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半潭秋月”硯洗,歷經曲折完好無損,有幸遇到了他們

蘇軾題名的“半潭秋月”硯洗,山東省諸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物。這件硯洗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蘇軾在密州(治所今諸城)的勤政愛民情懷和卓越文學成就。

據統計,蘇軾在密州兩年共創作詩詞文賦二百餘篇,內容廣泛,包羅萬象,涉及到國事民生、風土人情。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密州出獵》《超然臺記》等,均作於密州。

說起“半潭秋月”硯洗的來龍去脈,還有一段漫長的鮮為人知的曲折歷程。

蘇軾於熙寧七年(1074)從杭州通判戳升密州知州,十二月到達密州。赴任後,聞知蓋公①為鄉人賢者,推崇其“治道貴清淨而民自定”的治國思想,來密州做的第一件事是建蓋公堂。

“半潭秋月”硯洗毛坯玉石,就是在建蓋公堂時偶然發現的。這塊毛坯玉石,石質溫潤,形似彎月,池中碧水嫦娥,相映生輝,蘇軾即興題名“半潭秋月”,既別緻文雅,又寓意深刻。此後,這件“半潭秋月”(高30cm、長64cm、寬45cm、池深10cm)硯洗,一直伴隨著蘇軾在密州的輝煌歲月。

蘇軾“半潭秋月”硯洗,歷經曲折完好無損,有幸遇到了他們

“半潭秋月” 硯洗照片(作者提供)

蘇軾“半潭秋月”硯洗,歷經曲折完好無損,有幸遇到了他們

“半潭秋月”硯洗拓片照片(作者提供)

有蘇軾跋文為證:“熙寧七年,餘來守密,見此石於蓋公堂故址西偏,埋沒塵埃中,已作敝蹤棄矣。餘喜其質溫潤,稍為琢磨,改作硯洗,亦可為不次之擢。東坡又題。囗(邑)人劉庭式隸並鐫。”

蘇軾“半潭秋月”硯洗,歷經曲折完好無損,有幸遇到了他們

“半潭秋月”硯洗背面與跋文照片(作者提供)

蘇軾“半潭秋月”硯洗,歷經曲折完好無損,有幸遇到了他們

“半潭秋月”硯洗背面跋文拓片照片(作者提供)

“半潭秋月”硯洗跋文出自蘇軾之手,由蘇軾好友劉庭式用隸書鐫刻在硯洗背面,簡要說明這件硯洗的出處來歷,表達 “也可為不次之擢”的心境。

劉庭式何許人也?與蘇軾是什麼關係?

劉庭式,字得之,齊州人,舉進士。蘇軾守密州時,劉庭式任通判,為蘇軾副手。因工作關係交往甚密,親如手足。蘇軾在《後杞菊賦並序》裡記載:“日與通守劉君庭式循古城廢圃,求杞菊食之,捫腹而笑。”由此可見兩人的情趣有相似之處。元豐六年(1083),貶謫黃州的蘇軾以飽含感情的筆墨寫下《書劉庭式事》一文,褒揚劉庭式“義娶盲女”②的感人事蹟,敬佩之情溢於言表。

毫無疑問,“半潭秋月”硯洗是蘇軾與劉庭式真摯友情的實物見證。

時過境遷。“半潭秋月”硯洗到哪裡去了?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官方記載,一概沒有消息,更不知下落了。

那麼,“半潭秋月”硯洗是如何“浮出水面”被發現的呢?

九百年之後的1984年秋,諸城市文化局按照山東省文化廳部署在全市開展文物普查。時任皇華鎮文化站站長於建學同志到該鎮下六穀村開展這項工作。他來到一位姓丁的村民家,看見一塊半截類似當地人餵豬用的石質食槽。他近前看了一眼。這一看不要緊,有了新發現,這塊石槽正面有字!他用手擦了擦,緊貼著石槽看,上面刻有行書“秋月 ” 兩個字, 左下方豎刻著“眉山蘇軾”四個字。頓時,於建學眼前一亮,初步斷定此物是蘇軾用過的。仔細端詳,不像是塊完整石槽,很明顯是從中間斷裂開的,應該還有另一半。那一半在哪裡呢?

經詢問得知,這件石器以前是完整的。那年村莊搬遷,因為這個石槽,丁家與鄰居發生爭執,都想要了當豬食槽子。有個村民扛著一把大錘去山裡打石頭路過,看見兩家鄰居為一個豬食槽子爭得臉紅脖子粗,就說別吵了,我給你們分開,說著就用大錘砸成了兩半,一分為二。這是其中一半,另一半在那一家。

於建學於是和村委領導一起,來到那個村民家中,果真在場院裡找到另一半。當把兩半石頭拼對在一起時,斷茬處竟然銜接得天衣無縫。一件正面鐫刻“半潭秋月 ”、落款為“眉山蘇軾”、背面帶跋文的硯洗,就這樣完美無缺地呈現在眾人面前。

這兩戶村民聽說這是一件有價值的歷史文物,毫不猶豫地同意捐獻給國家。此硯洗被及時運抵諸城博物館,經專業人員精心修復後再現了昔日的光彩,成為館藏珍貴文物。

姓丁的這戶人家又是怎麼得到這件硯洗的呢?丁家人說是祖上傳下來的。經專家考證,這件“半潭秋月”硯洗確係丁氏家傳之物。

據清乾隆《諸城縣誌》記載,丁氏在明清時期是諸城有名的“五大家族”( 臧、王、劉、李、丁)之一,或為朝廷命官,或為文學名家,聲望顯赫。明代監察御史丁惟寧、《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丁氏家族在諸城是書香門第的大戶人家,在全國也有較大影響。“眉山蘇軾”題名硯洗即為其後人丁昌燕所收藏。

丁昌燕(1863-1937),字師汝,號劍虹居士,諸城市皇華鎮下六穀村人。清光緒十六年(1890)進士,曾任四川省大足縣知縣,政聲頗著,後因同情支持農民起義被革職。丁昌燕繼承祖業好古,熱心文物收藏。可以說,“半潭秋月”硯洗能留傳至今,完璧歸公,丁昌燕功不可沒。

蘇軾“半潭秋月”硯洗的曲折故事,著實讓我們感嘆不已!值得慶幸的是,這件硯洗得以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給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這對於研究蘇軾在密州的政績和文化成就,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同時,對於教育下一代,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註釋

①蓋公,漢初膠西人,精通道家學說。膠西,古地名,漢文帝十六年置膠西國,宋屬密州轄境。

②義娶盲女,出自文中“子娶盲女,與之偕老,義也”之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