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学习书法要专攻一帖,经常换帖是大忌,为什么呢?

大圣福来借人说理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也不复杂,千里马多次说过这个问题,这叫“临帖不含糊定律”。我们临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含含糊糊的临摹,却没有发现自己到底哪含糊了。尤其是初学者非常容易犯临帖含糊的毛病。

所以,初学书法就不能含糊!这是一个警讯!我们有些初学书法的朋友,由于学习临帖之前,没有什么思想准备,也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字帖符合自己的临帖需要,拿起一本字帖就临摹了,结果,发现越临摹越没有兴趣,于是,就想换一个字帖试试看下一个字帖,临摹起来能不能容易一些。

换了一个字帖,又发现这个字帖也不太不容易临摹,于是,又想换一个字帖。有时候还会反反复复的来回换,这对自己学习书法的信心也有一定的影响。


今天,我的头条信息里,就有一个朋友留言:“我的个天呐!初学都要三五年?放弃了!放弃了!我总共练习字帖还没有两三年时间”。

那么,如此换来换去的临摹字帖,到底找到自己喜欢的字帖了吗?我的回答是:那也不一定呢!就是找到了,也未必会提高你的临摹技法,因为你始终欠一个“不含糊”的临摹。

我们学习临摹字帖,主要的问题在于学会解决问题,如果是这样,跟你频繁换字帖还真的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如果你无论换一个什么字帖,都能自主解决问题,这又有什么不对呢?谁说的临摹字帖只能临摹一个字帖,不能换字帖?

但是,很多换字帖的朋友,不是因为善于解决问题而换字帖,而是试图回避了临摹字帖“不含糊”这个坎儿而换字帖的,所以,这就发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一个字帖欠下的问题,在下一个字帖里仍然还不起,所以,换字帖不等于降低了临摹难度,而更加轻松,反而是感觉学习的难度更大了,这就是为什么说频繁换帖是一个忌讳的原因。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临帖不含糊定律”的困惑。所以,我们不能违背这个定律“。'临帖不含糊定律”还推导出一个大家经常遇到的问题:到底有没有非常容易的一种字帖?例如。到底哪一个楷书字帖容易临摹?哪一个隶书字体容易临摹?等等。千里马经常给大家的回答是:所有的字帖临摹的难度都没有太大区别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字帖难度是大体相同的。

对于初学者来说,换字帖不是降低临摹字帖难度的办法,而是积累问题的消极对策。

那么,如何解决我们临摹字帖的喜爱和难易问题呢?

千里马认为:如果你是初学书法,开始不会选择,也不知道如何选择字帖,所以,有几次换字帖的现象,这不算什么问题。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一旦进入临摹以后,这个字帖临摹一两个月,那个字帖临摹一两个月,一会儿学行书,一会儿又要学隶书,总觉得哪一个字帖都不好,或者都挺难的。这个问题,也恰恰证明了学习书法的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所有字帖的难度是没有明显难易区别的。所以,对字帖的难度问题,必须迎刃而解,而不是退避三舍。

如果学习书法经常因为临摹而退避三舍,这就是我们要批评的违反“临帖不含糊定律”。既然临帖不能违背不含糊,那么,我们就应该遵循这个规律。

首先要学会临摹字帖的基本方法,这就是针对书法字体的具体笔画,我们要学会如何用毛笔把字帖上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写正确,具备这个本领以后,写什么样的字帖,基本上都没有问题。

书法是有笔画构成的,每一个笔画又是用起笔、行笔、收笔写出来的,所以,临摹字帖不能含糊的就是如何起笔、行笔、收笔这个问题。

书法家都会说什么书法的核心是笔法,这是没有错的,但是,笔法如果没有落实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中,那么笔法也会等于零的!

我们所谓的“笔法”,就是每一个笔画如何起笔、行笔、收笔,无论楷书、行书、草书、隶书,没有一个笔画不是建立在起笔行笔收笔这个基础上的,所以,学习书法就是首先把起笔、行笔、收笔的问题不要含含糊糊,也不能含含糊糊!


如果我们初学书法就集中于字帖的笔画是如何起笔、行笔、收笔的,那么,你想想,还会有学习书法的什么不同吗?只要在一个字帖上能够达到准确的起笔行笔收笔,那么,书法的比较难度就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你以为哪一个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就难?哪一个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就容易吗?我们从换帖的实际经验来看,你自己也会做出正确回答:没有哪一个字帖的起笔、行笔、收笔容易一点的事情!因为,我们临摹的字帖都是大师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是千锤百炼中来的,能够达到大师级的水平,说明他们的每一个笔画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要毫不含糊地去临摹字帖,笔画准确是我们毫不含糊的第一步,必须走稳走好。

经过一段时间“毫不含糊”的临摹之后,如果我们发现有自己更喜欢的字帖,那么,完全可以追随自己喜欢的字帖去临摹。

一般来说,应该把一个字帖临摹到非常熟练,甚至可以背临,才换第二个字帖,传统是这样学习的。不过,千里马认为,如果你具备解决问题,即善于临摹笔法,那就不一定要到临摹一个字帖到背临的程度再去换帖。


前面我说的“毫不含糊”的临摹,事实上古代书法家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主要就是依靠原来临摹一个字帖的基础,去“翻译”下一个字帖的,所以,他们的临摹方法不一定可取。

在这里我打一个比方,说明一下我们围绕字帖笔画起笔、行笔、收笔分析的临摹方法。比如说,我们学习画画,我们是先学会画画的基本原理例如:透视、解剖、比例去写生,还是先学会人物画以后,才能学风景、动物画的?

书法也是这样,我们学会字帖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之法,就相当于学会了绘画的原理懂的了如何处理透视、比例、解剖关系。所以,你就会遇到什么都难不倒了。

书法的笔法尽管都不一样,但是,笔法的原理,就是有起笔、行笔、收笔构成的。我们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在临帖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严格地推敲字帖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所以,就容易写得含含糊糊。这是非常深刻的教训。

最后,我们又回到书法的核心笔法这个问题上了。如果精准分析和把握了笔画分析,那么,笔法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因为,前面我们说过,笔法必须落实在用笔上,儿用笔是又正确的起笔、行笔、收笔完成的。

而初学书法如果在一个字帖里深刻体验临摹字帖起笔行笔收笔的重要性和艺术性,就会高度集中地把笔法和用笔问题解决好。

一旦有了这样的基础,那么,我们的书法入门问题应该说就已经解决了。然后,根据学习书法,还要“博览群书”的要求,才能写出比较好的书法作品,因此,我们要经常换帖,这就不是忌讳,而是必须要广泛吸收书法的营养,才能丰富我们的书法修养,为创新和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千千千里马


这一点,我深有感悟。我最早学欧阳询的九成宫,练习了大概两年多,进步很明显,差不多第三年的时候就写的很规范了。楷书我就写欧体,所以很快就出成绩。

后来,我开始学习行书,一上来就学习兰亭序,虽然听人说不好写,但是我坚持写了一年多,效果也很好,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兰亭序,也觉得适合自己。后来听别人说,你应该练练圣教序,可是我写圣教序真的没感觉。后来又有人说,你是画画的还不如直接学赵孟頫,然后我又学赵孟頫,写了一段时间也是没长进。后来又有人告诉我,赵孟頫的字太媚俗了,不如练练米芾,然后我又练米芾的,更是没感觉写不好。现在又回来写兰亭序,感觉还是兰亭序适合自己,越写越有长进。

所以,我觉得一定要找个适合自己的书体,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字体,然后卖一本或两本这个书家的字帖,虽然,一个书法家的字帖很多,但最好先找他的一本代表作练习,长时间的就啃这一本字帖,一定会出成绩,不要受别人影响,坚持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字贴学习,千万不要经常换字帖,那样会鸡飞蛋打的,到时候哪个都学不好,学不精。





剑峰素描国画书法教学


练习书法经常换帖确实是学习书法大忌,但是一本字帖学到老,同样也是练习书法的大忌。

初学书法的时候不可频繁换帖

初学书法的时候,我们选中一个帖子之后,最好就用此帖为自己筑基,这个筑基的过程就不好频繁换帖。

启功临《大唐王居士砖塔铭》

这个筑基过程有长有短,一般比较勤奋的来说最少三年吧。通过这个阶段学习之后,你的字可能就有了一个基本的样貌了。这个时候人家让你写一幅字,你写出来之后,懂行的看了之后会知道你是学谁的,学的那个帖子,这就叫师出有名。

如果这个时候,你这家学两天,那家学几天,最后哪个也没有掌握好,写出来的字四不像。你写幅字让人家看,人家就会说你是江湖体,师出无门。

有一定的书法基础之后,就需要拓宽自己的学习范围

通过学习某一家、某一帖,给自己打下一个不错的基础之后。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临这一本帖子或还是就学一家,那么你学得再好,也会被人家称之为“书奴”。

启功先生临《玄秘塔》

古人学书法是最忌讳跟前人的脚后跟的,古代的书法家都以能写出自己的面貌为目标。我们学书法也要向古人学习,而且现在我们获取法帖也比古人容易得太多了。

艺术一直都是鼓励创新的,书法也是如此。但书法的创新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通过广泛的临帖,拓宽自己的学习内容,从古代的名家法帖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拿来为我所用。

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曾经这样总结自己的学书经历:“ 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 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启功先生年轻的时候学习的赵孟頫、董其昌,中年时候又学欧阳询,晚年时候学的是柳公权,最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启体”书法。

启功临颜真卿《竹山堂连句》

而实际生活,启功先生学习的古代法帖,远不止这几家,还有苏轼、颜真卿、怀素、米芾、《张猛龙碑》等,就算是唐人写经书法,启功先生也是非常重视,经常临帖学习。

所以,学习书法临帖,在不同阶段要求是不一样的。死学一家不行,经常换帖也不行,要注意拿捏的度。


翰墨今香


临帖二十年的结果让大家见笑了!


沉默久了187788497


专攻一帖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对初学者来说,就不能朝秦暮楚。今天喜欢这个帖,写起来有难度。明天又换一种帖,其实好的碑帖在临摩时都有很大难度。学毛笔字是个苦差事,不是一日之功。成名的好的书家,他们也每天写字临帖。往往在一种古帖上下了若干年功夫。初学者一定要专攻一体,经过一段时间临帖,基本掌握中帖中的笔法结构。不照帖也能写个六七成,可以尝试临其它碑帖。如学欧褚的,可再临赵体。学颜的,可学柳等。博采众长,丰富自己。死抱住一种帖写,绝对不行。另外,一定要学古人好的碑帖。初学者有人从隶书练习是可以的,但进度慢。从正书练起至行草狂草,一辈子不一定能登大雅。但好者为乐,不求名不求利,陶治性情,也不失是一种境界。另外通过写书法,拓宽知识面,多交朋友,丢开烦恼也很好。








田宗连


世人皆知的不是真理,反之你认为不对的才是最接近真理的。例如,你有一千万家产,你会给谁?换句话,你有书法秘籍,你会告诉谁?

好了,书法专攻一帖谁说的?说给谁听的?什么时候说的?基本上都是道听途说,没什么意义。

哪书法怎么学?

书法我不懂,我只知道写字,学写字要先认字,然后会写,不能写错,不能用错,这需要学习古人是怎么用,学着使用这个字写一个词写一段话。写一篇文章。文章写好后老师挑毛病指导我们看名著改变我们写作的毛病。随着年龄的变化,了解了自己写作的问题,知道了解决写作毛病的方法,水平逐渐提高。

书法也同样,找毛病,找药方解决书写中的问题。日积月累才能进步。

从中可以体会,一药治百病的荒唐事,只是骗小孩子的把戏。

专要看怎么专,中医也是专,专治眼科疾病也是专,专门研究红楼也是专。专门研究一本字帖也是专,但并非专门临摹一本字帖能说是研究。所以,临帖的目的要明确。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才是目的。

外行说书别当真!



丑书学


从理上说就是没有学会走便想飞,想和跳芭蕾。怎么掌握重心还搞不明白呢,结果可想而知。学习书法的道理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道理是异源同理的。专攻一家一帖的目的就是学会基本的走路,掌握的走路的重心了,蹦蹦跳跳也不会摔跤了,然后就可做一些高难度动作了。我们知道,那些经典书法家的作品可以说不仅仅是字形美,有内涵,更重要的是技法比较完善全面,就是那些最基础的书法技法,是可以通其它书体或字体的,如中锋技法,只要在一家书法中掌握中锋技法,在篆隶行草或欧颜柳赵诸家书法中都可以借鉴,完全通用,一法通百家通。有比如读帖能力的训练同样如此。

为什么要先专一家,然后再遍阅百家呢?先专一家还能够避免我们成为邯郸学步的主人公,旁路的没有学会,自己的本却丟了。学习书法对技法如果做不到精熟,包括点画造型与字形,一家还没有熟练掌握,就兼顾其它,在我们离开字帖的范字,在使用和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迷乱,无所适从的状况,究竟该如何抉择,这就会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发挥,写出的作品或字形也会显得不伦不类,有些怪诞。这时候我们也没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甚至不知道怎么将不同的两种状态融为一体。在加上技法不熟,夹生,于是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实际上,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需要过于驳杂,那样容易贪多嚼不烂,消化不了。

不过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临摹一家字帖有数年了,并初具规模,已经有自己的心得,为为避免感觉到疲劳,换一种与自己所学风格接近的甚至相反的都是可以的。但是要力戒浅尝辄止,一知半解,频繁换帖。初学者仍然不建议换帖,特别是下基本点画结构技法都没有完成训练之际。


翰墨书道


初学书法,应专一,书法理论家项穆《书法雅言》中说:"始也专宗一家,次则博研众体,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斯于书也,集大成矣。″

他道出了学书过程,开始临帖,专一临好一家。达到形神兼备,再博采众长,加强字外功夫,吸收各家之长,融为一家,形成独自风格。

如果一生只专学一家,容易受一家所限,创作书法没有博,会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广临其它帖时,不忘时时顾根本,仍以所专之帖为基础。在所专之主帖上求变求新。仍以主帖为基调再融进其他碑帖的精华。

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要之,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帖后,又必使心中如无前帖,积力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抒轴矣。″

这是博采众长的方法,换帖之后,要专注临这一帖,心中无我,然后将各家之长在心里消化吸收。在创作时,才可做到食古能化。

书法中的"博″有两层意思。一种是以精深为前提的临摹。另一种是临多种帖体验式临摹,只临大感觉。

(上图为何绍基临衡方碑四屏,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学习书法专攻一帖我是很赞同的。这个道理就好比挖井,挖十口井每口只挖两米,不如挖一口井,挖二十米三十米,直到挖出水为止,才可以考虑挖第二口井。

挖井的过程好比就是深入的过程,而挖出水就好比是学有所成。

一本帖的深入和很多本帖的选择,其实是一个深度和广度的关系。

我们有时能听到一些书法爱好者,说自己临遍了王羲之的所有字帖,这仅仅是做到了广的程度而已。其实一张几行的手札,反复的精临,临一个礼拜至一个月,都不过分甚至是很正常的。因为需要自己用心和和手去感受字帖每一个字的笔法、结构,以及字间关系。

而一个书家,花一两年的时间来深入也是十分正常的事。而什么都想学,这个心态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什么都想学,但缺乏了一个深入的过程,就好比是走马观花,仅仅是感受过了而已,这种感受是对书写的进步几乎是没有提高的。

不知道说到这个程度您是否清楚,如果不清楚可以继续问我。也希望我的回答能让您满意


文三吉的书法生活


一、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二、临帖是学习书法艺术的必由之路。不临帖就无所谓书法。

三、临帖有临帖的方法。临帖不是抄帖,临帖更不是改帖。

四、临帖首先要深入了解所临帖来龙去脉,在书法历史阶段的地位和艺术价值。

五、明白自己临帖所要解决的问题。

六、要认真读帖。帖的行距字距大小变化,字形的结体特点,笔画的起行转收,折翻顿挫等等都要事先深入研究,然后再临,方可事半功倍。

七、临时可摩可临,可照临可变临,且忌死搬。更忌以己意修改原贴。[呲牙]这点最难掌握。

八、艺术一是技术,二是阅历积累。

九、一本贴临多长时间多少遍没有也不应该有规定。应根据自己对贴的体悟程度决定。

十、靠一本帖而成就的书法家几乎没有,要想提高自己的书法艺术水平,必须勤临帖多临帖临多帖,而且可以多帖互参互临,自己对帖把控能力强参悟多,一日临三五帖又何妨。

十一、临帖是书法艺术的法门,学养是书法艺术的基石。

十二、目前的展览体是写字匠,江湖体是毒瘤,实用体是路障。

十三、愿书法艺术这门国粹不要被我们自己弄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