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清朝史料美化明朝?

黄昏的草


公元1644年,中国农历甲申年,史称“甲申之变”或者“甲申国难”。

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于同年的3月19日攻占了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在悲愤交加中吊死在煤山上。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位子还没焐热,又与摄政王多尔衮、吴三桂联军在山海关外交上火,李自成败回北京,时间是4月26日,后仓促下举行了登基仪式,改国号为永昌,然后登基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30日又仓皇中撤出北京,为了不让满军得逞,在撤出北京之时,一把大火烧了北京城。

中国自古打仗都要讲究师出有名,所以满清索性打着为崇祯皇帝复仇的旗号从关外挥师南下追杀李自成。同年九月,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后来的孝庄太后携儿子福临由盛京迁都京师。10月,年仅六岁的福临在今天紫禁城的皇极门举行登基大典,颁布登基诏书,宣告定都北京,年号“顺治”,有顺利治理国家,顺心统治之意。至此,满清正式入主中原,开始了对中国长达267年的统治。

历代统治者基本上对天下臣民们都有自己的驾驭之术,通常恩威并用而达到政权巩固。对于异族的满清政权来说亦是如此,对汉人先立威再施以恩惠。大清刚刚成立,有些人认为明朝大势已去表示投诚,但在绝大数人眼中,对这个异族统治不满,各地抗击清军的不在少数,自然被屠杀的不在少数。清军为了对汉族统治有一定的震慑力,要求所有的百姓都要剃金钱鼠尾发型,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规定时间完成这项“改革”。对于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人们来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很多人不愿意剃,结果导致一幕幕的腥风血雨。扬州屠城十日、昆山屠城、江阴惨杀、嘉定三屠,这些种种行径都是在强调满清统治者的野心与权威。

当统治者的权威达到立竿见影时,为考虑江山的巩固与长治久安又以怀柔的手段施恩于百姓。

今天的乾清宫正中央高悬着一块“正大光明”匾额,原先的正大光明匾额是顺治帝御笔,“正大”和“光明”二字分别取自《周易》及《诗经》,这是对自身醒悟,对子孙、对群臣的告诫,王朝的兴衰是承前启后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满清初期一直到清末或多或少的都有满汉种族歧视。顺治帝为了强化政权和减少矛盾,采取了高压政策的实施,推行汉化。

清朝的每一个皇帝都是汉学家并且每一个皇帝都非常勤奋,这与皇子们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在清还未入主中原之前,努尔哈赤就拜汉人龚正陆、范文程为汉学师傅,由此可见努尔哈赤具有卓越的政治远见,为大清的根基起到了夯实巩固的作用。满人入主中原后,吸取明朝覆灭的教训,将皇子们的教育提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为皇子们聘请满、汉、蒙、藏的教师,多方面学习知识,为国家储备多方面人才,利国家万载基业。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没有把康熙、乾隆当做是满人看待,反而是当做汉人看待,只要看一眼就觉得顺眼,为什么?这就是康熙爷、乾隆爷的魅力,一个学习汉文化的魅力。

康熙时期编撰《康熙字典》,乾隆时期编撰《四库全书》以及顺康雍乾时期所修的《明史》,凭这些就足以赢得汉人们的好感。于此同时在政治上重用汉人,如张廷玉、李光地、周培公、姚启圣、于敏忠、纪晓岚等,执政者在权衡利弊的条件下,让满汉大臣们交叉行使权力,以求平衡和政权稳固。

明朝是华夏民族中最有骨气的朝代,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不割地,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但是崇祯皇帝再有骨气再勤奋也终摆脱不了亡国的丧钟,一方面崇祯帝太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性格多疑,再者是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外有努尔哈赤虎视眈眈,天时、地利、人和都不沾边,这也是明速亡的原因。满清入主中原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以皇帝礼仪厚葬崇祯帝。1657年,顺治谕工部曰:“朕念明崇祯帝孜孜求治,身殉社稷。若不急为阐扬,恐于千载之下,竟与失德亡国者同类并观,朕用是特制碑文一道,以昭悯恻。”再者康熙前往南京拜谒明孝陵、乾隆六下江南都在说明统治者顺承明制,是明朝合法的继承者。

明修长城清修庙,满清为了更好的统治与巩固,在明朝的基础上,甚至高度赞扬儒家经典文化,将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作为治国安邦的方针。比如高度崇拜关公,明朝加封了关公2次,而清朝统治者加封关公的次数达到了10次并由康熙亲自拜谒关帝庙书写了“义炳乾坤”匾额,清朝统治者多次的加封最终使关羽成为远超过一般俗世帝王的关圣大帝,由此可见满清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许多学者认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中华,但我们不能否认满清统治者吸取蒙元王朝、大明王朝的教训,妥善处理各民族关系。这才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版图,使得满清国祚达267年。

因此清朝史料美化明朝,则是为了政治生态的平衡与稳定。




猷墨缘人


很多人都说清朝史料存在美化明史的嫌疑,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呢?我们今天来一起说说。

现在来看明朝历史参考比较多的便是明史和明实录,明史是由清朝皇帝下令编纂的纪传体诗书,明实录是由明朝历朝官员撰写的编年体诗书。两者对于明朝历史的记载是有一定的差异,那么两者之间谁记载的更贴近于真实的历史呢?

首先,我们看一看清朝和明朝的关系,因为清朝是多尔衮从李自成手中夺取的天下,而且入关之初,清军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的。加上清朝为游牧民族起家,虽然武力值比较高,善骑射。但是政治和文化比起明朝来说就差远了,所以清朝前期,明朝的政治制度框架和汉人的文化传统,都被很好的保留下来了,这也就注定了清朝在编纂明史的时候有些地方进行一些取舍,存在一定的美化。

再来看看明实录,明实录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250年的大量资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基础史籍之一。撰写此书主要以章奏、批件为本,同时又逐年记录了皇帝的诏敕、律令、政治、经济、文化等。相比于明史更精准,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清朝史料存在美化明史的原因




思绪飘万里


美化敌人是为了衬托自己的强大。

还有当年清朝入关是打着为崇祯皇上报仇的旗号,尽管很多人觉得这是猫哭耗子,贼喊捉贼,但是也蒙蔽了不少人,更重要的是为一些投降的汉人创造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崇祯皇上是李自成那个草寇逼死的,而后金来帮崇祯皇上报仇,这不是很好的吗。

再有就是民族政策了,比较满族人少,人再多也架不住敌人多,元朝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吗,元朝的失败就失败在民族政策不行,才不到一百年就被推翻了!

而清朝不但学习汉文化。说汉语,一切都是李自成不是东西,他逼死崇祯皇上的,最重要的是尊重你们的前朝皇上。明十三陵一直被保护起来,现在是最完整的皇家陵区。





帅墩墩很实在


这确实是一个颠覆我们认知的现象,清代明,作为异族入主中原,应该是丑化明朝以强化清朝的统治合法性,但实际上虽有丑化部分,美化部分也很多,为什么?

个人认为,首先,清朝并没有直接推翻明朝,明朝是李自成推翻的,清朝甚至以代崇祯复仇的名义入关追杀李自成。

其次,作为异族入主,美化明朝可以安抚民心,康熙下江南甚至亲祭明孝陵。

总之,清承明制,其实其一直以明朝合法继承人自居,并非以讨伐不义的名义颠覆明朝。因此对明朝部分美化也属合理。


豪森林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统治。当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清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入中原王朝的。清军主要是满洲人,八旗军队加起来只有10W多人,全国人口也不过百万,连千万都没,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名族怎么可能统治拥有上亿人口的汉民族呢?所以清入关之后,再跟李自成作战提出的口号就是“为大明王朝报仇”,而这个政治口号也非常奏效,李自成是直接灭亡明朝的人,这就导致忠于明朝的汉人就站在清这边(人家帮忙报仇呢),而处于中立的汉人也因为李自成的“荒唐”而被逼到清这边(清给活路),所以当时清就成了“顺天意,顺民心”的政治代表,清入关没多久,很快就接手了明朝的所有政治机构,通过这些政治机构,清朝仅有10万人的八旗军队先后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众多小朝廷,建立了大清王朝。不过建国没多久的清朝并没有像元朝那样区别对待汉人,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要想统治汉人,就必须要将满族人跟汉族人统一对待,也就是所谓的“满汉一家”(虽然很多满族看不起汉族,但至少在台面上清朝还是做的很足)。同时为了安抚汉族人,清朝也就承认明朝,把他视为正统,每年都会举行高规格的仪式来祭奠朱元璋就是一个表现。


战斗大黄蜂


在中国的历史上,改朝换代,必有刀弋分争。但是,明清之变,并未交弋,清风之过,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当然了,两朝无怨,必有恶主。罪恶直指李自成。草寇污合,只有乱世之功,毫无立国之能。大任当前,便没了方寸。吴三桂借以忠君爱民,横扫残余。

当然了,立国必得抚民。誉前朝,安良民,灭匪患,安天下。说真的,顺民心者,得天下。

吴三桂,借兵除恶,虽未复国,国泰民安,也是功不可没。


用户71595899341阿青


题主,你好。清朝史料真的没有美化明朝,持这个说法的人估计是清朝人,或者是某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假文化人。真的无语了。


风的节奏


[捂脸]这个说法不成立。

清朝根本就没有美化明朝,反而大肆贬低明朝。比如朱元璋长的是天格饱满,十足的帝王之相。到了清朝,就成了鞋拔子脸了。[撇嘴]这是典型的丑化明朝。


新疆风物志


清朝的历史美化明朝,是为了说明自己统治的正统性和合理性。满人本为关外的蛮夷,倡眀自己进入中原的理由,就是消灭叛贼,为崇祯报仇,恢复以儒教治国的王权,这样做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不引起所有人的反对。


永昭康瑶


美化了,还有反清复明呢;不美化怎么了得?何况,也没有美化,朱元璋的画像就丑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