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是什麼時候消失的?

江山壹統


“關隴集團”是什麼?“關”是指陝西關中地區,“隴”是指甘肅隴山。“關隴集團”就是指關隴地區活躍的軍事政治集團,這個概念最早是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提出的。


“關隴集團”的崛起

“關隴集團”的最初形成,要追溯到南北朝時代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漢化改革。他用非常強硬的方式推行“漢化”改革,甚至不惜將首都從山西大同遷至河南洛陽。有改革就會有反對派,北魏內部反對漢化的鮮卑人就選擇留守在西北地區守衛邊境。隨著漢化改革的推進,遷到洛陽的鮮卑人慢慢向儒家文化轉變。而反對漢化的那些人反倒被譏笑為“莽夫”,逐漸被邊緣化。當矛盾到達一定程度,邊境的鮮卑貴族們便抱團兒形成了割據力量,發起叛亂。

這個在叛亂中崛起的鮮卑人貴族集團就是“關隴集團”,在集團中做大了的宇文泰建立了北周,而隋文帝楊堅又通過聯姻,得到關隴實力最強的獨孤信支持,建立隋朝。唐高祖李淵的母親也是獨孤信的女兒,是大隋獨孤皇后的親姐姐。


所以,隋唐的統一,都和“關隴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質上,隋唐是關隴集團內部的權力流轉,是中國古代貴族政治的縮影。

古代貴族政治

貴族政治,顧名思義,它是指由少數身份顯赫的人掌握政權的組織形式。它往往是以血緣關係為依託,採取世襲制的傳承方式。古代,無論東西方,它是一種最常見的政治形態。

隋唐之前,貴族政治在中國歷史中一直是主要基調。對於這種政治形態,歷史上有很多詞來描述,比如“高門、世家、門閥、望族”等等,雖然這些詞五花八門,但它們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貴族。僅僅聽這些名字,你就能感覺到:這些人一定不是普通的平頭百姓,而是由一代代的權力壟斷形成的大家族。

早期的官員大多是通曉儒家經典的人。而他們對這種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只通過家傳,也就是父親傳給兒子,兒子再傳給兒子。這樣,經過一代代的沉澱,就形成了最早的貴族。貴族擁有大量土地,往往利用中央的權力來維護他們在地方的勢力。但隨著中央勢力的衰落,他們就只能靠自己了。

江山取誰的姓,取決於貴族中誰的勢力足夠大。隋文帝楊堅能夠深刻體會這一點,他自己的皇位就是這麼來的。為了終結這樣的命運,讓楊家江山能夠長久,隋文帝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科舉制度。

在隋唐以前,官員的選拔一般採用“察舉制”。也就是說,地方長官在轄區內考察和選取人才,然後向上推薦。但由於地方貴族對權力的壟斷,這種“察舉”往往只看門第出身。也就是說:最後能做官的人,總是那些大家族的人,權力還是在貴族體系內流轉。所以,在隋文帝楊堅掌權以後,開始推行“科舉制”。所謂“科舉制”就像今天全國統一考試,出題的標準和閱卷的權力都在中央。這就相當於把地方“察舉”官員的權力上收了,也變相地把地方貴族的權力網絡切斷了。


不過,貴族集團樹大根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連根拔起的。用力過猛容易被其反噬,所以隋煬帝用力過猛沒得到善終,也沒落得個好名聲。

官僚制度的崛起——“關隴集團”退出歷史舞臺

唐朝官僚制度的崛起,加速了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唐朝延續了隋朝的科舉制,任命庶族官員來削弱貴族勢力。但庶族勢力想出頭,難免要與貴族勢力進行一場明爭暗鬥。而武則天的出現,給了庶族子弟一個翻身的機會。

唐高宗李治時期,關隴貴族的最有勢力的是長孫無忌。平時,沒有靠山的庶族子弟,面對長孫無忌的囂張跋扈,敢怒不敢言。武則天明白這一點,為了扳倒長孫無忌,她開始籠絡庶族的寒門子弟,組成為自己的政治同盟。這些人被稱為“北門學士”,其中範履冰、劉禕之這些人,還一直做到了宰相。


在武則天登基後,通過酷吏政策,削減皇室和傳統貴族的力量。“關隴貴族”從此淡出政治舞臺的中心,庶族官僚集團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所以才有了劉禹錫那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經歷了安史之亂、黃巢之亂後,關中的貴族們為了躲避戰亂紛紛南遷,直至晚唐後“關隴集團”在政治舞臺上徹底消失。


達文有話說


關隴集團,是北魏邊疆六鎮衍化出的的軍政集團。其本質是士族制度和門閥政治在西北地域的延續,是府兵制形態下的少數民族為主的軍閥集團。

北魏時,為抵禦柔然,拱衛京畿,宇文氏帶領的關中和隴西一帶的六鎮軍官崛起,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數百年的重要角色,史稱關隴軍事集團,是軍政一體的模式。關隴軍事貴族以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為主體。比如李唐氏是八柱國之一,隋楊屬於大將軍之一。八柱國和十二大將軍通過聯姻等方式加強聯繫,鞏固關係,發揮自己的歷史作用。包括一統全國的隋、唐,以及西魏、北周均是關隴軍事集團開創的王朝。

開國之前,君主依賴於關隴貴族的軍事支持來實現自己的目的,往往相處甚歡。建國後,關隴軍事貴族把持朝政,掌握軍權,嚴重威脅著君權,往往成為君主的第一大敵。

所以,大一統後的君主為了抗衡關隴貴族集團,從隋朝便開始逐步實施科舉制。有人認為,隋煬帝就是因為打擊關隴貴族用力過猛,導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關隴貴族新選出來的代表李唐後期崛起,建立了新的大一統王朝。

然而,其實李唐建國初期,便一直在通過重用草根寒門子弟在分化關隴貴族把控的朝政和軍事。如李世民重用秦瓊,程咬金,魏徵等山東寒門子弟,就是抗衡關隴貴族的具體措施。唐朝繼續施行科舉制,更成為打壓關隴貴族的利器。

武則天臨朝聽政後,最大的動作就是打壓自己的政敵長孫無忌上官儀等關隴貴族代表。她全力推行的科舉制,打破了關隴集團積累數百年的用人機制,幾乎切斷了關隴貴族後代上升的渠道,啟用了寒族平民百姓掌握朝政。她發起的武舉,更從軍事上瓦解了關隴貴族把持軍事力量的局面。到唐玄宗時,人才大多出自科舉,基本從根源上消滅了關隴貴族集團的生存土壤和運行機制,關隴貴族基本退出了歷史舞臺。


媒老版


先必須回答關隴集團為什麼會出現,再來尋找它是什麼時候,又為什麼會消失,這樣才能順藤摸瓜、追根溯源而不至於掉進坑裡去。

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個著名的“八柱國”,也就是所謂“五胡亂華”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割據政權(535—556年);

西魏的統治者、孝文帝的孫子(實際掌控政權的是宇文泰)將“柱國大將軍”的稱號分封給了下面這八個人: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等人。這就是“關隆集團”的前身;

關隆集團,說白了就是胡漢民族,以及之間政治聯姻形成的統治集團;這個集團內部利益疊加、重合友互相鬥爭,左右者那一段時間的各國朝政;

比如自西魏到北周、隋、唐的皇室、後族大多都來自八柱國家族:宇文泰的子孫為北周皇族,“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子孫為唐朝皇族,“十二大將軍”之一楊忠的子孫為隋朝皇族;

八柱國中佼佼者,名氣最大名叫孤獨信;此人雖然是自殺身亡,但是其女兒們卻一個個不是嫁給了皇帝就是生下了皇帝;

獨孤信的長女,嫁給了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 四女,許配給了李虎的兒子李昞; 小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楊忠的兒子楊堅;

宇文毓做了西魏的王,大女兒獨孤氏夫貴妻榮,成為王后。宇文毓登基為帝,追封獨孤氏為敬皇后;

四女兒當時嫁給李虎的兒子李昞,門當戶對。再後來李昞也被封為柱國大將軍、唐國公,與獨孤氏生了個兒子,名叫李淵;李淵是誰?無用多說;

小女兒的男人是楊堅,此人後來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當時朝中稱楊堅、獨孤伽羅為“二聖”;

這些人,這些家族之間的關係盤根錯節,對唐朝初期的政策走向以及人事安排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關隴集團的勢力自然而然的就與新興地主集團,也就是士族集團發生矛盾;

千古一帝的女皇武則天沒有這些關隴集團家族的背景,而她的政治野心又必須籠絡一大批沒有家族背景,自覺自願聽命於她的幹部;

怎麼樣才能打破關隴集團的壟斷培植自己的親信呢?這位中國古代唯一的女皇帝藉助於唐朝還處於萌芽時期的“科舉制度”,用“開科舉士”的方法來培植自己人,抗衡關隆集團;

此消彼長,新的選拔人才制度的日臻成熟,關隴集團的影響力日益衰退;唐朝中期已經不見關隴集團的影響;此時的藩鎮卻越做越大,成了毒瘤,此事與關隴集團無關,打住。

總之,關隴集團其實就是在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出現的特殊現象,隨著斗轉星移,關隴集團也就慢慢消失,而代之而起的就是新興的地主集團之間以及地主集團與皇族之間的矛盾。


閒看秋風999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導致統治的鮮卑族內部兩極分化,隨孝文帝遷都洛陽漢化的鮮卑貴族生活奢靡,地位崇高。原本為對付新的草原遊牧民族柔然在邊疆建立的六鎮,此時被逐漸邊緣化,六鎮將士生活艱難,地位低下。六鎮將士在葛榮帶領下發動起義聲勢浩大,北方重新陷入混亂。契胡族首領爾朱榮帶領人馬平定六鎮起義,但是過於自信的爾朱榮帶了三十多個手下進洛陽城,被他所立的傀儡皇帝所殺。手下將領高歡取得兵權,成為北方新的權臣。

高歡控制北魏政權時,原本被爾朱榮派往隴西地區平叛的賀拔嶽成了唯一能抗衡高歡的將軍。但是賀拔嶽是偏師討伐叛軍,手下只有六鎮中武川鎮的兵馬,實力遠低於高歡,賀拔嶽的副手侯莫陳悅還被高歡收買,殺死了賀拔嶽。關隴地區跟隨賀拔嶽的武川鎮將士群龍無首,宇文泰關鍵時刻趕到,帶領軍隊打敗侯莫陳悅,成為關隴地區的軍事首領。作為賀拔嶽的子侄輩,宇文泰在武川鎮軍人中資歷和威信開始並不高,李虎(李淵的爺爺)等將領支持還在荊州的賀拔嶽兄弟賀拔勝,只是遠水不解近渴。關隴地區的經濟情況遠低於關東地區的高歡,由於北魏政權只允許鮮卑族或其他胡人當兵,漢人只能種地。宇文泰主要以武川鎮將士為主,軍隊人數同樣遠低於高歡,開始時一直是高歡進攻,宇文泰堅守。這種情況下宇文泰必須做出改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關隴集團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

關隴集團以武川鎮軍人為主,加上當地漢族豪強(李虎);北魏最後一位皇帝元修帶來的宿衛軍(獨孤信);侯莫陳悅的殘部(李弼,瓦崗寨李密祖上)。在此基礎上宇文泰建立八柱國十二將軍制,這個制度把關隴集團的將領的利益綁在一起,又通過聯姻、賜鮮卑姓讓關隴集團相互滲透,勢力盤根錯節。八柱國制度實際是把權力和利益拿出來與關隴貴族分享,成了類似股份公司的模式,(董事長宇文泰,名譽董事長元欣,六個柱國是董事下轄十二將軍是關聯股東)大家利益一致自然爆發很大能量。宇文泰又在北魏馮太后均田制的基礎上建立府兵制和租庸制,讓漢人可以當兵,逐漸擺脫兵源上的劣勢。高歡死後,手下大將候景發動叛亂,候景失敗後投奔梁朝。候景之亂讓北齊和南梁實力大受損失,反而給了原來實力最弱的北周統一天下的機會。

關隴集團是在西魏政權處於劣勢的時候建立的一個利益共同體,宇文泰不得已的情況下把權力下放諸位武將。候景之亂爆發,實力的天平發生轉變的時候,分享權力的八柱國制度成了皇權的絆腳石。宇文泰的接班人宇文護輔佐堂弟宇文覺建立北周政權後,就把原來分享權力的八柱國制度廢除。八柱國從原來的股東變成君臣,自然有人會不滿,柱國趙貴、獨孤信意圖發動兵變除掉宇文護,事洩被殺。權臣宇文護始終受到其他柱國的掣肘,殺了三個皇帝也沒法篡位。大冢宰宇文護扶持起來傀儡皇帝上來後自然就會與其他柱國、大臣親近,所以不聽話的宇文覺被殺了,能力突出,得到群臣支持的宇文毓。接著上來的宇文邕表面上對宇文護畢恭畢敬的,突然在一次覲見太后的時候,拿起印璽砸死了宇文護。北周政權的權力下放,宇文邕就這麼殺死權臣宇文護以後,卻沒有其它朝代除掉權臣後遺症,很快掌握權力。

北周武帝宇文邕英明神武,在他手裡消滅北齊高氏政權,雖說柱國們支持他解決宇文護,但是宇文邕對待關隴貴族還是防備為主。從皇權的角度來說,關隴集團的強大對皇權始終是個威脅,自宇文護開始每位掌權者對待關隴集團都是不斷限制他們的權力。實際上關隴集團的站隊與皇權對關隴集團的態度是非常有意思的。宇文邕英年早逝,他的混蛋兒子宇文贇雖然正事沒怎麼幹,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立了五個皇后,但是對權力的把握非常重視。宇文贇對待關隴集團也是極盡打壓,一心要除掉楊堅等關隴貴族裡的掌權者,成天喊著要廢了楊堅女兒楊麗華皇后位置。宇文贇胡鬧了三年,就退位當太上皇,第二年二十二歲的宇文贇病逝。別看宇文贇成天要廢了楊麗華,那更像是從小被父親宇文邕嚴厲管教的孩子,長大成人對著自己喜歡的女人,不斷用各種方式要引起注意的發洩。宇文贇在彌留之際把其他四個皇后娘娘都打發到寺院裡頭出家,包括小皇帝的母親,只保留楊麗華一個皇后。這就給了楊堅機會,他女兒楊麗華太后當然把權力交給自家人,而受到宇文贇打壓的關隴貴族自然而然支持新的代言人。楊堅成了中國歷史上得到皇帝寶座最容易的人,順手幹掉北周王室。

隋朝建立後,楊堅對關隴集團不要說感恩戴德,就是原來的好朋友,幫他奪位平尉遲迥叛亂的英國公宇文忻、柱國劉昉都被奪兵權,降職,到最後被殺。其他的關隴貴族更是小心提防,只是作為關隴集團的一員,盤根錯節的很難分清。

楊堅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上臺後,由於長期生活在南方,蕭皇后又是南方皇族,楊廣大量啟用北齊和南方士人。楊廣還積極推行科舉制,大力限制關隴貴族子弟,得罪了整個關隴集團。楊廣的親信楊素的兒子楊玄感在隋煬帝東征高麗的關鍵時候發動兵變,楊玄感造反的檄文中首先強調自己是關隴子弟。造反的首席謀士是八柱國李弼的後人蒲山公李密,參與謀反的關隴貴族子弟多達兩千多人。如此之多關隴子弟參與,可見他們對楊廣壓制關隴集團的反感,最後楊廣也死在關隴集團內部的宇文化及之手。

李唐時代關隴集團的領頭人從八柱國十二將軍的後人,變成了支持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長孫無忌、褚遂良這些原來在關隴集團二線家族。勢力也大不如前,主要是關東的庶族地主豪強崛起,關東群雄追隨李淵、李世民父子平定隋末割據勢力形成很大能量。玄武門之變這些人不少參與其中。房玄齡、尉遲敬德也立下汗馬功勞,李勣、秦瓊領兵在外,關東群雄勢力不可低估,加上太子東宮過來的魏徵。長孫無忌選擇支持外甥李治,在太宗晚年的奪嫡大戰中拔得頭籌,關隴集團取得最後的輝煌。

貴族門閥世襲制度,對皇權始終是個威脅,雖然長孫無忌、褚遂良與李勣是李世民的託孤大臣,但是科舉制的推行讓很多庶族地主、寒門學子走上政治舞臺。唐高宗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問題上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發生矛盾。李治轉而詢問一直在外帶兵的李勣意見時,李勣非常巧妙的回答:“此乃皇上家事,何須問臣下。”一下讓李治堅定了立武則天當皇后的決心。李勣與武則天可能沒有太多交集,同樣庶族地主出身,讓李勣本能支持武則天當皇后。長孫無忌出於利益和能長期控制朝政,對門閥士族出身,又不參與朝政的王皇后是堅定支持者。

武則天的權謀非常人可比,從最初通過李治給長孫無忌送金銀財寶,給他幾個兒子爵位,來討好長孫無忌,被拒絕。武則天改變策略,把朝堂上長孫無忌的盟友趕走,褚遂良等人被調離外放,大力啟用科舉出身的南方或關東士子,進一步壓制關隴集團。任命許敬宗、李義府來誣告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謀反,長孫無忌在沒有審判的情況下被逼自殺。

從宇文護開始關隴集團在當權者眼裡就是個威脅,誰當皇帝都不想下面有個集團分享權力。北周、隋唐的統治者都想進一步削弱關隴集團勢力。關隴集團內部也進行了反擊,隋煬帝楊廣就是被關隴集團推翻的。隨著長孫無忌的死,關隴集團再無人領銜,湮沒在歷史舞臺中。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隨著唐朝覆滅,科舉取士逐漸成為補充官僚的正途,關隴集團逐漸走出歷史舞臺。在北周和北齊對抗時期,關隴集團保證了國家的軍事力量。世家大族成員成為了北周的柱國,手下有一定數量的精兵。北齊因為地廣民稠經濟發達一直對北周保持人口和經濟優勢,但北周各大柱國採取募兵制,使得北周的職業軍人戰鬥力一直保持的很不錯。而且因為外患紛仍,皇權和貴族之間的利益衝突還不是主要矛盾。後來天下一統,南方的世族大家也曾在隋朝時期滲透到高層,如楊廣的蕭皇后就是南朝曾經的皇族後裔。東方的士族也繼續保持了其影響力,例如唐朝初期百家姓編排的居然不是李氏而是山東高門崔氏。這時候皇權為了穩固,就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域的力量互相牽制羈絆。關隴集團一家獨大的歷史就要終結,一個說法是楊廣大舉興兵討伐高麗就是為了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不過後來科舉的興起,給了寒門學子登堂入室的機會,士族把持朝政的影響力就逐漸減小了。高宗時期甚至遷都洛陽,就是為了避開這個世族大家對政局的影響。安史之亂後,長安歷經三四次的淪陷和洗劫,已然成了廢墟,其經濟和政治影響力一落千丈,隨著藩鎮興起,中央的府兵制也逐漸沒落。關隴集團的政治經濟軍事優勢蕩然無存,逐漸退出舞臺。


峻新涓流


沒完全消失,改頭換面了。


衛仁閔


說起關隴集團,就不得不提一下北魏“六鎮之亂”。

所謂六鎮,即北魏遷都平城之後,為鞏固北方疆土而設立的六大軍事要塞。當時的六鎮地位極其重要,北御柔然,南護京畿,乃北魏命脈之所繫,因此,其將領也清一色都是鮮卑貴族,可謂位高權重,實打實的金飯碗。

但好景不長,孝文帝親政以後,開始大力實行漢化,國都也由平城遷到了洛陽,北魏的重心隨之轉移至中原一帶,六鎮地位大打折扣。於是,在洛陽的鮮卑貴族吃香喝辣,不斷加深漢化的同時,駐守六鎮的土生鮮卑將領只能喝西北風,光鮮亮麗的身份沒有了,還變成戍邊的窮困破落戶,這還了得。

公元524年,混成叫花子的六鎮將士一拍即合,群起響應,“六鎮起義”爆發!一時間,北魏遍地烽火,政權幾乎散架。

而亂世之中,很快也湧現出一名“金庸新”式的“曹操新”人物——爾朱榮。

這位原本的西北羯胡首領,一看形勢不對,趕緊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繼而又招降納叛,挖六鎮起義軍牆角,幾年時間,竟變作威震西北的一方諸侯。而如此梟雄人物,手下當然也不乏猛士,日後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侯景、賀拔嶽、高歡、宇文泰等,此時都在其帳下打工。

由此,爾朱榮一邊鎮壓起義,一邊擴張勢力,最終藉口魏明帝之死,揮師洛陽,成功從“曹操新”過渡到了“曹操第二”,有樣學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公元528年,万俟醜奴在關中稱帝,爾朱榮派部下賀拔嶽率軍征討,叛亂平息之後,爾朱榮卻被自己立的傀儡皇帝所殺,震驚之餘,賀拔嶽決定不去洛陽湊熱鬧,轉而大力經營關中。這位賴在關中不走的兄弟,正是關隴集團的開山鼻祖。

爾朱榮死後,北魏大權落入高歡手中,鑑於以前還同過事,賀拔嶽倒是爽快,積極響應高歡號召,但不要誤會,叫大哥只是給足面子而已,關中一切事宜照舊,牢牢掌控在賀拔嶽手裡。

高歡很不爽,陽奉陰違搞小團體怎麼行?恰巧此時,高歡所立的傀儡君主孝武帝也對其心生怨恨,暗中密令賀拔嶽剷除高歡,於是,高歡狠下心來,派人離間關中鎮將侯莫陳悅,將賀拔嶽刺死。剛剛成型的關隴集團失去了頂樑柱,看起來即將灰飛煙滅,關鍵時刻,一個人站了出來,此人即宇文泰。

如果說賀拔嶽是關隴集團的開山鼻祖,那宇文泰就是關隴集團重中之重的奠基人。

接過賀拔嶽的大旗,宇文泰先是幹掉了侯莫陳悅,穩定住關中大局,繼而又整合力量,連年與高歡鏖戰,等孝武帝也投奔關中之後,最終形成了與高歡東西鼎立的局面,種種功績,堪稱再造關隴集團。

但宇文泰的重要性還不止於此,日後關隴集團能橫行天下,全靠其制定的兩條策略,即:治國用漢制,治兵用鮮卑制。

宇文泰一改魏晉以來華夏文明的萎靡風氣,大力提倡儒學,講究真才實幹,甚至官制也全盤仿照先秦制定。當時公認的華夏正朔是江左南朝,而宇文泰直接跳過魏晉,用意非常明顯,即搶奪華夏正朔權——用承自先秦的儒家學說,壓制南朝清談老莊的魏晉正朔。

這條策略非常成功,一來摒棄了當時浮華的文風,給漢文化注入新鮮活力,二來凝聚人心,對漢人形成強大號召力,逐漸使關隴步入正朔所在區域。

而兵制用鮮卑制度,則體現了宇文泰融合胡漢、慰藉六鎮鮮卑的思考。

宇文泰仿鮮卑舊制創立府兵制,即所謂“八柱國”、“十二將軍”等職,而府兵制的形成,可以說是鮮卑兵制的一次昇華。為拉攏原六鎮鮮卑,宇文泰把兵制復古到了鮮卑部落時期,不只讓兵士全部照鮮卑習俗跟主帥姓,更讓其中的漢人將領也改為鮮卑姓氏,比如李世民家當時就姓“大野”,而楊堅父親揚忠則叫“普六茹忠”。

這些政策既滿足了六鎮鮮卑的心理,又將漢人豪強與鮮卑武將綁定為一體,彼此消弭隔閡,不分你我,故關隴集團戰鬥力大增。

依靠這兩大優勢,宇文泰在關中混得風生水起,實力不斷壯大。而在其死後,宇文家族便篡魏建立北周,經過數十年勵精圖治,更一舉蕩平了東邊宿敵——高歡家族建立的北齊。關隴集團如出籠猛虎,一統中原,接下來就要飲馬長江,結束南北朝亂世了。

而這個名垂青史的任務,落到了關隴集團第三代“執劍人”普六茹堅的手裡。

普六茹堅,北周隨國公普六茹忠之子,又名楊堅。

楊堅是關隴集團的第二代,這種顯赫出身,相比宇文泰、高歡等人,篡起權來要方便得多。當然,也是宇文家族後續乏力,除了周武帝宇文邕之外,一代不如一代。楊堅憑藉家族勢力和人緣好,取得了大部分關隴集團成員的支持,最終成功走向前臺,代周立隋。

如果說宇文泰是關隴集團“胡漢一體”的推動者的話,那楊堅就是關隴集團轉變為華夏豪強的最終執行人。

甫一上臺,楊堅立即詔復漢姓,下令改姓鮮卑姓氏的漢人全部恢復本姓,又大力革新官制,視漢魏為正統,在宇文泰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揚儒學,並去除了府兵制中的鮮卑舊俗,使之變成一種兵農合一的新軍制。在復興漢文化的同時,關隴集團的鮮卑痕跡也越來越少,直至徹底淹沒,盡皆融入漢人當中。

而做完這些,隋朝瞬間迸發出了無比的朝氣,將魏晉以來的萎靡之風一掃而空,華夏文明步入了蓬勃向上的軌道。至此,隋朝一統天下就真的是大勢所趨了。

開皇九年(589年),晉王楊廣率軍攻破建康,南陳滅亡,隋朝最終結束了三百年亂世。

滅陳之後,楊堅將建康夷為平地,這座承襲了“衣冠南渡”,被公認為華夏正朔的國都毀於一旦,而這也表明了楊堅的態度:儘管江左南朝是魏晉正朔,但貨真價實的華夏正朔——是在長安,在洛陽,在我朝氣蓬勃的大隋!

從“六鎮之亂”走到現在,關隴集團終於到達頂峰,傲視群雄,但正所謂物極必反,接下來,不可避免就要陷入衰亡,而宣判者,正是隋煬帝楊廣。

楊廣的皇后是江左南朝蕭氏之後,從這點即可看出其用意,至於登基之後營建東都,拉攏山東(崤山以東)士族,推進科舉,大力提拔南方士人,其目的就更無需多言,無非是要藉助山東與南方勢力稀釋關隴集團,從而達到權力制衡。簡而言之,一個強大到足以威脅皇權的關隴集團,不是一個好集團。

但很可惜,楊廣雖然雄才大略,卻用力過猛踩不住剎車,一著不慎,反被關隴集團吞噬,最終身死國滅,於江都(揚州)縊死,而殺楊廣者,關隴集團宇文化及是也。

楊廣雖然死了,關隴集團的境遇卻並沒有好太多,分化已然完成,各方勢力風起雲湧,其中,尤以“山東豪傑”最為活躍。

某種意義上而言,李淵就是關隴集團推出的代隋人選,但李世民的威望之所以能蓋過乃父,並最終打敗太子李建成奪得帝位,其重中之重,就是不單取得了關隴成員的支持,更有山東豪傑在背後鼎力相助,像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即箇中代表,都是其心腹親信。將兩股強大勢力合二為一,李世民想不贏都難。

等李世民登基之後,關隴集團雖算不上有多衰微,但整體呈消解狀卻是不爭的事實,而山東豪傑與科舉寒門的加入,更推進了其瓦解進程。至此,這個曾橫行天下的集團,便只能作為一個代號存在。

而真正將關隴集團徹底扼殺的,則是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很多人將長孫無忌之死歸結為關隴集團最終消亡的象徵,是的,長孫無忌確實出身關隴勳貴,但作為一個實體,關隴集團早已虛耗殆盡,就更談不上有什麼象徵意義了。事實上,將關隴集團徹底擊得煙消雲散的,是武則天實行的幾項策略——大力推動科舉,大力提拔寒門世子。

武則天不只完善了科舉制度,更非常重視科舉選拔出的人才,往往錄取名額多,一經任用便委以重要職務,由此,大量寒門士子得以進入朝廷,成為各方博弈的新力量。

而另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細節,就是首開“武舉考試”,不只文官要從考試中得出,武將也須由考試挑選,文官武將一手抓,讓寒門士子與門閥士族公平競爭。

這兩大政策一下,漢魏以來影響重大的門閥勢力就此作古,取而代之的,則是以科舉考試為主的“朋黨勢力”之爭,而以家族勢力維繫的關隴集團,也就不再有死灰復燃的可能。

至此,這個從亂世當中橫空出世,將華夏文明帶入蓬勃向上軌道的關隴集團,終於被歷史所淹沒,變成隋唐盛世最光彩奪目之處的陰暗註腳。


叫我奧迪哥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關隴集團是什麼?

第一

關隴集團是北魏至隋唐時代存在的一支軍事貴族集團,他們文武兼備,胡漢結合,掌握著國家的生死存亡,類似於今天的猶太財閥集團,近代的北洋軍閥,或者類似於威漫動畫裡的九頭蛇組織。

第二

南北朝並立時期,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政權都在關隴集團的掌控之中,他們以軍隊為基礎分別支持不同的政權以獲取家族的最大利益;

最後關隴集團的結果就是隋文帝統一中國的後,割據時代一去不得返,關隴集團的勢力慢慢消退,唐朝建立後關隴集團徹底退出政治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