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谁能力强一点,对大明王朝贡献大一点?

封狼居胥


  • 首先说说笔者的观点:明代宗朱祁钰的历史评价远远超过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钰能力强些,对大明王朝贡献更大。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1月29日—1464年2月23日),明朝第六位(1435—1449年)和第八任(1457—1464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年仅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为皇太后。

朱祁镇总共活了37岁,9岁继位,两次登基为帝。他这一生没有太大的功绩,政治上乏善可陈,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反而因为“土木堡之变”使明王朝25万大军全军覆灭,无数文臣武将身亡,自己也沦为瓦剌的阶下囚,成为他一生执政生涯永远抹不去的污点。

笔者查了下史料,翻来覆去,发现朱祁镇的皇帝生涯也就三件事可以拿出来说一说。

1.遗诏废殉

殉葬制度,即用活人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在明朝,从朱元璋开始,皇帝死后,一般会让嫔妃殉葬。朱元璋死时,有嫔妃四十多人殉葬;朱棣死时,殉葬有三十多人;朱祁镇的父亲朱瞻基死时,也有十多人殉葬。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称:

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如张凤、李衡、赵福、张璧、汪宾诸家,皆世袭锦衣卫千百户,人谓之朝天女户,历成祖、仁宗、宣宗皆然。

明英宗朱祁镇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并亲眼见过被殉葬的嫔妃临死前的惨状,并对这种野蛮的殉葬制度非常反感。他临终时遗命: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自明英宗朱祁镇开始,惨无人道的殉葬终于被废止了,直到明朝终结,再也没有人殉葬。

2.平定石曹之乱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宦官曹吉祥与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人勾结,趁明代宗朱祁钰病重时,迎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 。

朱祁镇复辟后,因曹吉祥石亨等人有拥立之功,得到朱祁镇的宠信和重用。两人很快权势熏天,党羽遍布。后曹、石二人相互勾结,图谋叛乱,由于准备不充分,密谋泄露。很快就被镇压了。石亨被捕下狱,严刑拷掠之下,惨死狱中;曹吉祥被弃市凌迟,其家族,党羽被杀或被流放。

3.释放建文帝幼子朱文圭

《明史·卷一百十五·列传第六·诸王三》

惠帝少子文圭。年二岁,成祖入,幽之中都广安宫,号为建庶人。英宗复辟,怜庶人无罪久系,欲释之,左右或以为不可。帝曰:“有天命者,任自为之。”大学士李贤赞曰:“此尧、舜之心也。”遂请于太后,命内臣牛玉往出之。

朱文圭是朱允炆次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时才2岁。此时建文帝朱允炆和其兄朱文奎不知所踪,其母马皇后自焚而死。后被朱棣长期幽禁于朱元璋老家凤阳的广安宫,史称建庶人。

朱棣虽然饶了朱文圭一命,但是心中始终放心不下,担心他被别有用心的人劫持,以及朱文圭长大成人后反抗并报复朱棣。于是朱棣便派人严加看管,并严禁看管者同朱文圭讲话。

朱文圭在高墙四壁、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度过了55个春秋,绝少人跟他话,更不用说谈心,教授他知识。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幼儿,心智发展情况可想而知。据说朱文圭获释时,这个年近花甲的老翁,甚至连六畜都分辨不清,活脱一个痴呆儿。

公元1457年,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成功、结束长达7年的圈禁生活后,朱祁镇突然想起了朱文圭,同病相怜之下,对他起了恻隐之心。于是下达了恢复朱文圭自由的命令。内阁首辅李贤不由大赞:“此尧、舜之心也。”

《明通鉴》对朱祁镇的评价比较客观公正,现摘录如下:

帝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老成勋旧纲纪秩然。徒以王振专权,遂至乘舆播迁,蒙尘塞外。复辟之后,困心衡虑稍稍振作。而宦寺之弊因循不除,吉祥既诛而纪纲、门达辈犹踵覆辙,抑何痼弊之深也。若其释建庶人、追上胡后谥号、首罢宫妃殉葬此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我们再来看看朱祁钰。

明代宗朱祁钰(1428年9月11日—1457年3月23日),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1457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玄孙,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母为贤妃吴氏,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

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后,册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兵败被俘。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在位仅8年,在土木堡之变国家民族覆亡之际,临危受命,主持大局,打退了瓦剌的进攻,阻止了瓦剌南下,挽救了明王朝政权,使大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这一功绩足以让朱祁钰彪炳千秋。

1.力挽狂澜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瓦剌咄咄逼人,千钧一发之际,朱祁钰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并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继位后的朱祁钰任用于谦王文石亨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整肃内部,调集重兵,安定人心,最终在同年十一月击退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景泰元年春正月丁丑朔,罢朝贺。辛巳,城昌平。壬午,享太庙。丙戌,大祀天地于南郊。闰月甲寅,瓦刺寇宁夏。癸亥,诏会试取士毋拘额。庚午,大同总兵官郭登败瓦剌于沙窝,又追败之于栲栳山,封登定襄伯。是月,免大名、真定、开封、卫辉被灾税粮。二月戊寅,耕耤田。癸未,悬赏格招陷敌军民。丙戌,石亨为镇朔大将军,帅师巡大同。都指挥同知杨能充游击将军,巡宣府。壬辰,太监喜宁伏诛。

2.一代明君

在政治上,朱祁钰广开言路 ,招贤纳士,稳定局面,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治理水患,赈济灾民,安抚流民。文化上朱祁钰组织,安排人员整理,编纂地理类书籍《寰宇通志》;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发源于元代,在朱祁钰执政期间到达全盛时期......

二年春正月庚戌,大礼天地于南郊。壬子,诏天下朝觐官当黜者运粮口外。二月辛未,释奠于先师孔子。辛卯,以星变修省,诏廷臣条议宽恤诸政。癸巳,诏畿内及山东巡抚官举廉能吏专司劝农,授民荒田,贷牛种。三月壬寅,赐柯潜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

庚戌,免江西去年被灾秋粮。三月戊寅,开建宁银场。夏四月戊子,筑沙湾决口。运南京仓粟振徐州。五月丁巳,发徐、淮仓振饥民。

3.朱祁钰的污点

“病笃之时,小人趁势而发,仓促间,不能全贤名于一生,足可叹息。”

朱祁钰因为非常形势而做上皇帝后,开始迷恋权位,并不可自拔。于是废掉旧太子朱见深(当时还叫朱见濬,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并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第二年,朱见济便死了。而朱祁钰没有其他的儿子,再后来,曹吉祥与大臣石亨、徐有贞等乘朱祁钰病重而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将朱祁钰废为郕王,并软禁于西苑。没多久,朱祁钰离奇去世,谥号为戾。

关于朱祁钰的历史功绩,引用《剑桥中国明代史》对朱祁钰的评价:

景泰时期,即明景帝统治时期(1450年—1457年),普遍地被人们判定为恢复了稳定、由干练的大臣们卓有成效地治理、进行合理的改革以及为北京和北方边境制定正确的防御政策的时期。传统的历史学家也判定,与前十年邪恶无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国事搞得一团糟的情况相比,它的政府要受到赞誉。但是新政体不仅仅是一个从宦官统治向官僚恢复权力的过渡。至少在景帝统治的初年,新的改革受到以兴安为首的高级宦官的支持,而且是与任何官僚或将领一样热诚的支持。更确切地说,新政体的力量必须被看成是“民族觉醒”的结果,即在土木灾祸之后人们对国家需要进行彻底重建的普遍认识。


老贾先声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都是明朝的皇帝,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镇的母亲是孝恭章皇后孙氏,而朱祁钰的母亲是贤妃吴氏,这两位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有一点很有意思,朱祁镇作为明朝第五位皇帝的长子,顺理成章成为明朝第六位皇帝,但是同时朱祁镇也是明朝第八位皇帝,而明朝第七位皇帝就是他的弟弟朱祁钰,为什么朱祁镇会当两次皇帝呢,当然不是因为他有分身术,这和明朝时期著名的一个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有关,这个事件的男主角就是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作为明朝两任皇帝,第一次是1435年—1449年,当了14年,第二次是1457年—1464年,当了7年之后病逝了,一共当了21年,中间的8年,1449年—1457年当皇帝的就是明代宗朱祁钰了,明英宗朱祁镇虽然当皇帝比较长,但是说到对明朝的贡献,还是明代宗朱祁钰的比较多。

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只当了8年皇帝,但也是明朝少有的明君,1449年,瓦剌太师也先屡次进犯明朝边境,明英宗朱祁镇亲自带领25万大军北征瓦剌,在土木堡时,25万明朝最精锐的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俘,跟随前去的文官武将战死,包括四朝老臣张辅。

土木堡之变后,皇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在孙太后和于谦的支持下,朱祁钰登上了皇位,瓦剌太师也先用明英宗朱祁镇要挟明朝不成,率领十多万大军攻打明朝都城北京,明代宗朱祁钰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打败了瓦剌大军。

随后明代宗朱祁钰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派人去瓦剌迎回了明英宗朱祁镇,但是朱祁钰不愿意放弃帝位,就把朱祁镇软禁在南宫七年,1457年,在石亨等人的策划下,发动了夺门之变,让明英宗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

朱祁镇复位后,又杀害了朱祁钰以及于谦等大臣,明代宗朱祁钰在位的几年间,任用贤臣,励精图治,稳定了明朝的局面,而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当皇帝时,就连年征战,导致明朝国力耗损,不仅如何还宠信宦官王振等人,导致宦官专权。

复位之后又杀害于谦等贤臣,虽然后期明英宗朱祁镇开始任用贤臣,消灭了石亨、曹吉祥等奸臣,废除宫妃殉葬制度,但是相比明代宗朱祁钰还是差一些。


战国霸王


朱祁镇和朱祁钰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俩,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是孝恭皇后孙氏;朱祁钰是明宣宗次子,生母是贤妃吴氏。原本兄弟俩感情挺不错的,兄友弟恭,朱祁镇当他的皇帝,朱祁钰当他的富贵王爷,只是正统十四年发生的“土木堡之变”,兄弟二人的命运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在土木堡被瓦剌大军擒获。明廷陷入慌乱的局面,国之无主,朱祁镇之子年幼若登基或面临主少国疑。在这风雨飘摇之时,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为帝,即明代宗。兄弟俩分别都有在位执政,那么两人谁的能力更强,对大明朝的贡献更大一些呢?

明英宗朱祁镇

朱祁镇的部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张太皇太后及三杨辅政时期、亲政时期、夺门之变后。

朱祁镇登基时年纪尚幼,在太皇太后张氏及“三杨”辅佐时期,张太皇太后为人十分公正,她大权在握期间,宦官佞臣外戚都不敢作妖。太皇太后死后,“三杨”年迈去世后,朱祁镇终于完全掌握大权,这期间宠信奸佞小人、杀忠臣、打败仗等等,他都做过。“夺门之变”后,朱祁镇似乎“开窍”了,开始任用贤臣,朝政上出现了清明时期。

明代宗朱祁钰

虽然为了一己私心,朱祁钰软禁了被释放归来的明英宗、废了明英宗之子太子之位,但在朝政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临危受命的朱祁钰接过了风雨飘摇的明廷政权,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住了大明江山免落入瓦剌人之手。攘外的同时,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吏治一派新的景象,同时也维护朝廷的稳定。

阿浅说

综合两位皇帝的经历来看,其实两人的能力应是不相上下,只是因为成长和身处的环境不同,早就了不同的心态。

朱祁镇早年被张太皇天后“压”着,好不容易亲政, 自然想大干一番,但终究阅历和识人不足,中期出现了混沌的局面;而朱祁钰本身能力也是不错,在风雨飘摇之中,被迫“成长”,他必须尽力去力挽狂澜局面,否则一切都将失去意义。而明英宗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南宫七年、夺门之变等事情之后,心态成长了,也提升了,所以后期也将任贤选能贯彻到底。

而综合上述经历和贡献来看,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在位时间短,但对明朝的延续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所采取的措施于明廷是有益,保住了大明江山,保住了百姓的安居。整体来说,阿浅觉得朱祁钰私心让他走了岔路,大局上他的贡献还是不可磨灭的,比朱祁镇的功劳,要略微强一些。


若浅话史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善交朋友的糊涂皇帝,任内喜用奸佞小人(如:王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诛杀忠烈贤臣(于谦、王文等),朱祁镇听信王振造成“土木之变”。自己在土木堡之战中被蒙古瓦剌的首领也先俘虏,被俘期间与瓦剌看守他的看护人员交上了朋友,通过他们才把自己被俘消息传了出去。后因其弟明代宗朱祁钰继位,任用于谦等坚决与瓦剌军作战,瓦剌首领也先见幽禁朱祁镇无利可图,在弟弟颜铁木耳等人的劝说下,释放了幽禁一年的朱祁镇。七年后(释放后),朱祁镇乘代宗朱祁钰病重,伙同阴险小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囚禁朱祁钰,在南宫复辟成功。后来发生徐有贞专权,石亨叛乱,曹吉祥政变等。差一点要了朱祁镇的老命,大明王朝差一点被断送。所以,我认为,朱祁镇做个私下朋友没说的。作为皇帝,他的确算不得什么。

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在哥哥朱祁镇被俘后登上皇位,时称明景帝。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重用于谦、武兴等贤臣、武将。坚决抗击蒙古瓦剌军,有效的打击了蒙古也先的气焰。边境从此安宁,老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安静日子。可惜八年后,在自己(朱祁钰)病重不备的情况下,被朱祁镇囚禁(史称朱祁镇复辟),1457年,年仅30岁,执政仅8年的明景帝(代宗)死去。因死因成谜,史书说是病逝,民间野史说是被朱祁镇的太监蒋安勒死的,具体哪个是真不得而知。所以,我认为朱祁钰是个有才能,敢担当,挽狂澜于既倒的有作为的皇帝,可惜因病大意被朱祁镇等暗算。



yoo嘿嘿


我觉得是朱祁钰的能力强一点。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

明英宗朱祁镇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想和明成祖朱棣一样建功立业,留名青史。

这时候北元的瓦剌部也先率军攻打明朝。明朝一直打着败仗,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煽动下就想亲征给士兵鼓舞气势。公元1449年,明英宗命弟弟郕王朱祁钰监国,自己率50万大军亲征。

走到大同时,也先主动北撤,镇守太监郭敬报告英宗说是也先引诱明军深入。可是英宗早已经把指挥大权给了王振,王振坚持向北前进。直到听闻前方惨败,才急忙撤退。折返途中,由于太监王振想向自己的蔚州父老乡亲炫耀一番,后来又怕踩坏村民的庄稼。于是又改变线路。线路频繁变动,导致士兵疲惫不堪。公元1449年8月13日,明军慌乱行至土木堡,瓦剌部还紧追不舍。


土木堡居高处,没有泉水。也先控制了附近的泉水。也先后来诈和,明英宗没有意识到也先的计谋。派曹鼐起草诏书,王振命令移营取水。也先乘机发起进攻。明军当然不敌瓦剌的骑兵,死伤过半,明英宗被俘。

夺门之变

朱祁镇被俘虏一年后,回到北平又被当时的皇帝朱祁钰囚禁了六年多,六年之后在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的帮助下重登帝位。把支持朱祁钰称帝的一批人全部处死,于谦首当其冲。




明代宗朱祁钰

而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当皇帝时间只有八年,当他听到明英宗被俘的时候,于谦等大臣让朱祁钰登基为皇帝,此后在是否迁都的问题上积极听取群臣的建议。最终决定和瓦剌部决战。后组织于谦进行京师保卫战,瓦剌部三次攻打都被于谦等人化解。瓦剌部只能退回塞外。朱祁钰的正确决策使得统一的明王朝继续存在了一百多年。


朱祁钰任用贤才,铲除奸佞。使得英宗时宦官专权的局面得到改善。

朱祁钰相比于明英宗的能力来说确实高了很多,他没有英宗那样轻信宦官,他有自己的判断。

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被英宗囚禁,可是朱祁钰没有英宗那么能熬,加上朱祁钰那时候有病在身,囚禁了半个多月就死了。


松垮大卡司


影视剧中的明英宗



1.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皇帝。朱祁镇九岁登基,由太皇太后张氏把持,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其坚持亲贤臣远小人,重用杨士齐、杨荣、杨溥来辅政,安定边防,整治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国势强盛。但是随着“三杨”相继去世,以及太皇太后的去世,明英宗朱祁镇自己掌握权力后,虽然也能够励精图治,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令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南兵稳定因宣德皇帝弃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发地缘地震后动荡不安的云南承宣布政使司。

土木之变



但一直暗中作怪的太监王振受到了重用,此时明英宗好人的特质显露无遗,王振逢迎他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由于北方瓦剌经常骚扰边境抢夺人和物,又骗取明朝大量金银,所以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明英宗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御驾亲征,想一举消灭瓦剌,怎奈由于太监王振出于自私的目的让英宗处于被动位置,王振为了让家乡父老看到自己亲自陪皇帝出征而绕道他的家乡走,后又原路返回,导致瓦剌军队包围了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对明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后英宗发动政变从代宗手中夺回政权,但是其大肆杀戮代宗时代重用的大臣,杀害忠臣于谦,但后期执政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属于一般中等。其尤为让人称道的是废除了洪武以来妃嫔殉葬制度。

影视剧中的明代宗



2.明代宗是个有为青年。在土木之变后,为了防止国家陷入混乱,主少疑国,于谦等大臣劝说钱太后立朱祁钰为帝史称代宗。

代宗继位是个特殊历史时期,土木之变皇帝被俘是明朝的奇耻大辱,这让代宗意识到明朝自身要发展,要实现国强,这种强国意识觉醒了。所以,代宗继位后,知人善任,启用于谦等正直之人,励精图治,选将练兵,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又对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当时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可谓英明之主。反对南迁,高举抗敌的旗帜,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抗击并打败了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的野心。启用正统以来被迫害的忠臣贤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朝野清明。维护了明朝的政治稳定,这一切都是不可抹煞的功绩。

3.英宗和代宗都有自身的缺点。一个是老好人未必就适合做皇帝,一个虽取得实绩,但最终迷恋地位,拘禁兄长想自己子孙后代继承大统,各有各的私心和不足,但综合比较来看,代宗对唤醒明朝的忧患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警示后辈要励精图治,否则英宗之败会再次发生。

以上就是我对此问题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妥请参与留言讨论。



当然是朱祁钰啦!

朱祁镇唯一能让世人所称道的,就是在临死前下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这恐怕就是朱祁镇皇帝生涯中唯一的亮点。但说实话废除殉葬制度只是让那些妃嫔得以幸免于难罢了,这与天下无益,更是抵不掉他对于整个大明天下造成的伤害。



1449年那场“土木之变”让整个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等五十余位朝中柱石悉数战死沙场,朱棣所留下的五十万大军亦全军覆没,其中就包括明朝最为精锐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等三大营部队。由此,土木堡之变后,永乐朝积累下的底蕴,在朱祁镇的胡闹下,被毁于一旦,而后因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明朝的边防政策自此有主动出击,变为被动防御。



再之后,朱祁镇靠着“夺门之变”重登皇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他又丧心病狂的将于谦等忠于朱祁钰的朝中忠臣悉数斩杀,而要知道,于谦等人可都是能臣、干臣,是大明朝的柱石,杀他们等于是自毁长城,可朱祁镇却偏偏这么做了。随着朱祁镇对忠于朱祁钰群臣的杀戮,再加上之前因他错误的指挥,致使开国武人勋贵集团和靖难功臣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被诛杀殆尽,由此整个大明朝再无忠臣可用。

因开国、靖难武官在朱祁镇两次清算中被屠戮殆尽,此后,朱祁镇只能靠宦官来制衡文官集团,由此宦官之祸开始在明朝泛滥,宦官开始有了与百官抗衡的实力,并有了祸乱明朝天下的资本。而后,因皇帝重用宦官,文武大臣和君主开始离心离德,国势日蹙。



由此,可以说,明朝真正的衰落就是从朱祁镇开始的,对于大明来说,朱祁镇绝对是不可饶恕的千古罪人。

若说,朱祁镇是让明朝开始衰落的罪人,那朱祁钰就是让明朝得以中兴的功臣,如果不是他,被朱祁镇弄得支离破碎、衰落不堪的明朝,恐怕就会变成被异族随意欺压的存在了。

朱祁钰,他绝对是一位英主,放在任何一个朝代,他都算的上是位名君。瓦剌兵围北京之时,朱祁钰临危受命,在危急关头,他临危不乱,力挽狂澜,知人善用,启用于谦等能臣干吏,然后励精图治,选将练兵,最终击退了瓦剌的入侵,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让明朝不至于陷入亡国的境地。



而后,在击退瓦剌后,朱祁钰又开始对于明朝上下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整顿和改革,由此使得被朱祁镇弄得支离破碎的明朝社会由乱而治渐开中兴。

在政治上,朱祁钰广开言路,招贤纳士,重用于谦等能臣,同时清除为祸天下的宦官势力,如此使得明朝的吏治为之一新;经济上,朱祁钰对常年受灾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的百姓,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赋,同时下诏停止了前朝的各类采办,减免宫廷开支。



正如《明史》所言:“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对于明朝而言,朱祁钰就是一个有“再造社稷”之大功的英主。

综上所述,朱祁钰的功劳、能力绝对是要比朱祁镇大的多的,说句可能有失公允的话,朱祁镇可能连给朱祁钰提鞋都不配。


澳古说历史


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皇帝比较朱祁钰的能力强。朱祁镇9岁继位,当皇帝。前期太皇太后张太后,任人为贤用三杨,张太后驾崩,明英宗掌权,凑措钱粮,训练军队,准备解除,蒙古瓦喇的威胁。1449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率50万精锐之军抗击瓦喇。随驾的文臣武将,去了大半,明朝的精锐之师去了三分之二,火器压倒瓦喇,瓦喇只有二十万人马。明军在土木堡,处于不利的险地,四面高土木堡低。而且宠幸太监王振,为了显摆,改变行军路线,被瓦喇侦知,与皇后妃子在一起,断绝与文臣武将的联系,王振隔断皇帝与文臣武将的联系。朱祁镇致使兵败被俘,成明朝的奇耻大辱,死伤士兵几十万。对明朝来说,明英宗不是有功,而是有罪。瓦喇太师也先,挟持明英宗朱祁镇,要挟明朝的守城的文明武将。朱祁镇成为瓦喇敲诈明朝的筹码。明朝由强走弱。朱祁镇任用宠幸奸臣如王振、曹吉祥、徐有贞、石亨。王振造成土木堡之变,曹吉祥把持朝政,逼死明英宗,徐有贞篡权,石亨叛乱。明英宗杀贤臣于谦和王文。明代宗朱祁钰由监国之王在大臣于谦孙太后支持下,继承皇位,叫明代宗。明朝由于有新君王,不受瓦喇的要挟。明代宗朱祁钰抗击瓦喇的入侵打了一年把瓦喇赶走,重振了明朝,救了明朝。朱祁钰重用贤臣。这就是朱祁钰明代宗对大明王朝的贡献。


喇叭与利剑


这个问题我在前面“问答”中已做过回答。这里我就只介绍朱祁镇与朱祁钰皇位交替的简要过程和我个人的看法: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善交朋友的糊涂皇帝,任内喜用奸佞小人(如:王振、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诛杀忠烈贤臣(于谦、王文等),朱祁镇听信王振造成“土木之变”。自己在土木堡之战中被蒙古瓦剌的首领也先俘虏,被俘期间与瓦剌看守他的看护人员交上了朋友,通过他们才把自己被俘消息传了出去。后因其弟明代宗朱祁钰继位,任用于谦等坚决与瓦剌军作战,瓦剌首领也先见幽禁朱祁镇无利可图,在弟弟颜铁木耳等人的劝说下,释放了幽禁一年的朱祁镇。七年后(释放后),朱祁镇乘代宗朱祁钰病重,伙同阴险小人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囚禁朱祁钰,在南宫复辟成功。后来发生徐有贞专权,石亨叛乱,曹吉祥政变等。差一点要了朱祁镇的老命,大明王朝差一点被断送。所以,我认为,朱祁镇做个私下朋友没说的。作为皇帝,他的确算不得什么。

明代宗朱祁钰(1428-1457)在哥哥朱祁镇被俘后登上皇位,时称明景帝。他受命于危难之际,重用于谦、武兴等贤臣、武将。坚决抗击蒙古瓦剌军,有效的打击了蒙古也先的气焰。边境从此安宁,老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安静日子。可惜八年后,在自己(朱祁钰)病重不备的情况下,被朱祁镇囚禁(史称朱祁镇复辟),1457年,年仅30岁,执政仅8年的明景帝(代宗)死去。因死因成谜,史书说是病逝,民间野史说是被朱祁镇的太监蒋安勒死的,具体哪个是真不得而知。所以,我认为朱祁钰是个有才能,敢担当,挽狂澜于既倒的有作为的皇帝,可惜因病大意被朱祁镇等暗算。


聊以自娱2


明英宗朱祁镇、明代宗朱祁钰同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少时和朱祁镇一起长大,颇受宣宗宠爱。因此,宣宗朱瞻基不惜废掉原配胡皇后,立了朱祁镇的母亲孙氏为皇后。而朱祁镇也就成了宣宗明正言顺的嫡长子,顺利继承了大统。

英宗继位,第二年改年号正统,由明仁宗朱高炽的皇后张太皇太后辅政,史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主持内阁,仁宣之治得以延续。

到了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因为年迈,在朝中也逐渐式微。宦官王振趁机得到了明英宗的信任,开始大肆网罗党羽,打击朝中的贤良忠臣,朝政开始急转直下。明英宗开启了大明朝第一次宦官专权干政。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南侵,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英宗率五十万精锐大军亲征。回师途中,因为王振的私心,致使五十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所败,数十万明军战死,英宗被俘。土木堡之变致使明朝精锐几乎丧失殆尽,实力锐减。

瓦剌首领也先趁机率军南下,包围了北京城,意图逼迫明朝廷南迁。毫不夸张的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差点让明朝成了第二个宋朝。朱祁镇所犯的过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消弭的。

幸好,危难之际,英宗朱祁镇之母孙太后在于谦等人的建议下,立郕王朱祁钰登基为帝,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朱祁钰启用于谦等贤臣忠良,与瓦剌战斗到底,最终在北京保卫战中粉碎了瓦剌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局。

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之际,敢于做出抵抗到底的决定,敢于大胆启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就已经显示出了自己的气魄。仅凭这一点,朱祁钰已经略胜朱祁镇一筹了。

朱祁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开始启用能臣良将,特别是重用于谦,清算宦官王振余党,很快稳定了朝局。接着,明军又数次击败瓦剌的进攻,被俘的明英宗完全失去了作用。明英宗能够被顺利迎回,也是因为朱祁钰坐镇下的大明势力依然强大的结果。

朱祁钰之后对军队、边镇进行改革,建立了统一的军事指挥制度,复设大同、蓟州军屯,耗死了也先,解除了瓦剌对明朝的威胁。同时,明代宗厉行节俭,鼓励农桑,减免赋税,救济天灾,明朝经济快速得到发展。随着明朝国势的强盛,周边藩属国也纷纷开始向北京朝贡。

可以说,在朱祁钰治理下的明朝,暂时迎来了一个小的复兴期。

当然,朱祁钰也是有私心的,他将回朝的英宗软禁在了南宫。同时,他为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惜贿赂朝臣,废除了朱祁镇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只是朱见济夭折,而朱祁钰又突然重病,让被囚南宫的朱祁镇有了翻盘的机会。

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并改元天顺。朱祁镇在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的蛊惑下,冤杀了忠于大明,并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于谦。好在,朱祁镇在大学士李贤的提醒下,突然醒悟,开始反省和纠正自己的所做所为。

朱祁镇在天顺年间,任用李贤、彭时等贤臣,让明朝得以继续稳定发展。同时,他先后惩治了石亨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吏治的清明。

我们不能不认可,朱祁镇的情商很高,内心比较善良。他在被俘时,竟然都能够说服瓦剌人善待他。

朱祁镇重登帝位之后,开始实行仁政。首先,他释放了建庶人,即被囚禁的明惠宗朱建文幼子朱文圭一脉。接着,英宗听从钱皇后的建议,恢复了明朝第一废后明宣宗朱瞻基原配胡皇后的名号。在临终之前,又下旨废除了明太祖朱元璋重启的妃嫔殉葬制度,获得了后世的盛赞。

了解了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两人各自的一生,谁的能力更强点,谁的贡献更大点,也就明了了。

相对而言,朱祁镇的个人能力肯定要比朱祁钰强。朱祁镇情商高,城府深,在经过磨难之后,政治能力也突飞猛进。从他能够在被俘后自瓦剌安然归来,以及被困南宫,能够隐忍到夺门之变,重登帝位就可以看出来了。

但是,朱祁镇能力高,却有点“昏”,在前期看不清是非对错,盲目宠信宦官,到他死都没有悔改,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巨大灾难。之后,他又错杀于谦等贤臣。虽然在天顺年间,朱祁镇尽力进行了弥补,却还是对大明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相反的,朱祁钰虽然没有朱祁镇个人能力高,虽然有偏狭急躁,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是相对单纯的个性,让他认准了一个道理,面对外敌入侵,就要抵抗到底,守住大明江山。同时,他也要担负起一个帝王的责任,治理好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就是这些相对朴实的想法,让他坚定的任用于谦等贤臣,将原本被明英宗朱祁镇带偏方向的大明朝,重新带回了正途。

综合下来,明代宗朱祁钰虽然在个人能力上不如明英宗朱祁镇,但是,对于大明的贡献方面,却是要远远大于朱祁镇。

朱祁钰和朱祁镇的事迹,其实也给予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一个人能力再高,如果前进的方向错了,反而破坏力越大。而能力稍弱,也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准了正确的方向,去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同样可以做出巨大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