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线条工整真的这么重要吗?

huangcaiting


篆刻线条并不全是工整的,不同的印章风格需要不同的线条。工稳印风的线条是非常工整的,比如汉玉印,圆朱文等印风。狂放印风的线条是不工整的,比如秦印,汉代将军印,元代花押现代写意印等印风。但是,从古至今,主流印风的线条其实是介于工整与不工整之间的,比如汉官印,明清流派印等。因为,过于追求工整就容易僵死呆板(如同电脑雕刻),过于追求狂放则会陷入粗野无章。配图按序为:汉玉印,元朱文;秦印,汉将军印,元代花押,现代写意印;汉代官印,明清流派印。











书画篆刻小顽主


篆刻线条的工整性包括了二个内容: 规律性工整与不规则工整。

规律性工整,通常应用在工艺性篆刻上,单位、银行等机构基本上就采用这种类型的章。在这种线条的工整性上,机器占有了绝对的优势,人最多担当一下排字。


不规则工整,是因为这种不规则都是人为编排设计并制作出来的不规则,这就是不规则工整。想像一下出土文物就会明白一个道理,这些破破烂烂的文字一开始都是清晰的,如把自己当成是一个文物造假者,篆刻的内涵也将会自明。


吕永亮


工不工整,视需要而定。冲刀易工整,切刀则不同,如铁锈斑驳。收藏印,庄严内容,工笔画,规范书法等,可以土整。纯艺术风格,斋号,个性强烈的书画,闲章等,可以不工整。











竹叶篆


是的 ,非常重要!!!

【篆刻常用章法要领】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七、穿插、 笔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划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笔”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笔法。

八、留红、空白 印章的留空处,在白文叫留红,朱文称空白。尤其白文,大块留红,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篆刻讲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这“布白”也即留出空处,实在是最要紧的事。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见的。

九、离合、变形 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

十、 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从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汉字结构变能处理,使之与其它浑然一体。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关的传统资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边,界划 在创作中,为求全套印谱之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类界划,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采取的界划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传统体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汉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2.笔划、字数少的印宜排列得沉着;3.方笔方形字宜丰满;4.圆笔或圆形笔宜挺劲;5.?单笔无所依者挺而略带濡涩;6.有相同的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得有参差;7.多转折之字宜灵活;8.?字的横划或直划宜刻得浑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劲;10.白文一般宜刻得质朴。 十忌:1.笔划方正忌板;2.笔划圆转忌滑;3.字数少忌散漫;4.字数多忌杂乱;5.巧忌纤媚;6.拙忌狂怪;7.笔划瘦忌单薄;8.笔划肥忌臃肿;9.?笔划转折忌露角;10.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霸气正能量


篆刻,顾名思义,篆书+镌刻。

篆刻,换个名称就是:印章(包括名章和闲章两大类)。

详细解释就是:“篆”,是印章中的文字;“刻”,是文字入印的方法。


篆体字,是继甲骨文之后的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体系。

它概况为“大篆”和“小篆”两个部分。

大篆(包括:金文或称“钟鼎文”与籀文)。

一种大多铭刻在青铜或石器上的文字,兴起于商朝;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的官方文字。


从字形上说,小篆,“规矩”、“秀美”;

而大篆则,“拙朴”、“豪放”。

在中国的文字历史上,大篆和小篆之间还有个“过渡”文字“石鼓文”。

这是“篆”的历史。

先民们在没有“笔”的年代,以刀代笔,为我们记述了历史。

而刀的痕迹即为——“刻”。


有了这样一个知识点的铺垫,

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线”在刻字中的应用关系了。

篆刻是一种古文化的承传,在保留字形的基础上,彰显“刀”的魅力。

而体现刀法的“力度”就是“直”,突显“刻”的力量感。

在现代篆刻中,吴昌硕和齐白石开了一代先河,

自由、随意中,彰显古朴的文字美和刀功的力度感。


历史上的印章分“官印”和“民印”。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官印,大多采用玉石和金、银、铜等材质;

比如,皇帝的玉玺。就由上等的玉料制成。

而民印则多采用铜制。

从出土文物中也陆续发现了铁制印章,

但由于铁的耐腐蚀性较差,因此幸存的不多。

如今的“章料石”是元明清的产物。

诸如:寿山石、昌化石、近些年的巴林石等。

木材和骨角料也都曾是民间印材。

比如,核桃木、黑牛角等等。


那么,“篆刻,线条工整真的这么重要吗?”

是的,纵观历史,但凡是“印章”,都是“规规矩矩”。

好看,是它的要素之一。尤其是“名章”。

怎么可以容忍“凌乱”和“随意”呢?

篆刻与书法的道理是一样的,

书写文字的“工整性”难道不重要吗?

现代人的“篆刻”,大多指的都是“闲章”。

这是自秦以后出现的印章形式——“吉语词”入印。

比如:诗词名句、格言、警句、自戒、励志用语等等。

它虽然不似“名章”那么“规矩”,“正统”,但并非没有“约束”。


新的印章材质的加入,给印章制作拓宽了“天地”,

一把高碳钢的刀具就可以在“方寸之间”挥洒自如。

书画爱好者都可以一展身手,自由发挥。

由于印章是采用钤印方式显现,因此要求“刻反字”。

这给刻印者带来了“难题”,

功夫也正是此刻显示出了它的“地位”。


篆字入印的好处是,大多左右对称,

这类字体刻出来不容易“走形”,而且还有一种古典的美。

名家治印大多都是“手起刀落”,不在印石上起稿。

心中有数,下刀精准,字形雅致。

而一般人刻印都要在印石上“起草”,也叫“上稿”。

先设计好草图,墨线书写反字,或正常字体,反拓于印面。


初学者的“篆刻”都是“修”出来的“作品”,而非直接“刻出来的”。

因为功力不到家,很难“一刀准”,修修补补,在所难免。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行家扫一眼你的“钤印”稿,就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

从前的古印玺,有刻出来的,也有铸造出来的。

不管刻出来,还是铸造的,都存在着“后期整形”,

但那一定是小范围的“修整”,仅此而已。

因此说,篆刻的“好坏与否”,取决于“整体章法和刀功”,

并不只在于是否“线条工整”。

郑板桥“乱石铺地”的书法,正是“赢”在了“整体布局”!

一定记住,篆刻的“美”,不是“修”出来的,

而是“刻”出来的,修,只是一种“补充”,并非必须。


诗画同源


《我的印章,或许我没有注重细节[捂脸][捂脸][呲牙][呲牙]》



自然守望者3899


篆刻是门综合艺术,只是勤奋显然不够。

1、工整点的印,用来打基础。李刚田老师的《篆刻学》里把印的风格分为“精金美玉式”和“野山荒原式”两个极端,不管是精金美玉式的妩媚、精工、劲秀、典雅,还是野山荒原式的奇诡、雄肆、老苍、古厚,都是极强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可能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在我们刚刚开始学习篆刻时,就去明显地追求,往往达不到效果。原理很相似的比如书法:我们发现某个书法家的草书笔走龙蛇,惊风泣雨,看上去美到极致,怎么学习?还是要回到学习楷书去,不学习楷书,连基本的笔锋转换都还不会,基本的顿挫都不知,就算记全了草书的口诀,照猫画虎地写会了某些字的样子,照样写不出神采来。

移到篆刻上也是这样,看到明清的一些大家们的风格独特的好印,就去模仿,学习,既不打印稿钻研篆法,也不学刀法,更不去体会章法,就只求相似,有时甚至想一个词,找找词典,反写到石头上,就开刀来刻了,刻出来的印匆忙不加细心体会,就钤盖算做作品了,这样的作品,真的没啥价值,或者说,价值不大。

因此,在学习篆刻这门特殊的艺术之始,最好的办法是找一些工整的汉印,特别是字画平直的汉印,一方方临下去,临出上百方之后,再想着去找那些近现代的大家的风格印去选,选自己喜欢的印风下手去学。

2、工整点的印,加以变化就是后期的风格印。有的朋友说,我就不喜欢临汉印,我觉得太土气了,不拉风,不爽快,我就喜欢齐白石的印,我就想先跟他学,一冲到底,怎么着吧!没办法,你要走弯路去,谁能怎么着你。自己考量一下齐白石的学印之路,师古之初,也是从汉印开始的。而他晚期的心手石相应,完全是熟能生巧,大匠已成的境界,你不栽树苗,想直接就有棵参天大树,怎么可能,哪一栋高楼都是从地基开始打起来的。

我不是说九叠印不好,也不是说鸟虫印不值得学习,他们都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在审美上也经得起时光的考验,但从他们入手,显然不佳。

比如,我们学习绘画,开头我们就说,我们要成为梵高,成为徐悲鸿,于是,我们下手就去学他的《向日葵》,着手就去大笔一挥画奔马,而不想着这些大师们都是从一笔笔的素描线条开始练起的,不掌握准确的线条,不对光线的运用细加琢磨,怎么可能有像样子的作品?我们回头去看一些大师们的素描作品,每一条线条出来的,都看似随意,其实却包含着深厚的基本功,正是这些基本功,造就了他们的那些成名作品。

长期的基本功的积累,就能得到随手一刻,就准确到位的线条,而不加练习的刀功,很可能为了达到某个表象,对笔画不断的刮擦,出来的必然是匠气十足的工艺作品,这不是说工艺品不好,工艺品好坏也有个艺字在里面。但毕竟,我们追求的目标,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做一个做工艺品的工匠。

3、向汉印里找工整,从篆法入手。汉印工整者很多,仅满白一种刻法,就能找出可以临摹的百方不止,想刻好基本功,把这些印一方方下功夫学学就很好。为什么要从篆法入手呢?倒不是那句老话说“七分篆法,三分刻工”限制必须篆好才能刻好,而是在实践中,注重篆法刻出来的印,就处处有了经营,每一笔每一画都经过细心谋划,呈现出来的印面的布白、章法都有根有据,不随意,不零乱。

我自己曾经有过一个阶段,给别人刻印,拿起石头,打好方格,查查字典,照样画到石头上,一刀一刀切下去,就算一方印了,完全不考虑篆法,只在刻成一方印,后来自己回顾印谱,真真不堪回首啊。

篆法有时可能需要我们写好篆书,有时则不必,因为我们在上印的过程中,可以对印稿反复增减,反复调整,动刀之前,往往已经把每个笔画都调整到位了。而这种调整的过程,其实包含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在里面,这种调整也是个慢功夫,这种慢功夫,其实也是一种把印“刻工整”的心态在起作用。

综合上面我想到的,大致得出的结论是,初学篆刻,最好从工整的汉印开始入手,每刻一方印时,都从篆刻审美角度做完调整再动刀刻。

顺带说一下,每日一刻这种坚持做一件事的精神很好,但每日一刻不是完成任务,也不是为了完成某个朋友的嘱托的塞责之作,是你自己在练习,你着什么急?想好了,写好了,调整完了,再动手刻,肯定能得出更好的作品。


偶然回眸


个人觉得能刻出自己的特色就好,我自己把篆刻当成是一种爱好,所以也不会要求一定要怎样,自己感觉很重要。






覺行者1


姓名印及字號印,多為漢白文或元朱文。應以線條工整為主。閑章則不必追求線條工整,而以恣肆無忌放浪形骸為能事。






奇石齋主


所有的艺术理论都是在前人艺术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的。所以说篆刻线条工整不工整,并不是篆刻艺术美的唯一标准。就像世界不是单一色彩组成的一样,每一种印章的风格,只要它能够存在,就会有它的合理性,就会有它独特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