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出生的那一年,李白和杜甫都己去世40多年。大唐王朝江河日下,衰落破败。

大唐王朝从不缺诗人,中国的诗歌大咖在这个朝代集体爆发,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白居易的洒脱,王维的空灵,似乎己经填补了所有的空白,李商隐只能仰望前辈们高大的身影,在落日的余晖中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感慨的诗句,向我们走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一、少年求学,幸遇天王巨星

李商隐在晚唐的萧索中徘徊、茫然。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他笔下的诗讽刺当朝权贵,也感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于是,他独自来到了洛阳,这毕竟是唐朝的第二大城市,在这里打拼,机会还是很多。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当时的天王巨星—白居易,使得李商隐没有淹没在晚唐的颓废中。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白居易是晚唐时期的顶级诗人,也是唐朝继李杜之后排名第三的诗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杯浊酒,一首诗词。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尽管白居易比李商隐大40多岁,却并不影响两人对诗词的共同喜好。

白居易酒量大,千杯不倒。“新酒此时熟,故人何日来?“直白、豪放、大气。

李商隐却己不胜酒力,“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微醺的他,诗句更加朦胧、婉转、华美。

在大雪纷飞的黄昏,两位自带流量的顶级诗人在洛阳街头的酒肆中,吟诗作赋,纵酒狂歌。

就这样,李商隐在洛阳站住了脚。当时的牛党人士令狐楚把李商隐留在府内,资助他考取进仕。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二、中年进仕,陷入党派之争

837年,李商隐进仕及第,而他的恩人令狐楚却撒手人寰。这时李党的王茂元欣赏他的才华,向李商隐抛出了橄榄枝,并将女儿嫁给了她,在诗坛颇有成就,在政治上却不成熟的李商隐稀里糊涂地又跟随了李党。牛党一派自然不会放过他,骂他忘恩负义。

一个文弱诗人就这样陷入牛李党派之争,本身李商隐的意志力就不坚定,性格又犹豫不决,在党派之争中他毫无还手之力,在夹缝间苟延残喘,欲罢不能,郁郁寡欢,成为党派斗争的牺牲品。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但是这一时期,他也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锦瑟》就是其中的一首。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这首诗中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晓梦,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暖玉。但这几个典故之间又毫无牵扯,怎么看,都是意境优美,却又难以捉摸。

朦胧诗的鼻祖,李商隐当之无愧,千百年来,无数人在研读这首诗,却没有一个人说明白这首诗究竟是在写什么?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有人说是悼念亡妻,也有人说是爱国之作,也有人说是党派之争下李商隐的迷惘,这些都无从考证。

后来宋朝的大词人黄庭坚和苏轼读过《锦瑟》后,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所有试图解析的文字都是徒劳的,只有这首诗,谜一样的存在,让人犹如隔雾观花,却又好象读懂了其中的某些含义,这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读不懂,却又实实在在地喜欢。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李商隐在四川做官时,辗转于各路藩镇,连绵的秋雨和无法逾越的高山,阻挡了他的归程,深夜的客栈,李商隐望着窗外无尽的秋雨,寒意顿生,格外想念千里之外的妻子。他将心中对妻子的无限思念,化作唐诗,《夜雨寄北》跃然纸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遗憾的是,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远在长安的妻子王氏己经离开了人世。

三、晚年退休,生活孤寂落魄

在党派之争的官场上,李商隐身心俱疲,无能为力。在857年左右,罢官回到了故乡。这一年,他44岁。

秋日的午后,李商隐独自来到曲江。看到眼前的情景,想起了昔日和妻子的一幕一幕。此时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6年,他一个人苦苦支撑勉强度日。思念亡妻,再加上这一生的不如意,内心的情感呼之欲出:“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这首《暮秋独游曲江》创作半年后,李商隐惆怅离世。给后世留下了数百首诗词。朋友崔珏哀悼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梁启超先生评价李商隐时曾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煞。”

此情可待成追忆?一首《锦瑟》将李商隐封神朦胧诗鼻祖


​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将晚唐的没落、官场的党争以及自己隐晦的思想都写进了朦胧诗,留给了千年之后的我们。他不愿象李白一样游山赏水,也不愿象杜甫一样忧国忧民,他一路走来,只想观注自己的内心,身外之物,皆与己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