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穴位上施以导引按蹻,有效防治脾胃病

学一些穴位养生小知识,小病小痛自己轻松搞定,今天来学习足三里穴。


▐ 识名


「三」,是指下膝三寸,指出了穴位的定位;「三里」又通「三理」,即理上、理中、理下,意指足三里穴可以调理上、中、下三焦。


出处


足三里别名鬼邪、下三里,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原名三里、下陵;在《九针·十二原篇》中称为下陵三里;在《圣济总录》才开始名为足三里。


属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四总穴之一。


知识拓展


合穴:五腧穴「井、荥、输、经、合」之一,经气从四肢末端到此最为充盛,犹如水流合入大海一般,合穴都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


下合穴: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为六腑;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称为下合穴。


四总穴:「四」是指四个分别对头项、面口、肚腹、腰背四个部位有广泛治疗作用的穴位,包括: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


「总」有概括、总结的意思,将全身十四经所属的数百个穴位的功能归纳成这四个穴位,因此称为四总穴。


取穴


在这个穴位上施以导引按蹻,有效防治脾胃病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就是足三里穴。


▐功效


调理气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中的合穴,针刺或艾灸足三里穴能加强气血的生化,起到补益气血的功效。


调理胃肠道

胃为水谷之海,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刺激足三里穴能调节胃肠功能。


常用于治疗胃肠疾病,如:胃痛、呕吐、呃逆、腹胀、腹痛、消化不、泄泻、便秘、痢疾等。


在这个穴位上施以导引按蹻,有效防治脾胃病


通络除痹

中医认为,脾主人体全身的肌肉,四肢肌肉痿痹与脾胃关系密切。而足三里擅于治疗本经循行部位的肢体病症,如痹症、以及肌肉痿软无力等,正如《针灸资生经·足不能行》所言:「三里,主不能立」。


利水化湿

《景岳全书》中记载 :「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


足三里穴具有燥化脾湿、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等作用,施用灸法于足三里能够行气利水、温补脾肾、通调水道,从而起到治疗水肿的作用。


导引按蹻


今天要介绍一个操作方便、简单易学的调病方法——导引按蹻术。


导引按蹻属于中国传统治疗方法之一,能够起到激活穴位功效的作用,与砭术、针灸、药饵齐名。


我们用穴位调病、养生、保健一般采取的是针刺、艾灸、按摩、敲打等方式,而导引按蹻是很少人接触到的一种方式,其实这个方法很简单也很管用。


操作方法:找到足三里穴,用中指指腹轻轻与足三里所在的皮肤表面接触,保持这个动作静止不动,每次约30-60分钟即可,每天不超过3小时。(指尖朝向脚背为补,朝向膝盖为泻)


若在导引按蹻过程中,出现酸、麻、胀、痛感,则表示经络不通,若出现凉、热、风、湿感,则为体内有六淫邪气,通过导引按蹻,不但可以疏通经络,还可以祛除体内邪气。


操作要点:

轻:轻动作要轻,以轻轻触碰穴位为、越轻越好,(越轻越容易累,因此量力而行即可)。


静:手指要保持静止不动,取坐姿或者平躺时,应避免乱动。


向:向即中指指尖方向,若与经络循行方向相同则为补法,若方向相反则为泻法。


注意:导引按蹻这个方法最好由其他人来操作,自己操作效果会相对减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