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如果认为不错,请收藏或转发,如果想收藏更多经典碑帖,请关注本号。


在校原碑刻石与拓本时,有时会见碑石尚能见笔画,而拓本已损的情况。又或晚期拓本的笔画多于早期拓本的笔画的情况。碑石尚能见笔画,而拓本已损的情况。我想也许是因为碑石刻字有一定的深度,碑石表层已损,但底部笔画尚能见,拓碑时纸张仅拓及上部或中部,则底部的笔画就拓不到,也许这是为何在拓本上已见不到的字,在碑石上尚能见到笔画的原因。至于晚期拓本笔画多于早期拓本的笔画,不外乎两种原因。第一是拓工关系,制做碑帖拓本的拓手和拓工是十分重要的,拓工的精细与粗劣,直接影响到拓本效果的好坏。硕大的碑石稍有粗心疏忽即会有漏拓不到之处。而精工拓本则面面俱到。故清初以后始有车永昭、黄小松、六舟、张燕等人洗碑精拓本出现。第二是碑石本身的缘故。如汉《石门颂》刻石,早期拓本一“高”字的下口部不见笔画,俗称“封口本”,但后来口部笔画挖清楚,晚拓本笔画比早拓本反而多了。又如汉《史晨碑》乾隆以前拓本每行三十五字,乾隆年间升碑每行多出半字。这是碑石本身产生的差异,也是致使晚拓本多字或笔画多于早拓本的原因。

细读黄先生此文章(即黄宪之先生为本书所作后记——《书丹未刻时》)后觉得颇有新意,利用当今最先进的器材,搜集原碑刻石中的实况数据,使用人工智能系统,结合大数据多重微处理器,同步高速运算技术,进行反向推理运算,还原碑刻未损时的字形。这完全是用高科技的方法,介入碑刻书法研究的新领域。文章中对于如何利用这一新科技,有分析、有综合、有方法、有步骤。尽管这是初步的尝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提高、深化、完美。但此方向值得肯定。

以下是黄先生扫描的明拓本和原石照片,放大看来,十分过瘾。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其后是碑额的拓本和照片的比对,原石上的一切细节纤毫毕现。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从第9页到95页是《张猛龙碑》的碑阳全文刻拓对勘,原色放大,原石与拓本1:1呈现。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全书最后是作者黄宪之先生的研究汇总,引用《张猛龙碑》的五种拓本与原石局部对勘,深入地探讨了原石照片对于书法学习的帮助以及碑帖考据辨伪的重要意义。

后记(节选)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孟宪钧先生序(节选)

在论及杨先生所藏张猛龙碑的版本之前,不妨将张猛龙碑善本的现存概况简略介绍。所谓善本,是专指张猛龙碑明拓本至清乾隆以前的拓本而言。因为张猛龙碑无传世可信宋本,明拓本即为最早拓本,而清乾隆以后拓本,流传尚多,故而不予论列。

关于传世现存张猛龙碑的善本,据我所知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第一等级为明拓本,除纸张墨色、题跋等因素外,考据上称“盖魏”不连本。即碑的第十八行“冠盖魏晋”四字之“盖魏”二字间虽有石花,但尚未连及二字本身,此种拓本稀见。

第二等级为“盖”连“魏”不连本,收藏界一般认之为明末拓本。

第三等级为“盖魏”二字上下均连石花,但二字基本完好,尚清晰可见,一般称为明末清初本。

第四等级为“冬温夏清”本,此本原碑第十八行“盖魏”二字残损几不成字,但第十行“冬温夏清”四字尚完好,故亦属善本之列。前人甚至有“冬温夏清不损,即可称明”的说法。但现代学者基本不予相信,这种拓本一般称之为清雍乾拓本。

此外,晚于“冬温夏清”本者,传本尚多,就不在此论列了。

通过以上介绍张猛龙碑的善本概况,再来看杨先生所藏之张猛龙碑。用对号入座的简单办法即可获知,杨先生藏本属于第二等级,系明末拓本,即所谓“盖”连“魏”不连本。这种拓本时至今日已非常稀少,极其珍贵。

关于杨先生藏张猛龙碑的递藏情况,从碑帖的藏印、题跋和题签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大概端倪。

先藏印,此本钤有“戟门所得金石”“王戟门平生真赏”“选青山房珍藏”“天玺双碑之馆”等五方印,知此本为王戟门旧藏。王戟门(1832—1870年),原名锡棨,字戟门,室名选青山房、天玺双碑之馆等,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所藏金石碑帖、钱币甚富。其子王绪祖(1853—1919年),字兰溪,号鄦阁。其孙王维朴(1897—1931年),字齐民,皆能秉承家学。一门三代以金石名家,传为佳话。

另外还有一个人的藏印应当引起人们的注意,即“溥斋”“夏一翁”“晋隋唐琴斋”等印,以上诸印皆为夏莲居先生之印。夏莲居(1884—1965年),原名继泉、溥尔,字溥斋,号曲园,中年以后改号莲居,又号一翁,山东郓城人,自称“山东夏大”,室名“晋隋唐琴斋”等,当代著名学者、佛学家、收藏家。辛亥革命后,隐居不仕,潜心佛教和文化艺术研究,富收藏,有多种著作行世。

由此可知,明拓张猛龙碑经王戟门及其子孙收藏之后,转归山东夏莲居先生所藏,至于何时从王家散出就不得而知了。估计应当在1928年《东方杂志》王维朴文章之后。

此本末尾有“兰溪”于壬申(1872年)即清同治十一年题跋一则。是为王戟门过世不久,传至王绪祖(兰溪)之手时所题,其时年不过二十岁。跋文前面论碑文内容多溢美无实之辞。后论拓本,文云:“是刻笔法苍劲,情文流畅……较新拓本多四十五字,且拓手精良,可珍耶。”这则题跋再次证明,该碑曾经王戟门、王绪祖父子递藏。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此本前有三条题签,依时代先后题签者为赵之谦、王崇烈、罗振玉。

学习魏碑,必备张猛龙碑刻高清与明拓本对比,建议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