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穴位上施以導引按蹻,有效防治脾胃病

學一些穴位養生小知識,小病小痛自己輕鬆搞定,今天來學習足三里穴。


▐ 識名


「三」,是指下膝三寸,指出了穴位的定位;「三里」又通「三理」,即理上、理中、理下,意指足三里穴可以調理上、中、下三焦。


出處


足三里別名鬼邪、下三里,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原名三里、下陵;在《九針·十二原篇》中稱為下陵三里;在《聖濟總錄》才開始名為足三里。


屬足陽明胃經之合穴、胃之下合穴、四總穴之一。


知識拓展


合穴:五腧穴「井、滎、輸、經、合」之一,經氣從四肢末端到此最為充盛,猶如水流合入大海一般,合穴都分佈在肘膝關節附近。


下合穴: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六腑之氣下合與下肢足三陽經的腧穴,稱為下合穴。


四總穴:「四」是指四個分別對頭項、面口、肚腹、腰背四個部位有廣泛治療作用的穴位,包括:列缺、合谷、足三里、委中。


「總」有概括、總結的意思,將全身十四經所屬的數百個穴位的功能歸納成這四個穴位,因此稱為四總穴。


取穴


在這個穴位上施以導引按蹻,有效防治脾胃病

在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就是足三里穴。


▐功效


調理氣血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中的合穴,針刺或艾灸足三里穴能加強氣血的生化,起到補益氣血的功效。


調理胃腸道

胃為水穀之海,後天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皆賴以營養,故刺激足三里穴能調節胃腸功能。


常用於治療胃腸疾病,如:胃痛、嘔吐、呃逆、腹脹、腹痛、消化不、洩瀉、便秘、痢疾等。


在這個穴位上施以導引按蹻,有效防治脾胃病


通絡除痺

中醫認為,脾主人體全身的肌肉,四肢肌肉痿痺與脾胃關係密切。而足三里擅於治療本經循行部位的肢體病症,如痺症、以及肌肉痿軟無力等,正如《針灸資生經·足不能行》所言:「三里,主不能立」。


利水化溼

《景嶽全書》中記載 :「水腫證,以精血皆化為水,多屬虛敗,治宜溫脾補腎,此正法也」。


足三里穴具有燥化脾溼、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等作用,施用灸法於足三里能夠行氣利水、溫補脾腎、通調水道,從而起到治療水腫的作用。


導引按蹻


今天要介紹一個操作方便、簡單易學的調病方法——導引按蹻術。


導引按蹻屬於中國傳統治療方法之一,能夠起到激活穴位功效的作用,與砭術、針灸、藥餌齊名。


我們用穴位調病、養生、保健一般採取的是針刺、艾灸、按摩、敲打等方式,而導引按蹻是很少人接觸到的一種方式,其實這個方法很簡單也很管用。


操作方法:找到足三里穴,用中指指腹輕輕與足三里所在的皮膚表面接觸,保持這個動作靜止不動,每次約30-60分鐘即可,每天不超過3小時。(指尖朝向腳背為補,朝向膝蓋為瀉)


若在導引按蹻過程中,出現酸、麻、脹、痛感,則表示經絡不通,若出現涼、熱、風、溼感,則為體內有六淫邪氣,通過導引按蹻,不但可以疏通經絡,還可以祛除體內邪氣。


操作要點:

輕:輕動作要輕,以輕輕觸碰穴位為、越輕越好,(越輕越容易累,因此量力而行即可)。


靜:手指要保持靜止不動,取坐姿或者平躺時,應避免亂動。


向:向即中指指尖方向,若與經絡循行方向相同則為補法,若方向相反則為瀉法。


注意:導引按蹻這個方法最好由其他人來操作,自己操作效果會相對減弱。


分享到:


相關文章: