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工一週 實體書店等著“暖”起來

復工一週 實體書店等著“暖”起來

復工一週 實體書店等著“暖”起來

曉風浙一店復工第一天,就有很多醫生護士來買書和文具。疫情當前,醫務工作者壓力最大,書店的重新營業,至少可以讓他們有個地方休息一下。

“書店直播的更大意義在於打造和推出品牌,讓更多人見識到現在書店的樣子,也埋下一顆種子。”——單向空間

3月7日下午兩點,在單向空間杭州店裡舉行了一場“女性生活周”的直播,由店員主講,店裡還專門佈置了“女性生活周”的主題展覽和互動徵集——這是單向空間的特點,用獨特的選書視角和文化活動吸引讀者們的注意。

在店員們直播的同時,店裡還有二三十位讀者正在挑選翻閱圖書,對於一個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書店來說,這樣的客流顯得有些冷清。按以往的體驗,週末往往是單向空間人最多的時候:三樓會有讀書或者是文藝講座,頻次高的時候一天會安排上三四場,二樓臨窗的咖啡座也是一座難求,一樓的快閃店會有不同風格的小店鋪陳列。

“從復工以來,人流最多的時候,也只有以往的三分之一。”單向空間的陳騰告訴記者。

慘淡,是記者走訪了杭州一些已經復工的書店後的第一感受,但更多的感受還在於書店人正在努力重建被疫情衝擊得“殘破”的這個行業,更希望讀者逛書店的信心能早日恢復。

建投書局的品牌總監李璐在朋友圈裡感慨地說,“實體書店是書店的底氣和精神據點。書店本身就是深度閱讀和深度內容的倡導者,有了線下書店,讀者、書籍、內容、書店才有了深度的文化鏈接,書店還是得有店。”

防疫第一位

讀者來最開心

自2月底,書店從復工的“負面清單”中被移除後,很多書店都開始積極準備,陸續復工。目前像言幾又、西西弗這類每個綜合體必備的書店已經恢復營業,另外大部分民營書店也已經開門迎客。記者採訪了單向空間杭州店、曉風書屋浙一醫院店以及鍾書閣杭州店,感覺大家防疫這個弦都繃得很緊。

進書店前,看綠碼、測溫是必須的,店內還有工作人員定時用酒精擦拭接觸頻繁的把手和書架。在鍾書閣,根據區裡的要求還專門要求讀者留下相應的信息,以便有需要時聯繫。曉風書屋的浙一醫院店因為在醫院內,衛生方面做得更盡責,門口還專門放了免洗洗手液,希望讀者可以先洗手再進入書店。

幾家書店跑下來,發現客流的確慘淡。單向空間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3月1日第一天開店,有很多讀者排隊進店選書,隨後的工作日和週末,人數都沒有超過那一天的。

週六下午3點多,記者在被網友們評價為“最適合拍照打卡”的鐘書閣杭州店裡,發現店內零散的有十來個讀者在挑書,門口登記表上顯示,當日的讀者數差不多在30人以內。“這一週以來每天到店人數都差不多,復店的當天讀者來得的確比較多,我們也會擔心。”店長朱琤說,有一天來了一批返工的外教,就圍在兩個外文書籍的書架前選書,自己心裡還是有點緊張的。

曉風書屋的兩家醫院店的情況也差不多,書店掌櫃朱鈺芳告訴記者,在允許復工的情況下,醫院店是第一批考慮復工的,“疫情當前,醫務工作者其實是壓力最大的,能把書店重新營業,至少可以讓他們能夠在這個特殊時期能夠找個地方休息一下。”

記者瞭解到,其實很多醫務工作者早就在等著書店重新營業了。“我們的讀者群裡,好多醫生護士都在問,啥時候能開,因為書店都關了,想給孩子買點課外書都買不到。”浙一店的店長汪小利告訴記者,復工第一天,就有很多醫生護士來買書和文具,他們也專門為醫生準備了特製的加油書籤和鮮花,送給到店的醫務工作者,表達一份心意。

直播為了打品牌

文化空間和信心都需要重塑

這些年培養起來的實體書店的穩定客群,原本一週或者一個月就要去書店逛逛。現在幾個月不去,逛書店的習慣就可能被改變。“這個危機在書店重新開門後會有比較明顯的跡象。”書業營銷專家路毅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危機”果然在這一週就有所體現——大多數書店都有咖啡飲品區域,也有地方供讀者們坐下堂食,但疫情之下,儘管可以售賣飲品,但卻不能讓讀者坐下享用,這樣一來,書店模式特有的長時間逗留和持續的消費慾望就會被削減。

“儘管書店復工了,但是整體情況還是下降很多。”陳騰告訴記者,因為單向空間培育了一批忠實粉絲,他們的確也有消費需求,所以復工前幾天圖書和文創的營收和平常差不多,“但招商的部分,以及像咖啡這樣的消費,就基本沒有什麼收入了。”

不少實體書店也推出了線上直播,但從商業角度來說,線上直播帶來的營業額非常有限。“從價格來比,實體書店根本沒法和網絡平臺相比,可能辛苦做一場直播,帶來的銷售額不過是一兩千元,還不夠人力投入。”陳騰說得很坦率,他認為,直播的更大意義還只在於打造和推出品牌,讓更多人見識到現在書店的樣子,也埋下一顆種子,“為了3月8日,我們就特意安排了兩場直播,就希望能夠把我們店特色的文化現場給網友們去看。”

在上月底,記者也現場觀看了朱鈺芳的網絡直播,看到很多網友的留言都是“哇,書店好美好時尚,我下次去杭州一定要逛一逛”“我一定要去打卡”……這其實說明,實體書店擁抱直播的方式可能並不在於“帶貨”,更需要“帶品牌”。

這幾年實體書店在摸索中已經逐漸形成了一種以“文化空間”為主的概念,賣書無法成為贏利的基礎,更多的還是要利用文化空間來培育讀者逛書店的習慣和樂趣,然後才能激發他們的消費慾望。書店最強的應該是集合空間、人與內容的產品,大家悶在家裡,其實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是需要線下社交的。

最近一直在朋友圈轉發鍾書閣上海店各種直播的朱琤告訴記者,3月14日和15日,她預約了總部平臺的直播時段,找來作家到書店來直播對談和“吃”有關文化內容以及童書講座,“以往這種讀書文化活動參與度都很高,搬到線上後,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