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也许是临近学期末了,许多家长们再度陷入了考前焦虑,而最近一段时间BBC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发刷屏。许多家长开始关心起所谓的“

社会阶层壁垒”,讨论起孩子到底怎么培养才能在未来比他们的爸妈更加出色。

寒窗再难出贵子吗?当然不是。豪门富贵传三代吗?当然也不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孩子的未来?简单一个词——格局

一个人的发展看格局,那么孩子的格局,要怎么培养?

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眼界

眼界:我们能看多远,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眼界是个很空泛的词,不过举例说来也蛮简单:家长A甚至连为什么要学英语和奥数都不知道却跟风给孩子报了一连串儿的课外班,并且告诉孩子,你没有时间看电影也没有时间看课外书,你必须要学好你的英语、数学,这样才能考出高分、出人头地。家长B则告诉孩子,你不仅要学好你的数语外,你的历史、地理、生物等等以及那些课外书和电影,都同样的重要,因为历史可以告诉你世界曾经发生了什么才会变成如今的样子,地理可以告诉你世界有多么庞大、多么壮美,而优秀的课外书则可以带着你去经历你未曾经历过的人生百味,至于电影,你同样得多看一看,因为看部优秀的电影不亚于读本好书,比起成绩的好坏,我们更看重你付出了多少努力。

虽然听上去颇有点鸡汤的味道,但现实就是现实,国内大多数欠富裕的家庭都是家长A的模式,而几乎所有的富裕家庭都是家长B的模式。这就是眼界——知识的摄取、阅历的积累、品位的奠定。

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学习

学习: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我的一位朋友和她的弟弟,就是典型的突破了所谓的“社会阶层壁垒”的人,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尽管她出身贫困,父亲是破产矿的工人,母亲是农村家庭主妇,但她的家长依然选择省吃俭用,坚持供她和弟弟两人念书,大学毕业后姐弟二人分别去了不同的城市发展,虽然并非对口专业就业,但他们依然凭借自己的能力突破了自己原有的地域圈子和收入圈子,并在接下来的十年之间渐入佳境。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学习,是很有效的办法,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的家长反对他们念书,姐弟俩中途辍学打工,那么这对姐弟将有极大的概率继续生活在他们家长所在的那个贫苦的圈子当中。需要注意的是,我说的不是成绩、也不是文凭,而是学习。学习不只是校内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从统计数据来看,无论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新晋中产,都是学习型的家庭。更是有家庭教育专家简单直白地概括:看一个家庭未来的发展,只需要看看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后是刷手机自娱自乐,还是陪孩子一起做点什么就能知晓了。

在前面的两点中,我都提到一个词——“家长”,那么接下来,就是孩子格局培养的重中之重:

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家教

家教:这里所说的家教,指的是家庭氛围,以及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格局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往往家庭中的父亲过于强势,儿女会

缺乏安全感,自卑、偏执、爱责怪他人;而母亲过于强势,儿女往往会更加软弱、胆小、缺乏主见、自私。相比于对学科成绩的注重,很长一段时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中,道德的教育,特别是关于爱与被爱的教育是相对欠缺的。家庭教育,首当其冲的是言传身教,父母的做法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这是不争的事实。往往孩子的言行举止是一个家庭综合素养的直接体现,甚至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观察出孩子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否融洽。这几年我去各地参加活动,在走访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中,在走访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中,进出教学楼为孩子们随手撑门帘、推门留手的时候,能说出“谢谢”的孩子,前者往往要远多于后者。当然,我们不能草率地认为后者更容易缺乏教养,只能说因为种种缘故,后者在家庭教育的缺失往往更加明显,而这种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也会反过来继续影响到孩子们的未来。

我的恩师曾经常对我们说:成绩可以有差距,收入可以有差距,但做人不能有差距。

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是意义非凡。

为什么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格局”的人?

陪伴与守望

家长的格局决定了孩子的格局,而孩子的格局决定了他们的未来。因此,当你看到有的孩子不学无术,终日沉浸在短视频、直播,梦想着以后也能成为网红;有的孩子在拼命的上着各种补习班,被家长死盯着成绩,却从不懂得对帮他开门的人道谢;而你的孩子课后能读着高质量的课外书、上着他们喜欢的兴趣班,成绩虽仅仅是尚可,却有着良好的家教,而且常常能提出些自己的见解的时候,那么恭喜你,你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你的孩子未来成功的几率比前两种成功几率的总和还要大的多得多。如果不幸是前两种,那么从现在开始改变,还不算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