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綿陽從漢朝建立以來,以涪江為界的古道上,是出川入蜀的重要位置,千百年來商賈百姓人口眾多,也造就了綿州的繁盛。從劉備、劉璋“涪城會”後,綿州更是被稱作是成都東北之屏障,在政治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這些在相關的歷史書以及小說《三國演義》中都有記載,但涪關的具體準確方位卻沒有絲毫記錄。

前些日子,與我曾經共事多年的摯友又一同編寫《綿陽市城鄉建設志》、《綿陽市建築志》等3部志書的湯毓良老師給我送來了一本他編寫的書《綿州之謎》,使我如獲至寶。湯老是綿陽城建史學專家,特別鍾情於綿陽城建歷史研究與編寫,長期致力於探索綿陽城市建設歷史與綿陽境內的三國文化,他在專稿出版的《綿州之謎》一書中,對“涪關”的準確位置有了新的探討論述說法。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接近涪縣陡坡處(即今富樂山國際酒店),為涪縣屏障險要之地、必經之處、兵家必爭之地,設涪關鎮守理所當然

對於“涪關”綿州州志缺少文獻記錄

古人云:“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原來湯老多次翻閱清乾隆《直隸綿州志》,也沒發現有涪關的相關記錄。”乾隆《直隸綿州志》成書於清乾隆三年(1738),時值綿州知州屠用謙再次執掌州事,見綿州無州志參閱,故力主編修事宜。這本志書是綿陽史上第一部專門記載綿州歷史的珍貴文獻,它不僅年代久遠,而且開啟了綿陽地方誌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參考價值和現實作用。

為何志書中對於涪關沒有記載呢?湯老認為,應該是相關資料被破壞了。“屠用謙在編纂《綿州志序》中寫道:‘左綿為三蜀要郡,有明之季,遭寇變而文獻絕……州志竟缺,文獻渺然。謙乃苦心購索,得什一於千百。從斷簡殘編,摭拾遺事,復纂輯成書,區為六冊……’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因為朝代的更迭,流寇戰亂等因素破壞了相關資料,導致志書中缺少記錄。民國《綿陽縣誌·藝文》的引言裡,在慨嘆明末戰亂給綿陽帶來的災難時,也說:李譔五經,簡篇灰燼”。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位於綿陽古涪關山腳下近年興建的科學家公園

綿陽自古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在三國蜀漢時期,涪縣更是處於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華陽國志·漢中志》記載,涪縣“於蜀為東北之要,蜀時大將軍鎮之”,加上為成都北上中原的必經之地。三國蜀漢政權之始末,均在此爭兵最多;劉備在此用兵三載而得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蔣琬駐涪縣三年,死葬於此;姜維守此近兩年;諸葛瞻率軍到此禦敵;魏將鄧艾偷渡陰平進佔於此;蜀漢大將軍姜維在此投降鍾會;劉備奠基始於涪,最後滅亡也在涪。真可謂得涪則得西川,失涪則成都不守,蜀漢之興亡於涪縣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在涪關近旁的富樂堂公園內矗立的三國時期金戈鐵馬、五虎上將雕塑

推論一:涪關關隘在今富樂山國際酒店處

既稱涪關,必有關隘,那關隘在哪裡呢?通過資料研究探析,涪縣地理位置以“劍門鎖鑰”“蜀道咽喉”“成都屏障”而聞名於世。《直隸綿州志》《綿陽縣誌》記載:“涪縣位於州東五里,富樂山下,芙蓉溪上”。蜀道在梓潼石牛鋪,經抗香鋪、沉香鋪、爛泥鋪丘陵地,接近涪縣陡坡處(即今富樂山國際酒店大門外),為涪縣屏障險要之地、必經之處、兵家必爭之地,設涪關鎮守,理所當然。而涪縣縣城(今科學家公園處),地勢平坦,無險可守,故在蜀道陡坡處(今富樂山國際酒店)設涪關關隘十分重要。劍門關“一夫擋關,萬夫莫開”;而涪關“捍衛涪城,屏障成都,扼控西川”,其戰略位置險要。經過這麼多年的變化,早已經看不到涪關之處,但是通過考證,湯老認為涪關關隘就在今富樂山國際酒店處。

推論二:涪關橋的準確位置

根據州志、縣誌記載,涪縣位於“州東五里,富樂山下,芙蓉溪上”。芙蓉溪隔斷了縣城對外的交通,出入城必然要架設橋,這座橋應該就是涪關橋。談到此,湯老興致勃勃,他推論說:“如果芙蓉溪上的橋就是《三國演義》中提到的涪關橋的話,那麼橋的準確位置應在今富樂堂與博物館前道路直對芙蓉溪河堤斷頭路處“。橋雖然如今沒有了,但涪關橋的位置很重要,不僅是一個交通要道,也是一個安全屏障”。 此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北方各省入蜀,經梓潼進入綿陽的門戶,又是經三國文化廣場過富樂堂、博物館、富樂山三國文化公園北大門最接近、最醒目的場所。可以好好地利用這個位置,打造三國蜀漢文化風景旅遊區,打造三國文化這張名片。湯老介紹說:“可在五里堆路口與劍南東路、三國文化廣場交匯處,設醒目的標誌牌坊‘三國蜀漢城’牌匾,立闕柱於廣場口,並在道路兩側、中央綠化帶處,將三國文臣、武將塑像分列其中,與富樂山、市博物館融為一體,打造我市文博、三國蜀漢文化風景旅遊區。”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考證綿陽涪水關位置——蜀漢涪水關碳碼頭石牛樁古渡口。

推論三:“涪水關”位置探究

“涪關”的位置前面定了,但“涪水關”的位置呢?於是就有第三種版本的推論,說蜀漢涪水關設置在今綿陽龜山越王樓下連接涪江東岸的古渡口,對面是原碳碼頭(今東方紅大橋西岸濱江廣場處)古渡口。也有推論在芙蓉溪河與涪江交匯處設置的涪水關古渡口。《三國演義》書中,有4處提到“涪水關”,5處提到“涪水”,4處提到“涪江”,但作者原著中均未寫出周邊場景或參照物,所以其準確位置至今是個迷,其上述推論也就做個“拋磚引玉”,以引發三國演義研究會與有關方面資深專家學者進行深入探索討論吧。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考證綿陽涪水關位置——原碳碼頭(今東方紅大橋下游西岸)古渡口河灘處

綿陽人都知道,蜀漢三國時期綿陽古稱涪縣,那時涪江上是沒有任何橋樑的,要過涪江河全部要上船過輪渡(現東方紅大橋還是涪水古渡口唯一的第一座橋樑,且還是1966年“文革”初期才復建的,後又歷經兩次大擴建)。因涪縣其地處古金牛道(梓潼方向)、古陰平道(平武江油方向)和涪江的交匯點上,歷代為州、郡治地。史稱“蜀道咽喉,劍門鎖鑰,四塞之郡”。這裡曾是三國蜀漢王朝肇興的起始點,是諸葛亮六出祁山、姜伯約九伐中原的戰略後勤基地,在劉備攻取西川建立與鞏固蜀漢政權的歷史上,涪縣與“涪水關”佔有非常重要的戰略軍事要地,可喻為“第二荊州”。公元 243 年,諸葛亮的繼任者蜀漢大司馬蔣琬看中了涪縣“水陸四通,唯急是應”,將其抗擊曹魏的大本營置於此地,屯涪三載,在涪縣建成了捍衛蜀漢政權的戰略屏障。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考證綿陽涪水關位置——綿陽芙蓉溪與涪江匯流處原由船隻過輪渡

三國文化資源與綿陽城建相結合

綿陽有著豐富的三國文化資源,從劉備、諸葛亮到蔣琬、姜維等,都在綿陽留下了大量的三國遺蹟,為綿陽城市積澱了厚重的三國文化底蘊。富樂山、涪城會,西山蔣琬……這些都是寶貴的資源。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的市建委設有“越王樓”與“蜀漢城”規劃與籌建辦公室,其中規劃了修建蜀漢城:城設四門,漢街、縣衙、南望樓、北望樓、涪關橋與三國文化廣場……過涪關橋與108國道(今劍南東路)相接,直通五里堆路。後來由於興建芙蓉漢城與科學家公園,佔去部分土地而沒能實施,僅剩下規劃中的三國文化廣場尚在(即五里堆路口直對芙蓉溪河堤的一段道路)。

我們拭目以待:通過綿陽地方政府歷屆“五大班子”的持續努力,有綿陽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綿陽人民及全川乃至全中國人民一定會看到,更多在綿陽的蜀漢三國曆史文化遺蹟遺址將會被陸續發現、被開發,被利用,形成一個更加光輝燦爛、有著厚重輝煌之三國曆史文化的中國科技城。

“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裡?——走近《三國演義》(5)

在古涪關的綿陽富樂山腳下,矗立著三國時期桃園三結義雕塑


#宅在家裡看歷史# 建設者築跡 專題

走近《三國演義》(5)——“涪關”與“涪水關”究竟在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