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是不是蔑稱?為什麼?

纞丄漃寞噯丄煙


不是。“蜀”是曹魏不承認劉備漢室正統所採用的一種代稱,也談不上是蔑稱。而“蜀漢”就更不是了。這是後世的一種習慣性稱呼,用來區分其他國號為“漢”的政權。


所謂蔑稱,是輕蔑的稱呼,帶有一點戲謔、不尊敬,甚至侮辱的味道。比如:棒子、阿三。你私下聊天這麼說話沒關係,到了國際場合還是應該保持尊重。用蔑稱稱呼一個國家,表現的是瞧不起,是鄙視。而蜀漢的情況是不一樣的。


首先必須明確,劉備稱帝的時候,國號是“漢”,因為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漢朝壽終正寢,而劉備宣稱曹丕是篡位,並且毒殺了漢獻帝(實際上並沒有)。這樣,他就強調曹丕“不合法”。而自己作為漢室宗親,又打下了偌大疆土,也就堂而皇之,“繼承”漢室正統了。


但是,劉備說自己是“漢”,曹魏不能承認。因為曹魏的合法性在於曹丕受漢獻帝禪讓。故而如果漢朝還存在,那曹魏本身就不合法了。所以曹魏打死也不能稱劉備建立的那個政權叫“漢”。不能叫“漢”,也要找個代稱,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用地名。劉備佔據的領土為益州,也就是蜀地,而早在夏商時期就有古蜀國,春秋戰國時,蜀國還與秦、楚等國有過交流和戰爭,最後被秦所滅,因此蜀也是古代國號,所以用蜀來稱呼劉備建立的這個政權。但是注意,曹魏只會稱他們為“蜀”,而不是“蜀漢”,這個“漢”字肯定不能出來。


故而,後來晉也接受曹魏“禪讓”,晉的“正統”來自於曹魏,也就一定要堅持曹魏的說法,只有曹魏才是正統。所以陳壽在晉朝編撰《三國志》,將劉備的政權部分稱為“蜀書”。而且,《三國志》中說到曹魏的皇帝才稱“帝”,他們的傳記稱為“紀”: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而吳蜀兩國的皇帝都不被承認,稱之為“主”,其傳記稱為“傳”:先主傳、後主傳、吳主傳、三嗣主傳。這是什麼?這是政治問題、原則問題。

為什麼說蜀不是蔑稱?因為概念不一樣。剛才我已經說了,所謂蔑稱是帶有羞辱性的,是看不起你。但是曹魏稱劉備那個政權為蜀,是政治原則性問題,不是瞧不起你,也不是要羞辱你。就好比我們現在強調“臺灣地區”,不是看不起,而是涉及原則問題,不能讓步。這是政治立場。

至於蜀漢,那是後人叫的。因為之前有劉邦建立的西漢、劉秀建立的東漢(還包括劉玄建立的玄漢),之後還有十六國中劉淵建立的趙漢(後來改國號為趙)、李雄建立的成漢(國號先叫成,後改漢)、五代十國中劉龑建立的南漢、劉知遠建立的後漢、劉崇建立的北漢、元末陳友諒建立的陳漢。這些政權國號都叫漢,所以後世自然要予以區分。劉備那個政權,既然被曹魏稱為蜀,又確實在蜀地,就叫蜀漢,沒有任何蔑稱的意思。


伊耆角木


“蜀漢”的稱呼不能說是蔑稱,只能說是對蜀漢的否定,一千多年以來,基本上沒有哪個朝代認可蜀漢政權的正統地位。

按照劉備的想法,蜀漢政權是大漢王朝的延續,就如同劉秀的大漢一樣,遺憾的是劉備並不具備劉秀的實力,面對的對手也是極其強大的曹魏政權,就如同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所言“待天下大變”,可惜曹魏還沒大變,蜀漢集團就已經衰落了。

曹丕受禪代漢建魏,曹魏的建立具有法律依據,隨後劉備自稱大漢皇帝,相對於曹魏政權來說,劉備的“漢”政權只能算的一個偽政權,後來司馬炎受禪代魏建晉朝,晉朝又成為了正統政權,而此時劉備建立的“漢”政權已經覆滅了。

陳壽在編撰《三國志》的時候,以魏晉為正統,三國中的“漢”稱為“蜀”,即為《蜀書》,稱呼劉備為先主,稱呼劉禪為後主,稱呼曹操為太祖,稱呼曹丕為文帝,就可以看出當時在晉朝人看來,曹魏是正統,蜀漢是偽國,除了南宋一朝例外以外,後來的史書也基本上延續了這個觀點,到了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時,也是採用的“蜀”這個稱呼,久而久之,劉備建立的政權就成為了“蜀漢”。


曹老師xixi


“蜀漢”不僅不是蔑稱,反而是最適合這個由劉備建立、歷經劉備、劉禪兩代皇帝的政權的稱呼。

所謂“蜀”,我們知道指的就是蜀地,在漢末就是指的益州。而蜀漢政權從它於公元221年建立開始,其實際控制地區其實也就只有一個益州(荊州早就在兩年前丟了)。

而所謂“漢”,這才是蜀漢政權的正式國號。在曹丕篡漢以後,蜀地就流傳著一種謠言,說是漢獻帝遇害了。這個謠言當然是假的,而且很有可能是某些別有用心者傳播的(比如劉備),但他為已經是漢中王(其實也是自封的)的劉備提供了一個藉口,那就是繼承漢朝法統稱帝的藉口。

因此,在蜀漢存在的這幾十年裡,他們對內一直是自稱大漢政權的,和他們交好的吳國也在外交場合承認他們是“漢”政權(雖然他們內心未必這麼想)。

但是這畢竟是蜀漢政權自己內部的一廂情願,無論是陳壽還是司馬光,在編纂其史書時都認為正統在魏而不在蜀漢。畢竟無論如何,漢獻帝是自己把皇位禪讓給曹丕的,而劉備就連漢中王都是自己封的,其政權也只能是一個偏霸一隅的割據政權,是談不上有什麼法統上的合理性的。

但是,這個王朝畢竟其國號為“漢”,如果單純稱其為“蜀國”,那就不但體現不出其國號,而且還會和後來許多割據蜀地的政權(比如十國中的前後蜀)相混淆。因此,本著尊重歷史和蜀漢政權的態度,稱其為“蜀漢”是比較合適的。

順便說一句,現在所謂的“季漢”一說,來源於十六國時期的劉淵。他一個匈奴人為了稱帝,就把和自己一樣和漢朝皇室關係極遠的劉備所建立的政權捧為正統。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兵馬還在太原和真正的中山靖王之後劉琨打了好幾年的仗。

你說,這找誰說理去?



青言論史


算是吧。蜀漢(221—263),即季漢(西漢、東漢的延續),三國之一,為漢皇室後裔劉備所建立,國號為“漢”。而由於劉備所建立的政權以蜀地為根據地,所以多被稱為“蜀”。以其地稱其國,其實是對劉備政權的蔑稱,但後人逐漸習慣了這個稱呼,而又為了承認劉備建立的漢室政權,所以稱其為蜀漢。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鬥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鬥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蜀漢始於昭烈帝劉備,終於漢懷帝(劉淵追諡)劉禪,歷二帝,共四十二年。




愛折騰的大大叔


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算是。

首先歷史上沒有“蜀漢”這個國號,這是後代為了更好的研究歷史,根據時間、位置等等因素,把歷史上國號相同的政權加以區分,這也是研究歷史比較正常的方法。比如我國曆史上的西周東周,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前唐後唐,南宋北宋等等,蜀漢也是為了區分劉備建立的漢政權。

當時劉備建立的政權是稱為“漢”的(因為劉備自稱漢室宗親,為了延續漢朝),因為其屬地在巴蜀地區,為了進行區分,所以史稱“蜀漢”。從這個角度看,這就是讓史學家為了更好的進行歷史研究或為了區分不同的政權才叫的而已,沒有蔑稱一說。

但為什麼說在一定程度上算是蔑稱呢?

我個人認為,蜀漢之前的西漢東漢,那都是大一統的王朝,而且前期異常鼎盛,是我國古代歷史中的正統王朝,直到三國正式成立後,歷史學家才不把東漢作為主體王朝進行紀年。

但是,即便是在三國時期,歷史學的研究和紀元也是以北方的曹魏政權作為正統政權的,因為曹魏政權所在地乃是中原。而作為曾經大一統的漢王朝,也只能偏安一隅,在巴蜀這樣的貧瘠之地,建立了政權,最後還被滅了。所以,歷史上提到“蜀漢”,口碑評論並不是很好。我覺得可能是沒有實現大眾光復大漢的夢想吧,人們失望了。從這個角度來看,稱大漢以後的所有的“漢”政權,都不是特別光彩的稱呼。


鑑春秋


不是蔑稱,而是為了區分東漢和西漢等正統的朝代,所新起的一個名稱而已,是用來表明當時的時代和特徵。

當大家聽到蜀漢,都會想到是劉備建立的國家,是三國時期的政權。就像談到西漢就知道劉邦和漢武帝劉徹,談到東漢就想到光武帝劉秀一樣。

蜀漢是一個歷史的計時名詞。

劉備之所以把自己建立的國家稱為漢,是意指自己的忠心和決心。當時建立國家的口號就是驅除國賊,揚我漢威。

可見劉備當時想要恢復漢朝的決心。但是畢竟漢是自己的老祖宗建立的,所以為了不拖累祖宗的名聲,改成蜀漢。

蜀漢意思就是不是正統的漢朝,而是為了在亂世中表明自己,又不辱罵祖宗的一種謙稱,或者叫做避諱更為合適。

關於避諱,大家都會想到是怎麼回事,什麼皇帝的名字中的字是皇帝的專利,比如朱元璋時期,豬都不能叫豬,要叫豕。

所以大家更多聽到的是蜀國,而不是漢國,或者叫做蜀漢。


古今中外多少事


蜀漢名字由來,為何與曹魏、孫吳不同,原因讓劉皇叔在棺材裡吐血。

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三國時的三個國家,我們分別稱之為曹魏,孫吳,但是到了劉皇叔這邊,卻是成了蜀漢,而不是帶著姓的劉漢,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要說起這個話題,絕對可以把劉皇叔氣的從棺材中也要吐血。

首先我們說說,這種用姓加上國號的命名方式吧,這種方式是後人發明的,因為歷史上經常會有重複的國號,比如三國時期有魏朝,但是之後也有北魏,但是皇帝建國的時候自然是不可能給自己的國家起北魏這樣的國號的,只是後人為了區分,在前面加上姓,或者是前、後,南、北這樣的字。在影響不大的情況下,這樣的稱呼是正常現象。

但是我們所說的蜀漢卻是又有所不同。首先,我們說說蜀漢的由來吧。劉皇叔建立的是漢朝,而不是“蜀國”。在三國的時候是沒有蜀漢這樣的國家的。

但是當時他手下有一個史官,叫做陳壽,也是《三國志》的編撰者。不過在之後卻是由於晉朝將三國全部掃滅,所以陳壽也是成為晉朝的官員。而陳壽他爹其實是馬謖的手下,所以馬謖死了他爹也被牽連,剃光了頭髮。

但是他寫的《三國志》我們都知道,是以曹魏為主寫的,而在演義中卻是以劉備為主寫的,不過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書中,陳壽一直不顧自己是劉備舊臣的事情,記載的都是蜀漢這兩個字。而這兩個字其實是曹操對於劉備的蔑稱。就像是二戰時日本人稱中國為支那一樣,都不是什麼好聽的稱呼。

但是現在的很多影視劇中,劉備出征的時候背後飄揚的“蜀”字大旗就很是尷尬了,因為實際上劉備自己是不承認這個名字的。簡直就像是八路軍舉著“支那”大旗衝出來一樣,完全不符合史實。但是卻在現在成為的主流稱謂,假如劉皇叔泉下有知,大概可以氣的活過來吧。

但是有人又問了,那能不能像是曹魏一樣稱之為劉漢呢?這個其實是沒有必要的,比如說曹魏,是因為凡是國號為魏的國家中,統治者的姓氏是曹的只有這麼一家,但是漢就有些不同,可能是最開始的劉邦影響太大了,所以之後的凡是稱國號為“漢”的國家,他們的統治者全都是姓劉。

比如說後來將西晉滅亡的劉淵,自己是個匈奴人,但是還是非要向著劉邦靠過來,建立的也是漢朝。實際上後來很多漢國,比如說南漢、北漢、後漢之類的,都其實和劉邦沒有半毛錢關係,只不過劉邦的歷史地位太高了,很多人都想著沾沾光,所以死後那麼多年還是對後世有著影響。

那麼蜀漢的正統稱謂是什麼呢?其實一般來說應該是稱之為“季漢”,也算是沒有讓劉皇叔一生的心血成為笑話吧,畢竟就學院來說,劉備其實還是有劉邦的血統的,比後來那些所謂的漢朝正統多了



黃浦江畔工作室


歷史上並沒有 蜀漢 的國號。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 劉備死後的帝號是漢昭烈帝,自認為是西漢,東漢的延續。

後來西晉取代曹魏完成了天下三分歸一。因此西晉必將曹魏尊為正統,使其自身俱有合法性。尊曹魏為正統,西晉編撰史書就要把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丕的時候定為東漢滅亡時間,否則曹魏就是“奸賊”了。但問題是如果認為東漢在漢獻帝時滅亡,那麼就不能承認蜀漢是東漢的繼任者。所以從曹魏政權建立起,中原王朝從來不了承認劉備建立的蜀漢為“漢”,而是一直稱之為“蜀”,軍隊也被稱為“蜀軍”,尊曹魏為正統的西晉官方也使用這種叫法。

後世因為蜀漢政權偏安蜀地,所以其正統地位不被後世史學家承認,後人為了方便將劉備建立的“漢”國和漢朝做區分,所以史書上將劉備建立的“漢”稱為“蜀漢”,再後來就被老百姓習慣性的簡稱為了“蜀”。


永城小乙哥


不是

四川在古代是蜀國所在地,後來蜀國被秦國大將司馬錯率大軍滅掉。

古人有把滅亡的諸侯國名,用以稱呼所在地的習慣,比如漢武帝時期,國家早已統一,司馬遷史記《史記》中有“

齊人東方朔”“齊人公孫弘”當時的齊國是劉姓諸侯國,雖然沒有滅亡,但疆域僅僅臨淄周圍一隅之地,公孫弘,東方朔都不是劉氏諸侯國人,不過所在地是戰國故齊之地。

還有三國志張飛稱自己“燕人張翼德”事實上當連劉氏燕國都沒有了!這裡的“燕人”是指的燕地人,不是燕國人。

劉備建立的政權歷史上一般稱為“季漢”因為地盤只侷限蜀地一帶(現在的四川)所以也叫“蜀漢”就是蜀地漢朝的意思。

沒有任何蔑稱的意思。


閱史銘心


蜀漢是不是蔑稱?為什麼?

答:蜀漢不是蔑稱。

孫劉聯軍在赤壁擊敗曹操,劉備得以佔據荊州有了立足之地。後劉備在龐統輔佐下,進取益州(西川),落鳳坡龐統被蜀將張任射死。諸葛亮領劉備令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兵分兩路入蜀協助,劉備最終取成都滅劉璋。後經巴西、漢中二戰劉備鞏固益州之地,於公元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意為高祖劉邦之延續)。但後代史家為了與兩漢(西漢、東漢或前漢、後漢)區分,以地理位置稱“蜀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