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今的运输机来说,飞越二战时期的“驼峰航线”还有难度吗?

失魂鱼


当年的驼峰航线对现代运输机来说可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要是像二战飞行员那样子在喜马拉雅山的山谷中穿行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不过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航空发动机从原来的活塞式发动机变为现代的喷气式发动机,推力大大增加,飞机的航速和最大实用升限都大大提升。现代运输机飞二战时期的驼峰航线已经不需要在山谷中穿行了,飞行员可以直接轻松将飞机拉升到1万米高空巡航飞过去,最后抵达昆明机场,安全降落。



什么是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和北大西洋航线,阿拉斯加航线并称为世界三大最著名的国际航线,其中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穿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进入我国云贵高原,重庆和大后方昆明。是三大国际航线中最危险的一条,被飞这条航线的飞行员称为死亡航线。是二战中衔接我国与国际世界的重要物资运输航线,对我国的抗战胜利有着巨大意义。主要执行这条航线任务的是中国航空公司和美国飞虎队。


为什么要开辟驼峰航线?

在抗战期间,我国共有4条对外交流物资的陆上路线,用于从国外运输武器弹药,医疗卫生等战争物资。但是因为中国军队在抗日战场上节节败退,最终在1942年5月,最后一条陆上运输小滇缅公路遭到日军切断。一时间,中国战场和国际同盟国失去了物资联系,中国战场随时面临着弹尽粮绝的绝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国民政府和美国政府于1942年6月2日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也叫作《中美租借主体协定》,中国正式成为美国的受援国。当时滇缅公路已经被切断,从陆上运输已经不可能了。于是美国时任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打通进入中国的航线,最初的执行者是中国航空公司那些年轻飞行员,这些小伙子依靠过人的胆量,从喜马拉雅山脉开辟了一条新航线,用于运输美国援华物资,精神可歌可泣!

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

驼峰航线危险在哪里?

驼峰航线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当时的运输机主要是美国的DC-3,C-46和C-47等,山脉的海拔已经超过了当时运输机的爬升高度。所以,这些满载物资,没有现代化雷达和导航设备,操作笨重的运输机只能依靠领航员的地图和陀螺仪定位在山谷中穿行,只要稍微出现任何操作上的失误,飞机就会撞上山体,机毁人亡。


山谷中的飞机碎片

除了地形,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天气更是糟糕。因为海拔高,而且正好位于亚欧大陆的三大低气压团交汇的位置,而南面印度洋高气压团也正好在这里撞上喜马拉雅山脉。于是导致这个地区天气非常多变,结冰,经常性的暴风雨,还有强烈的横风和对流。当时的运输机机动性极差,而且没有现代航空器的飞控系统,根本不存在的飞行电脑自动修正姿态,全靠飞行员人工操作,这对在山谷中飞运输机的飞行员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运行驼峰航线的3年间,共有594架飞机失踪或者报废,1659人牺牲,他们都是英雄!飞机坠毁的零件,散落在峡谷中闪闪发亮,驼峰航线喜马拉雅山脉段还获得了“铝谷”的臭名。


飞虎队队员合影

现代运输机可以轻松穿过珠穆朗玛峰

到现代,原本的珠穆朗玛峰地区已经不再是飞行禁区,因为现代运输机大多使用大涵道比涡轮风扇发动机,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或者涡轮桨扇发动机,动力充沛,可以轻松飞上万米高空。除此之外还装备有先进的雷达系统,飞控系统,在低空飞行的时候计算机可以辅助识别地形,自动修正飞行姿态,飞行员可以依据先进设备轻松躲避障碍物。所以说,原本的驼峰航线,早已经不是死亡航线了。


赤焰哒哒哒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任何难度。

驼峰航线之所以艰难,主要在于初期和中期运输机的性能有限。

当年是二战期间,大型运输机全部是螺旋桨式。

原则上,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不能低于航线最高山峰以上600米。

在驼峰航线上,以当时运输机的性能是办不到的。

驼峰航线用的最多的道格拉斯DC3运输机,也就是C47运输机,已经是当年性能最好的运输机。然而,它最高只能飞到6000米。

而驼峰航线北线很多山峰海拔就超过6000米。放在今天,这自然不是问题,随便什么大型运输机都可以飞到1万米高空。

但当年就不行,螺旋桨飞机飞不了这么高。

结果就是,这些运输机必须冒险在山峰中间穿行的。

在云雾中露出的山峰,连绵起伏,就像骆驼的驼峰一样,这也是驼峰航线的由来。

飞机在山峰中穿梭有多危险,谁都知道。

螺旋桨时代,一半以上的飞机惨剧都是撞山。

所谓的驼峰,就是一个个比飞机高度还要告的山峰。

一旦飞机撞上去,就是机毁人亡。很多人不懂航空,认为我老老实实的飞,怎么会撞山呢?

其实,驼峰航线是全世界气象最可怕的航向。横风,湍流,结冰,大雨等恶劣自然条件,如家常便饭。当时没有先进导航系统,没有GPS,没有机载雷达,C47随时可能出事。

DC3的巡航速度大概是200多公里/小时,也就是一秒钟60多米。飞行员只要有几秒钟的反应不及时,飞机就会偏离航线几百米,撞山也就不稀奇了。

这些中美飞行员,基本都是把脑袋掉在裤腰带上起飞。如果飞机安全到达基地,就当作爹妈再生了一次。

更可怕的是,1944年前由于飞机数量太少,中美飞行员更是缺乏。

飞行员一天往往来回飞三次,飞行长达16个小时。

飞机卸货期间,他们才能吃个饭,稍微休息一下,甚至连上厕所都要小跑着去!

当时美国记者看到这个场景,对一个中国飞行员说:你们简直是疯了!这样飞,你迟早会死的。

中国飞行员回答:那又有什么办法呢?我的国家急需要这些物资,对抗日寇。我每多飞一次,国内的军人和平民就会少死很多人。我们国家到了这个地步,我们这些人也就没办法考虑自己的生死了。

失事于驼峰航线的飞机,多如牛毛。

在气象很好的时候,飞行员几乎可以沿着飞机的残骸前进。因为飞机采用的都是铝,在太阳下会闪闪发光。

前后有563架飞机坠毁(其中有107架为失踪),有1579名美国飞行员在航线上牺牲或者失踪,平均每运输1000吨物资就要牺牲1个美国飞行员。

需要说明的是,牺牲的美国飞行员,绝大部分是22岁到26岁左右的年轻人,真是风华正茂的年龄。

而中国航空公司也牺牲了飞行员168人之多,很多是中国人,也有一部分雇佣的外籍飞行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长官阿诺德将军(General Henry Arnold)曾经说过,驼峰航线是二战最伟大的空运行动之一,飞机的损失率超过轰炸德国时的飞机损失率。

当时美国空运总队的飞机损失率高达20到30%,而中国航空公司的飞机的损失率超过了50%,也就是说全部90多架飞机损失了50多架。

安息吧,驼峰航线上的1579名烈士的英灵,你们是中国、也是美国的英雄!


萨沙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东南亚尽落日军之手,连同早已占据的从东北到华南沿海一带,美国对中国战场的物资输送路线全被切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决定开辟驼峰航线,支持中国抗战。

驼峰航线的两端是印度的阿萨姆邦和中国的云南,全程800公里左右,之所以叫做驼峰,是因为必须要经过多处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它们的平均海拔在五千米左右,途径最高的山峰海拔是七千米左右,连绵起伏的山峰看上去就像驼峰一样。对于二战时的运输机来说,是一种严峻考验。

投入驼峰航线的运输机机型有道格拉斯DC-2、DC-3和C-47运输机、C-47改装版的C-53运输机,后来C-87和C-109、C-46也加入其中。

无论是哪一机型,都面临着同一种困难,那就是高度只能限制在海拔6000米以下,因为机舱没有密封性,飞行员无法抵御寒冷和低气压,通常飞行高度为四五千米,与驼峰航线上经过的山脉高度基本吻合。

飞机在驼峰航线上的飞行过程中,驾驶舱的窗户和螺旋桨都会结冰,前者使飞行员视线受阻,后者带来的结果更是灾难性的。不仅如此,飞机还要面临多变的气流和季风,有时还会遇到日本从缅甸起飞的战斗机拦截,可谓危险重重。

尽管如此,驼峰航线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42年开始到二战结束的三年多时间里,累计完成65万吨重要战争物资,其中中国飞行员贡献了大约八分之一。

近三千名美国飞行员牺牲在了这条航线上,飞机损失一千五百架,损失率超过了80%。这些飞行员值得我们敬重。

当今的运输机飞行高度在一万米左右,飞机内部都是增压座舱,也有GPS定位系统、惯性导航系统辅助,驼峰航线尽可以饱览风光,再也没有坠机之忧,没有任何难度。


历来现实


当今的运输机来飞“驼峰航线”,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完全没有难度。

“驼峰航线”是中国抗战时西南山区的一条空中通道,由于1942年5月日军攻陷缅甸,将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条通往外界的通道滇缅公路切断,美国援华物资的运输受阻,无奈之下,中美两国合力开通了这条空中运输通道。

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进入中国的云南和四川,将战略物资通过空运运抵昆明、宜宾、泸州、重庆等地,再运转到抗日前线。

在“驼峰航线”三年多的运营时间里,总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但是由于“驼峰航线”的特殊性,损失也是非常惨重的。据统计,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因此,迄今为止“驼峰航线”是世界战争史上付出代价最大、运营时间最长的一条航线,甚至有着“死亡航线”之称。

“驼峰航线”之所以这么危险有客观原因,亦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是“驼峰航线”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这也是"驼峰航线"名称的由来。而且航线所处地区气候条件异常恶劣,经常会遇到暴风雨、猛烈的湍流、强烈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

主观的原因是当时的飞机“能力有限”,没有客舱加压装置,飞行高度也大大受到了限制。比如最初运输任务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执行的,这些飞机满载最大飞行高度也只有5000米,这个高度正好是天气变化最强烈的对流层区域,而且飞机在飞“驼峰航线”时必须避开高峰,沿着喜马拉雅山隘以非常危险的迷宫般路径进行航行。此外,也没有如今的导航装置,而且飞机的可靠性先进性远无法和今天的飞机相比。

(上图为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C-46运输机)

(上图为C-87运输机)

其次,由于缺少有经验的飞行员以及紧迫的运输任务,很多飞“驼峰”的飞行员都是刚刚学会开飞机的新手,遇到紧急情况通常不知道如何去处理,这也是导致“驼峰航线”飞机失事率高的原因之一。

换作是今天的话,如今的民航飞机飞个一万米高度是毫无压力,在这个高度即便是珠穆朗玛峰也是一跃而过,根本不用像当初飞“驼峰”那样沿着喜马拉雅山隘以迷宫般路径前行了。一万米以上的高度已经到达平流层区域,也避开了驼峰航线上天气条件最恶劣的高度,飞机可以平稳地飞行。而且如今民航飞机拥有先进的GPS导航和高效可靠的大涵道比发动机,飞机的载重能力也远远超过当时的C-46、C-47等运输机。放在今天的话就根本无需这么密集的班次,也就不那么急需这么多飞行员了。

所以,这个就是“今非昔比”了。


熊猫爱飞行


不会,现在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巡航高度在1万米左右,当地最高的山峰也不会影响客机的正常飞行。但在当时“驼峰航线”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险恶的一条航线,在长约800公里的航程中,需要途径多座海拔4500~5000米左右的高峰,最高甚至达7000米,再加上当时飞机的设施落后,且没有加压舱,还有日军战机的围追堵截,导致整个航线损失高达594架飞机,1659人遇难。

在二战时期,由于山脉高耸且连绵不断,再加上当时飞机飞行性能限制,喜马拉雅山脉被称为“空中禁区”。飞机飞行时只能紧贴着山峰飞行,导致整个航线起伏不定,所以又被称为“驼峰航线(The Hump)”。开通“驼峰航线”前,日本封锁我海岸线后,只能通过滇缅公里运输物质。1942年5月日军彻底切断了滇缅公路。盟军最终决定采用空运的方式将物资运到中国。

为了保障“驼峰航线”,美国在印度新德里成立第十航空队。飞机从阿萨姆邦起飞,飞往中国云南和四川的基地。在密支那沦陷后,航线通向昆明,这需要穿越一系列山脊。而这条空中通道就像“脐带”一样,将重要战略物资输送进来。最初执飞的飞机是道格拉斯DC-2、DC-3、C-53、C-47运输机。这些飞机的载荷小,且不适合高空飞行。直到寇蒂斯C-46的投运才极大释放了运力。

飞越“驼峰航线”对于飞行员而言,几近自杀行为。最危险的时候,一个月折损50%的飞机。在沿航线飞行时,能看到坠机碎片的一系列反光。整个“驼峰航线”运输物资达65万吨,飞行累计150万小时。在这当时创造了新的奇迹。而随着大型喷气客机的应用,飞这段航线犹如闲庭信步,险恶之旅也变身为观光之旅。


航空之家


如果用现代的喷气式运输机或者涡桨发动机动力运输机来飞二战的“驼峰航线”,那危险比当年的就要小很多了。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

第一、飞行高度已经可以避开这些区域了。

当年的驼峰航线,主要是根据美国的《租借协议》,由印度经过缅甸飞往中国云南各地,再经过中转运输到重庆和成都,从而实现将美国外援的战略物资运送到中国大后方,支援当时的抗战。

这些航线沿途都是大面积的山区丛林,山峰高度往往在4500-5500米之间,山间峡谷地带气流紊乱,极其不利于飞行。美国陆军航空兵,国民政府空军、陈纳德将军的飞虎队等空中力量主要使用的运输机是C-47(下图)、C-46这两款双发活塞式运输机,其中C-47是当时美国道格拉斯公司(麦道的前身一部分,现在已经融入波音)二战期间的主力运输机,满载货物之后的飞行高度一般在6000-7000米之间,勉强能够应付驼峰航线。在此过程中,不断受到气流、地形的影响,甚至还要面临日军战斗机的袭击,对于这些运输机而言,每次驼峰飞行都是一种“战斗飞行”。

现代的运输机,由于采用更大功率的喷气式发动机,动力强劲,飞行高度要比活塞式飞机高的多,可以在10000米高度飞行,比如C-5、C-17(下图)等完全可以避开这些危险的区域,在其高度之上进行安全的飞行。

第二、现代运输机的导航系统更为先进。

当年驼峰航线上,没有GPS、没有地面雷达的指引,也没有计算机飞控系统,完全依靠飞机机组成员中的领航员,在飞行过程中,依靠速度、航向(陀螺仪提供)和时间进行人工计算,在航线图上进行绘制飞行轨迹,期间根据少量典型的地面指示物进行修正航线,整个航线过程中,偏航可能性始终存在。

而在现代的运输机系统中,GPS、惯性导航、地形匹配等先进导航系统的复合指引下,飞机可以非常精准的进行航线飞行。

当然,如果用现代的一些通航飞机或者是涡桨类的支线小飞机进行“驼峰航线”的飞行,那由于升限的制约,可能还要在山谷中间飞行,这样风险就依然比较大了。


所以,总的来说,现代喷气式运输机比60多年前的运输机要先进很多,再飞驼峰航线,就没有必要在山谷之间进行危险的穿梭飞行了。


OK,关于问题就回答到这里吧。😊

获取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


老鹰航空


先说清楚,是现在去飞当年的驼峰航线线路,还是回到二战时期去飞驼峰航线,前者当然毫无风险了,但是如果是现代运输机回到二战时期去飞驼峰航线,那一样是危险的。

驼峰航线的危险,其实不仅仅是来自恶劣的天气和航线上高耸的雪山,更来之沿线日军的战斗机拦截。

驼峰航线实际上有两条线路,一条是北线,这条线路才是在平均海拔六千的雪山群中飞行,天气多变,还有一条是南线,沿线山脉海拔低得多,天气也没那么恶劣,但是就是因为日军密支那机场更靠近南线,导致运输机飞行员一般都选择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北线飞行。

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同,当时飞行员其实更喜欢稍微差点的天气,而不是喜欢好天气特别是晴空万里,因为这种天气下几乎无法逃过日军战斗机的拦截。当然天气太差,运输机也会死的惨。所以驼峰航线后期损失大降,原因就是收复密支那后,不再有日军战斗机的拦截,而且运输机可以走更安全的南线。

所以如果是现代运输机回到二战去飞驼峰航线,那一样危险,因为现代运输机的载荷飞行高度一样在日军战斗机拦截范围内,当然情况有所好转的是,现代运输机可以选恶劣天气飞行,而且完全不增加因为恶劣天气带来的风险,因为飞行高度是可以在沿线雪山之上了,没有撞山的风险。


csfluke


时代在发展,现在的运输机没有什么“驼峰”航线,只要保证航线正确,哪里都可以飞过去,但对于二战时候的中国战场来讲“驼峰”航线就是那种用生命也要维持的“物资”动脉!

二战中国战场上,外援物资开始是由陆路运输,但随着东南亚战场的开辟,美国对于中国战场的陆上物资运输补给被全部切断,那时候的中国战场面临着物资短缺的绝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与中国共同开辟了“驼峰”航线,继续支持中国抗战。

之所以这一条航线被称之为“驼峰”航线,是因为这一条特殊的生命线需要经过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

平均海拔就在五千米左右,而这条航线所经过的山峰最高达到了七千米!

这样的海拔高度对于当时的运输机来讲是性能的极限。

当时投入这条生命航线的运输机机型有:道格拉斯DC-2、DC-3和C-47运输机、C-47改装版的C-53运输机,后来C-87和C-109、C-46也加入其中

但当时的飞机技术发展也才刚刚起步不久,飞机的性能也并不像是现在这样动不动就飞上万米,就连无人机都可以“自主导航,自己确认目标”

当时的运输机面对着这样的飞行环境来说,只能是一个提心吊胆

当时的驼峰航线飞行的运输机没有增压仓,没有密封性,对于高海拔地区的寒冷以及低气压束手无策,这就导致了只能在四五千米左右的高度飞行。

但可别忘了,四五千米的高度正好是驼峰航线的平均海拔,在这个高度上飞行,螺旋桨以及驾驶舱都会结冰,同时因为是在山脉中飞行,飞行航线也是七拐八弯,如果稍有不慎就是撞山的下场!

同时还有从缅甸起飞的日军战斗机拦截,不仅条件恶劣还有敌机追踪,这就导致了飞机折损居高不下。

从1942年到抗战结束的三年时间内,驼峰航线累计完成了65万吨的物资运输,对中国抗战做出了“救命”教科书运输计划!

近三千名美国飞行员牺牲在了这条航线上,飞机损失一千五百架,损失率超过了80%。这些飞行员值得我们敬重。

而现在的运输机大多配备齐全,飞行高度大多都是在一万米上下,有增压内仓,有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安心的飞行。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6年的时候,有一架当年飞行过驼峰航线的C-47运输机重新飞行了最后一次驼峰航线。

这也是全球最后一架可以飞行的C-47的退休之旅,现在的这家C-47永久陈列在桂林飞虎队遗址公园的博物馆里供市民参观,这也是当年的一个“见证者”


娱乐吃瓜主


现在的运输机肯定能克服之前的那些运输机的弱点,尤其是一个飞行高度的问题。

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大部分的飞机还都是螺旋桨式的活塞式发动机,这样的飞机,它本身他的升限是有要求,也就是它能够飞到最高高度是有自己的为什么?因为螺旋桨式或者是活塞式发动机,它对于空气的要求更高一点儿,本身就是利用空气的压力比,然后推动整个飞机前进,所以这种飞机一旦在高空之中,就会面临缺氧或者是动力不足的问题,再加上当时发动机的技术没有办法对发动机进行加压,所以这个时候这些发动机一旦到了高空缺氧的环境下,就会歇菜。

第二点,飞机本身飞行员的驾驶室,他也不是加压的,这就很蛋疼了,有的飞机确实能够飞得很高,但是飞行员还是承受不了这样低压力,高尖端的轰炸机或许还有办法,但是像这样的运输机,尤其是为了追求运输量而设计出来的大型运输机,那驾驶室里的飞行员,可以说是受尽了苦。

第三点飞行的导航条件也不是今日可以相比的,现在天上有卫星GPS,北斗,伽利略,格罗麦斯等等,不同的导航系统可以引导你的方向,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类第一颗卫星都还没有发射上天的这个时候你找什么东西做导航。

一旦你开飞机在茫茫的青藏高原上面飞行的话,除了山就是山,没有任何可以参照的地面标示物,当然后期也有,那是战友的飞机的残骸,一路引领着飞行员飞到了中国的成都平原,那个时候极其容易迷失方向,将近600架的飞机损失里面,其中有150架是失踪的,也就是说这些飞机自己都不知道飞哪去了。

更加恐怖的是,由于当地缺乏有效的地理标志和严密的航空标志,所以飞机在路过层层叠嶂的群山的时候,就很容易因为不熟悉或者是飞机失速,最后导致撞上了群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丧生在了青藏高原的驼峰航线上。

在美国有一条死亡公路,实际上这一条死亡公路有点像一个物理公式里面的一个单位,叫做欧姆,Ω,汽车经常在这里不知道转弯,然后跌入到了这个欧姆的中间那个位置,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视觉方面的盲区,同时也会给你进行一种错误的视觉上面的指导,让你觉得这中间没有说有一段悬崖,所以直接放心大胆的开过去,结果非汽车直接跌入到悬崖之中,这个地方也被称为死亡公路。

大家想想,在当时的青藏高原上面有什么地理标志,那一个一个的死亡陷阱,比这个死亡公路上面的这个东西还要多!

再加上当时美国需要派遣大量的优秀的飞行员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真正能够过来执行驼峰航线的,实际上都是一大批的年轻人,这些人虽然在美国经过长时间的航空训练,但是遇到紧急情况和危险情况的处理能力还是有所商榷的,再加上清早高原多变的气候造成的航空方面的影响,按照驼峰航线飞行员的说法,他们是沿着自己队友的遗骸,一步一步的跑到了成都平原。


漩涡鸣人yy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我国抗日战场上很大一部分物资来自美国,在我国远征军进入缅甸试图打通滇缅公路这条失败后,我国想获得美国任何军事援助只能依靠美国靠自己的运输机组建起的驼峰航线,正如驼峰航线这个名字一样,远在航线另一头的美军像骆驼储藏在驼峰中的食物一样,一点一点将自己的物资运送到中国,投入到抗日的战场上去。

如果没有这条救命的航线,我国抗日战争将会难打很多,我国军民无疑会遭受更大的伤亡与损失,这一点对我国与美国都以极大的坏处,所以美国也不惜一切代价支持这条航线,就算会有许多飞行员坠机而死,美国陆军航空兵也没有放弃他,甚至还在不停地加强力度。

这条航线因地理与天气的原因,飞机坠机率可以说是十分的高了,高得吓人,最为可怕的一点就是如果是晴天,运输机的飞行员完全不需要用导航设备,只要跟随着地面反光就能飞达终点,地面反光物就是之前坠毁的运输机,所以驼峰航线沿途也被称之为铝谷,由此可见坠机数量之多。如果用现代的运输机飞这条航线会不会好很多呢?其实的确是这样的,甚至可以说是毫无难度,因为现代运输机的安全性远超于二战,驼峰航线的恶劣天气对现代运输机的影响也并不是很大,所以飞行员基本可以无视恶劣天气,安心飞行到目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