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伯父黃傑將軍詩抄:聞父喪

聞父喪

遊子南征久不歸,錦官城外白雲飛。關山悽絕蓼莪句,戰鼓聲咽淚滿衣。


先伯父黃傑將軍詩抄:聞父喪

從左至右:第2軍軍長王凌雲、71軍軍長陳明仁、11集團軍總司令黃傑、第6軍軍長史宏烈、第53軍軍長周福。

作者及創作背景:黃傑,湖南長沙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著名抗日將領。1942年,日軍在亞洲的侵略進一步擴張,不僅佔領了中國的大部分國土,也鯨吞了印度和南亞一些國家。為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國和國際社會共同謀劃了滇緬大會戰,從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跨時近三年,先後有30萬中國軍隊參戰,它由兩階段三部分組成:第一階段是1942年中國遠征軍一路第一次入緬,10萬大軍以它瘦弱的身軀毅然扛起世界反法西斯大旗,踏上出征緬甸的征程,可惜戰事失利,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路被掐斷,日軍侵入滇西,中華民族抗日鬥爭進入最困難時期;第二階段是1944年春至1945年初的緬北滇西大反攻,由中國駐印軍向緬北發起反攻與中國遠征軍向滇西發起反攻兩部分組成。

中國駐印軍向緬北發起反攻的總指揮是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其他中國將領主要有衛立煌、羅卓英、杜聿明、鄭洞國、孫立人、戴安瀾和廖耀湘等。

先伯父黃傑將軍詩抄:聞父喪

1944年任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時的黃傑將軍。

負責中國遠征軍向滇西發起反攻的是1944年9月接替宋希濂由黃傑任總司令的第十一集團軍,和霍揆彰任總司令第二十集團軍。第十一集團軍包括第2軍(軍長王凌雲)、第6軍(軍長史宏烈)、53軍(軍長周福成)、71軍(軍長陳明仁)等四個軍和相關的11個師,主要任務是收復龍陵、芒市、遮放、畹町四大據點,打通中印公路,重開國際路線。為此國民政府專門致電黃傑將軍:滇緬國境會戰,山河重光。這場“一寸河山一片血”的戰爭,每一分鐘的作戰都充滿艱辛,每一寸國土的收復,都是各級將士拋頭顱、灑熱血的代價,其中最為慘烈的戰役包括1944年11月1日龍陵廟房坡戰役、11月22日芒市三臺山戰役、畹町回龍山戰役。經過歷次戰爭勝利,收復滇西和緬甸失地,1945年1月28日,黃傑任總司令的第十一集團軍與孫立人任軍長的新一軍,在緬甸姆色勝利會師,同日在中緬邊境的畹町舉行中印國際公路通車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從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正可謂自古忠孝難全,黃傑將軍在滇西邊境指揮千軍萬馬與日軍酣戰之際,其父於1944年底病逝於成都。這一不幸變故在該詩小記中有著清楚的交代:“1944年底先君病逝成都,餘正率第十一集團軍反攻滇西,上峰不使知,及凱旋始聞耗”,也就是說為了不讓起分心,暫時隱瞞了其父親去世的消息;巧合的是,1938年5月,黃傑因為淞滬戰爭爆發,參與蘭封會戰,遭遇母親辭世,也無法回鄉祭祀。作者父親早年在新疆若羌、于闐等地任丈量局長,後來參與同盟會,參加推翻清朝政府的鬥爭,1924年攜21歲的黃傑到達廣州投考黃埔軍校,期間蟄居逆旅、節食相依,黃傑同年考入黃埔軍校,父親則以校醫身份投身黃埔軍校,這可能也是黃埔軍校最奇特的一對父子,也可見父親對黃傑一生影響極大。

先伯父黃傑將軍詩抄:聞父喪

中國遠征軍取得滇西戰役勝利後,國民政府為黃傑將軍頒發“忠孝傳家”匾額。

賞析:作者寫作這首悼念父親的詩詞時,是在他從取得滇西抗戰全面勝利之後,他記起鐫刻於成都這座古城的杜甫草堂,吟誦過《蜀相》中的千古名句“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不過與杜甫相比,因為對日戰爭的勝利,作者沒有杜甫所惆悵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不一樣,“白雲飛”一句透露著某種戰爭勝利的喜悅。然而,戰爭雖說勝利了,但生養他的父親去世了,從而引發作者無限悲傷,“關山悽絕蓼莪句”語出《詩經.小雅. 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表達父母故去哀傷的經典名句,但作者的境界遠不如此,他還從父親的去世想起了戰場上死去的將士,黃傑所率領的第十一集團軍傷亡4.7萬人,幾乎佔全部遠征軍戰亡將士的一半,這也就難抑他“戰鼓聲咽淚滿衣”的悲痛了。父親在滇西抗戰中辭世,自己卻因為戰事無法親臨守孝,撫棺憑弔,正可謂“欲養親何在”,失親之痛,作者寫下的這首《聞父喪》,既有對父親的懷念,也有對陣亡將士的憑弔,堪稱把國恨與家仇完美結合的優秀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