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導讀:

從夏后氏據有天下開始,中國的部落氏族開始分而定型。一邊是以東方為主的商業部族,一邊是以中夏及西方為主的農業部族,

這兩個部族在夏商周三代之際用多個部落的合縱連橫來爭奪天下,以確定中原文明的傳承方式,在早期部落聯盟時代剛剛結束的時候,農業部族是佔據著絕對優勢的,夏啟從自己父親大禹的手裡完整的接過了整個天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開始確立,但僅僅持續四百年之後便被東方商業部族推翻,並在夏的基礎上建立起了以商為國號的中原之國。這個時候的周人便開始了自己的遷徙過程,他們以農業為主的生存方式很難在中原生存下去,那裡的商人天生就是周部落的敵人,所以他們遠遠的躲避到西部,在等待商人衰落的那一天,效防殷商代夏,重新把農耕的大旗插在中原的土地之上。

傳說時代的周人先祖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部落聯盟時代居民生活圖

周人最早的祖先據他們自己說叫做棄,他所生活的時代還剛剛從原始社會跨入部落聯盟。那個時代的生產力也是十分的低下,雖說火已經被人們發現,但還是有許多人按照過去的習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因為長期生吃食物的原因,那個時代的人們壽命普遍不長。周人先祖棄的母親據說還只是一個少女的時候就意外懷孕了,是因為在外出遊玩的過程之中不小心踩到了巨人的腳印。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史記》

因為孩子的出生十分古怪,棄的母親遭受到了族人的歧視,所以便丟棄了他。這個故事聽起來十分荒謬,顯然是經過了後人加工才會這樣。從當時的部落習慣來分析,女人很有可能也會跟著男人一起出去打獵謀生,而與其他部族之人相遇,或者與其他部族男子發生一些關係也實屬正常,因為高大威猛被棄的後人塑造成了巨人,這樣解釋方在情理之中。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棄辨別農作物圖

被拋棄的棄在各種危險地方都死不了,他的母親便把他給重新抱回來了。這些從情理的角度來分析,棄的母親姜原是一個聰明的人,她利用當時的人迷信鬼神的特點保護住了自己的孩子,並將他撫養成人。長大的棄是一個神奇的人物,他對農作物十分感興趣,對土地的好壞十分熟悉,能夠憑藉自己的眼力判斷,這使得棄得到了部落百姓的認可,並從四面八方趕來學習他的種地技術。這種特俗能力幫助棄走上了政治舞臺,他成為了部落聯盟的農業管理人員,成為了後世周人農耕發跡的歷史淵源。

部落國家的開創到遷徙周原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部落國家構成圖

棄在部落聯盟的顯赫只是他一個人的顯赫,並沒有帶動整個部族。到夏文明衰落的時候,周人離開了生存已久的中原之地,他們舉族遷徙到了與遊牧民族交界的地方,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周人遷徙的原因有二,一個是因為新的統治者來自遙遠的東方,從本質上是不從事農耕的商業部族,在這種情況之下,周人沒得選擇,他們不可能因為改朝換代而放棄自己賴以生存的技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商人佔據中原之後需要大量的土地來發展商業,新的統治者用行政命令驅逐了佔據大片土地耕種的周人,讓他們到西垂去開拓疆土。

西部從來都是險惡的代名詞,周人來到這裡以後也曾被迫改變自己的習慣,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不得不整兵修武。直到公劉的時代,周人才重新迴歸農耕的本業。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規律來看,農業是一個對穩定性要求極高的生存方式。當時的周人位於西部,能夠重新迴歸農業,說明他們已經十分穩定了,能夠隨時擊退夷狄的進攻,在土地平曠的地帶修築一些用來防禦和居住的城池,這大概就是公劉時代部落國家的成立歷史吧!

重歸農業的周人建立了部落國家,一直想要重新融入諸夏,但又不被東方的商人所承認。到古公亶父的時候,周人就一直謀劃著東遷,在這西部地區的立國實在是太過勉強,更西方戎狄的侵襲讓他們防不勝防,對於以農業為主的周人來說,秋收過後的一次失敗就代表著一年的勞動付之東流,而戎狄總是能夠在多次侵襲之中抓住周人防範最薄弱的時候,這是雙方作為對手多年對抗的結果。另一方面,周人的不斷繁衍使得人口迅速增加,這塊小小的土地已經不足以支撐周人長久的發展,要想周人持續發展就只能東遷。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周人耕作勞動圖

長期的農耕生活使得周人養成了嚴謹的性格,遷徙周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數百里的路段準備工作不夠充足的話會使得大批的百姓死亡,為了進一步發展壯大和開拓進取,周人並沒有舉族遷徙,他們選擇了分階段遷徙,由首領古公亶父先率領一部分族民前往周原,留下一部分族人繼續固守祖先之地,周人的穩步推進使得這次遷徙活動的損害減到了最小。遷徙的族人之中帶著充足的糧食和牛羊,組織了裝備著干戈斧鉞的軍隊,這是典型的農業民族遷徙風格。定居周原之後的周人陸續把祖地的族人接過來了,這塊讓人陌生的土地就是後世著名的西岐之地,它成為了周人攻取殷商的大本營。

定居西岐的周人在新土地上面開展了一系列改革,農業民族的耕作特點是生產週期長,基本上是以年為單位,在耕作的時候也是十分勞苦,在收穫方面又十分不穩定,往往靠著氣候吃飯。在這種農業因素的影響之下,周人的權力階層必須對土地的歸屬權進行明確規定。遷徙到西岐之後的周人發展速度十分迅速,通過農業收穫完成了早期的經濟積累,在普通耕種之外擁有時間去吞併新的小國,為日益增長的人口開拓新的耕作土地,

這就是農耕民族的週期性,人口增長迫使周人向外發展。

蟄伏三代:周人的代商之路充滿艱辛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古公亶父圖

西岐之地雖然肥沃,但充其量不過是涇渭流域的狹窄谷地。當時的商無論是從國力還是從土地面積上來說都是遠超周人的超級大國。在這種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周人想要戰勝強大的商就必須制定正確的發展計劃,使得周人至少有能力和商人對抗。當時的周人第一步計劃就是籠絡附近的邦國,

周人對待邦國是差別的,既包括諸羌,又包括東方的諸夏。當時的周選擇通過與羌族聯姻的方式來穩固後方,而聯姻的傳統是由來已久的,周人祖先棄的母親姜原就是羌族女子,在與羌人聯姻這件事情之上,周人一點心理負擔都沒有。

穩定後方的周人並沒有止步,他們既然決心要推翻商朝,就必須再從戰略包圍上面下手。當時的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前兩個兒子叫做泰伯和仲雍。他們兩個本來都是有繼承周太王基業的權利的,但周人為了進一步謀取天下,不得不將他們派往南方,到淮水以南從地理後方包圍商朝,這當時那個蠻荒時代,實施難度是相當大的,所以古公亶父不能派遣小兒子季歷前去,只能否定長子的嗣君之位,讓他和弟弟仲雍前往江南開拓新國。周人也不愧是農耕民族,穩紮穩打,在西岐之地剛剛完善的時候就已經著手佈置南方,從他們農業部族的性格來看,他們不敢冒險,也冒不起險,如果以西方周國推翻商朝的戰爭失敗,那至少在江南之地還留有一絲周人的火種,這是農業民族謹慎的性格,他們做不到像東方商人那樣放開手腳,敢於一擲千金。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周商戰爭前夕對比圖

季歷時代的周國已經逐漸成為了西方諸侯之長,他們通過戰爭征伐將周人附近錯綜複雜的夷夏交界地帶重新歸於自己的統一之下,將戰勝所獲得的金錢財物進貢給商朝天子,他們自己只留下一部分人口和土地,這一方面是因為周人農耕民族的天性格使然,一方面是為了麻痺商朝故意這樣做的,畢竟周國武力滅國的次數太過頻繁,越來越不讓商朝天子放心,當時的季歷還故意迎娶了商朝貴族任氏為妻,但還是沒有逃過商王武丁的猜忌,最後被囚禁而死。

季歷雖死,周政不滅。他的兒子姬昌當時已經強大到號稱西伯的地步。他在自己父親死後以復仇於夷狄,保護諸夏生存之地為藉口,一口氣滅掉了商朝在西方的若干附庸國家。其中包括密,黎,崇,他在新開拓的地區營造城池,並將周人的戰線前移,那個地方被後世叫做豐邑。從當時的形勢來看,周人的友邦和勢力範圍已經對商形成了一個包圍之勢,吳國在南方進行反商戰爭,西方周國不斷開拓,北方夷狄又已經和周國結成了聯盟,真可謂是天下三分,周有其二。但輝煌的背後也是周人的無奈,周人作為後起之秀,始終只敢在一些無主之地做文章,真正商人的堅固城池卻是周人始終不敢直面進攻的,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了文王姬昌之死。

農耕民族的勝利:從西周的遷移發展看取代殷商的歷史過程

周人成功代商後疆域圖

繼承姬昌事業的是他的次子姬發,長子同樣是意外之死。姬發和父親不同,他整個人都充滿著進取精神,當時的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從農耕民族的性格來說,他們這些聰慧的統治者總不會做第一個發難者,而歷史又往往是給有準備的人,事情的發展和變幻也比人期待的快,當時的姬發就在等著其他人發難,自己再從背後進攻商朝的時候,東方夷族揭竿而起了。殷商戰勝了東方的夷狄,自己卻也元氣大傷,俘獲的萬千奴隸沒有一個是跟商朝貴族同心同德的。

相比之下,以農為本的周人卻要大方的多,他們對自己的盟友十分慷慨,許諾著成功之後平分天下,這一點上面周人是十分聰明的,戰爭進行的時候沒人能夠管住他們,可是戰勝之後後還不是最強大的周說了算。牧野之戰的周武王率領著眾多諸侯輕易的擊敗了商,戰爭上面許多東夷奴隸臨陣倒戈,連姬發自己也沒有想到勝利會來的如此之快,從歷史的時間線上來看,周人從太王遷徙至周原就開始謀劃的事業終於成功了,農耕民族自夏朝結束統治中原以後再次佔領了這片土地,而這一次,商業部族再也沒有機會了,農業民族的精神將長駐這片土地,時間是三千年。

結語:

周人代商的歷史是艱苦卓絕的,從部落聯盟時代就已經登上了政治舞臺的周人沒有將集體的力量發揮出來,夏朝以農耕立國又過於重視水利技術,使得在土地上面精耕細作的周人失去了第一次發展為部落國家的機會,到商朝滅夏的時候,這個陌生的東方商業部族更是與周人格格不入,他們被迫遷徙至西部,尋求能夠安心耕種的廣袤土地,在耕種之中積累人口數量和土地面積,在與犬戎的戰爭之中積累戰鬥經驗,準備充足之後的周人不斷向東開拓,想著用自己的武力重回中原故土。

事實上週人也確實做到了,他們農耕民族的性格使得他們不敢冒險,在整個東進過程之中穩紮穩打,還沒考慮到成功就已經考慮到了失敗,提前在南方留下週人的種子,一方面可以在失敗之後延續周人火種,一方面可以在成功之後迅速開拓南方,歷史的結果讓我們在三代之爭中看到了兩次都是農耕部族取勝,以周文化為基礎的農業文明在中原大地上生根發芽,並傳播到四方,而商業部族的失敗也使得他們在後面的歷史之中成為了一種亞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