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硬核科學家們,也願意加入到抖音

跳動的字節,抖動的知識。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硬核科學家們,也願意加入到抖音

時間易逝,但知識不朽。


在古代,視書籍為珍寶。

因為,書籍長期被壟斷在上層,所以大部分人終老一生無緣書籍。

獲取知識是件非常艱難的事。

未知,如此浩瀚無邊……


知識的普及其實就是,文明興盛的過程。

新一代人們尊重知識,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知識決定財富的流動。

1986年,國家開始推行九年義務教育,從此,知識如春光乍洩,普照大地。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硬核科學家們,也願意加入到抖音

隨即進入網絡時代。

人們渴求知識,蓄勢成的積雨雲,終於在網絡時代的聲聲驚雷中乍洩。

(多年以後,人們淡忘知識的力量,眼裡只有財富)。


時代不缺秘密,只缺常識。

獲取知識的渠道已超乎想象的便利,知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流動,如今知識的洪流開始井噴。

這幾年,網絡媒體知識付費迅速風行,受捧。


一個“知識網紅”的時代到來。


如果說:能說服世界的人,可以統治世界。

那麼,能駕馭風的人,你就能乘風到更高更遠之地。

“知本家”們都在尋找能讓他們飛起來的風口。


讀屏時代,知識開始碎片化,新事物快進式的速度更新迭代。

知識迭代的週期也不斷減少。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硬核科學家們,也願意加入到抖音


《開講啦》現場一位觀眾紙條上的提問: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硬核科學家們,也願意加入到抖音

問,現如今,知識還能改變命運嗎?

撒貝寧回答說:

首先我們先確定一個概念,

改變命運的是知識,不是學歷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硬核科學家們,也願意加入到抖音

社會分層的痕跡正前所未有地在不同媒體平臺上表露,即便是在同一個平臺內,如果不加留意,很難知道,過往的已知正多麼頑固地束縛著自己的視野。


每一個新事物的出現都是在,喜憂摻半中前行。

當這個時代流行抖音的時候,一定會有它的意義在,而這意義,這個界面,就看我們有沒有人願意賦予它有深度,有寓意的內容。


就像電影,剛開始也沒有想象它最後能拍出這麼偉大的電影,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記錄一下表情啊,包括默片時代(啞劇)等,但隨著越來越多人參與,看得人越來越多之後,他自己也會成長和豐富,所以我們看得見的未來就是,抖音也可以變成是一個有厚重的,很銳利智慧的一種媒介的承載形式存在。


現在,在抖音,知識類的產品,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欄目之一。


以前有文化的人會帶著某種對新生事物或事情的傲慢與偏見,比如說,當電影出現的時候,演話劇的人認為,電影太時尚沒有文化底蘊,但是電視出來之後,電影好像更靠近藝術一點點。電視在以前是比較大眾文化,結果現在網劇等碎片化出來之後,電視居然也做高級文雅的東西了。


所以從宏觀的視角看的話,還是會有一種,老一輩人,也就是對以前的媒介和文化熟悉的人,那種對新生事物的傲慢與偏見,以至於忽略了,技術變革的出現,帶來的可能性。


有很多有深度的人,有寓意的人他還在守著舊的的媒介系統,不願意進到抖音或新媒體,還有一些人不知道怎麼運用這樣的一個新媒介。

這需要,有文化底蘊的創作者和媒介平臺,兩邊做出很好的對接。

真正有底蘊的人是可以學新東西的,他同樣可以藉由新載體把有深度的作品展現出來。


抖音這個平臺,從一開始的娛樂,開始逐漸多元化,有深度,有文化底蘊,還有科普類內容逐漸受捧。


今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有一個獲1.8萬評論的,幾千次轉發,點贊過百萬的,一個還原拼接雞聲骨的小視頻。

她說能把冷門知識,讓上百萬人感興趣,她覺得值得做。

還有化學老師向波用戀愛講多巴胺。


還有用速凍水餃來講解經濟學的,“珍大戶”是金融界的。

還有一條獲贊185.4萬次的《現行世界地圖有太多假象》抖音短視頻。


越來越的硬核科學家加入抖音,把生活用科學解剖

抖音裡,知識類內容已經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領域之一。


有關數據顯示,在抖音上知識類優質內容創作,擁有粉絲過萬的已超7.4萬,1.9萬億的播放量。


年輕的這一代,在碎片化的讀屏時代,知識的載體變了,內容歷久彌新,人們對知識的追求永恆。


抖音上有一位叫“只露聲音的宮殿君”,的從未露過面,卻有260多萬粉絲的名人。

生活中他是一位大學教師,10年間去過上100次故宮,在視頻裡講解文化的沉香。


很多人希望他視頻出鏡,他平淡拒絕。

他卻說,網紅易逝,但知識不朽。


他們說:

創造知識,便是給歲月以文明,通過新媒介,新載體把他們的知識,讓更多人看到,這事就值得!


真正的知識,永遠是時代的節拍。

知識改變命運,也改變世界。

流水的網紅,鐵打的知識。


您的鼓勵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