

今天有书君就要和大家说说农村俗语“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

“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的字面意思是如果一家人从不同的门出去,那么这家人早晚会家散人离的。

一、同进同出,同心同德。

农村有很多大家族的老宅,都是子女和父母。

甚至几代人都住在一个院子里,类似于四合院,各有各的独自房子。外面被一个围墙圈围起来,以前的房子也没有后门之说,与外界联通的大门只有一个,一家人,不管多少人,都是走这一个门。

这样的庭院布局是有讲究的。同进同出,方能彰显一家人的和睦团结、同心同德、共同进退。如果一家人都不同心,争执不休,分家分房子,只顾自己,从各自的小家门出。那这个家族就是一盘散沙,早晚会家道衰败,人财两空的。

其实,农村一直很注重真个家族的和气和兴旺,房屋建造如此,家风家训亦是如此。母慈子孝,兄谦弟恭,尊老爱幼、互助互爱,同心同德,都是大家长们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家训。

二、凡事只考虑自身。

“一家若作两家出”也指家人之间不和睦,遇到问题后,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家庭成员之间各自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斤斤计较、自私自利。都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一个家庭中人们自私自利,那么这个家将会成为一盘散沙,经不起风波,终将家散人空的。

有书君想到了小时候看的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剧中陆振华的家庭就是因为家庭成员考虑问题时只顾虑自身。如雪姨为了自己幻想的爱情,背叛陆振华,结果引贼入室,导致家里所有的钱财被洗劫一空。曾经辉煌一时的陆家,最终也家败人散了。

三、遇事不沟通不交流。

“一家若作两家出”还有一层意思是指,一家人在一起出现了矛盾,为了不看到对方各走各的门,有问题不及时沟通而是选择逃避,那么只会让矛盾越来越深。

最近的热播剧《都挺好》中苏明玉的家庭,因为明玉母亲的重男轻女,导致明玉与明成从小就不和睦,长大后更加闹得水火不容。明玉的父亲苏大强又自私自利,不分青红皂白,一心只顾自己的安危。明明是一家人,可实际上没有一点家的温暖,遇到问题就是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让人心寒。

虽然,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但基本上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有书君认为家庭成员之间有了矛盾并不可怕,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任何艰难险阻都会渡过的。


有书共读


农村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什么意思?

在我们北方农村,一般情况下,一座院落都是只开一个大门。在过去,有的老人为了跟自己的儿子住的近一些,也是从长远考虑,为了将来自己老了以后,离儿子住的近,照顾起来更加方便一些,所以在北方农村,有的人盖房子的时候,就直接把两处房子连在了一起。这样院落更大了一些,等儿子结婚以后,两代人住在一起不方便,就分开住。虽然是住着两家人,但是从外面来看,还是一个院落,大门关上之后还是一家人。


这样的居住方式,相互照顾起来的确是挺方便的,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利有弊,婆媳离的这么近,难免有发生口角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是相互忍让,但是日久天长,总有忍不下去的时候。当婆媳战争爆发的时候,有的人家就只能把一个大门改成了两个大门,然后在院子中间垒上一堵墙,这堵墙,隔开了两家人,也隔开了父母和儿子的心。

跟大家说一个实事,我表姑家就是这个样子。起初的时候表姑跟她公公婆婆都走一个大门,公公上班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婆婆在家里还算好,后来表姑的公公退休了,老头儿觉得自己退休金挺高,所以比较难伺候,总是嫌表姑这儿不好,那儿不好。后来表姑跟她公公吵起来,她公公一怒之下将表姑家的锅给砸了。在农村除了有什么深仇大恨,是不能给人家砸锅的,砸锅的意思就是不让人家过了。表姑当时就在院子中间垒起了一堵墙,后来自己又开了大门。从此以后,跟老头老太太走两个门。


她公公婆婆除了表姑夫这一个儿子以外,还有一个闺女,从此以后,表姑的公公婆婆就搬去了女儿家里住,把退休金也全部交给女儿。这样,不但公公婆婆跟儿媳妇的关系越来越僵化,就连小姑子跟嫂子的关系也是越来越坏。我们北方农村有个讲究,就是父母不能到闺女家里过春节。可是到了春节的时候,表姑父不肯去妹妹家里叫自己的父母回家过年,父母自己也不肯回家,因此多年来,关系一直僵持着。

不知是凑巧还是因为大家心情都不好的原因,本来表姑家在村里,属于经济条件很不错的,可是自从跟公公婆婆闹矛盾之后,家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公公婆婆的身体也是越来越差,还真的应了这句: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


一品小十六


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表面上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家不能开两个门,开两个门的话迟早家破人散的。农村特别是大家族的,一家有几十口的大家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这时候就要从大局为重,不能为了小家不顾大家!

我们镇上有一户姓张的大家族,父辈兄弟八个,儿子辈十三四个本家爷爷在世的时候,一家人和和气气的,逢年过节的时候聚在一起吃饭喝酒,平时有个什么事都是互相帮忙的!后面爷爷去世了,兄弟几个不团结了,后面因为土地的事情,几个堂兄弟还在一起打架呢!慢慢的都各管各的,不团结了,一家人跟陌生人一样!

在农村,家族亲情观念很重!如果不团结了,只会被别人看不起!所以有这句话老话,一家莫开两个门,开了两门必破财!



帅气的小哥哥儿45


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

我邻居张伯伯家早些年因为婆媳不合,儿子也是另搬炉灶,在原来住的房子旁重新起了栋新房,在一起住时张伯母的儿媳妇比较强势,长期鸡毛蒜皮的矛盾得不到解决。他儿子两边受夹板气,无奈只能搬开来分开住,分开住后儿媳家日子是过得舒坦。



张伯母却时常一人独自掉眼泪说:″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老话"一家若作两家出"意思是开了两扇大门,本是一家人却要分开来住,各自心里有堵墙。



老人言"家败人散恐相离"警示教育人们,一家人要处理好内部矛盾,才能幸福和谐家庭稳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的家庭岁才会兴旺发达。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家人在一起有了矛盾要学会沟通,解决矛盾,只有同心才能同一扇门,家庭才能和谐稳定,人丁兴旺。



俗话"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是农村人对生活最淳朴的愿望,他们希望家庭和睦待人有礼。农村还有许多这样的农谚,你知道还有哪些呢?


榕树下的山里妹


在农村,有儿子的父母都会给孩子准备另一套住房,通常来讲都会紧挨着自己的正房,或者在另侧盖偏房,全家分居而住,但都在一个院内,开的也是一个门,事实上还是一家人。但有些产生矛盾的,就会在中间加一道墙,自己重新开一道门,所有就有了“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的说法。

这种居住的优势是可以互相照顾,但缺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时间久了在一起,因为年龄的代沟和个人观念的不同,会产生一些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婆媳矛盾。住在一起和睦的很少,住在一起吃喝拉撒,你多了我少了,你看不惯我,我看不惯你,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矛盾。

以前弟兄多的,也有很多住在一个院里,出一个门的,矛盾更多,妯娌之间、婆媳之间发生嫌隙,进而引发整个家庭矛盾,导致父子、兄弟不和等,所以住在一个院里,弊端很大。所以现在农村里即便是和父母的房子连在一起,也会在中间架一道墙,提前做好预防,总比闹起矛盾了再去分院要好。

当年鲁迅和弟弟周作人就是这样,住在一个院里,吃喝穿戴都放在一起,大家赚钱大家花钱,没有分家,后来因为妯娌之间关系不睦,关系闹的很僵。

另外,还有一句古语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指的是,关上门在家里是兄弟,怎么闹矛盾都无谓,都是一家人,但在外面看来,必须团结一致,其中意思和“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差不多。


元芳有看法


在农村,有些老一辈的人都会坐下来一起聊聊家常,有时候会说出一些俗语老话,但是有些俗语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渐渐地没人提起了。我们来一起来说说: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财人散恐相离”,说的是啥意思?



这句话说的是,如果一家人住在一起都要各走各的门,那这个家庭迟早有一天会家财人散的现象。一家人同在屋檐下居住,就要同进同出一扇门,才能让稳定家里内部的和谐相处,我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在农村建的房子一般没有后门的,出出进进只有一个大门,这样象征着一家人和睦相处,共同进退,团结一心。要是这家建了两个大门,一家人进进出出的都要各走各的大门,就意味着这个家庭不太和谐,经常发生矛盾,不太和睦,最后可能直接用一面墙堵住,明明是一家人却要分成两家人过日子,这种做法千万不能去做。一家人要是发生了矛盾,应该心平气和坐下来,有什么误会大家说出来,就好了,对吧?



在农村,建房子也有很多讲究,尤其是建大门,一家人只能进出一个大门,这样有利于家和万事兴和家庭的幸福。要是一家人都要建两个大门的话,这个家迟早要家败人散恐相离。老一辈的人经常说“嫌隙多生于内”,要是不尽早补上,容易造成严重的隐患。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一家人都要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是对幸福美好生活和谐的向往。



以上分析是我个人观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不同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讨论。


卖煎饼的小伙子


农村老人常常念叨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说的啥意思?

农村的俗语都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细细品味都含有一定的哲理,就像这句“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从表面文字上看,说的是一家人如果开两个大门,分作两个门出入,那就会导致“家败人散恐相离”。

有的人说这句俗语来自封建迷信,过去人讲究风水,认为在一户住宅上开两个大门是风水上的大忌,现在没必要相信。

其实细细品味一下,这句俗语是很有道理的,“一家若做两家出”,为什么会“作两家出”?这不仅仅是开两个大门的事,同在一个院子里的一家人,为什么非得要开两个大门,各走各的?说明各有各的心思,一家人不和睦,所以长此下去,定会“家败人散”的。

这里的重点不是开几个门,这只是一种比喻,关键就在于“和谐”二字,“两家出”比喻的就是家庭不和谐,说白了就是各怀鬼胎,各有各的心眼,那日子怎么能过好?

再就是如果分家了还住在一个院里,虽然是从两个门出的,但在一个院里始终是不方便,不管是公公婆婆儿子儿媳,还是哥哥嫂子弟弟弟妹,时间长了难免有点误会摩擦什么的,都能忍让体谅还好,就怕有点误会啥的,小事变大事,在农村很多人不就是因为一点小误会慢慢地发展成大矛盾直到不相往来的嘛。

总而言之,很多农村的俗语都是来源于生活,都有一定的哲理,家和才能万事兴,我是农夫七哥,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农夫七哥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们常常发现结婚久了的夫妻慢慢地边长相都相似起来,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生活环境相同,饮食习惯相同,生活经历相同,甚至衣着打扮相似,言谈举止相似,思维方式相似,给人的感觉就是越来越像了。我的表哥大学时和同学谈恋爱,女生是北方人,家里父母不同意,经不住表哥的坚持结婚了。现在十八年过去了,现在的表嫂一口当地的方言,说话口吻都和表哥一样。吃的口味也从重咸转变到了偏甜,两口子出门经常穿情侣装,认识他们的人都说他们有夫妻相,真的是越长越像了。那么如果一家人离心离德会怎么样呢?那就是老人们常说的“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恐相离。”

一、分居是家散的开端

一家人和和睦睦,必定愿意同一门进出,在一起说说生活的趣事,叹叹各自的苦经,聊聊工作上的难题,讲讲学习上的成就。双职工的小夫妻,孩子可以放心地交给老人照顾,下雨也不用担心晾晒在外面的衣被,自有老人帮着收叠。老人有什么不舒服也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孩子的欢笑更能驱除老人的寂寞。

可是两代人在一起也会出现许多的矛盾,婆媳关系不和,作息时间不同,消费习惯差异,这些琐事不及时沟通就会累积在一起,直到我看不惯你,你忍不了我的地步。为了减少矛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生活分开,眼不见、心不烦。一家人分成两家出,实际上并没有解决矛盾,而是用分居掩盖了矛盾,矛盾不解决就像个溃疡,会越烂越大,直到家散。

两代人是如此,夫妻关系更是如此,夫妻之间闹到分居的,基本是没有了和好和可能,分居是隔断了交流沟通的大门,只有坚持在一个门进出,抬头不见低头见,床头吵架床尾和,家才能和睦幸福。

二、分居是家财的削弱

一家人在一起生活是生活成本最低的方式,许多日常用品可以共用,水电气费用可以共担,夏天空调冬天地暖可以共享。人多力量大,一家人的收入集中起来可以办一些大事,比如炒房,投资,创业等。我父母就是和弟弟一家生活在一起,刚开始妈妈和弟妹也是小矛盾不断,不断地吵着要分家,重开一个门进出,我坚决反对,劝母亲把弟妹当女儿看待,劝弟妹不要和老人计较,终于没有分开。

去年我妈晚上看电视突然就不会动了,弟弟及时送她上医院才捡了一条命,母亲在家康复期间弟妹用破壁机把食物打成流汁喂她,帮着洗头洗澡,妈妈连声夸她是个好儿媳,把自己的存款拿出来给弟弟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

村东头的老张家,就因为婆媳不和,一个家隔成两个门进出,你不理我,我不睬你,没有老人带孩子,儿媳妇只能不工作,在家做家庭妇女,儿子负担一家子的生活有点吃力,村里家家装修得别墅一样,他家始终是白灰墙。今年初,老张在田里跌了一跤,被村民发现后送到医院,医生说他患有心脏传导阻塞,要装心脏起博器,儿子说没钱,老人也没有积蓄,住了十天医院只能回家。

三、只要心相连,就能人相随

时代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时,大多在城里买了商品房,不可能再和父母住在一起,有的儿女甚至出国定居了。所以过去农村老人说的话“一家若作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已经不适用在当下了。但是深层次的道理至今仍然正确,那就是一家人要同心同德,相互爱护,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不住在一起,也要像进出同一个门一样,经常联络,及时关心。

在外生活的儿女经常打个电话回家,报个平安,免得老人牵挂。带着老婆孩子常回家看看。父母有能力的话帮儿女带好第三代,自己照顾好自己,让儿女们放心。只要心相连,就能人相随,家就散不了。


江雪阁


农村老人常说的一句话“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人对于俗语都不陌生,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俗语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小时候开始家里就开始讲各种各样的俗语,为的就是可以让我懂得更多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有些俗语直到现在我仍然在记得,我也在教给我的孩子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该怎样去做。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认为俗语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了,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我们始终要相信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一定有它的道理在。



“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这句俗语的意思很简单,如果在一个家庭里面有两个大门的话,那这个家庭就会因此衰败,家里的人就会分崩离析。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的话,等到孩子成家以后就是要分家的,也就是让孩子自己成家立业,但是绝对不会把自己家的院子隔成两个家庭。

有句话说的好“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但如果主动把房屋分割的话,那导致的后果就是一家人成了两家人,因为有了两个大门,这样心里多少都会有些别扭,迟早会出问题。同在一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把家隔成两个的话,确实不怎么好。在现实生活中,曾经也见过有人这样做,一户人家把自己家隔成了两个院子,两个大门出,结果没过多久就出了事情,家就散了。分家其实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分的话就要分的彻底一些,不要住在一起,这样矛盾也会少一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大多也就是一两个儿子,在儿子成年之后,父亲也会多盖一个院子,这样在给孩子分家的时候也相对容易一些,不会出现一些分歧矛盾。“一家若做两家出,家败人散两相离”这句俗语告诉我们的是家庭要变得有钱,还是要和谐团结,不要总是让一些吵闹出现。


老农民说事


首先说说,什么是一家若作两家出。所谓的一家就是一栋房子,一个院子。不但是院子开一个大门,而且房子的前墙也是开一个门。也就是说两家出入都走 一个门。如果一栋房子在前墙开两个门,那就不叫一家,叫两家。过去农村住房紧张,有的也买不起房,两家合伙买一栋房子。这种情况较少。大多数都是父子或者是兄弟两家住一栋房子。现在这种居住格局很少。

既然一栋房子一个门,怎么能住两家人?在我国北方的农村建房,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一栋房子一般都是三间或者是五间。在中间那间房开门的屋,叫正屋,也有了叫堂屋。三间房子的正屋一边一间。五间房子的一边两间房子。正屋东边一个锅灶,西边一个锅灶。也就是说一家一个锅灶。正屋内的东边开一个门,西边开一个门。也有的把这种居住格式叫做住对面屋。在80年代以前有不少这种情况。这就叫做一家出两家。意思就是说两家出入都走一个门。

这种居住方式确实不好。两家人都出门时,外门一把锁配两个钥匙。屋内一家一把锁。做饭时,一般都赶在同一时间,做什么都能看到。空间也狭小,过去做饭,都是烧草,往往烧草都没地方搞。而且相互之间的米面油盐酱醋都放在同一个屋,有时候很容易用了另一家,常常相互怀疑。做点什么好吃的还得相互送点,不送不好看。时间长了什么给你多了,给我少了。冬天还好说,到了夏天热的时候也不敢脱衣服,都是男人或者都是女人也好办。哪一天一不小心脱了衣服,让对屋异性看到了非常尴尬。在我们屯子里还真发生了这类事情。一个公公喝大了,光着身子去厕所,一下被儿媳妇看见了。这个儿媳妇就说公公不正经,要求搬出去住,可是也没房子,后来真的为这事离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