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住宅从7.1㎡到40.8㎡,中国走了30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住房依旧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成为见证中国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面对当今日益高涨的房价,或许有不少人怀念当初福利分房的时代,可是如果没有商品房的推行,我们的生活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人均住宅从7.1㎡到40.8㎡,中国走了30年

从福利分房到商品市场化,中国的住房改革之路步履维艰。

以上海为例——

1985年,上海市区180万住户中,按国家部颁标准统计竟有89.98万户困难户,几乎占市区住户一半。

其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的拥挤户有21.6万户,上海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5平方米。

这个指标在建国时的数值是3.6平方米。

也就是说,近40年的时间里,上海市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仅增长了不过1.4平方米。

人均住宅从7.1㎡到40.8㎡,中国走了30年

多数上海人家在住房问题上都处在极度艰难的状态。

那上海究竟缺多少房子呢?

据有关部门测算,上海每年的住房竣工面积,存在100万平方米的缺口。

按照当时的建房成本,建造100万平方米的住宅需要8个亿资金。

而当时上海500万职工,全年的工资才50亿元,完全通过政府财政投入,基本上不可能。

钱从哪里来呢?

没钱盖房子,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全国现象。

1990年3月,上海成立住房问题研究小组,同年9月派出第一批考察人员前往香港和新加坡取经调研。

1991年5月1日,《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公积金中心成立。

1998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发布,自当年起全面取消福利分房。

8年的时间,让存在了近50年的计划经济体质下的福利住房体系,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的住宅商品化和房地产市场正式拉开了帷幕。

人均住宅从7.1㎡到40.8㎡,中国走了30年

也就是从98年开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有了势不可挡的劲头。中国人口虽然多达14亿人,但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这些年来,所修建的房子可不在少数,楼市规模基本上是呈几何趋势在增长,当然这个阶段是也房价上涨的时代。根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数据,

从1998年-2016年这19年间,全国新增的商品房住宅竣工面积达9797340000平方米,如果按97平米一套来计算就是竣工了1亿套房子,这么多套房子完全可以满足3-4亿人的居住需求,这里指的是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不包括保障房、宅基地建房、集体用地建房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产权房”,而我们的商品房也可以称之为“大产权房”,加上这两年没统计进去的新建商品房,这样算起来中国的房屋总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人均住宅从7.1㎡到40.8㎡,中国走了30年

也就是这20年的时间里,才有了让所有人都头疼的房价问题。可是如果没有商品房,依旧是以前福利分房的的年代,“僧多粥少”的困境是永远无法解决的。

职务、级别、工龄、职称等按资排辈现象屡见不鲜,毕竟规则如此。

人均住宅从7.1㎡到40.8㎡,中国走了30年

对于我们这种普通人来说,熬资历,挣积分,一个三年接着一个三年,遥遥无期。可以说,只有把住宅推向市场,实行商品房制度才能有效解决平常百姓的基本住房问题。

1990年到2020年,30年过去了。

我们经历了——

从福利分房制度到商品市场化的转变。

从人均住宅面积从7.1㎡到40.8㎡爆发式增长。

从苏式的砖瓦毛坯房,升级为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

再过30年,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